趙煊是從江淮移民過來的,那裡如今叫淮南省,那裡是個富饒的地方,江河交錯,一眼望不到頭的平原,十里八鄉都看不到一座山,阡陌縱橫,漁米之鄉。
WWW _тt kán _¢ 〇
不過生長在那個富裕的地方,趙煊家卻一直是貧困無比,他父親兄弟兩個原本是生長在江南,後來陳國滅亡後過江到了淮南,官家授田,可淮南人多地少,本來按制是每丁均田百畝,可兄弟倆只分到了二十畝地,這點田地勉強夠一家人維持生活。遇上點天災蟲害什麼的,就完全不行了,因此平時兄弟倆還給人佃田耕種,家閒時還要去碼頭攬工扛活,趙煊那時則替地主家放牛。
一家人受了十年的苦,把血汗灑在土地上,一年年過去,慢慢積攢了些錢,又購買了一些土地。可是父親伯父兄弟倆家孩子生了許多,兩家十六個男丁數十口人一起生活,男女老少,都要靠那幾十畝地,生活依然困窘。於是只能是佃更多的田地,農閒時就去攬工扛活,連小孩子都和趙煊當年一樣去給地主家放牛放羊,混口飯吃。
趙煊是父親的第三個兒子,家族裡排行第七,父親兄弟兩人來到淮南生活,娶妻生子,他們堂兄弟一共十四個,還有六個姐妹,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父親伯父到淮南時還勉強分到了二十畝地,可之後他們兄弟們成丁,卻是一畝地也沒有的可分了。
年前趙家聽官府的人宣傳了朝廷要移民北疆之事,在聽說了移民能有田地分後,且每丁有一百畝,甚至連婦人也能分地後。趙煊的父親和伯父動心了。兩兄弟辛苦了一輩子,如今家族確實繁衍起來,下一代有十六個男丁,可卻沒有安身立命的田產,十四個子侄也僅有幾個娶妻結了婚。大多數早到了結婚成親的年紀卻因爲拿不出財禮,也蓋不起新房而找不到合適的人家,就連姑娘們,也都沒找到什麼太好的人家。兄弟倆召集家中的子侄們商議,最後決定報名去遼東。
原本是計劃去遼西,但朝廷去年收復了遼東。需要更多的移民去遼東,爲了鼓勵百姓們移民去遼東,朝廷更是開出了去遼東每男丁可分二百畝地,成親的婦女也能分一百畝地的特別優惠條件。再加上官府提供路費,送他們去遼東。以及先期會有安家費等好處,最終趙家又決定既然是要悶關外遼東,那不如直遼東,遼西授田百畝,遼東卻是翻倍的。
商議好後,趙家就向官府報了名,許多人家都拿不出趙家這樣的氣魄來,他們雖然家裡也窮困。可最終卻也只是讓家中的庶子或者次子去報名闖遼東,很有少如趙家一樣,把家裡的那點點土地房屋財產一骨腦後都賣給官府回收。然後就帶着祖宗牌位全家去闖遼東的。不過按照趙煊伯父的話說,當年他們兄弟倆在江東的時候,也不過是人家的佃農,後來到了淮南,才分到了二十畝自己的地,通過辛勤勞作。家族下一代有了十四個男丁,可繼續呆在淮南。一家人也只會過着他們當年在江東時的窮日子,以後子侄們只能給地主們攬工扛活租佃田地耕作。根本沒出頭之日。既然如此,還不如去遼東闖闖。雖然一把年紀了,可兩兄弟依然不願意留下來,情願一家老小一起北上。
故土難離,比不上新土的誘惑,生存總是艱辛的,但有一絲好的機會,總沒有人願意錯過。
遷移的過程比趙家人想象的要輕鬆許多。一切有官府組織安排,他們壽春縣的移民組成了一隻隊伍,共有一千餘人,多數都是沒成親的年輕男丁,無牽無掛的,也有些如趙家這樣拖家帶口的。這一千多人,由官府組織,派出了幾名書吏還有十餘名衙役隨行,又由官府出面組織了百多輛馬車,帶上了帳篷等物,有些家族也有自己的馬車牛車加入。路上時,男丁們步行,還被編成幾隊,發給了一些長矛橫刀,護衛隊伍,女眷和孩子老人坐在拉行李的車上,一路上不疾不徐,每天按着預定的路線前行,他們無須帶上太多的糧食之類的,沿着大道,每隔一段路程,路邊上就會有一座補給站,大多是在驛站裡,裡面存放了許多的物資,是朝廷專門爲這些移民們準備的,還有大夫醫生,會幫他們檢查身體,大家因此走的很輕鬆,甚至行路途中,除了組織男丁護衛隊,官府的衙役們還會按令教給他們一些武藝,據說這也是朝廷的命令,說是以後到了遼東後,有些武藝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和保護移民,同時每天夜晚,隨隊的吏員們還會組織他們一起讀書認字,教他們拼音,教他們一些簡寫的文字和計算方法,甚至還會教他們一些高句麗、契丹、突厥等簡單的胡族語言。
趙煊很有認字的天份,他從前從末進過學,從未讀過書,可就這一路上,他卻學會了許多字,甚至能拿着樹枝在泥地上寫出一家人的名字,雖然有些歪扭,可卻都對了。趙煊這個名字,就是這一路上,驚訝於他天份的那位劉書吏替他取的大名,原先他叫狗蛋,自小就是這個名字,按鄉下人所說的賤名好養活之意,自小叫到大,長大後也沒有說要取個大名。父親伯父也想不出,而要請人取名,那是得要錢的。他們兄弟十四個,大都是這樣的豬狗貓石頭樹根這類名字,他叫狗蛋,兄弟裡還有叫細狗小狗二狗的,還有一個堂弟甚至叫狗妹,以前倒不覺得什麼,可現在有了大號之後,他立馬就覺得那些名字太上不得檯面了。爲此,他特地央求先生爲他們兄弟們都取了一個大號,先生很和善的一個人,據說以前也沒讀過書,窮苦人出身,但爲皇帝當過兵,後來因爲受了傷退役回鄉。因有勳在身,因此得以進入縣衙當了個書吏,他也是在軍中學會了識字計算的。劉書吏爲趙家兄弟都取了一個大號,全是火旁。
父親和伯父對於子侄們的新名字都很高興,這可是劉書吏幫忙取的。而且又沒花一分錢。而對於老七狗蛋居然能得到劉書吏喜愛,教會了讀書識字算術,兩兄弟更加高興。能讀書識字,這可是了不得的,以前在家,哪有這樣的機會。那只是地主大族家的子弟纔有的機會啊。如今這位劉書吏居然如此大方,不要錢財就教大家識字。雖然其實他們也跟着一起識字,可根本記不住學不會,勉強就學會了認自己的名字,寫還總錯。不過大家還是對劉書吏他們很感激的。雖然據說這是聖天子皇帝陛下的旨意,可大家還是在路上湊了一筆錢,然後在經過一座補給站時,花錢置辦了幾桌酒席,買了一些禮物,做了謝師宴,請劉書吏他們一起喝酒,還特意讓趙煊等幾個算是學有小成的年輕人給劉書吏幾個吏員行了正式的拜師禮。劉書吏幾個推辭幾遍。見卻不過大家的熱情,最後也只好收下了幾個年輕的弟子,也是一臉的高興。
一路上有朝廷的組織安排。他們用了幾個月時間終於是自淮南一路到了遼東,隊伍沒掉一個人,也沒有一個水土不服病逝,多虧了官府沿路安排的補給站,和那裡的醫生以及藥材,加上隨行隊伍裡的劉書吏也會有一些簡單的醫治。大家順利的到達了遼東。
來自於淮南壽州壽春縣的一千餘人,最終被安置到了遼北省的扶余川。就在原來扶餘國都扶余王城西五十里路,在那裡設立了壽春屯堡。按朝廷的計劃。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按來時的故鄉,一縣或者一州的移民設立一個屯堡,這樣一來大家來自同一個地方,說同樣的話語,多少有個照應,能更加團結一起,互相照應。而且按朝廷計劃,移民們最先的三年,是要一起共同囤田墾荒的,待三年之後,才能按計劃均田授地,自己耕種。一開始,他們要一起建立一個屯堡,共同居住,共同墾荒。
開始墾荒這三年,朝廷會借給他們種子、傢俱、耕牛等,並提供一筆安家費和無息貸款,助他們渡過這最初的三年。
當然,朝廷還爲他們準備了一個大福利,那就是爲那些沒有妻子的到達已婚年紀的小夥子們,提供相親機會,爲他們安排遼東土著未婚適齡姑娘成親,然後他們並不需要支付彩禮,由官府幫他們解決了。當然,如果自己願意再給的,官府也不反對。
總之,這是一個讓所有移民們都興奮不已的好消息。
壽春屯,這裡暫時還是一片臨時營地,沒有房屋沒有圍牆,什麼都沒有。到達這裡後,一切都得自己動手。不過幸好有官上的人過來幫忙,指導他們如何打水井,如何蓋房子,立圍牆。按官府的計劃,壽春屯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移民居住點,但卻也得有自己的圍牆,有自己的民兵隊,屯堡建立後,得有人專門站崗值夜,按官上人的話說,雖然遼北駐有朝廷大軍,但也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得防止一些盜賊或者一些不死心的高句麗的貴族地主等等。
通過解釋,趙煊才知道,在原來高句麗統治這裡的時候,這裡絕大多數的土地其實都是屬於極少數的貴族以及地主豪強們的,大多數的高句麗人其實只是他們的佃農甚至是奴隸。朝廷收復了遼東之地後,對於這些原高句麗遺民,採取的是不同的政策待遇。所有的貴族豪強地主們,經過審查,如果是那種做威做福,爲惡一方的,那麼直接按輕重判刑,送去服勞役,挖礦修路築城,其家產沒收。而對於那些並沒什麼劣跡者,則將他們通通遷往中原,他們的田地山林等產業,被朝廷折價收購,最後在安置地給他們一些土地田產。
而對於那些普通的佃農和奴隸,則要好的多,奴隸們都被從原來的主人那裡分離出來,他們被安置到各個屯田或者礦場,只要爲朝廷役滿五年,就能獲得自由身份。然後再爲朝廷服役五年,就能從一名僱傭工轉爲正式的大隋帝國百姓,能夠獲得均田授田的資格,分到自己的土地。這些奴隸,第一個五年爲朝廷服役,朝廷只供他們吃喝,及少量的津貼。第二個五年,則可以得到僱傭的薪水,再然後,他們就是自己的主人,有自己的田地了。
對於那些佃農,或者有少部份土地的自耕農們,他們基本上維持自己的處境不變,財產得到保護,但他們得支持朝廷的政策法令,得向朝廷交納稅賦,得向朝廷服兵役,還有須讓適婚年紀的未婚女兒到官府登記,參加相親,與漢人移民成親,他們的未成年的孩子得進入官府建立的學堂,學習漢人的文化,成年人也得學習漢話,同時得更換漢人的衣冠制度等。
這些政策都是爲了能讓朝廷長久的穩固統治遼東遼北,對於土著們不同的待遇,也是爲了拉攏絕大多數人,打擊少數人。更確切點說,就是要打壓那些貴族頭領地主們,既是爲了政治上消滅高句麗的統治,同時也是爲了奪得高句麗的土地山林礦產等資源。要不然,移民們來了,拿什麼均地,難道給高句麗地主們佃田。
這種政策是指向分明的,高句麗的這些上層階級有些人在隋軍的強大武力下臣服了,他們選擇了遷移去中原,雖然如此一來以後日子肯定沒那麼好過了,可起碼能保存家族。而也有一些不甘心反抗的,他們絕大多數被駐紮在遼東各地的駐軍們強勢鎮-0壓了。然後有一小部份豪強,拿出自己的錢財,帶着自己的家奴佃戶招攬了不少的亡命徒,開始叛亂,雖然大多數很快被剿滅,但也有一些人伏着地形熟悉,開始在山裡面當起了山賊盜匪,狠了心要跟隋朝對抗到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