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

林榮的話雖然有蠱惑之意,但講的確實很實際,要是能把臺灣建成大明的糧倉,那將來吳羣和他的前途將是一片光明。

可若想經營好臺灣島,目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將鄭家的影響力最大限度的削減掉,不能讓臺灣變成鄭家的番外之地。

“本將明瞭林知縣之意。島上的移民乃靖海伯未封爵之前所移,彼時朝廷尚未對臺灣據有真正掌控之力,所以便由得鄭家去了;可現時靖海伯已爲朝廷勳貴之家,況臺灣亦屬我大明所有,故此鄭家便再無掌控全島之權!林知縣初來臺灣,便是想接管島上治權卻亦是有心無力,好在本將來了,呵呵呵呵~”

既已瞭解了島上的狀況,林榮憂心之事對於手握重兵的吳羣來講,不過是吃飯喝水一般的小事。

鄭芝龍數年前從福建收攏失地農戶移民臺灣,一是出自善心,二是想將臺灣作爲鄭家的一條退路和據點,好生經營一番後,將來一旦有不測之事,鄭氏子孫後代能有個落腳之處。

但就算鄭氏富可敵國,數年下了不少本錢營造下來,也不過只開發了佔整個臺灣土地微不足道的一點點而已。

臺灣島對於鄭氏來說,面積太大了,雖然鄭氏不缺錢糧,但人口太少卻是最致命的問題。

故土難離是這個時代人們的共同認知。但凡能有一口飯吃,絕大多數的大明百姓是不願離開家鄉的,若想真正將臺灣打造成富饒豐美之土,沒有數百萬人幾十年的勞作時不可能實現的。

鄭芝龍在瞭解島上的狀況之後,對開發臺灣的興趣已經缺缺,現在只是將其作爲一個遠洋貿易的中轉站和落腳點而已。

尤其是在授封靖海伯之後,本來就不是雄才大略之人的鄭芝龍,在得知朝廷有意大規模開發臺灣後,內心已完全放棄了對臺灣的所有權。

自己既然已成了與國同休的勳貴之家,家資已過千萬,現在要做的就是如何抱緊皇帝的大腿,將靖海伯的爵位世世代代的傳下去就夠了。

“吳參將之意是。。。?”

“無非是立威而已!”

吳羣淡淡的回道。

既然有人不服王化,那就殺到他服。

林榮聞言大喜。

本來他生怕吳羣畏懼鄭家的名頭和勢力,不敢動用武力解決眼前的麻煩,沒想到吳羣態度竟是如此的堅決。

“可若是觸怒靖海伯該當如何?畢竟掌控島上之人亦是鄭氏委派之人,萬一事有不諧造成殺傷,靖海伯府怕是不會答應啊!”

林榮心裡還是有些擔憂。

鄭家在福建勢力太大了。惹惱了鄭家,鄭家倒是不敢把吳羣這樣的朝廷大將怎樣,可要收拾自己就跟捏死個螞蟻一樣簡單。

“林知縣,你有無想過?靖海伯若是不願朝廷沾手臺灣,那我等能上的島來?還會以鄭家船隻自北地運送災民前來?現下形勢已經明瞭,靖海伯已是以大明勳貴自居,根本不會去管島上這些瑣碎之事!”

吳羣一語驚醒夢中人,林榮瞬間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關竅:鄭家已經放棄了臺灣,只要鄭家在島上的碼頭、糖寮、庫房無恙,剩餘之事鄭家根本不會管。

“還是吳將軍看的明白!本官實是想左了!”

林榮衝着吳羣拱手施禮道。

“本將自天津衛乘船來時,山西首批移民已至碼頭,幾日後便會抵達島上;林知縣還是先勘察好安置移民之空地再說!本將自會遣人聽從林知縣調派,此事可是現下的頭等大事,其他的皆不足道!”

數千移民馬上就要到達,這些人需要佔據大片的土地修建居所,所需的各種生活物資繁多。鄭家雖然已將大批的糧食藥材運到了島上,但巨量的物資分配、人員安置這些瑣碎之事,一個月之內也無法完成,別說一個林榮,再加十個個也忙不過來。

“林知縣,非是本將看你不起,不說以後的大量移民,單說即將到來的數千人口,依你一己之力想要妥當安置絕無可能;某麾下雖有兩千士卒,但只能幫着維持秩序,對於民政之事卻是有心無力。可現下移民馬上到達,再從大明境內徵召人手協助與你已是來不及,某都有些爲你發愁!”

吳羣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事已至此,本官唯有盡力而爲!本官於泉州戶房多年,日常與農戶多有交集,非是不通事物之人;吳將軍怕還是忘了一事,本官料定朝廷此次由山西移民而來,定會遣員隨船管束;不出意外的話,應是移民戶籍所在縣衙中人。有這些人手相助,再加上將軍鼎力支持,移民安置必會進展順利!”

林榮不願向福建官府求援。

對他來講,只有以一己之力將屬地經營妥當,獨享安置移民之功,將來在仕途上才能更進一步。

他猜測的一點也不錯。

爲了方便災民異地安插之事,內閣的確是行文山西巡撫衙門,要求移民匠戶所屬縣衙須得派員全程管束,並且要在臺灣待滿三年方可准許回返。

在各個屬地知縣大老爺許以月薪五兩、死了有三十兩燒埋銀、違者充軍的威逼利誘下,各縣挑選出來的衙役們,痛並快樂着的踏上了伴隨移民南下的行程。

權當自己帶薪充軍好了。原先又不是沒有兄弟出過公差,那些押解犯官家眷充軍夷州的差役一去一回一年多,病死在路上的也不在少數,最後官府也沒發下燒埋銀,不也就那樣了嗎?

就在吳羣所部紮好營帳的幾日後,運送山西匠戶及其家眷的船隊抵達了臺中縣碼頭。

前面幾艘靠岸的船隻搭好踏板後,林榮、吳羣、孫仁貴等人分別登上船,對甲板上的官差吩咐幾句後下了船。官差們按照指令,拿着名冊挨個點名,並大聲告誡一衆移民勿得高聲喧譁後,帶着自己縣的匠戶們依次下船,之後由官軍士卒引領,去往兩側空地集結等候。

這種做法讓整個流程更加高效有序,防止了混亂場景的發生。

林榮揹着手與吳羣並肩立在碼頭一側,看着一羣羣男女老少從自己面前經過,百姓們看向他的目光裡滿是敬畏之情,心中不由豪氣頓生:以後這些人都將是他的治下之民,他的仕途前景就寄託在這些人的身上。

“林知縣真是大才啊!此法與軍法頗有相通之處,本將本以爲數千毫無規矩之百姓齊至後,場面將會混亂無比,未曾想在林知縣指揮下竟是如此迅捷,本將着實佩服!”

林榮自持的一笑:“吳將軍過譽!此等皆小道爾!往後諸事艱難繁巨,此只是開端而已啊!”

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四百零一章 開戰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輪馬車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二百一十八章 弒父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槍第一次實戰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一百二十章 激戰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八百六十一章 斬首計劃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七百六十九章 減稅、太子游學第九十四章 獻營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六百三十四章 許某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八百二十四章 新一代海上霸主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五百四十二章 帶西夷開開眼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九章 皇莊5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十七章 樊城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