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

李率泰眼見得營中一頂頂整齊劃一、連綿不絕的帳篷,一隊隊盔明甲亮、軍容嚴整的巡哨,一條條寬闊平坦的營中通道,心中不由暗生欽佩之意:從如此井井有條的軍營內務可以看出,這支明軍與遼西明軍這樣的傳統明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祖澤溥和李率泰在大營門口經過嚴格搜身並領取了通行憑證後一路前行,營中每每遇到巡哨士卒,帶隊官校必定上前嚴格覈查盤問,負責引領的隊正則是將所領人員的身份和來意做出簡單明瞭的敘述,之後纔會被重新放行。

經過了數道關卡和巡哨的盤查後,一行人終於在一座佔地足有數十丈的巨大帳篷前數十步停了下來,引領的隊正輕喝一聲令二人不要亂動,隨即轉身疾步向西邊的帳門行去。

這頂巨帳前後左右均設有可供出入的帳門,每個帳門前面都有兩排共二十名士卒執刃守衛,這些都是東閣大學士、暫領薊遼總督孫傳庭的親兵。

這些親兵都是從兩萬秦軍中精挑細選出來的,每一名親兵都是戰陣搏殺的好手,個個身材高大威猛,身上衣甲鮮亮,看向祖澤溥、李率泰的眼神裡透着冷漠和嗜血,彷彿只要上官一聲令下,便會撲上來把兩人撕成碎片一般。

現在雖已是暮春時節,但東北地區的氣溫仍不穩定,野外溫度也就在後世的十七八度的樣子,但是在這些親兵如利刃般眼神的注視下,饒是見過許多場面,但祖澤溥和李率泰依然感受到了莫名巨大的威壓,周邊的空氣如同凝固住了一樣,二人從最開始的不自然,一直到了最後的汗出如漿。

“督帥有令,來者唱名三聲而入!”

一聲高亢嘹亮的喝聲將二人從幾欲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在不約而同的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之後,祖澤溥收斂心神率先舉步向帳門行去,李率泰強作鎮定的跟隨在後面。

“卑職錦州參將祖澤溥參見孫督師!”

“在下大清國皇帝欽使、漢軍旗正藍旗梅勒章京李率泰請見明國孫學士!”

祖澤溥和李率泰高聲唱名之後步入了已經被掀起帳簾的大帳中,帳門內側兩名手按刀柄的高大親兵冷眼盯視着兩人。

雖是在白晝間,但大帳內四角依舊點亮着數支牛油巨燭,將略顯昏暗的帳內照的通亮。

一張巨大的案几後面,身穿大紅仙鶴補服、頭戴烏紗、白麪微髯的孫傳庭端坐太師椅上,一雙炯炯有神地眼睛直視着進入帳內的兩人,謝仁星則是以幕僚的身份侍立在其身側。

“卑職錦州參將祖澤溥參見孫督師!”

祖澤溥單膝跪地、拱手大聲唱名施禮道。

“在下大清國皇帝欽使、漢軍旗正藍旗梅勒章京李率泰見過明國孫學士!”

李率泰站定之後神情莊肅拱手行禮道。

“祖參將且起,今日因何而來?此人從何處拿獲?有何事需面見本督?”

穩坐不動的孫傳庭肅聲開口道。

“啓稟督師,此人由本部巡哨於錦州城下拿獲,因其口稱身負建州奴酋信使之責,卑職生怕誤了朝廷大事,故此親身押送至此!”

祖澤溥起身拱手回話道。

孫傳庭言語中帶着的輕視之意引起了李率泰極大的不滿,他拱手抗聲道:“孫學士明鑑,在下並非窺視明國軍情,何來拿獲一說?在下因身負聖命,故而適才忍辱負重唱名而入,未曾想學士竟存心羞辱與我,這便是泱泱天朝上邦待客之禮?學士今日做派傳揚出去,就不怕天下有識之士恥笑?”

“呵呵,汝之所謂大清國,不過是偏居一隅之建州女真而已,其地不過方圓數百里、其民不過百萬之數,奴酋洪太何德何能竟敢稱帝?

爾等諸人授封與大明,建州亦是大明固有之地,歷年來受大明之哺育,汝輩不思報恩,反而擅起兵甲反噬母體,多年來殺傷我大明無辜甚衆,更是擄掠無數資財,此等豺狼之性有何資格於本督面前侃侃而談?!若非本督看你乃明人模樣,早就將爾之人頭高懸於轅門之處!”

孫傳庭冷笑出聲後疾言厲色痛斥李率泰道。

“學士此言差矣!我大清雖地處荒僻之所,人口亦不衆多,但我自我皇一下,皆俱奮進之心,勢若初升之旭日,待冉冉升起之後,必將光照無垠之土!

在下今日並非是爲與學士強辯而來,而是我皇眼見兩國連番交戰之下,以致生靈塗炭,百姓流離,故此心生不忍之意,特遣在下前來遞交書表,以使兩國休兵罷戰,共築安定之局面,籤永無刀兵之約,修兩國永好之盟。

此爲我皇親書議和之表,還望學士鑑之後轉呈與明皇面前!”

李率泰爭辯了幾句,但心虛之下還是馬上把話題轉移到了正事上,隨手從袖中掏出一封書信,雙手捧着躬下身去。

孫傳庭心思一轉之下微微一笑,並未再與李率泰爭論下去。

在他的眼中,不管是面前的這名建奴信使還是數十里外的建奴大軍,都如冢中枯骨一般,他側身示意下後,謝仁星疾步來至李率泰身前,單手將書信拿了過去。

“汝既自稱信使,當知奴酋遣汝之意。本督且問你,奴酋洪太意欲何爲?議和?此話怎講?你且將其大概說與本督知曉!”

孫傳庭對謝仁星放在面前的書信看都沒看,而是目視李率泰沉聲問道。

“回孫學士,我大清國皇帝曾當面囑我,此番議和首要之責便是重尊明國爲上邦,雙方就此罷兵,兩國仍以現有之地位各自疆域,之後兩國之間恢復市易,我大清國願每年遣使入明國京師朝貢,並且願派兵替明國掃蕩北藩,以保大明九邊不受蒙古擄掠之禍。

若明皇下旨,我大清國可出兵爲明國征討各處不服王化之輩。

我皇最後言明,若明國執意要與我清國爲敵,則我大清將全民皆兵,我皇亦將親率十萬帶甲之士、集數萬蒙古鐵騎揮御駕親征,協同現今鬆錦之強兵,與明國死戰到底!此所謂寧爲玉碎不爲瓦全也!

此幾項便爲此次議和之主旨,還望學士深思之後獻言與明國皇帝,玉成此等與兩國皆是大利之事!”

李率泰先抑後揚,先是以低姿態表達了建州議和的誠意,最後則是慷慨激昂的以武力威脅了一番。

“哈哈哈哈!好個十萬帶甲!好一個數萬蒙古鐵騎!好一個全民皆兵!在本督及我大明強軍面前,不過土雞瓦狗爾!罷了罷了!既是洪太有議和之意,那本督便送你一個人情,將此表送達京師,由我大明皇帝聖裁!來人,送客!”

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七十章 商路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六百三十四章 許某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八百章 太子聽政、安撫鄭芝龍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業推出的新酒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二百二十一章 徵稅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五十章 殘暴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五百九十章 謀逆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八百五十章 變生肘腋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產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