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

朱由檢的話語讓兩位重臣都把目光投注到了他的身上。

兩人都知道,皇帝雖然年輕,但從這幾年來不管是軍政還是民生等各方面相繼拿出的方略來看,每每都是佈局深遠,其效果往往都是出奇的好,這些良好的效果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着大明舊有的一些痼疾,使得今天的大明如同古木逢春一般,從各個方面都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

“遠交近攻,此乃祖宗遺策,實踐證明,此四字確爲可行之道,而此次因西夷特使東來,恰給我大明提供此契機,且由於荷蘭與大佛郎機之間恩怨頗深,故朕意與其兩國之間施行此策!”

朱由檢雖然對外國曆史並不熟悉,但這並不妨礙他對十七世紀鼎鼎大名的海上馬車伕有所瞭解。

毫不客氣的說,十七世紀末之前,荷蘭就是世界大洋的霸主,若不是在世紀末先後敗於英國、法國之手,荷蘭的說不定會創造出更加輝煌燦爛的文明。

國土面積狹小的荷蘭不會成爲大明的對手,而應該成爲合作伙伴和朋友。

荷蘭人的侵略屬性比起西班牙、英國和法國差的太遠了,這和其商人掌權的體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商人趨利,遇到爭端時,總會想着以談判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採用野蠻暴利的手段去解決事端。

而且荷蘭在各地殖民地並不多,大多數時候就像在臺灣一樣,佔據某一塊地方,作用等同於貿易中轉站和據點,這一點充分說明了它不具備太強侵略屬性的特點。

當然,這與荷蘭國人口過少也有極大關聯。

直到十七世紀末,荷蘭總人口才兩百餘萬,而現在是十七世紀早中期,就如鄒維璉剛纔說的,現在荷蘭總人口也就不到一百五十萬,這點有限的人口資源,無法支撐其對他國發動大規模戰爭。

而朱由檢之所以突發奇想要與荷蘭成爲合作伙伴,看重的正是它領先世界的造船技術。

這個時期,整個歐洲的船隻數量也不過兩萬艘,而荷蘭自己就佔據了七成,荷蘭以及東印度公司的商船遍航世界各地,也由此博得了海上馬車伕的稱號。

全面開放海禁,建立屬於大明自己的遠洋海軍,這就是朱由檢接下來要實施的方略。

在鄭芝龍已經畏威懷德的情況下,是時候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不過,在這之前,要給鄭家一個默認的機會,這就看鄭芝龍識相與否了。

依照歷史上鄭芝龍的下場來看,他十有八九會在強大的武力面前低頭,爲的就是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能夠延續下去。

鄭家太有錢了。

自從滅掉劉香等諸多競爭對手之後,鄭家獨霸大明海貿已有多年,其積累的財富已經不止是富可敵國了,而是富可敵數國。

雖然這幾年朱由檢的個人財富也在急劇膨脹,但跟鄭芝龍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一旦財富太多,大多數人會選擇謀取政治地位和個人聲望,以便能更好的保護好自己的財產,但與此同時,很多富豪會變得膽小和謹慎,失去了當年創造財富時的豪氣和膽量,鄭芝龍就是其中的典型,這也是朱由檢根本沒打算拿他開刀的最重要原因。

再者說來,隨着大明漸有復興之像,鄭家也是越來越聽話了。無論是海外購買糧食礦石彌補大明自身的需求,還是無償提供徵十幾艘船隻訓練跨海登陸的士卒,鄭家可謂是盡心盡力了。

毫不客氣的講,鄭芝龍這個新晉伯爵對大明的貢獻,與那些享大明兩百年富貴,關鍵時刻卻裝聾作啞的舊有勳貴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朱由檢既然打算學朱老四,那優待鄭氏便是給武人們做出表率最好的例證。

“不知聖上有何策略?臣等可否與聞?”

陳奇瑜拱手問道。

“陳卿此話說的,除了宮中之事,朕可謂事無不可與人言,此番既是兩位愛卿主持兩國特使來訪之事,那就正好將尋機此事辦妥。

適才兩位愛卿也都言明對荷蘭國之好感,其邦看來亦是禮儀之邦,如此國度,朕以爲理應本着與其交好、互惠互利之原則來打交道。

二位愛卿也都知曉,海貿之利甚巨,不管是福建、江浙一帶之大小海商也好,還是靖海伯之家族也罷,其人於海貿中都是獲利頗豐。

而反觀我大明朝廷,空有無邊之海域,卻始終無法從中獲利以哺萬民,此可謂是深入寶山卻空手而返,此舉實是令人既感惋惜又覺可笑。

其實質是因有一小撮官紳羣體,打着有違祖制之旗幟,無端阻撓海禁全面放開,而其自身卻是毫無節制的於其中瘋狂獲利。

二位愛卿想想,此等樣人如此行徑,豈不是將朕與卿等當做無腦傀儡來羞辱嗎?卿等皆爲當時之人傑也,豈能任其玩弄於股掌之上?!

由此,朕決意全面放開海禁,朝廷收回各港口之管轄權,在全面建設與維護港口設施,爲海商提供優質服務之同時,設立海關,收取商稅,以其利來反哺大明黎民衆生,使朝廷有更多財富來支持各項民生之建設,維持強軍以備無端之邊患!”

面對凝神傾聽的兩位重臣,朱由檢神色端肅地把自己的初步設想講了出來,陳奇瑜和鄒維璉聽罷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

其實皇帝全面開海的想法已經開始實施了,天津衛碼頭海關就是一種信號,在錦衣衛的強力壓制下,那些欺軟怕硬的士紳集團最後屁都不敢放一個,就像在大運河鈔關一樣,一個個都是乖乖地照章繳稅。

他倆心裡也很清楚,現在手握數支強軍、挾剿賊滅虜這種巨大聲望的皇帝根本不怕所謂的江南士紳集團,之所以還沒有下旨全面開海,所顧慮的唯有鄭氏一門而已。

新一屆內閣成員中,以北人或者湖廣、江西等地官員爲主,與江南士紳集團有瓜葛或者關聯的基本沒有,唯一一個祖籍浙江的溫體仁還是一個以孤臣姿態立在朝堂之上的,這就爲皇帝接下來要施行的一系列針對江南集團的政策掃清了最大阻礙。

皇帝對朝堂的掌控明顯是有針對性的,可見他已經看清了大明國力日漸衰敗的本質:大明財富聚集的江南地區,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皇權和政權的穩定,那些本該屬於朝廷的財富絕大部分落入小部分人的兜囊中,在內憂外患大部消解的形勢下,這些錢糧已經到了改變分配機制的時候了。

“聖上之意,莫非是欲借外來之力,壯大自身實力,打破東南沿海爲他人所據之狀?”

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三百六十二章 紅夷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後眼中的夫君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九十章 平息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四章 洪承疇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三十章 預謀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七百三十章 雖遠必誅不止是口號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擊、斃殺敵酋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終未成眷屬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三百六十章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三十章 預謀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國的態度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十五章 譁變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漢奸,舉族北遷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六百九十章 未來的接班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