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

崇禎十一年七月末,隨着氣溫的急劇下降,盛京陷落、皇太極舉火自焚的消息,也被零零散散奔逃至穆丹烏拉的八旗敗兵帶來過來。

大清亡了。

這個消息傳開後沒過多久,原駐穆丹烏拉的兩紅旗梅勒章京亦使臺密報豪格,說是兩藍旗有不穩的跡象。

脾氣急躁的豪格立來不及知會寧完我和范文程,立刻帶着部分人馬前去探查,準備予以強力彈壓,但在到達兩藍旗戰兵駐地時,突遭冷箭襲殺,雖然被護軍搶回穆丹烏拉,但當日晚間便因傷勢過重而死。

第三天,多爾袞兄弟倆率兩白旗大隊人馬趕至穆丹烏拉附近,其意不言自明。

寧完我、范文程在與兩黃旗剩餘的權貴以及兩黃旗護軍統領密商後,最終一致決議,爲了延續大清國統,應當以大局爲重,堅決不搞內訌。

隨後穆丹烏拉一衆高官顯貴郊迎大清僅剩的兩位親王入駐。

數日之後,多爾袞在衆望所歸的情形下正式登基,成爲大清第三代皇帝,並隨即將崇德四年改爲隆興元年。

由於冬季的到來,連場大雪將道路封死,再加上穆丹烏拉距離盛京太過遙遠,對於發生在穆丹烏拉這次簡單粗暴的內訌,大明一無所知。

朱由檢早就不自覺地忽視了這個殘餘勢力的存在,他的主要精力已經放在了大明各方面建設中來。

崇禎十二年五月初,孫傳庭和盧象升先後結束在江浙的公務返回京師,朱由檢在分別接見了兩位愛臣後,特意給了兩個人十天的假期,以讓這兩位出差數月之久的重臣好好與家人團聚一番。

兩人的先後回返,昭示着大明最爲繁華的江南一地新政已經得以全面實施,其他官紳豪門勢力弱小的行省就更是不在話下了。

正在進行大規模移民和開荒的湖北行省也傳來好消息,截止到崇禎十二年三月末,新設立的湖北行省共接收和安置河南行省一百七十餘萬移民,在妥善安置好移民的同時,湖北行省以及接收移民的當地官府,在司農寺派駐官吏們的指導下,還分別組織移民們大力興修水利、開荒拓田。

據不完全統計,到呈報之日爲止,湖北行省各級官府組織移民,在廣袤的江漢平原共開墾荒地一千餘萬畝,興建各種塘壩等水利設施兩萬餘座,各種灌溉用大小水渠長度達到近千里,各種用於提灌和排澇的大小水車達到十餘萬架,用於開荒耕田的大小牲畜一萬餘頭。

由於已近夏收時節,江漢平原的開荒暫時停止,各級官府正在組織移民以及當地原住民,利用夏收來臨前短暫的空閒時間整修麥場、打造脫粒農具、興建大小糧倉,以便在糧食收穫後進行脫粒晾曬以及收儲工作。

內閣在接到湖北行省的呈報後,首輔溫體仁立即召開閣臣們進行會商,並提議將作局在加大農具生產力度的同時,將大批質量上乘的農具調往湖北,用以支持移民們減少收割時間,搶在南方雨季到來前把糧食收儲起來。

司禮監接到內閣呈報後立刻予以批紅並送朱由檢過目,這份文件僅用了不到一個時辰便送往了天津衛的將作局。

第二天下午,第一批滿載着鐮刀、掐刀、爪鐮、麥釤、鋤頭、鐵杴桿秤、大小鬥等等各種農具的四輪馬車,在司農寺相關官吏的押運下駛出京城,沿着已經拓寬的官道向河南迤邐而去。

這批農具在運到河南與湖北搭界的府縣後,會被當地官府組織人手用人力運往道路狹窄難行的湖北境內。

崇禎十二年的開局異常的順利,各地不斷傳來的好消息,讓所有人都淡忘了崇禎十一年過年期間南京血流成河的景象。

“老爺,給王氏和程氏兩家的資費都已送過去了,明日便是良辰吉日,妾身已讓管家安排好了兩輛馬車,午時前劉氏和程氏就要進咱家的門了。

妾身想問一聲,明晚老爺是先歇息在王氏處還是程氏處?”

位於京師西城一座五進的府邸四進住宅中,孫傳庭的婦人劉氏站在自家夫君面前細聲細語地詢問道。

“一切由你安排吧!

你我夫妻二十餘載,彼此之間亦是相敬如賓、情比金堅,爲夫從無有對夫人不滿之意,夫人爲何於我不知情時行此荒唐之事?

以爲夫現下之身份,若是將來所納妾室之家有何不法之行,豈不是自尋麻煩?”

奉旨在家休養的孫傳庭端坐於交椅上,一身寬大的交領青色道袍讓他看上去並不像是一位手握重權的當朝重臣,面上的神情也帶着微微的不悅之色。

離家數月之久的孫傳庭交旨覆命回到家中的第二天,年過六旬的老孃孫李氏便命人將他喚了去,當場告知他,準備給他納兩房妾室,以使老孫家的香火更加旺盛,將來她去了地下也能對得起孫傳庭他老爹。

其實早在孫傳庭被任命爲次輔之後沒多久,孫李氏便找到孫傳庭的妻子劉氏,婉轉的把孫家香火不夠旺盛的意思表達了出來,明白婆婆是何意思的劉氏雖然心裡很不舒服,但還是當場表示,一切以婆婆的意思爲準。

劉氏嫁給孫傳庭二十年,一共替孫傳庭誕下兩女一子,長女不幸夭折,只有兒子和次女長大成人,隨後兩人再無子嗣降生。

隨着孫傳庭地位越來越高,日子徹底安穩下來之後,只有孫克敵一個長孫的孫李氏總覺着老孫家的子嗣太少,根本不像衆多豪門大戶那樣人丁興旺,於是便有了給兒子納妾的想法。

沒過多久,孫傳庭奉命南下,在孫李氏和劉氏的張羅下,很快便給孫傳庭好了兩家合適的人家。

這兩家都是小門小戶出身,並且兩家的名聲都還不錯。

王氏年滿十六歲,其父是香河縣的一名老童生,家中兩個哥哥一個弟弟,家境一般,家庭收支指望其父在大戶人家教書的束脩,以及家中二十畝良田所獲爲生。

十七歲的程氏家境比王氏稍強一些,家就是京師本地人士,祖上雖沒有出仕之人,但也算是耕讀傳家的良善人家。

“老爺,你我夫妻多年,老爺的心意妾身如何不知?

可孃親說的極是,老爺位極人臣,家中卻只有克敵一子,孫家若想成爲富貴延綿之豪門,就須得多子多孫纔可!

妾身已是人老珠黃,無力再給老爺誕下兒女,若是不給老爺添置妾室,將來去了地下,妾身有何面目見家翁?

妾身只求將來家中丁口繁盛之後,老爺還能記得你我夫妻多年之情分,善待妾身及克敵和嫣兒,如此,妾身便知足了1”

孫氏強忍心中不適,依舊是低眉細眼的溫聲道。

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七百三十章 雖遠必誅不止是口號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馬骨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一百一十五章 搶鹽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二百三十五章 盧象升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六百三十四章 許某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第一百二十章 激戰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十二章 李邦華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十二章 李邦華第三百章 證據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槍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八百章 太子聽政、安撫鄭芝龍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五章 皇莊1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十七章 樊城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陣擊敗你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