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

“哦,我的上帝!

簡直太神奇了!

這纔過去一天的時間,這塊地面竟然變得和石頭一樣堅硬,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三十多歲的範·呂克用不敢相信地眼神看着面前平滑如鏡的水泥路面,口中不斷髮出驚呼和讚歎聲。

在跟着商船抵達天津衛碼頭後,範·呂克下到岸上之後,帶着從馬尼拉僱請的一名漢人通事找到了天津海關官員,言稱有重大事情要面見大明朝廷高官。

接待他的海關官員不敢怠慢,趕緊打發人去往京師鴻臚寺稟報,第二天,鴻臚寺一名主事奉命感到天津衛碼頭,將範·呂克和通事接到了京師安置下來。

在將地圖和情報交給鴻臚寺官員後,範·呂克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隨後的幾天,在鴻臚寺官員的陪同下,範·呂克在偌大的北京城裡四處遊逛,品嚐大明美食的同時也轉了不少市場,大明京師的繁華盛景讓頭一次踏上大明領土的範·呂克驚羨不已。

現在的荷蘭正處在國力的上升期,他們依仗着兩萬艘商船和強大的炮船溝通着東西世界,把各種各樣的商品和原料來回販運,從中獲取了巨大的利潤。

雖然從很多人口中聽說過大明的繁榮富強,但範·呂克始終認爲,富裕的荷蘭纔是這個星球上最發達的國度,不管是國力還是民衆的生活水平無人能比。

地處東方的大明雖然物產豐饒,但應該是個大多數國民極其愚昧地地方,除了盛產絲綢和瓷器等商品外,其他方面應該還是遠遠落後與荷蘭的。

但是來到北京之後,眼前的繁榮和文明卻改變了他這種根深蒂固的看法。

整潔寬敞的街道、繁華喧囂的街市、琳琅滿目的商品、街道上行人昂揚自信的神情以及身上乾淨靚麗的衣衫,井然有序的市井生活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讓範·呂克讚歎不已。

原來傳說中的大明帝國真是繁盛無比,僅僅是都城就有一百多萬人口,這已經是荷蘭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了,要是能與這樣繁榮強盛的帝國成爲盟友,荷蘭在歐洲的號召力將會更加強大。

範·呂克考察完市場,左思右想之後,還是決定將那些精美瓷器和絲綢帶回歐洲。

這可是在歐洲最爲搶手的大明商品,只要商船回返到岸,不出一個月,這些絲綢和瓷器就會被各國的商人搶購一空。

就在這時,接到朱由檢指示的鴻臚寺官員帶着範·呂克來到了基本拓寬整修完畢的通州運河碼頭至京師路段,把提前兩百年問世的水泥介紹給了範·呂克,這種神奇的新生事物瞬間就把範·呂克給征服了。

現在歐洲城市的道路硬化全是用石頭爲原材料,雖然石材堅固耐用,但是成本太過高昂,並且鋪設起來耗時耗力,如果不去硬化道路,雨季的時候道路泥濘難行,對於人們的日常出行和各種商業活動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而眼前這些看上去灰撲撲一文不值的東西,卻能很輕鬆的解決道路硬化的問題,成本比起石材有了較大幅度的降低,並且既省時又省力,確實稱得上是物美價廉的優質商品。

在拐彎抹角地向鴻臚寺官員打聽水泥所需原料和工藝無果後,從中看到了巨大商機的範·呂克立即鄭重的提出,希望大明政府能把水泥在歐洲的獨家經銷權交給荷蘭東印度公司。

這次他乘坐的荷蘭商船在裝滿水泥返回荷蘭後,他會給東印度公司高層彙報此事,相信公司會派出大批商船來到大明,將水泥源源不斷地從東方運回歐洲。

雖然時間很短,但是範·呂克已經發現了水泥的巨大商業價值和戰略價值。

在親手用鐵錘敲擊路面測試過水泥的硬度和強度後,範·呂克知道,這種能夠迅速凝固的商品,將會是修建炮臺和要塞的最佳原材料。

這種材料將會成爲今後暢銷全球的商品之一,市場前景極爲廣闊,各國在嘗試過後,將會迸發出對水泥的巨大需求,這其中蘊含的超額利潤將會使原產地和代理商賺的盆滿鉢滿。

“大明真是個神奇的國度,竟然發明出這種利潤高昂的商品,要是能夠想辦法把生產配方搞到手,那這個產品的所有利潤都會成爲我們東印度公司的,有了巨量財富,就可以建造更多更大炮船,那整個世界也會在我們荷蘭的控制之下了!”

對於範·呂克包銷水泥的請求,鴻臚寺的官員哪裡做得了主,於是在把範·呂克送回下榻的官驛後,這位主事趕緊把此事通稟了上去。

朱由檢很快便得知了範·呂克提出的要求,在思忖半天后,他打算有條件的同意荷蘭人的請求,至於以什麼樣的價格賣給荷蘭人,這就該由戶部去出面與之談判了。

至於水泥配料會不會泄密一事,朱由檢並不擔心。

現在的科技水平還達不到後世那種程度,任你歐洲人在原先的歷史上在後世如何領先世界,在沒有諸多精密儀器的情況下,你也不會知道水泥就是用幾樣簡單的東西混合在一起燒出來的。

朱由檢會吩咐戶部談判人員,在與荷蘭簽訂水泥包銷條件的時候,把價格提一提,不能太便宜了這幫歐洲人。

水泥的成本本來就不高,現在更是比最初時下降了不少。

任何工業品都是隨着規模和產能的擴大而成本降低,水泥也不外如是。

至於水泥的運輸和包裝問題,現在暫時只能採用木桶封裝的辦法。

在牛皮紙沒出現前,也只能這樣了。

答應荷蘭人包銷也是沒辦法的事。

從方以智他們率團出訪,到現在兩年多毫無音信的情況來看,以大明目前的遠洋運輸能力,是沒有辦法向歐洲大規模傾銷水泥的,現在只有海上馬車伕才具備這個條件。

你總得讓別人嚐到好處,纔會有更多的國家願意跟你合作。

荷蘭人善於做中間商,只要他們從中嚐到甜頭,以後在有需要的時候,他們纔會幫你。

互利互惠纔是持續發展的最好手段。

想到這裡,朱由檢吩咐下去,讓錦衣衛對荷蘭人進行密切保護,防止水泥生產過程泄露出去。

現在北地很多地方已經相繼開設了水泥廠,所以產能不需要擔心。

大明道路的硬化是個持久的工程,不急在一時。

後世新中國改開幾十年後,還是有很多落後地區的道路沒有得到硬化,更別提現在的大明瞭。

能有機會賺外國人的錢,國內需求受一點影響也無所謂。

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馬骨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賊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與治吏第四百九十九章 斬將潰敵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後眼中的夫君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二章 驕橫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夢也沒想到能吃飽飯的李保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給你,但你要拿東西來換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八百六十一章 斬首計劃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機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七十二章 京營2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五百零二章 開發遼東的勞力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