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

當朱由檢從朱慈烺口中得知了張定遠一家的狀況後也不禁苦笑起來。

自己對當下的大明還是缺少了具體的認知,很多政策太過大而化之,沒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更爲詳細的政策,以至於國庫收入暴漲,但很多農戶卻沒有分享到改革的紅利。

類似於張定遠一家的情況在大明應該不在少數。

五口人,十畝田地,還要徵繳三成賦稅,這樣的負擔對於他們來講太過沉重了。

在稍微思忖過後,朱由檢下達了新的旨意。

自崇禎十三年起,賦稅徵繳每戶人均三畝一下不計免徵,此人均不分老弱婦孺,將會全部囊括其中。

這項政策會使很多貧弱家庭的基本生存得到了強有力地保障,等於搬掉了一座壓在他們身上的大山,從此之後,他們將會呼吸的更加順暢,生存壓力驟然消失於無形。

就拿張定遠一家作爲例子來講,人均三畝纔開始起徵,而他們家總共五口人,那就需要達到十五畝時纔會計徵,也就是說,張定遠們從明年夏收起,將不用再給朝廷繳納一粒米的賦稅了。

稅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來調節和平衡,使弱勢羣體享受到最起碼的生存權。

士紳一體納糧的實施,就等於讓這些豪門大戶承擔了弱勢羣體應該享有的義務、

三五百斤的糧食或者同等價值的稅金,對於大戶們來說並不算什麼,但落在張定遠們的身上,可能就會讓他們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一旦遇上意外發生,這個家庭機會崩塌掉。

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就是爲了讓更多鮮活的生命過的更好嗎?

不會有哪一家士紳大戶敢跳出來指責自己了。

南京事件的陰影會永久的印在他們的心上。

至於私下的詛咒和唾罵就隨意了,反正又聽不到。

後世不是有句名言嗎?

罵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幾?

敢當面罵就削你。

至於朱慈烺表現出來的對張定遠不加掩飾的好感,朱由檢並不在意。

自己不過是這個世界的過客,沒有因貪權而引發的變態心理和行爲。

太子十三歲了,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班底了,施恩於人也是正常的手段。

不就是把張定遠一家移到皇莊安置嗎?

不就是安排御醫給其父診治嗎?

不就是讓張定遠入國子監讀書嗎?

這都是良善之舉,也是值得稱讚的。

朱慈烺所做的這些舉動也正是自己希望他能做到的。

舉手之勞而已。

張定遠將來的前途如何,誰也無法現在就斷定。

不過依朱慈烺的描述來看,此子將來應該會有一番作爲。

每一個成功的人,需要的是三分能力,六分運氣,外加一分貴人扶持,有了朱慈烺這個貴人,張定遠的一生註定不會平凡。

所謂的平凡,很多時候只是欠缺一個剛好適合你發揮的平臺而已。

自己不就是個最好的例子嗎?

如果不是穿越到幾百年前這個萬人之上的位子,後世的自己一輩子也會像絕大多數人一樣,過着極爲平凡而且糟心的日子。

每月拿着不高的薪水,遇到一個彼此相愛的女人,娶她爲妻,然後生兒育女,會經常爲車貸房貸發愁,時常會因爲不能給妻兒以更好的生活而愧疚,會因爲父母的逐漸老去而憂傷。

等到孩子大了,又會因爲他(她)學業愁的掉頭髮,更會爲他(她)有早戀的傾向而發狂。

而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將來也會重複着自己的人生軌跡,把自己平凡的人生再次演繹一遍。

細節會有不同,但劇情大致一樣。

在朱由檢的計劃中,再過五年,也就是到崇禎十七年時,將田地賦稅降到十一,算是對原先那段歷史上讓無數後人痛惜的那場天變的一次紀念吧。

甲申之變,神州陸沉。

皇帝殉國,華夏蒙難。

就爲了那個散發覆面、左腳光着、右腳穿着紅鞋、未着龍袍、只穿着一件藍色常服的男人,爲那個留下了“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遺言的悲情皇帝,朱由檢也覺得應該用某種方式來向他致敬。

那可是位皇帝,雖然並不成功,但卻勇敢赴死的九五至尊。

他的遺憾已經由自己來彌補了,他的仇人正在被大明官軍追趕的猶如喪家之犬,他的宿敵已經退避到極寒之地,惶惶不可終日,如畫的江山還是屬於大明的。

至於全部取消農業稅的做法,短期來講並不現實。

大明的農稅佔了整個稅收的近八成,在工商業沒有實現超越式發展的現在,取消了農稅等於自掘墳墓。

現在是七月末了,等到了年底的時候,整個稅收統計就會出爐,朱由檢估計,農稅的佔比將會有所下降,工商業稅收將會比原來的一成多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主要稅種的位置轉換需要漫長的過程以及充分的積累,絕對不能太過着急。

目前國內的局勢已經穩如磐石,沒有任何個人和團體有能力改變現在大明全面向好的趨勢。

趨勢一旦形成,會依照慣性沿着該有的軌跡運行,任何外力想要施加與上,改變他的運行方向,最後都是徒勞的。

就像原本歷史中,大明的國運自萬曆三大徵之後開始由盛轉衰,這個趨勢運行了數十年,最終以毀滅的態勢而結束。

是時候將視線從國內轉向世界了。

征伐馬尼拉將會是新戰略的一個開端,在佔據了馬尼拉這個海上絲綢之路上極爲重要的補給點之後,相信會在歐洲引發一系列的變數,到時候再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應對即可。

大明官軍現在的武備已經在整體上領先於歐洲,不過優勢雖有,但並沒有形成代差。

沒有代差的話,就會讓他國心生貪念,就會因爲覬覦大明獲得的利益而挑起爭端。

要想在將來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保障大明本土不會遭受外來侵略,壓倒性地軍事優勢是必須具備的硬實力。

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工業和科技,把大明的各種產品提供給世界各國人民享用,這纔是最爲正確的發展道路。

大明永遠不會稱霸,但也絕不允許別人稱霸。

誰要是想稱霸,就讓大明官軍去教他如何做人吧。

將來大明的鉅艦會晝夜不停地航行在各大洋之間,震懾那些不服王化地屑小,只要這種場景出現,地底下的朱由檢也會高興地把列祖列宗們喊過來一起喝一杯的。

不知道喝不喝得過朱老四,要是把他灌醉了,這黑炭頭會不會依仗祖宗的身份打人?

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六百八十七章 爲了利益,多爾袞打算把侄子給宰了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六百九十章 未來的接班人選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軍抵達馬尼拉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五十章 殘暴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八百章 太子聽政、安撫鄭芝龍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十六章 平叛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三百六十二章 紅夷第十五章 譁變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宮第八百五十章 變生肘腋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二百九十一章 細節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七十四章 後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十五章 譁變第五百三十章 愛挑事的大佛郎機人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