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

這件大事他已經籌劃很久,他希望在十到二十年後能夠在大明全面推開。

朱由檢打算給大明五十歲以上的農民發放養老金。

這個計劃是構建大明社會福利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一旦順利實施,將與養濟院、低價醫療、免費教育、農業補貼等措施一起,形成讓大明所有人都不用再爲生存而憂慮的全面保障制度。

自古以來,華夏土地上最苦的就是農民。

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辛苦勞作,換來的是食不果腹、寒無暖衣,這個羣體承擔着最重的勞役和賦稅,卻換不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這是最大的不公平,如果不加以徹底改變,那穿越當皇帝就變得毫無疑義。

朱由檢承認,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他試圖用盡所有手段去構建自己理想中的社會制度,讓公平正義之花盛開在華夏大地,就算將來沒有達成目標,也絕不讓自己留下遺憾。

努力過了,結果交給上天。

以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一切都在緩慢地向着他既定的目標前進着,這正是他一直沒有倦怠的支撐。

自從崇禎十九年起,四海商行、匯通商行名下的各種產業都實行了退休金制度後,仿照後世養老保險而設立的大明退休保障金制度應運而生,朝廷明文規定,凡在大明朝廷所轄區域內從事生產的各種行業,均要強制施行此條例,違抗者將會面臨關閉產業的重處。

儘管這一條例頒佈之後引發了大多數士紳大戶的不滿和不解,並且在實施的過程中遭受各種各樣的抗拒,但在官府強硬手段打壓下,在廣大僱工們強烈支持下,條例終於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所有從事生產經營的業戶,最終都按照條例規定的基數,每月向官府指定的四海銀行賬戶繳納名下產業僱工所需的退休保障金,到了官府規定的退休年齡後,僱工們就可以每月按時從四海銀行領取到這筆養老金了。

這一制度推行中自身也是麻煩不斷,在朱由檢提出這一策略時,閣臣們也是爭論不休,在經過幾次商議後,內閣建議擇地試點,等到所有漏洞得以補全後,再於大明全境推行,朱由檢欣然應允。

試點選擇了工商業日趨繁榮的京畿地帶,經過約一年左右的試錯,詳細的施行條例才得以順利出爐。

內閣隨即將具體實施細則下發各地官府,並要求各地務必於兩年之內全面落實到位,期滿後,朝廷將會安排有司官員、御史、錦衣衛予以查訪,瀆職懈怠者就地免職,永不敘用。

這一舉措能夠順利施行,大明公民身份證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實踐證明,首先在城市頒發的身份證,爲以後所有福利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地證據,也讓官府對於轄區人口狀況有更全面的認知。

工商業僱工的養老金有其固定來源,但是農戶本身收入就十分微薄,若是讓其自繳保費就太過勉爲其難,這時候,朝廷就當擔負起應有職責,盡力爲其提供生活保障,不使其老無所依。

朱由檢之所以將這個計劃訂到十年二十年後開始實施,就是希望在此期間,大明能夠開闢更多新市場,從海外獲取更多利潤,並始終保持和延續這種良好勢頭,以此來維持朝廷對弱勢羣體的鉅額補貼,使更多人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當前的體制,已經不用像後世那樣特意推行改開了。

從古至今,私有制一直是華夏社會經濟運行的主體,反而是公有制成爲了市場的配角。而朱由檢要做的,便是要讓公有制掌控住經濟命脈,在引導經濟前進方向的同時,將產生的利潤以及其他社會資源進行合理再分配。

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朝廷財政收入除了依靠稅收之外,還有就是海外獲取的利潤了,雖說這些加起來也能夠支撐當前的社會福利體系,但如果將來人口出現爆發性增長、大明公民平均壽命延長的話,這種體系承受的壓力就會越來越重,甚至極有可能因爲意外事件而崩塌,那對整個社會的衝擊將是非常嚴重的。

如何獲取長久不衰的巨大利潤呢?

唯一的辦法就是大明紙幣成爲天下最主要的流行貨幣,持有這種紙幣,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能購買到自己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但是怎麼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呢

紙幣在大明既周邊國家的流通問題不是很大,但如果想要得到歐洲國家的認可就沒那麼簡單了,這需要同時滿足很多條件才能完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明的綜合實力要遙遙領先於任何一個國家。

打鐵還需自身硬。

現在各國世面上流通的貨幣基本上以白銀爲主,白銀的貴金屬屬性也是大明銀幣能夠獲得其他國家認可的先決條件,但白銀的儲量終究是有限的,未來隨着世界各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產量稀少的白銀根本無法承擔起大宗商品交易所需要的流通價值,紙幣的發行和流通已經是大勢所趨。

如果各國紛紛開始發行本國紙幣,那麼就會出現一個棘手的問題:你國的紙幣我國不認。

舉個簡單的例子,葡萄牙發行了紙幣後,想拿着它來採購大明的商品,大明會願意嗎?

答案是否定的。

你家一堆廢紙就想換我家的綢緞布匹?想得美。

這個問題會發生在各國之間,那如果我想從你國採購巨量的鐵礦石該怎麼辦?

現在的辦法就是用黃金、白銀或者是銀幣來結算,這是大家都認可的貨幣,但黃金白銀太過稀缺,數量太少,並且運輸和攜帶都極爲不便,這就極大的限制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也就是說,在不久的將來,世界經濟流通環節會缺少一種大家都認可的通用紙幣,有了這種攜帶方便、成本低廉、可以無限度產生的貨幣後,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會變得更加安全和通暢。

誰若是成爲這種貨幣的發行國,那麼,整個世界就是它的。

在資本主義還沒有成型的當下,大明應當去引導世界前行。

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一百一十五章 搶鹽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三百章 證據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六百九十九章 興建水庫、酒坊不能太多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十六章 平叛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六百八十三章 劃時代的醫療器械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七百六十九章 減稅、太子游學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八百一十九章 發展是讓最廣大者受益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終未成眷屬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二百六十五章 變化第五十章 殘暴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