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三章 新的拓殖(三)

不得不說,三茬輪作制度的優點還是很明顯的。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村民們可以飼養爲數不少的牲畜,以儘量獲取更多的經濟收入,畢竟牛羊可比穀物更賣得上價。東岸政府徵稅的時候也是以收取現金爲主,現在已經基本不再收取實物稅收了。同時他們休耕的田地裡還將積攢下大量的牲畜糞便作爲肥料,使得明年種植穀物時土壤變得更加肥沃。對於較爲貧瘠的土地,此種輪作制度的優越性比肥沃的土地還要高,農作物的產量提高比率也會更高一些。而且,平日裡收穫的穀物秸稈也可作爲牲畜的飼料,以便在冬季牧草短缺的時候不至於使用寶貴的穀物來餵養牲畜。

這種東西說實話,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黑科技。早在幾百年前,歐洲和中國的農民就已經總結出了這種制度,只不過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比如人口增長土地短缺、政治動盪戰爭頻繁等等,這些制度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比如歐洲在中世紀中期(12-13世紀)的時候就有部分地區(萊茵河地區)採取這種休耕輪作的方式來保持地力了,但這種方式始終只在局部地區一度流行並且很快就被打斷,一直到18世紀所謂的“農業革命”到來後纔會被人們大規模推廣普及,着實是令人費解。

“我向定遠鄉那邊的人打聽過了,即便是新開墾的荒地,種植苜蓿這種作物的話一年收個4000斤不成問題,畢竟我們這裡的氣候還是非常適合這種作物生長的。這些牧草再加上一些土豆或紅薯的話,養個十頭牛不在話下。”到了門口後,安德森跳下了車,然後將她的妻子喊出來一起卸牧草。

她的妻子正在圈舍邊照料菜牛,聞言立刻急急走了過來,看到王有財也跟在後邊後,立刻臉紅了起來,小聲打了句招呼:“王先生。”

王有財笑眯眯地應了一聲,然後開始幫他倆一起幹活。安德森買的牛看起來都很瘦弱,也許是從南方一路趕過來的路上損失了太多的體重,因此現在急需補充膘肥。這八頭牛總共才花了80元,這要不是從拉普拉塔搶來的牛,怎麼可能有這麼便宜!說來說去,這場戰爭的結果先不說,至少東岸的底層農民們已經着實撈了一筆好處。不然即便上層想在全國推廣三茬輪作制度,那麼又哪來那麼多牲畜分配給農民們?如今倒好,通過一場戰爭就巧取豪奪了大量牛羊,這三茬輪作推廣的“啓動資金”立刻便到位了很大一部分。

其實原本政務院是準備把搶來的大量牛羊全部在牧場鄉國營牧場集中放牧的,但軍部執意要給農民們分牛,因爲這些廣大的農民正是民兵的最主要來源。他們還拉了農業部做盟友,指出農業部即將推廣的三茬輪作制度需要大量的牛,而國營牧場採取的非圈養的放牧模式效率太低,牛整日裡吃的都是質量低劣的野生雜草,生長緩慢、產生糞便少,不利於農業發展。最後實在拗不過軍部,政務院才同意將一半的牛羊拿出來低價出售,順便回籠一些資金。

至於安德森所說的“問過定遠鄉那邊的人”,是因爲首都東方縣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做關於三茬輪作制度的試驗了。當時農業部一幫農民出身的穿越衆官員們面對沒有化肥、良種、農藥、農機的“古代農業”一籌莫展,普遍在七八十斤的小麥畝產幾乎將他們逼瘋,這對於雄心勃勃想逐步拋棄土豆種植的農業部來說不啻於一次沉重的打擊。

沒辦法之下,他們只能一邊維持巨量的土豆種植面積,一邊派人去歐洲(英格蘭、尼德蘭)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後來還是從西屬南尼德蘭地區過來的瓦隆移民給他們帶來了靈感。在不斷地總結經驗後,他們最終鼓搗出了和後世的諾福克制度差不多的輪作方法,並正式命名爲東岸三茬輪作制度。

12年前,他們在東方縣定遠鄉劃撥了一萬五千畝農田作爲試驗田,開始執行三茬輪作制度。這12年中,每一畝地平均休耕四年(期間種植牧草),其餘八年全部種植小麥。小麥畝產也從一開始(1635年)的70多斤(種子收穫比1:4.6),逐步上升到1641年的90餘斤(種子收穫比1:5.9),增長28%;然後到了1644年的時候畝產小麥120斤左右(種子收穫比1:7.5),與三年前相比再次增長27%;而今年的數據也纔剛剛出籠,比較喜人,畝產小麥140餘斤(種子收穫比1:8.8),環比上一個週期再次增長13%。

這個數據基本上可以確認三茬輪作制度的大獲成功。因爲休耕的土地(種植着牧草)基本不需要農民們多做照料,相反還收穫了大量糞肥以及牲畜(皮、肉、脂、奶均可賣錢)。而經過休耕的土地肥力也得到了保持,小麥單產也比未實行輪作前足足提高了將近一倍。

這個產量提高是巨大的!因爲這意味着同樣的30畝耕地,實行三茬輪作制度的在三年內將收穫8400斤小麥(不算雜糧)以及不下於十頭牛(三年出欄),而不實行這種制度的只能收穫6500斤左右的小麥,頂多再養幾隻羊了不得了。如果算上小麥夏收後種的一季雜糧後,這個收成差距還要更大,這已經足以證明三茬輪作制度的巨大優越性了。

這還只是在農業條件並不怎麼樣的定遠鄉呢,如果是在條件優越的湖西地區,相信小麥產量絕對不止140斤。因爲歷史上英格蘭以及西歐部分地區在17、18世紀實行這種輪作制度的時候,小麥種子收穫比甚至能夠達到1:14的驚人高度(畝產200多斤),大麥的種子收穫比也在1:8左右,實在是令人咋舌。而東岸目前小麥畝產才140斤,這個產量絕對還有提高的餘地,相信只要土地有足夠的農家糞肥,畝產再提高30%-50%絕對不只是一個夢。

以如今圈養的成年牛年產糞便6噸來看,可夠3畝麥田進行施肥。像安德森家養了8頭牛,年產糞便48噸,而同時耕種的20畝麥田每年只需要40噸糞便肥田,剩下的8噸糞便還能出售給北方火藥廠制硝,以換取一些經濟收入。

當然了,大部分農民們都不捨得將這些糞便出售。他們一般會將這些糞便全部施在田裡,以使得這些耕地更加肥沃,每年的糧食收穫量能夠更加多。只有極少數的部分農民會選擇出售糞便給鎮遠鄉、兵團堡那些棉花種植區,要知道種植棉花可是非常消耗地力的,就如同種植甘蔗和菸草一樣,這些地需要更多的肥料。

定遠鄉歷時12年的三茬輪作制度也不是沒暴露出一些缺點。比如,農業部的專家們在統計時發現,連續幾次用大量糞便肥田後,接下來種植小麥時種子退化得會比較快,這個時候如果輪作一茬油料作物(大豆、油菜)或者啤酒花之類的經濟作物的話,就會有效減輕這種不良後果。

定遠鄉的試驗獲得成功後,經政務院批准,農業部立刻在全國範圍內適合的地方開始推廣三茬輪作制度。如今各新建的定居點只要條件合適,那麼在規劃時就會按照三茬輪作制度來分配土地並由農技站的農技員們進行指導耕作,以儘快提高國內的穀物產量,並增加農民們的收入。

“平均下來每年能向國家儲備糧庫出售1噸以上的小麥,即便按照去年的收購價來說也已經30多元了。另外還有很多雜糧要麼餵豬,要麼出售,每年平均下來也有15元左右的收益。最後就是圈養的牛的收益了,15元一頭賣給肉聯廠不成問題,平均每年創造效益40元。這樣一算下來,每年單個農民的稅前收入也將近90元了,快趕上當兵的了!”王有財王大行長粗粗一算,就得出了一個令他有些讚歎的數據:“如果飼養的是肉奶兼用的牛的話,那麼平時還會有一些額外的鮮奶、奶酪、奶油的收入。怪不得國家要砍農民收入呢,這麼搞下去,誰還願意去工廠當工人啊?還不一窩蜂地全去爭當農民了!”

“我現在當了西北墾殖銀行的監理,一個月的工資才八元二角五分,加上年終獎後全年的稅前工資纔將將一百十元左右,隨便鄉下一個農民的收入就抵過我了。”安德森呵呵笑着說道,“工廠做工的普通工人年收入纔多少?65元左右!我記得好多工人一直在抱怨,現在物價一直在上漲,工資雖然也漲,但漲幅卻有些滯後,他們的生活反而比以前艱難了。”

“你沒上過經濟課麼?作爲一個高速發展中的經濟體,通貨膨脹是正常的,特別是現在我們還處於戰爭中的時候。通貨膨脹、物價上升的時候,工資漲幅在有時候確實比不上物價漲幅;但在通貨緊縮、物價下跌的時候,工資降幅往往也比物價下跌幅度慢。”王有財說道:“不過鑑於農民的不動產較多,國家現在也開始認真執行財產稅的徵收,以後農民和工人的收入水平會漸漸拉平的,甚至工人的收入會高出一線。”

兩人又閒聊了會,等到把所有苜蓿都卸下來並鍘碎後,王有財這才離開。

第三十四章 戰爭機器(三)第一百零四章 打草谷(一)第三百六十一章 空虛的山東第八十三章 偉大的航行(八)第二百九十四章 去國離鄉(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談判指導方針第三百四十一章 冬日(一)第二百四十六章 經濟調查(三)第四百六十章 北方新變化第三章 新起點(三)第一百十四章 河間奴(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候鳥第四百章 新青島,新生活(一)第一百七十六章 渾水(四)第九十二章 再次出航前的準備(二)第二百七十六章 市面(二)第三百五十七章 魏氏經濟學(二)第五十章 金融市場(二)第五十四章 漂洋過海(十六)第一百六十四章 捕鯨(一)第六十七章 頹勢與調整(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民族(二)第四十六章 波爾多風雲(三)第四十二章 血河(五)第一百四十二章 南方戰區(十)第四十八章 火地島之行(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渾水(六)第二百三十八章 東岸人在黑龍江上(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灼熱的經濟(一)第四十五章 巴西局勢(一)第一百四十四章 亂局(六)第三十七章 產業發展規劃第二百二十八章 瘋狂的棉花第六十二章 炮艦外交(二)第七十章 決戰:間奏(三)第六十三章 鎩羽而歸的艦隊第三百七十三章 戰爭催化(三)第九十九章 重返黑水港(三)第二百十一章 遊擊(一)第四百五十三章 西大荒(二)第二十六章 貿易摩擦(二)第八十二章 大河以西(五)第六十九章 南巴塔哥尼亞(七)第六十九章 南巴塔哥尼亞(七)第三十五章 棉布市場(一)第一百二十六章 亂局(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東南太平洋(一)第三百五十六章 魏氏經濟學(一)第四百五十三章 西大荒(二)第二百二十三章 經濟工作(三)第四十八章 波爾多風雲(五)第三十四章 西進與鐵礦(四)第十四章 新華夏殖民地的春天(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混亂的巴黎第七十三章 斬波第四十二章 平安堡(四)第二百零八章 血肉磨坊(七)第七十三章 目標:蘇伊士港(一)第二十章 進擊的艦隊(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山雨欲來(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奧斯曼之行(三)第十五章 善後處置(一)第五章 波羅的海第四百九十三章 篳路藍縷(三)第十四章 西大荒(四)第三十二章 戰爭機器(一)第六十八章 新產業第七十九章 偉大的航行(四)第二十八章 烏江之畔(一)第十一章 貝齊米薩拉卡人的噩夢(三)第四百二十一章 黑海亂象(二)第四十三章 貿易與殖民(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岱山島第三百三十七章 進攻戰與防禦戰(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鐵路時代(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創業與發展(三)第三百八十章 戰爭與和平(一)第二十六章 荷蘭人的未雨綢繆(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丘區(二)第十三章 糧食問題第二百七十九章 火燒營房事件(一)第一百二十七章 蝦夷地的謀算第五十一章 戰備之船舶(一)第十章 庫艾特的到來第六十一章 東岸主義(五)第三百七十四章 二打奇洛埃島第三十章 新華堡(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亂局(十一)第二十章 “走私商人”的興趣第六十章 南方的英國人(八)第一百零九章 煙臺(四)第一百六十五章 捕鯨(二)第二百三十八章 東岸人在黑龍江上(二)第五十二章 波爾多風雲(九)第六十二章 非洲航線(續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策應(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網(七)第六十章 南方的英國人(八)第二百零七章 血肉磨坊(六)第二章 新起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