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戰之爭

在西門慶忙於交好魯智深、史進、燕青等人,籠絡招攬少華山的人馬時,大宋京師東京汴梁城裡,道君皇帝宋徽宗也難得的在勤勞國事。

重和二年一月,在道君皇帝宋徽宗的支持下,金門羽客林靈素林仙師與中外高僧鬥法,在裝神弄鬼的本領上更高一籌,大敗了五臺山的和尚與西域胡僧。

大相國寺智清禪師從五臺山找來道堅和尚,暗中支持他接近太子,參與這場僧道鬥法,怎知竟然大敗虧輸,氣得智清禪師都險些破戒大罵林靈素。

經此一役,東京汴梁城裡道教的氣焰大張,而大相國寺的香火卻少了許多。無可奈何,智清禪師也只能多賣些燒豬維持生計了。畢竟對於開封府的市井百姓而言,美味的燒豬肉是無須分辨姓道還是姓釋的。

同樣是在一月,宋徽宗封楊卜麻疊爲占城國王。

占城,位於今越南中南部,秦漢時爲中國日南郡象林縣,又稱林邑。

東漢末年,佔族人區連殺死漢朝日南郡象林縣令,從中國獨立,佔據了原日南郡的大部分地區,以印度婆羅門教爲國教,建立佔婆國。

唐肅宗至德後其爲改稱環王國,宋朝時改稱占城,其地所屬聚落一百零五個,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州縣。占城北與交趾接壤,互相侵擾不已。

政和中,宋徽宗曾封其國王楊卜麻疊爲金紫光祿大夫、領廉、白州刺史。

重和一年冬,楊卜麻疊遣使再次求封,卑詞厚禮,讓宋徽宗享受了一番遠邦來朝的風光。

因此。在一月間,宋徽宗封楊卜麻疊爲占城國王,地位與交趾相等。

對於如今的大宋朝廷來說,南方的大理國來賀也好,占城國來朝也罷,都不過是宋徽宗治理下的大宋繁榮景象的些許點綴。讓宋徽宗及重臣們都鄭重其事的是,金國使臣李善慶三人在一月間趕到了東京汴梁。

安置好李善慶等金國使臣後,宋徽宗命令蔡京、童貫、鄧文誥三人會見了金國使臣,與之議事。同時下詔給金國使臣以大宋官職,補李善慶爲修武郎,散都爲從義郎,勃達爲秉義郎,並給三人發放全俸,讓他們在京師住了下來。

宋徽宗君臣給金國使臣授予大宋的官職,顯然在外交上還未能正確對待新崛起的金國,將其視爲了外族部落,小邦下國。或許藝術家皇帝宋徽宗認爲,自己授予金國使臣以宋國的官職,對方還會倍感榮耀吧!

至於將金國使臣暫時留在東京汴梁,只是因爲朝議未決。

這時,大宋朝廷內部也有不少人對聯金攻遼之策提出了反對意見。反對者中,既有如領樞密院,加少師,太宰鄭居中和樞密院執政,少保鄧洵武等高位之人,地方官員如宗澤之流,也有如廣安軍草澤安堯臣這類的小民。

www_TTKΛN_¢ o

金國使臣到達京師後,太宰鄭居中奏乞守誓罷使女真之人。又於朝堂外與宰相蔡京發生了爭執。

鄭居中責蔡京道:“朝廷欲遣使入女真軍前議事,夾攻大遼之策出自李良嗣,此蓋其欲快己意也!

公爲首臺,國之元老,不守兩國盟約,輒造事端,誠非廟算!

且在昔章聖皇帝與大遼昭聖立誓至今幾二百年,兵不識刃,農不加役,雖漢唐和戎未有及我宋之策也。公何以遂興此舉?

且兵者不祥之器,勢不獲已即可暫用。昔景德中遼人舉國來侵,真宗用宰相寇準之策,親征後遣使議和。自此守約不復盜入邊者三十九年。及慶曆中,契丹聚兵境上以求關南地爲名,仁宗用富弼報聘增幣。

觀真宗、仁宗意,不欲動兵,恐害生靈。堅守誓約至今,一百十四年保四方無虞。

今若導主上棄約復燕,恐天怒民怨!切再熟慮,無遺後悔。事系宗廟,豈可輕議?

又況用兵之道勝負不常,苟或必勝則府庫乏於犒賞,編戶困於供役,蠹國害民莫過此也。脫或不勝,則患害不測!”

蔡京面對太宰鄭居中的反對,對他解釋道:“非是京要藉此建功,實是今上厭給遼國歲幣三十萬匹兩,故有此意。”

其實宋徽宗是好大喜功,欲建先皇未能完成的不世功業,故而有伐遼之意。蔡京數次被宋徽宗罷相又起用後,此時已經是揣摩聖意,唯宋徽宗之想法行事。見鄭居中不明聖意,蔡京不便說明皇帝好大喜功,只好說趙官家是捨不得每年給遼國的三十萬匹兩歲幣。

可是,蔡京隨口胡說的理由,不過是爲了點撥鄭居中,別與皇帝作對。他說的宋徽宗捨不得每年給遼國的那點兒歲幣,實在是難以讓人置信。

宋徽宗是個省錢的皇帝麼?要知道,僅是爲了支付花石綱的龐大花銷,朝廷左藏庫每月撥給皇室的經費,就從原來的三十六萬貫,衍爲一百二十萬貫。也就是說,開建艮嶽,開採花石綱之後,宋徽宗的皇室每月開銷就是一百二十萬兩!與之相比,一年輸送給遼國的歲幣不過區區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何其的微不足道!宋徽宗會爲了省下這點銀子,去與遼國大動干戈麼?

果然,太宰鄭居中不接受蔡京的說辭,當即對蔡京說道:“歲幣三十萬匹兩,比之漢世和單于歲尚給一億九十萬,西域七年四百八十萬,則今與之歲幣未爲失策。又後漢永平初中,諸羌反十四年,當時用兵用財二百四十億。永和後復經七年用八十萬億。且前古之王豈忍以中國之富填於盧山之壑委於狼望之北哉!蓋聖人重惜生民之本也。居中所言,載在史策,非妄言也。”

太宰鄭居中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依據歷史經驗,比之戰爭的花銷和百姓的生命代價,給遼國的三十萬歲幣實在是太合算了。

那麼大宋朝用每年三十萬的歲幣來換這百年的和平,到底值不值得呢?這筆帳宋朝人也算過。

宋人是這麼算的:“雖每歲贈送,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宋遼達成和約不打仗,宋朝方面每年要支付三十萬歲幣;但如果沒有達成和約,雙方打起仗來,則戰爭經費將是歲幣的百倍。

終於開始新的一卷了,西門慶大官人也將擁抱更廣闊的天地。大官人又會征服什麼人呢?讓我們拭目以待。求支持,謝謝!

第八百四十四章 永垂青史的勝利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人頭京觀第八百三十二章 生一個草原英雄第八百三十章 置身事外第九十七章 樊樓會第七百七十四章 孛兒只斤?阿蘭懷孕第二百八十六章 攻守有道第一百四十一章 神秘藥丸第九十一章 投名狀第一百三十二章 殺人爲樂第二百八十三章 莊裡有弓箭手第二百四十九章 豕突狼奔的衆好漢第七百四十四章 告別廢都第三百八十八章 這不是吳用的劇本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相愛相殺三兄弟第六百七十八章 一網打盡第六百二十九章 西門謀良虎第一百四十三章 奪寨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皇族血脈第五百八十七章 捷報頻傳第九百零六章 完顏宗望要退軍了第五百一十一章 蒙古軍跑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初會史文恭第六百四十五章 半日破城第四百六十二章 搶灘登陸第七百三十章 捉鹽販的勇將第三百九十六章 救了兩淮之地?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婆速路的奇襲第七百六十章 金國好駙馬第四百八十九章 分道揚鑣第六百四十八章 比武資格第九百八十八章 任君選擇第七百九十九章 離不開西門大官人第三百五十二章 紫髯伯加入西門堡第八十七章 飛雲浦的埋伏第九百八十三章 北上吊喪第三百七十七章 宮女月兒第三十四章 誰人入我夢第九百四十八章 軍前敘舊第五百九十一章 地圖的重要性第七百三十三章 一個諢名引發的血案第九百五十二章 救了許多美女第六百零一章 貧道來也第三百三十九章 祝家莊的埋伏第一百四十三章 奪寨之戰第九百五十九章 範瓊服軟第五百五十三章 未來岳父找上門了第三百二十六章 祝家莊一敗梁山軍第八十九章 馬踏金眼彪第八百六十七章 張覺之亂的後遺症第一百九十三章 孔亮寄書第三百三十八章 師兄你好卑鄙第四百三十八章 踏上金國土地第九百七十三章 諸將聽命第九百八十章 衣錦還鄉第五百零七章 妙手回春第四百零三章 周大俠之死第六百三十章 西門慶從軍記第六百一十八章 趙良嗣求助第一百三十九章 生擒險道神第七百一十章 虛虛實實第六百一十七章 海上之盟第一百六十章 各有所長第一百一十一章 我爲蒼生吃硬飯第二百九十一章 結拜兄弟第三百四十五章 送給董平的禮物第七百一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二百八十三章 莊裡有弓箭手第九百四十四章 遲來的援軍第五百零六章 江賊必須死第四百七十一章 官商勾結造海船第四百三十五章 血戰癿六嶺第一百五十章 沒有養娘的張清第一百四十章 密謀攻山第二百五十六章 雙喜臨門第八百六十二章 順水推舟第八百三十八章 宋人好算計第七十章 孫二孃的洗腳水第七百二十八章 西京洛陽的餘暉第五百四十二章 宰相王黼氣炸了第五百六十七章 千軍萬馬來相見第四百九十八章 蝴蝶效應的遺憾第九百四十一章 神兵覆滅第五百五十章 大內密探王雕兒第八百三十三章 金軍入關第七百五十一章 給老丈人排憂解難第九百二十七章 李綱被趕鴨子上架第六百七十三章 長風破浪會有時第六十四章 你還不如馬第五十三章 血戰獅子樓第五百九十九章 苦大仇深何觀察第五百九十五章 指南針與水泥第八百章 李處溫的焦慮第九百五十八章 西門慶兵臨東京城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第二百九十五章 你這廝想當叛徒?第一百零五章 阮琴通靈第三百四十四章 這才叫將計就計第五百六十五章 南征北戰第四百六十三章 突圍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