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日益貧瘠的土地

大宋與西夏交界征戰的陝西六路,依據重要性排序依次是永興軍路,鄜延路,環慶路,涇原路,秦鳳路和熙河路。

永興軍路是大宋西北政治中心京兆府所在地,在陝西六路中人口最多,有戶口百萬。

其中,以長安爲中心的京兆府下轄十三縣:長安、樊川、鄠縣、藍田、咸陽、涇陽、櫟陽、高陵、興平、臨潼、醴泉、武功、乾佑。整個京兆府有戶口二十三萬。

西門慶一行從華州渭南縣進入京兆府境內後,在零口鎮向北渡過渭水,抵達了櫟陽縣。

此番西行來到京兆府,西門慶決定從東向西,從北向南考察一番長安城周邊的各縣,最後再進入長安京兆府城。

因此,按照西門慶的計劃,沿途會先後經過櫟陽、高陵、涇陽、咸陽、醴泉、興平、鄠縣、樊川、藍田九個縣,再從藍田縣沿灞水向北進入臨潼縣,最後從臨潼縣進入長安城中。

至於武功、乾佑二縣,因爲距離長安較遠,不在西門慶的考察計劃之列。

特別是乾佑縣,雖屬於京兆府管轄,可是已經位於秦嶺以南,與長安城隔了一個秦嶺,對於長安城可謂無足輕重,是以對西門慶而言也失去了考察的必要性。

當岳飛、王貴等人興奮地圍着西門慶,問他可是又要查看長安城周邊的地理環境和險要關隘,與衆人討論如何用兵時,西門慶卻搖了搖頭,提出了新的目標。

西門慶對岳飛等人說道,長安城周邊都是關中平原,距離南邊秦嶺山脈的終南山還遠,沒有甚麼險要關隘。

此番在京兆府要着重考察的,是京兆府各縣的鄉村農業,關中平原也曾經號稱天府之國,這一次就是要看一看這關中是否富庶如昔,還有定鼎天下之力。

岳飛等人聽了,瞪大了眼睛盯着西門慶師叔,半晌說不出話來。

他們都想不到西門慶師叔涉獵如此廣泛,知識這般淵博,不僅武藝高強,懂得行軍打仗,會寫詩詞歌賦,居然還會研究國計民生,天下形勢。

西門慶師叔究竟是何方神聖?竟似無所不能!

ωωω ▪тт kān ▪C〇

岳飛等人都一臉崇拜地看着西門慶,心中暗中慶幸。跟着師叔出來遊歷天下,當真好漲見識!

焦挺早就習慣了西門慶哥哥的神通廣大,無所不能。他看着岳飛等人的神情,心中笑道:“一羣沒有見識的少年人!西門慶哥哥的能耐,豈是你等所能明白的?今世你等能得西門慶哥哥的看重和提攜,當真是幾世修來的福分!”

西門慶此時可沒有心思在岳飛等人面前故意顯露學識,讓這些湯陰縣的鄉下少年佩服得五體投地。

西門慶騎馬行走在櫟陽縣的土地上,看着道路兩邊的鄉村和麥田,陷入了沉思之中。

讀過大學,接觸過相關知識的西門慶記得,自盛唐以後,黃河流域的經濟就逐漸衰敗,長江流域經濟崛起。中國的政治文化重心東移,長安失去了首都地位。

自唐以後,長安就再也未能成爲全國政權的首都。

古老的華夏文明是發源於黃河流域,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也曾經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但是在秦統一中國之後,歷代王朝卻出現了不斷向長江流域傾斜的趨勢。

到了明清時期,整個國家的經濟幾乎完全依賴於長江以南地區的錢糧賦稅。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很多歷史學家說,這是因爲北方頻繁出現戰亂,經濟遭到了破壞,所以歷代政權不得不把經濟重心逐步南移。

可是,北方的戰亂並非都是因爲遊牧民族入侵,很多時候是內亂。

爲何北方容易出現戰亂,而南方卻少有大規模的內亂?

中國古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經濟爲主的國家,往往是農業的發展和土地問題決定了國家的強弱和社會的穩定。

西門慶記得有一種說法,中國這兩千年來政治文化中心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的變遷,不過是小麥和水稻這兩種農作物的一次接力而已。

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農民起義的爆發地幾乎全部集中在河南、山東、陝西等地。

而這些地區,恰好是處於黃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國小麥種植歷史最悠久的地區。

中國的小麥種植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從漢代開始,小麥的種植就在北方得以推廣。到了唐代,小麥已經成爲了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主要農作物。

此外,在這些地區種植的其它主要糧食作物粟、高粱等也都是旱地種植作物。

小麥、粟、高粱這些作物都是大量消耗土地肥力的農作物,不宜在同一塊地上連續種植,通常種一季就得休耕一兩年。

這就意味着在這些地區每年大約只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土地能夠收穫糧食。

因此,自秦朝統一以來,立足於黃河流域的王朝承受着巨大的糧食供給壓力。

更糟糕的是,黃河流域氣候乾燥,降雨不足,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引水灌溉。

乾燥的環境使水分蒸發得非常快,鹼性的黃土失去水分之後容易產生板結,造成土地鹽鹼化,一年比一年貧瘠,以致於不能耕種。

原本產量就不高的耕地不斷減少,糧食產量也就跟着持續減少。

而在農業經濟的古代中國,糧食就是財富。爲了保持原有的糧食產出,不讓自己的財富縮水,世家大戶們必然要兼併更多的土地。

中國北方土地兼併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最終導致了激烈的社會政治衝突——農民起義。

每一次戰亂,在經過多年的戰火狼煙之後,土地經過撂荒得到了少許恢復,人口也銳減,糧食欠產和土地兼併的矛盾趨於緩和。

於是,社會纔再次安定下來,由亂世恢復爲治世,開始了新一輪消耗地力的循環。

但是總體上,黃河流域土地的肥力還是在逐步下降。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的兩千年裡,中國的農業開發程度不高,規模也不太大。當時黃河流域的生態情況良好,並無土地與人口的矛盾。

隨着大一統國家的產生,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的大規模開發隨即展開。於是小麥種植導致的土地貧瘠問題開始成爲一個又一個王朝的心腹之患。

第四百二十四章 段景住走歪了第七百二十五章 我兒必將爲王第九百九十八章 我的地盤我做主第三百九十章 誰殺了我的兄弟第八百五十一章 宋徽宗的送命題第二百五十七章 遠惡軍州第二百四十九章 豕突狼奔的衆好漢第五百七十四章 好戲開場了第五十四章 武松之死第七百五十四章 夜戰第七十九章 金眼彪的回馬槍第二百二十七章 發狂的李逵第三十三章 缺點什麼的歡宴第二百一十五章 娘子們的新角色第七百三十章 捉鹽販的勇將第八百一十七章 改名達人宋徽宗第八百一十七章 改名達人宋徽宗第七百九十一章 巨馬河亂戰第四十四章 兄弟們亂鬥了第五章 科學種田,休耕輪作第三百五十五章 再向汴梁行第五百六十七章 千軍萬馬來相見第九百六十四章 張邦昌封官第五百八十六章 來遲一步第五百六十二章 鐵甲連環馬第三百七十章 帽子送不出去了第八百二十八章 劉延慶之敗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末往事第一千零六章 李察哥調虎離山第四百九十三章 徐大刀與大鱷鯨第一百四十五章 老太公的點化第九百三十六章 西門慶起兵第二百五十一章 火併王倫的報應第五百五十九章 禍亂江南第二百九十章 周同的秘密第八百八十八章 宋徽宗甩鍋第九百三十一章 魯智深投奔西門慶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官人的情敵們第一百一十章 遭遇宋徽宗第七百七十四章 孛兒只斤?阿蘭懷孕第八百九十九章 趙桓的底氣第三百八十一章 要去日本嗎?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完顏宗弼現身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小小的惡趣味第五百六十一章 呼延灼的鐵桶合圍第八百二十九章 童貫的難題第九百二十章 瞬息萬變第八百零二章 中興四將第三百一十四章 石秀與楊雄第六百八十六章 岳飛開眼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誠實守信的楚軍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張孝純出使第三百二十六章 祝家莊一敗梁山軍第六百二十六章 謀良虎之才第二百九十六章 孔三獻計第八百一十章 受邀北行第二百二十一章 宋黑子入了江州第八百二十二章 被拋棄的孤軍第一百七十章 青州城第二百九十四章 牟山密探孔彥舟第九百八十五章 利益交換第三百二十二章 好漢們借糧的煩惱第二百六十二章 鬱保四誤闖募兵棚第五百二十二章 這屆殺手不太行第一百三十四章 刀下留人第五百三十一章 小人要戴罪立功第六十二章 那廝逃走了第八十三章 結拜兄弟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西門慶的橋頭堡第八十二章 壯觀孟州氣象第九百一十三章 立威之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秦相爺的前世今生第三百零三章 蔣門神要捉熊第一百零五章 阮琴通靈第一百八十六章 城南備戰第六百九十四章 一招制敵第七百八十一章 渾水摸魚的時代第二百三十九章 各展神通第五百八十一章 濟州城血戰第八百六十三章 金國好女婿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順風使帆第一百一十三章 東歸扈家莊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小小的惡趣味第三百一十九章 吃雞引發的血案第四百六十四章 強弓斷後第四百零五章 鄆哥兒發絕招了第五百二十六章 後退者斬第六百一十四章 明月何處看第一百六十七章 送師兄一壺水第七百八十五章 先贈甲,再送刀第九百二十三章 命運之手第八百九十四章 菩薩太子的善意第五十九章 出發去孟州第五百六十七章 千軍萬馬來相見第四百二十七章 九紋龍的天賦第四百七十二章 宋徽宗看相伐遼第二十六章 山賊送人頭來了第九百章 “小太尉”姚平仲獻策第六百二十三章 駙馬之刀第四百一十三章 初會宗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