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1章 再決

就在十多天前,龜縮在河東一隅僭稱北漢*的張德坤勢力,突然宣佈去除自封的尊號而接受所謂西寧朝廷的招撫,就此被冊封爲順義王而在太原起兵號稱十萬,一鼓南下連破十餘關城而殺入河東道南部陝州(今三門峽市)境內;

自從潼關一帶的留後顏鐵珊部數萬蜀軍,在腹背受敵而後方斷絕之下士氣大沮,又正逢西軍再次來攻遂不能支,相繼崩潰決然而不可收拾;最後僅有數千人在副統制賀師範帶領下得以突圍而出,而留後顏鐵珊本人爲首的一干將帥在亂軍中不知所蹤了。

自此,被擋在關內之地的西軍再次東進之勢,看起來已經是不可阻擋了。而在脣亡齒寒之下,位於都畿道和山南道的官軍都不免大爲震動。尤其是正在藍田峪到武關一帶堅持抵抗和作戰的高寵所部,將再度陷入獨立難支的危機和困境。

這可真是徹頭徹尾的壞消息。我不由重重的嘆了一口氣;一旦西軍所屬勢力衝出黃河北岸,河東、河北、關內三道交境,王屋、中條、太行餘脈的綿延羣山,首當其衝的無疑還是我新佔據下來的河北大部地區啊;而在廣闊的河北大平原地形上,不僅利於我淮軍的大兵團行動,同樣也西軍騎兵馳騁的上好舞臺。

看起來要改變部署和調整漸進戰略,加緊對張邦昌殘部的軍事壓迫和政治招降的雙重攻勢,來儘快解決掉着最後一點牽制和變數了。

而北地總管王端臣派人送來的口信也正是與此有關的,

目前敗退下來的蜀軍殘部已經退到了,河北道懷州境內的河清縣柏崖城,與都畿道也只是一河之隔,更高有河陽橋三關連通,這才得以站穩腳跟下來。

而懷州境內坐擁太行八徑的第一徑軹關陘和第三徑白陘(孟門陘),分別從東西兩路扼控前往中原的深峽孔道,由此形成的數十里戰略要衝;北可入河東、下關中,南亦可渡黃河,攻汴、鄭,東向曹州、相州,北窺安陽、邯鄲,是進可攻、退可守的一代軍事要隘。

因此,目前已經從河陽橋三關增兵過去支援了;另外對方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是希望能夠看在昔日並肩作戰並且往來甚密沒有敵對過的淵源,再加上將要面對同樣的敵人而脣亡齒寒的共有之義上,及時伸出援手接納和收容這一部殘師及其駐留的防要之地。

此外,就是比較隱晦的表示了想要借糧以資軍中的意圖,因爲在都亟道內的屯墾收成並不怎麼好的緣故,因此當地軍民除了日常所用之外,幾乎沒有多少積餘剩下來,

“來人,傳我令下。。”

我當機立斷對着左右吩咐道。

“命歸來的大河船團,就地裝運穀米四萬石並一應軍資,即日兼程發往河陽橋三關聽用。。”

雖然這麼做,未免有所資敵自重的潛在風險或是爲之所詐取之的可能性,但是相比在河南、山南戰局全線崩壞後,讓西軍全力東進到河北道的最壞可能性,卻又是微不足道的付出和代價了。

“另衙前司,行轅司、虞侯司做好準備,隨本陣移往鎮州前線。。”

然後我又下令道。

“我要親自主持最後的對敵攻略。。”

“命德州待機的防戍第一軍大部,即刻進入冀州境內接管信都。。”

“位於深州坐鎮的防戍第四軍全體,立即前往相州接防。。”

“留守鎮州南線的滄州軍並夷州、新羅藩軍,立馬南下磁州設防。。”

“清點和修繕各處防要,以備來自河東遼州釜口徑的敵襲。。”

“於鄆州境內,就近抽調內衛軍驃騎第三,第五營,獵騎第一營,”

“並配屬步騎五營,騎炮兩團,即日乘境內車船沿河奔赴衛州前沿,伺機而動。。”

。。。。。。。。。

與此同時,因爲戰爭規模擴大而有些氣氛緊張起來的淮北道境內。

一支北面歸來而停泊在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新界港的船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爲船上滿載了來自大洋對面,遙遠新洲大地有關的各種事物和人員,

而在一種好奇圍觀的眼神當中走下船來的人羣當中,在此消瘦了一大圈而變得有些名不符其實的肥孔,也是歸心似箭的只想回到自己在彭城的家宅;就此泡在湯桶裡好好的睡上他三天三夜,再找上一羣女伎來好好的狂歡做樂一番,纔能有所稍稍疏解他所積鬱的精神和壓力。

因爲這一趟實在太不容易了,本以爲成爲後宅直管的人員就可以在陸地上安生了,卻沒想到第一個重大任務就還是與老本行有干係。

這行一去,就比他前些年跑過的海路和行程加在一起還要長的多;輾轉數輪下來風吹日曬雨淋的,就連他的外皮都被脫換了好幾層;更別說在新洲幾次三番遇到的水土不服和急症,全靠當年在天竺剩下的一點底也伽丸,才勉強撐了過來而不是被留在當地養病,等待遙遙無期的回程船團。

他這次的任務就是根據一些先人的嘗試和航行記錄,重新尋找一條北迴歸線內前往新洲的航線,順便在海外貿易上挖一挖南朝的牆角,

結果,哪怕有先人提供的經驗和範例,但在這條順着深色海潮暗流的航線上,還是頻頻遭遇了迷霧、風暴、暗礁、鯊魚、霜凍……各種各樣的危險,層出不窮的折磨和考驗着這隻,全部由數千料大海舶所組成的遠航船團。,

前後往返足足花費了大半年時間,其中四分之三的時間都是花費在先期的開拓和探路上,反而是回程的海流順風順水的,出了幾次疫情之外就幾乎在沒有什麼波折。

儘管如此,他們最初抵達的也就是上新洲相對荒蕪和人煙稀少的北部沿岸,當地有許多采金致富的內地邑落和河口城寨,

然後沿着海岸按照當地人的指引慢慢的南下探尋,才抵達了第一個像樣的城邑和當地藩領,雖然是地狹民貧最爲寡弱的一個,但也由此初步打開了當地諸侯和世家、豪族之間交涉的局面。

新洲之地的物產雖然以豐饒著稱,但是除了糧食和牲畜之外,對於中土的各種風物也是需求極大,根本不吝珍寶奇貨以求,可以說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而且上至各處城邦的諸侯藩家豪族大戶,下至普通黎庶小民,對於故國的消息往來也是頗孚興趣的。

尤其是當他們明顯有了更多選擇和新途徑的時候,所謂對故國樑朝的臣藩之義,很快就被來中原地區的新生政權的結好之心,所取而代之了。

只是,因爲距離實在太遠航行週期也過於亢長,若沒有穩定航路和足夠規模需求的話,光是沿途的風阻浪險和人員物資的損耗,就足以讓從新洲大地上所獲的好處,全部折損在沿途當中。所以,只有相應的國家體制下,才組織得起有足夠盈利和良性循環的航運力量來

但是,好在他總算是不辱使命,帶着大多數的船團安然歸來了,接下來的事情連舶務司和商椎局也無法擅斷和處置,就該是北平大都督府去操心和勞神了。

他該好好休息和享受一番,並且做好準備接受相應的功賞了。畢竟,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算是與那位大帥後宅有關而爲數不多得到承認,屈指可數的“外戚”之一了。

因此在這徐州城裡行事起來,少不得受人矚目和私底下詬病一二,乃至用有色的眼光進行挑剔和非議;所以一個能夠拿得出手而無可爭議的功勞,纔是他在這個體制內謀求上進的最好奠基。

第1262章 又決2第603章 悵懷3第100章 薄發2第28章 獨走第858章 風動18第568章 ,營生8第1034章 瀾動14第539章 風雨3第222章 藩奴、工坊第203章 只若初見第103章 蓄勢第76章 史話第530章 根本4第198章 航歸上第1169章 滄瀾13第5章 生與死(下)第183章 州城第735章 異夢10第705章 啓東5第618章 悵懷18第392章 在河北2第32章 敘往第226章 禁足?處斷第284章 投效、人心第32章 敘往第1151章 滄瀾第442章 天傾10第35章 逃離第535章 風雨5第900章 反動20第191章 戰歸第645章 後手5第1106章 歸遠6第492章 聞驚2第381章 戰雲3第198章 航歸下第87章 清盤第575章 決意5第1021章 瀾動第1002章 夷變2第69章 生天第764章 憂亂4第709章 啓東(9)第626章 悵懷21第1218章 平盧8第76章 史話第41章 出奔第486章 漸變16第1238章 底定8第271章 文抄公的憂鬱第1116章 歸遠16第143章 觀閱第340章 偶遇 戒心第490章 漸變20第935章 驚破15第647章 後手7第775章 萌動5第750章 思變10第87章 清盤第858章 風動18第921章 驚破第580章 決意10第26章 忽來第328章 兩端第591章 期新第1073章 立新3第920章 臨峙20第950章 破釜10第1005章 夷變5第129章 宴終與插曲第994章 跌宕4第1230章 平盧14第724章 異夢4第958章 沉驚8第226章 禁足?處斷第786章 萌動16第1145章 潮新15第698章 履新2第469章 歸亡18第399章 意恐遲遲歸第1018章 頹然8第911章 臨峙11第1124章 浪奔4第106章 薄發6第480章 漸變10第413章 兩重第780章 萌動10第221章 兩處閒愁第67章 協談第66章 雨中第280章 遭遇與反差第922章 驚破2第347章 應調第1196章 江寧變10第653章 出援3第977章 浮夢7第1088章 立新18第170章 瀾動第839章 雲起9第740章 抉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