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下中華武術之內家拳

一下中華武術之內家拳

內家拳一說始見於明末清初《王徵南墓誌銘》。是相較於外家拳技而言的一種拳法理論。外家拳源於古代戰場硬柄武器使用方法。而內家拳則是源於古代戰場韌柄武器使用方法,主要是大槍術。宋時爲我國冷兵器的巔峰。硬柄武器使用方法已然成熟。於是有百家武藝匯於少林,始成少林一派。說少林爲外家,就是源於此。而宋時韌柄武器也已經開始大量出現,於是也有了內家拳源於宋時岳飛之說。

內家拳源於宋時張三丰、武當張三丰,是指內家拳的另一大來源——道家理論、功法。宋時,百家拳術匯聚少林,始成少林一派。大槍在戰場上的應用也更加廣泛。元末明初,著名的道人張三丰得陳摶老祖及火龍真人的教導,有感於自己所習道家丹道功夫,遂將之與武術相結合。於是輝煌燦爛數百年的內家拳誕生了。後張三丰苦心求道終有所成,傳說成仙。其著述主要爲丹道。後明成祖大修武當。亦使得張三丰內家理論和丹道理論都得以傳之後世。明中期,張三丰所創內家理論經過不斷髮展至張松溪時已然完善成型,影響愈來愈大。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發展。武學也大發展。職業武術家也越來越多。一些主要修習大槍術的武術家接受了內家拳理論。並加以發展創新,形成了一種完全不同於四明松溪原始武當內家拳風格的內家拳。至清末民初,由楊、李、董三人將此風格內家拳真正推廣開來、大行於世。再到孫祿堂天下第一,使此風格內家拳徹底走上巔峰,成爲國人習武的主流。因此道、槍二者內家拳

可謂是內家拳的兩大來源。再說少林、武當。其中少林是禪宗祖庭。少林拳要禪武合一,實際上佛教禪宗禪法自有傳承(主要在江南),並不在少林。許多外家拳也不是在少林所創。武當是道教聖地。其全真和正一派都有。武當內家拳偏重於丹道、養生,但是許多武當道士只修丹道、不習武。

內家拳基本可以分成兩大風格:①以張三丰、張松溪、王徵南、甘鳳池等等爲代表的武當內家拳、四明內家拳內家拳,偏重於丹道、養生,講氣。習者多與道士有關,不甚追求武道。明清時,此派名師輩出影響頗大較爲興盛,及至民國時影響已然不大,反而一直受到另一風格內家拳的影響。②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這三大內家拳爲代表的一類內家拳偏重於大槍術、實戰,講勁。其練習者多爲職業武術家、交流廣泛、發展迅速。他們追求武道,有一股武者、練拳人的精神。清末民初,此派宗師輩出、羣星璀璨、交流廣泛,更是帶動了其他武術拳種的發展。正是這種大發展成爲了我中華武術古往今來的巔峰黃金時期。其影響之深遠,一直到今天還是國人習武的主流正宗。中國武術在國際上的地位是由李小龍奠定的。少林武術在中國的地位是由電影《少林寺》奠定的。內家拳在中國的地位就是由一位位內家拳宗師奠定的。道、槍並非道即練法槍即打法。內家拳數百年了。道、槍、練法、打法四者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彼此之間相輔相成。注:黃百家在《內家拳法》中對內家拳的內容進行了詳細論述。其中有應敵打法、點穴法、所犯禁病、練手者三十五、練步者十八,而總攝於六路短打和十段錦等。

特點

勝強敵之道

遇任何強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着不亂,乃能舉動得當,氣定神全,於此即先勝了一着。

內家拳於平時,便須時時靜觀默察;以參證原則,若能融會要訣,通解其義、則寡可勝衆,弱能制強。譬如泛舟於海,乘者雖多,惟司舵駕船者一人,已足司全船之定向。

吾之技藝精詳,猶司舵者之*縱船隻,成竹在胸,一人足當衆乘客,此豈多寡數量上之比較。以寡勝衆,以弱制強之理,乃存乎此。

藝無止境

我技雖佳,然必有勝我之人。高於我者,當以師禮爭之,取其所長,補吾所短,於是我藝益進,豈足爲貶?傳之後進,吾道益宏。

即或造獨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滿。藝無止境,學問無涯,豈可自堵前程。

柔靜爲先

習藝之時,必宜潛心體會,若憑蠻力,絕不得竅訣。而須心如垂楊,意隨流水,四肢輕靈,中節作主。若能如此,則能捕捉好機,剎那發勁,捷如閃電,雖四兩之力,亦可撥倒千斤。

神氣滿布

人之能者,諺稱三頭六臂,然必須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則此手動,則餘手皆弛。手多亦成無用,我如神氣佈滿全身,全身靈勁,毫無間隙,人發而不能制我,我發而即能制人,皆賴神氧滿注之功。

流行勿斷

氣與體中有陰陽,其動日陽,其靜日陰;內家拳雖專重氣之使用,然爲無形物、無跡象可尋,實則存我體中。氣之即分陰陽,若養之不當,便生弛撓之憾。平常安坐時之心氣,漫漫然爲鎮定無事之態。動時若神志外奪,損其平常鎮靜守養之氣,此末得藝也。

昔日先輩教人,務先使養自己方寸之氣,使外物不能動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則任何活動元氣充足,無缺損之虞,起居動靜;真氣沛然,至此方是真傳。

身神統一

設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即意通於氣。故欲使用此物,叉須力焉,力之所出,乃

內家拳

氣之所集。氣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氣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氣使力者,方得順遂稱心。若力先出,是便顛倒主奴,爲害甚多。故吾平日,務當捨去其力,而煉其氣。只求氣之使用順遂得體,則任何人固有之力,得應其事而隨其量而出焉。

無我之心

敵欲攻我,任其用何種進攻之勢與恐嚇,我心仍木然無所動,一若無與人爭勝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氣亦整暇不迫,從容得體,故恆佔勝。

不動心

所謂不動心者,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糜鹿興於左而目不瞬之謂也。心有所守而不移,則真氣元塞全身,視白刃而不見,聞炮聲而不憾。外物勿撓,獨立不懼,以如斯之心膽,運用所學,若行所無事,大敵當前,亦不見怯返顧,斯真能不動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無畏。並臥於中野,宿於深山,人跡罕至之地,潛居修練。其所成就,必能宏遠博大,豈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術者,多以手足爲藝,徒取眩目,無復精蘊,我儕當矯其弊,必求入於不動心之境,勿徒尚空義,方謂得術之奧義。

有膽始有力

武術以膽力爲第一。無膽力即無克敵敞致果之心。恐怖既充於中,肢體便滯於外,爲敵製造優勢焉。故膽力強者,恆*勝算。自來成例甚多,當宜練膽。

沉着虛靜

凡武術一道急者敗。誠能不動心,則敵之進攻,我靜以待之。若心急氣浮,則不但難以破敵,且反足致敗。身以機敏爲第一,心以沉着爲主。

持此自修,雖不藉器械,而敵以武器攻襲,我亦心守沉靜而巧勝敵械,是皆沉着虛靜效也。

養我靈覺

凡眼耳之活動,根於心之發動,故觀物聽聲而心動,此人二常也。吾人乏遭遇危險,不能預知,故平時

內家拳

步行時,當注意前後左右,不可疏虞。蓋不幸受人狙擊,不特受害負傷。而多年之練習,悉付諸逝水矣。

且應敵之時,因眼之活動,而勇氣自滿,動作亦速。敵人圖我之意,先巳瞭然於胸。察敵眼光之注視,與吾身相觸之靈覺,敵方意向,我無不知,我得而從之制之矣!

威喝應用

發聲則氣能專一,力自舒透,而聲必起自丹田,動作得勢,是因氣之曼相應,勇氣自增,而敵氣倍餒矣。

然發聲若不得體,任意喧曄,既損禮體,並傷我威,反招「善叫貓兒,不善捕鼠」之譏。不如保持靜寧心氣,至爲重要。

殘敵之心

若無殘敵之心,一不能敵衆,二不能了事。諺謂: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

殘敵心者,敵敗後,切莫不可以假之以還手之機。着須一心注視敵人,不令其有任何生動作。如若我爲敵所敗,際此瞬間,即須振作監視故心中另一意念,俾採應敵之道。此間皆不容發,防護周全,不得疏虞。

多求練歷

修習武技,當求練歷,故對練之事爲習武要事。切勿自以爲技術末精而氣餒。務於對練鍛鍊技巧,嫺熟技巧,領會要訣,與固定養氣定心各耍則,如此身體力行,學會破敵工夫,而後百戰不殆。

對練時,如心存懼畏,便已輸了七分。往往見技術過人者,竟意外大負,是必心中懷懼故也,過後方悔敵技

功夫

平常,已無及矣。

故對練時,不宜輕敵,但亦不妨放膽引敵。一着未善,即當變化,力求得勢,自信力自能油然而生,恐懼便消,藉此努力修練,不厭不倦,練歷既多,境界自高。

練武者之惡德

夫治學者,專心致志,神不外鶩,惟教誨之是遵,造必可致遠。武藝亦學問之一端。若自恃體之強壯,臂力之方剛,或恃藝之初成,而夷視一切者,真木偶之猙獰,無復竿頭之日進。蓋武技要求,不再有一頎昂之身軀,血氣之勇。此皆未經琢磨之粗胚下料,無足傲視。故任性與自滿,乃器淺之易盈耳。

注重對練

一、當求與多數人對練,廣得經驗。若拒與新人對練,最阻進步。

二、勿挑選對手。好挑選對手者,必自是而輕人,若遇是輩,先觀其破綻而敗之,彼屢次被破,最後必示好意相與,可成拳友矣。

三、對於較弱於己者,勿視爲無益於己,而敷衍從事,此種根性至劣。故對後進,必當親切叮嚀,教導不倦,是亦樂事也。

四、遇他人之對練,宜靜觀其得失,取其所長:矯其所矩。善奕者不必自奕,閱其勝敗機微,得矣!

五、自己與人較試,宜以禮待之,勿舉動輕慢,若爲人所負,切不可存報復之心,蓋勝負乃常事,惟致力於學,乃可收之桑隅耳。

料敵之法

夫敵有陰敵陽敵二種,其形狀不易判別。外觀似弱,或爲勁敵,外觀極盛而或爲易與。內冢拳法,常使一身鎮靜而變化無方。存心料敵,雖不能燭照計數,亦可臨時察言辨色得之。敵顏色赤,則性氣向上,性氣外發,心必急,已失勝利之機。顏色青白者,心必怯,怯則身體震顫,方法不能活用,故吾與人較勝,宜不怯不急。

心壯魄強

心魂即吾人之精神力之謂也。爲人心之基,有強有弱。有精力者有氣勢,見敵而起制勝之心,則勢滿矣。此爲心魄之作用。由心生膽,由旭生力。力以身體爲基礎,身體虛弱,雖有此心,亦屬白運心魂,無效也。身體強壯,方能不爲物動,基礎方立,故練身亦是要事。有心,有體,即當習氣。呼吸皆自心中所起,切勿使氣息閉止。若氣息閉止,便不持久。故求運氣調息,而後心自靜,魄自堅,強毅之本立矣!

機智

力有時而窮,巧有時不濟,一智可以勝千軍。

觀之徵南事略:王徵南,夜出偵事,爲守兵所獲,系之廊柱,數十人飲酒圍守,徵南拾碎磁,偷割其縛,然後急望懷中探銀,望空而擲,衆兵力爭攫取,得自逸出。

又:歲暮獨行,遇營兵七八人拉伕役,爲之負重,徵南苦辭求免,不聽,乃至橋上,隨棄所負,營兵拔刀捕之,徵南手搏,營兵仆地,鏗然刀墜,如是者數人,乃取其刀投之井中,營兵乃索鞭出刀,而去遠矣!

此乃以智成就事,安度窘境,豈獨賴拳勇技擊乎!

破勢收勢

內家決無先動手打人之理,如對方一出手,即是「破勢」,我得有隙可乘,是所謂:「隙開勁莫遲」也。但須明虛實,不貪不求,方是高手。如敵不破勢,可以用引,用引之要,在引出敵隙,非露己隙與人也。且當引透,皆不可不知。

收勢須能一發即有一收,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舊力已失,新力末生,即強作妄爲,則成強弩之末,雖銳無用。我能蓄勢常新,新力不斷,此須於平日練拳時練成,此開合也,不可不知。

取敵要妙

取敵之道,在乎敵身,不在乎我。敵弱於我,拿而制之。敵強幹我,徑取其穴。敵合於我勁,提而放之。敵力道多變,我當制機之宜。大凡高來低取,低來高取,尚嫌太疏,隨來隨取,因敵施爲,力是識症設治之良醫,馴伏劣馬之能手。法尚乾淨俐落,忌乎拖泥帶水,道道地地,純在人身上做功夫,我有上不可有絲毫擺設也,否則,技藝總不高。

練氣歸根

技擊之道,有形態之強非真強,此蓋氣散於外,未能歸藏故也。無形態上之強而堪以爲強者,乃是真強,蓋已練氣歸根者,不見形態之壯,不見顏色之威,氣不鶩,心不驚,但見柔弱,此得內家之正。斷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蓋不在其形,而在其氣,此亦在己之學之精深也.俗人求於皮相,俗人無學或淺學也。古來精於此道者,以練氣爲根本,此內家正傳正學也。

區別

在中國武術的諺語中常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而內、外家拳法就是以該拳法在練氣和練筋骨皮中以何爲重來區分的。練氣(以意導氣,以氣引領四肢百骸)重於練筋骨皮的拳法叫做內家拳法,它的任何招式都是以用意領先,拳腳隨後,更講究以柔克剛,料敵在先。例如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武當拳就是最典型的內家拳。練筋骨皮(先強筋壯骨,增加打擊力度和抗擊打能力)重於練氣的拳法叫做外家拳法,它更講究以力量和速度克敵,以招式爲先,例如:少林拳、洪家拳法、截拳道都屬於外家拳。

內家拳與外家拳有區別有聯繫。內家拳有內功有外功,有剛有柔。外家拳也是有內功有外功,有剛有柔。內家拳是在外家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外家拳、內家拳都有仿生象形。

內家拳與在外家拳二者只有風格不同,沒有高下之別

《穿越之民國崛起》最新章節由雲起書院首發,最新最火最快網絡小說首發地!(本站提供:傳統翻頁、瀑布閱讀兩種模式,可在設置中選擇)

第54章 衝冠一怒爲紅顏第567章 全都打瘋了第247章 決戰(一)第208章 晉升元帥和出兵關外第271章 收復臺灣(七)第336章 海獅計劃562第562章第451章 日軍抵達第354章 偷襲珍珠港(10)第513章 兼得第126章 山縣有朋第336章 海獅計劃第525章 凝固汽油彈第199章 空戰第309章 小鬍子的決定第576章 總攻平壤第512章 印度戰略第7章 土匪們的震撼第111章 總司令親至第519章 意外爆炸第330章 不識趣的英國人第421章 將計就計第443章 神兵天降第130章 戰爭倒計時第536章 空中的較量(中)第354章 偷襲珍珠港(10)第549章 雷達預警機第425章 得手第106章 列強的干涉第402章 戰略意識的改變第295章 悲催的法國總督第477章 堅壁清野第554章 拼上老底了第28章 部隊的發展第241章 澎湖列島第164章 遠東大屠殺第232章第15章 智取縣城第364章 中美聯盟第91章 向敵示弱第285章 “蝰蛇”叢林特戰隊第471章 嚴峻第236章 高志航第162章 大遷移(一)第135章 南線作戰(四)第30章 隱蔽行軍簡介一下民國的建立過程第71章 組建商會第579章 對蘇宣戰第51章 夜間進攻第46章 慘烈突圍第435章 遊擊第137章 南線作戰(六)第319章 王猛第475章 樂以琴第335章 潘興的意見第563章 第七航空隊第178章 齊魯風雨起第352章 偷襲珍珠港(8)第185章 濟南攻防戰(四)第182章 濟南攻防戰(一)第444章 各懷鬼胎第251章 潛艇出擊第288章 “魔鬼部隊”第89章 進入成都第467章 會議第512章 印度戰略第411章 猖獗第445章 左右逢源第441章 好轉第321章 遠東戰役(1)第375章 王老虎第176章 日本的定計第430章 心中的驕傲第344章 風起太平洋第181章 戰前風雲第112章 逮到大魚了第526章 棒子軍們嚇尿了第106章 列強的干涉第10章 訓練第304章 日本的決心第337章 搶美國的生意第273章 鋼鐵和石油第398章 叢林血戰第183章 濟南攻防戰(二)第371章 反坦克火箭筒第433章 不要俘虜第75章 俄國內戰第333章 法國投降第244章 日本的特戰隊第447章 生死追逐第90章 一觸即發第124章 救國之道第551章 斬草除根第247章 決戰(一)第246章 全殲第21章 遇到希特勒第44章 騎兵的噩夢第169章 戰火重啓(二)第249章 決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