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飛咂巴砸巴嘴,說:“我聽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先生也喜歡喝酒。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一位出身微寒的士人,據說陶侃的母親爲了招待一位客人,不惜剪髮去換酒菜。後來通過那個客人的推薦,陶侃才逐漸顯達,以功封長沙郡公。可是在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時代,這位長沙郡公也仍被人瞧不起。到了陶淵明出生時,家道已經衰落,生活艱難,而陶淵明卻性情剛直,看不慣官場中爾虞我詐,胡作非爲,因此終身不得志,只做了州祭酒、縣令等小官,而且時間都不長。他在仕途上的最後一站是做彭澤縣令。所以當這個小官主要是爲了歸隱之後有酒喝,有飯吃。上任後就下令叫手下人利用公田種糯米,作爲釀酒的原料,以後陶淵明不願意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棄官而去,種下的糯米,也顆粒未收。辭官以後,他過着躬耕的生活,偶有名酒,無夕不飲。當時有個名氣很大的廬山東林寺高僧慧遠,曾邀陶淵明去作客。陶淵明回答說,如果東林寺內可以飲酒,我就去。寺廟裡是不能飲酒的,但慧遠卻破例答應了陶淵明的要求。晚年的陶淵明生活越來越貧困,受災時經常斷炊,但他仍然少不了喝酒,友人來看他,留下錢賙濟他,也被他拿去買酒喝。”
凌雨琦嘆道:“陶淵明真是一個有骨氣的文人,他借酒澆愁,借酒洗去庸俗之氣,真是可嘆可敬!”
龍飛又說下去:“宋代朝廷推行酒類的專賣政策,取得大量財政收入,因此,飲酒之風極盛。蘇軾的酒量路人皆知,他自認爲天下人飲酒沒有超過他的,可是他卻實在沒有多大酒量。他不僅愛喝酒,還動手釀酒,他寫過一篇《東坡酒經》,專門講他的釀酒法。遺憾的是他造的酒味道不那麼好,在黃州時,大家喝了他釀的蜜酒,常常拉肚子。他還把一個釀桂酒的方子,刻在石頭上,埋在羅浮山的一座橋下,說誰要是找到了,如法炮製,喝了可以昇仙。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出身名門,是一位貴族小姐,十八歲與太學士趙明誠結婚。她能飲酒,她的詞中有‘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種悠閒、風雅的生活情調,正是心滿意足、無憂無慮的醉酒!以後她失去了心愛的圖書、金石,同時也失去了志同道合的丈夫,‘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甚至‘謝他酒朋詩侶’,表達了她辭鄉別土、國破亡家的哀愁……”
凌雨琦聽到此處,慨然道:“女才子原來也有喜歡喝酒的,看來酒能通才氣,酒能提精神,酒能揚鬥志,酒能勝膽怯,酒真是好東西!”
“什麼酒真是好東西?!小凌,你又逗老龍喝酒,他身體虛弱,嫂子看見了,還不打你的**?!”一陣風進來,路明急匆匆地提着一個大皮包走了進來。
“路明,有什麼收穫嗎?”龍飛着急地問道。
“果然不出你所料,那個棺木裡沒有死屍,只有一堆爛梅花,還有這麼一個小匣子。”路明拉開大皮包,把那隻粉紅色的腳形匣子拿了出來,放到桌上。
“粉紅色的腳!”龍飛叫道。
路明打開匣子,現出了那條詩幅。
路明念道:“雨雕閣樓月,亭下梅花開。寶剎臥繡鞋,瑞影隨筆來。……”
龍飛沉吟道:“這詩倒是一首好詩,藏尾詩,月開鞋來。深更半夜,繡花鞋在行動!還有什麼線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