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臺詩案篇

烏臺詩案篇

語言文字是思想的具化,代表了一個人的政治觀點,搞不好就會犯錯誤的!但蘇軾不在乎這些,他有句名言,是對他弟弟蘇轍說的。說他有話不說出來,就像吃飯時看見碗裡有蒼蠅,必須得吐出來!

於是他一邊“十年生死兩茫茫”一邊“老夫聊發少年狂”還不忘“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邊也寫了些隨手的小詩。如他看見田裡莊稼長得不好,嗯,這是青苗法害的,可寫詩詠歎一下?看到轄區裡百姓飯桌上菜太淡,嗯,這是市易法太過份,必須寫詩譴責一下?

總而言之,他一以貫之地反對新法,且不遺餘力地堅持着…

其實這也沒什麼,大宋朝言論自由,絕大多數時候皇帝還鼓勵大臣議論朝政。但千不該萬不該,他交錯了一朋友,寫錯了一首長篇敘事詩,這首詩記敘了一催人淚下的故事,堪稱宋朝版的媽媽再愛我一次…

話說當時有位官員叫朱壽昌,職位和蘇軾差不多,穩定在知州一級上。這種級別官在宋朝多如牛毛,根本沒法引人注意。可他在歷史上卻極其有名,著名“二十四孝”故事裡就有他的一份。這都由於他命苦的媽媽…

他是庶出的,生母是妾。在萬惡的舊社會,這是個註定苦到底、就算兒子考上狀元都沒法翻身的角色。因一切權力和榮耀都在妻那兒。妾唯一的幸福機會只有一條,即老爺的寵愛。很不幸。朱壽昌的爸爸很快就厭倦了這女人,在朱壽昌很小時就把她休了。基本上,朱壽昌從記事時起就沒見過媽媽。他想她,下定決心有生之年定要找回媽媽!這念頭一直伴隨着朱壽昌的人生,他少年時在找,青年時接了父親的班當上官之後在找,過中年了一直沒找到,他一狠心告訴妻子兒女。我不當官了!因當了官沒法隨意走動,我要辭官走遍天下,不找回媽媽,我也不回來!

精誠所至,在朱壽昌年過50時,他終於在陝西找到了媽媽。他媽媽已70多了。50多年的顛沛流離,讓她衰老不堪,更有了幾個另嫁的子女。朱壽昌把她接回家去,連同那些子女。他都當作親兄弟姐妹來對待…

這件事被廣爲傳唱,就算在今天也一樣很感人。蘇軾也被感動了,他寫了首長詩倍加稱頌。可想象以蘇軾的才華。這首詩的傳播定會非常的驚人…而蘇軾的麻煩就是這樣開始的。這首詩傳播越廣,就會越讓一個人狼狽難堪——李定!

前面說過:李定作爲新黨的一員,被反對派找出的污點就是不爲生母服喪。當然他有自己的理由:1他生母被休出家門,根據孔夫子遺訓,不爲出母服喪。2他生母到底是誰?由於她本人已死,李定父親也死了。根本沒法確定。所以沒法服喪!

這些都說得過去,可與朱壽昌一比,他的品味就太低下了。兩相比較,同樣是被休出門的生母,差距爲什麼這麼大呢?就體現在各自不同的兒子身上!你李定爲什麼就不能像朱壽昌那樣盡孝?不說尋訪奉養。連服喪都不做,簡直沒人性!

這樣的評論大面積滋生。讓李定每天灰頭土臉地進出,喪失了做人的起碼資格,實在憋屈死了!這裡面就有蘇軾的大功勞,他的詩詞流傳速度比現在的微博信息都要快。所以本只屬於開封城街頭巷尾的消息,很快就傳遍大江南北了…

有道是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李定沒法找朱壽昌的毛病,只好拿蘇軾出氣!而蘇軾也非常配合,一篇篇針對變法的詩詞不斷涌現,簡直是在配合李定的報復行動!

李定把這些詩彙總成集,送交皇帝。非常湊巧,當時宋神宗正在看一份從杭州寄來的公文,兩相對照,皇帝立即就火大了!

這份公文就是蘇軾錯交的那位朋友寄來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沈括。以沈括之才,說實話,除詩文一道外,蘇軾還真是全方位的比不上他,尤其是兩者當時社會地位。蘇軾是杭州通判,相當於副市長,沈括早就是方面大員,是皇帝欽點的兩浙察訪使。

儘管如此,兩人相比較還是蘇軾較牛。沒辦法,他已是宋朝當時文娛界第一大殺器了,魅力壓倒一切,就連沈括也沒法抵禦。沈括是帶着幾分崇拜之心去接近蘇軾的。

兩人本可做好朋友,可惜壞事就壞在神宗一句話上。沈括離京前,神宗特意交代他一句話“到了杭州,你要好好對待蘇軾”好?怎樣纔算是好?領會上級領導指示是門大學問,沈括帶着這問號出京,想了一路,作出了個在他想來萬無一失的決定。首先定要對蘇軾友善,不能擺上級架子。有必要的話,寧可把蘇軾當上級待。其次,把蘇軾所有情況都上報給神宗,證明自己用心對待了蘇軾…本着這種精神,事情就變味了。蘇軾面對如此風雅和善的領導,忍不住意氣風發,口若懸河,對沈括無話不講,包括他對新法的看法。同時把自己所作的詩逐一向新朋友介紹。沈括則表現出了極大興趣,欣賞之餘向蘇軾提出了一終極粉絲的要求——偶像,你能把這些詩詞親筆抄一份,留給我作紀念嗎?

行!蘇軾一口答應。如此一來,沈括給神宗寄回的報告裡就附帶了蘇軾親筆所寫的資料,與李定的一比,說服力急劇攀升,同時沈括發揮了李定所沒的能力,他以極強的文字功夫,給蘇軾的詩文加上了自己的註解。

蘇軾攻擊新法,誹謗朝廷,甚至影射皇帝的罪名終於成立了!

1079年7月,湖州。難得的豔陽天,蘇軾正想曬下自己珍藏的書畫,一匹快馬狂奔而來。給他捎來個信。這是他開封城裡的好朋友、駙馬都尉王晉卿的小道消息,告訴他抓他的人就快到了,能跑快跑!

蘇軾愣了一會,苦笑一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真要是皇帝抓人,能跑到哪?何況自己跑了,這一家老小怎麼辦?他索性穿好官服,靜等官差上門。之後的事就是御史臺抓人流水線操作。蘇軾被押解進京,等待他的是御史臺的審問。更確切講,是御史臺老大李定的怒火!

面臨大險,蘇軾的心靈是與衆不同的。臨走前,他看着自己第二任妻子,也就是王弗的妹妹王潤之笑了,邊爲妻子抹去眼淚邊說“夫人,前朝真宗年間有位隱士叫楊樸,應召入宮。真宗問他能否作詩。他說不能,可臨行時夫人給他作了一首。你想聽嗎”王潤之點點頭。蘇軾笑道“呵呵!聽好‘且休落魄貪杯酒,更莫猖狂愛吟詩。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夫人。今日我也進京,你不能像楊夫人那樣寫首詩爲我送行”

蘇軾越瀟灑,李定越喜歡。要的就是你這樣!不然折磨起來還沒意思呢!蘇軾一路車馬顛簸進了京城,住進了烏臺大院。烏臺就是御史臺。這名字有來歷,從漢朝起就這麼叫了。一是說當時御史臺裡有很多柏樹,上面住着很多烏鴉。另一說就跟御史們的職業有關係了。這幫人到處挑錯。誰見誰煩,還惹不起,於是統稱他們爲烏鴉嘴,而他們辦公的地方,也就隨之變成了烏臺。

烏臺大院裡關的全都是官。像蘇軾這樣的地方領導還算不上高規格。只是由於方方面面的原因,他被特殊照顧了。審訊由御史中丞李定攜同舒亶、何正臣等新法集團同僚共同進行。晝夜不停!

先說白天,李定等人輪番轟炸,要他把寫過的所有詩詞逐字逐句解釋,每一個敏感詞繞不過去都有抄家危險。這種場面其實很常見,我們民族每個時代都在做這樣的事,半個世紀前就有。當時多少大人物競折腰,彎下去就再也沒挺起來過!

不過蘇軾不一樣。宋朝對文人超級寬鬆優厚,只要天上還有太陽,在大廳廣衆下,審訊尺度就都能保持住。最起碼能讓他說話,於是李定等人就都鬱悶了!蘇軾居然能把自己的文字獄扣到新法教祖王安石頭上!

蘇軾的詩裡有一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蟄指潛藏、隱密、冬眠等意,特指僵硬中還沒復甦。李定等人抓住了這毛病,問蘇軾:現在聖明天子在位,只有飛龍在天!你居然寫龍潛藏在九泉之下。你說這蟄龍是什麼龍?老實交代!

蘇軾一笑,王安石有句詩“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我詩中的蟄龍,就是這個龍…李定等人臉上一下子就黑了。蟠指彎曲纏繞,很憋屈的狀態。用在龍身上同樣也不是啥好詞!

還審什麼?散會!當天蘇軾得意洋洋晃回單間牢房,一干御史大老爺凝固在審訊室裡集體大喘氣。這場景的確很牛,很不常見,不過只是一會,御史們的臉色就都緩過來了。一絲絲陰險惡毒的微笑浮上面龐——白天你狠,晚上看誰狠!

晚上夜深人靜時,烏臺大院裡的在押犯們突然間集體驚醒,個個嚇得發抖。他們聽見一陣陣鬼哭狼嚎的呼疼聲此起彼伏,仔細聽,還能辨別出那個喊疼的人有很濃重的四川口音?

沒錯!蘇軾被人黑了,上演了宋朝版的監獄風雲,被人在黑夜裡輪翻痛打!估計旁邊少不了李定的低聲怒吼:寫啊!你倒是再寫啊!讓你蟄龍、蟠龍,現在你給我先蟄着蟠着吧…這事被當時同樣押在御史臺的另一位官員記錄了下來。

這應是真的,最大根據是蘇軾的身體狀況。在這次入獄前他很健康,出獄後的蘇軾腿瘡痔瘡、流行傳染病、咳嗽、臂仲、赤眼等病幾乎得全了。而他僅僅入獄幾個月而已。如真按大宋朝傳統的善待士大夫的規格,蘇軾無論如何也到不了這步田地!

事實上蘇軾能活下來,也是方方面面,除皇帝本人外幾乎所有頂級權貴集體努力的結果。

先是各界名流:蘇轍、王亞卿、王鞏、章惇等人,這些人官職不高,可都是影響很大的名士。他們爲蘇軾請命,願用官職身家擔保!再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如司馬光、張方平、李清臣、陳襄、劉攽、李常、孫覺等人。他們影響巨大,往往可左右皇帝意志。可惜都沒說到點子上,以張方平爲例,他差點把蘇軾給幫死!

張方平給神宗寫了封信,由於早就退休了,得由當地官府轉交,可這事太敏感,官場上沒人敢接。他就派自己兒子張恕親自進京去敲登聞鼓交給皇上。可惜張恕膽子太小,在鼓旁邊轉悠了半夜,還是悄悄走了。蘇軾出獄後很久,看到了這封信的副本,當時嚇得舌頭伸出來半天縮不回去。旁人不懂,問他怎麼了?他也不解釋。直到有人把信讓蘇轍看了,才知道答案。張方平在信裡說蘇軾是天下奇才,絕不可殺。這完全是幫倒忙,蘇軾有什麼罪?不過是名氣太大,影響到朝廷聲譽罷了!這時再說他是奇才,完全是火上澆油,逼着皇帝動刀!

真正能一語道破天機,洞悉皇帝心理的還是那個譽滿天下同時也謗滿天下的人。他遠在江南金陵的隱居荒山裡,給宋神宗寄來了一句話,決定了蘇軾的生死!

王安石,他已不當首相很多年了,在金陵,人們時常會看見一衣着簡單、沉默寡言的老人騎着頭驢,從不管驢往哪邊走,到哪都一樣,隨遇而安…王安石像一完成了所有願望的信徒,把自己有爲的歲月都獻祭給了國家,然後無慾無求,漂泊天下。事實上他這次爲蘇軾求情,是離休後唯一一次參與國家事務。他對皇帝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這句話出發點完全是爲皇帝考慮。趙頊很重視後世名聲,如真殺了蘇軾,會讓後世怎樣評價?還算太平盛世嗎?

神宗心動了,恰巧在這時,皇宮內也發生了件大事情,曹太皇太后得了重病,馬上就要不行了。神宗很孝順,決定大赦天下,爲“奶奶”祈福。老太太搖搖頭:不必赦天下,只赦蘇軾一人足矣!他是個老實人,不會背叛朝廷的,你不要被小人利用!

10月20日,曹太皇太后駕崩!面對“奶奶”的臨終遺願、面對王安石罷相後的唯一一次上書、面對所有人的求情,事情到這一步,趙頊已再提不起修理蘇軾的興致,無論出於哪方面原因,都沒必要再追究這書呆子!

12月20日,蘇軾出獄,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不許擅自離境,不許參與任何公務,基本就是一保釋犯人。

蘇軾活了,他走出監獄時發誓“平生文字爲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從此之後再也不作詩、不屬文、更不與其他文人唱和應答了!目的只有一個:讓飽受驚嚇的親友們放心,從此過上安穩平靜的生活…

元豐3年(1080)3月2日,吳充罷相。王珪成爲大宋獨相。王珪是神宗朝裡一大活寶,號稱“三旨宰相”即上朝取聖旨、在朝領聖旨、下朝已得聖旨,是位非常難得的貼身秘書,至於首相的權威、責任、義務…他全都扔到了一邊。其餘官兒跟他也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些廢物。爲什麼會這樣呢?南宋的聖人朱熹出世後有句經典答案。

北伐前奏篇幽州收復篇開封之戰篇太祖流浪篇光宗發病篇陳橋兵變之密謀篇孟珙救宋篇宗弼崩潰篇蘇洵成長篇定川絕唱篇紹述紛爭篇治理天下篇恭帝出降篇免役差役篇光宗被嚇篇趙禎誕生篇一徵收官篇北遼立國篇李綱罷相篇蒙古內鬥篇南宋內政篇亡國前奏篇司馬去世篇災難臨頭篇大遼亡國篇光宗被嚇篇趙普罷相篇大遼內鬥篇太祖駕崩篇陳橋兵變之兩日篇苗劉兵變篇文人之春篇岳飛剿匪篇遼帝親征篇金軍退師篇李全反叛篇宋遼定盟篇嘉佑科舉篇君子結黨篇新黨掌權篇蒙古叛亂篇景炎改元篇父子矛盾篇大遼慘案篇皇統和議篇功虧一簣篇西夏內亂篇德昭之死篇安石離京篇李煜歸降篇戰局轉折篇兵臨城下篇秦檜暴走篇蒙古叛亂篇蔡州終點篇定川絕唱篇蘇氏遭難篇收復河湟篇兵臨城下篇吳曦自立篇蔡州終點篇斧聲燭影篇趙桓出城篇純仁回朝篇惠卿強勢篇變法起始篇功虧一簣篇採石大捷篇平夏大捷篇淮西之戰篇似道出兵篇外族內亂篇北伐前奏篇朱熹被罷篇災難前奏篇蒙哥伐宋篇戰和紛紛篇姐妹相殘篇允文罷相篇孟昶出降篇安石進京篇叛軍失敗篇聖宗駕崩篇北宋六賊篇下寇準歸來篇安石進京篇第一 名臣篇蒙古內鬥篇蒙哥伐宋篇陳錢獻土篇元豐榜單篇宋夏開戰篇張浚亂搞篇耿京起義篇元僖之死篇岳飛出生篇秦檜入朝篇風暴前夜篇北伐前奏篇新黨掌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