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宗親政篇

從陳橋到崖山 哲宗親政篇 天天書吧

高太皇太后彷彿知道死後會發生什麼,把之前貶出朝廷的一些重臣召了回來,重新安排到重要崗位。如蘇軾、範純仁。這是她爲保住自己創建的理想社會留下的最後一道保障。

關於她,最後一點要說的是她的安葬規格。作爲太皇太后,她的墓本應是園陵,卻建成了山陵。那是皇帝纔有的資格。她的隨葬物使用了純金,而宋英宗、宋神宗只用了鍍金。而高氏生前一直自我標榜、最自豪的一點,是節儉…

高太皇太后死後一個多月是宋朝近10年來最安靜的日子,沒爭鬥、沒誣陷、沒黑名單、沒派系,籠罩在開封城上空的政治空氣是透明的…久違的清新寧靜終於又出現了。多麼美好的日子,最後還是被舊黨人打破了…

10月,呂陶和範祖禹這兩位神仙哥長篇累犢寫了好幾篇奏章,表達了他們很急很焦慮的心情,至於原因,只是因小皇帝太安靜了。

呂陶的奏章裡說:皇帝你好,這一個多月裡你都在想什麼呢?估計你啥也想不清,所以我指出兩點:1不管你要起用誰,要做哪些事,都要從國家利益出發去考慮。2關於偉大的故太皇太后,她是我們完美無瑕的太陽,哪怕隕落了,也不能懷疑她曾有的光輝。我建議你向仁宗皇帝學習,當年劉太后去世,他下令不許任何人議論天聖年間的是非,保證了朝局的安穩,更維護了劉太后的尊嚴。同時也造就了仁宗自己的孝子之名。這纔是你應所思所想所要做的事…

奏章送進去了,宋哲宗繼續安靜…

這還了得?範兄,請你接着上,不服就整服他!10月的範祖禹寫了幾篇奏章後,局勢突然有了新變化。月底,宋哲宗頒佈了他親政以來的第一條命令,給樂士宣等6個內侍復官。11月,範祖禹立即抓住新重點,奏章就拿這件事說起!他說:皇帝你好。你現在親政已快2個月了,天下人都看着你,你沒施行一項善政、沒訪察一個賢人,卻給身邊太監升官,這會讓天下人說你閒話的,能不能注意點?

宋哲宗繼續保持安靜…

範祖禹火了:我要求追回任命太監的詔書!

宋哲宗還是安靜…

範祖禹決心頂到底,他要求面諫,和皇帝當面說清楚!

這次哲宗同意了,給了範祖禹當面說話的機會。範祖禹不愧是在鬥爭中倖存的精英分子,見面後他立即把太監扔到一邊。說起了整個舊黨集團達成共識、一致關心的問題——怎樣打壓新黨集團。防備一切可能出現的危險!

範祖禹發揮自己現在還在世的人中歷史第一大宗師的功力。全面回憶從熙寧變法到元豐改制這15年裡發生的每一件事,論述從王安石到蔡確、章惇每一個變法派高層的奸詐本性。長篇大論精彩紛呈,說了好半天,發現宋哲宗仍還是安靜…

時間到!他只好告退走人。總不能拎起宋哲宗的龍袍領子。命令皇帝一起高喊變法派該死吧?

消息傳開,舊黨一片茫然,小皇帝到底在搞什麼?這樣安靜,實在讓人心驚肉跳。不過也很可能什麼都沒搞,因他和高太皇太后在世時一樣嘛,一直很安靜…安靜中有的人變得鬆泄,有的人開始收拾行李,準備閃人!

鬥爭中倖存的人都有獨特預感,尤其是那些被鬥爭過的人。如蘇軾,他感覺到危險在一步步逼近!他預感對了,不久後,宋哲宗全面開始對章惇、呂惠卿、曾布等新黨人復官。復官,並不是一下子恢復到原來官職。而是一點點向上升,從閒散的、只有工資沒權力的“宮觀”職,如章惇這時是以資政殿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只是主持了一個道觀,從這基礎上升起,給一點點小實權…

只是這種程度的升職,蘇軾立即決定撤退!他寫了辭職信,主動要求外放。哲宗同意了,臨走前,蘇軾寫了份奏章,這份奏章在歷史裡很有名,因歷代公認,蘇軾當時說得太理智、太耐心、太切實了“…陛下聖智絕人,春秋鼎盛,臣願虛心循理,一切未有所爲,默觀庶事之利害,與羣臣之邪正。以三年爲期,俟得其實,然後應物而作,使既作之後,天下無恨,陛下亦無悔”意思就是皇帝你是超級天才,年齡又處在最好的階段。臣希望你放棄高傲遵循道理,在什麼都沒去做之前,先靜觀事情發展和臣子們的心性。要觀察三年,等你看清楚,心裡有底,然後再找個好機會開展工作。這樣,你做了後,天下蒼生纔不會產生怨恨,你自己也不會後悔…

現在讓我們來切換視角,以宋哲宗的眼光來看——

關於呂陶,他提出的兩點讓宋哲宗蔑視。自從親政以來,我什麼都沒說沒做,爲什麼你會懷疑到新黨重新登臺?開口閉口都是國家利益,似只有舊黨才能代表國家利益,反之如引用新黨,就是敗壞國家利益了?誰給你的唯一確定權?你是皇上還是我是皇上?第二點讓人更忍無可忍,以高太皇太后8年多來的作爲,我早已身受其害,不追究也就算了,你居然要求我出面,去壓制要求清算的聲音?是可忍孰不可忍!尤其過分的是,爲達到目的,你還搬出了仁宗對劉娥的例子。這簡直是荒謬!試問劉娥改變過宋真宗的國策嗎?她唯一廢掉的是真宗時代的拜神風波。透過這兩點可清楚梳理出呂陶的小心思,不用新黨、尊崇高太皇太后,這2點達到,舊黨就會立於不敗之地!

分析出這2點,宋哲宗能保持沉默,已相當有涵養了…

關於範祖禹,他提出的太監問題看着很正義、很光明,裡面卻有內幕。首先注意是復官而不是升官,這個區別很重要,也就意味着這幾個太監以前是被貶職的。被誰貶的呢?只能是高太皇太后?事情清楚了,這些太監得罪了她,而宋哲宗急於獎勵他們,證明當初發生的事是他們因小皇帝而得罪了高太皇太后…忠於皇帝的,難道不是忠臣?爲什麼不可以表彰?

答案是不可以!以舊黨所堅持的真理標準,內侍一律都是小人。不可以親近、不可以封賞!實在要賞,也要排到我們這些“正人君子”之後!這理論看似不錯,至少曾經的歷史都證明了太監真是妖孽一般的生物,他們強大後,大臣、皇帝、將軍、國家都會死得難看!所以必須壓制,不能給好臉!

但宋哲宗最生氣的也正是這一點!太監不好,可太監忠於我。你們大臣好,可都做了什麼?

衆所周知,宋哲宗極爲尊重自己的父親,他一生都沿父親走過的腳印前進。同時他也愛自己的母親。像天下每一個兒子一樣。希望母親健康、快樂、尊榮。可這些他都做不到。在奶奶高太皇太后、舊黨大臣們的壓制下,他不僅沒法延續父親事業,連母親應有的權益也不能維護!

趙煦的母親姓朱,開封人。生在一普通人家,父親叫崔傑,很早就去世了,母親帶着她改嫁朱士安,因之姓朱。這些朱氏都不知道,甚至對朱家的印象都很模糊。因她還在童年時,就被寄養在一叫任廷和的人家裡…一失去生父,繼父也不願養在身邊的女孩,生得還很美麗。她命運會是什麼呢?很簡單,幾乎沒例外——及早嫁出去。幸運的是朱氏“嫁”進了皇宮。說嫁其實是不標準的,她最初只是一御侍,一沒身份的下人。不過根據皇宮法律第一條,皇帝對所有女性都有合法侵犯權。說嫁也能貼一點點的邊吧?

一偶然機會裡,她被宋神宗“侵犯”了,命運隨之改變,她居然懷孕了,這孩子就是宋哲宗趙煦。從這時起,母以子貴,她一步步在雜亂森嚴的後宮裡有了地位,再之後,她又生下蔡王趙似、幾位公主,成了位身份穩定的貴婦人…

身份鉅變,朱氏的想法卻不多。宋神宗兒子很多,哲宗只是第6子,以這樣的排名順位,加上她本人低微的出身,根本不能去想什麼。奢望會害死人的,只要她兒子都健康,親王封號穩穩到手,她也就知足了。可人生只在潮流裡浮沉,誰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到神宗去世前,趙煦的5位哥哥全都病死了,趙煦由此變成了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

宋哲宗登基,朱氏身爲皇帝生母,地位反而走低了。高太皇太后從前是跋扈型的兒媳婦,現在是兇狠型的婆婆。她從自己的當年經驗裡得到了真理,想獨霸後宮,必須壓制每一個敵人,哪怕是潛在的!朱氏就首當其衝,首先是不給名份!

朱氏本應是皇太后,卻只給了皇太妃。皇太后是宋神宗的正宮、出身名門、前名相向敏中的孫女向氏。在高太皇太后眼裡,向氏是沒威脅的,第一早就服了她。第二向氏沒兒子,註定了只有現在沒未來的人,拿她去打壓朱氏,真是絕配!

下面是具體的打壓手段:

經大臣們提議,高太皇太后批准,在神宗去世3年內,皇太妃要服喪,衣服褥裍等用品的顏色要淺淡。每年生日、例行年節日,所得物品及冠服的等級顏色,比皇太后減損1/5。出行時只可用青色傘,乘車用肩輿,不許用皇太后的標準配置六龍輿。每月費用與其他嬪妃混在一起,不單獨別立。不立宮殿名。不許單獨走皇宮正門宣德門。3年過後可使用紅色傘,但仍不許用黃色、用五龍輿、不許單獨走宣德門!

這些,小哲宗只能遠遠的看着,不僅沒法改變,連安慰下生母都做不到。每天他除上學聽課、上朝靜坐外,回到後宮就和高太皇太后住在一起,連和生母見一面都很難!

這些,範祖禹你們這些大臣怎麼不管?甚至這些還都是你們一手造成的,居然還有臉到朕面前談忠誠和獎賞?

至於蘇軾,他是最讓宋哲宗吃驚的。傳說中有種很罕見的人,他們說什麼都讓人第一時間覺得有道理、非常的有道理,可轉念一想,就會被氣得滿臉青筋。蘇軾的這篇奏章就是這樣。

做事前要三思而行、看準摸清了才能下手…這難道有什麼錯嗎?有!非常錯!在宋哲宗來看,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荒謬!

如他是第一天當皇帝,從沒接觸過政務,大臣們這樣的要求不過分。可整整8年多了,他冷眼旁觀,看清了太多的人和事,他看到了一個個大臣是怎樣的嘴臉。請問:人還是這些人,繼續看,3年後能看出來什麼?他們會改變嗎?如改變了,就證明他們和從前不一樣。一前後不一致的人,適合當國家領導人嗎?如不變,這3年是不是種純粹的浪費呢?

而3年,這時間的長度更是非常惡毒的。3年時間足以改變太多的事,尤其處在青春適應期的少年人,連續三年無所事事,他們會習慣懶散的日子,想重新振作起來,相當於換個思想習慣。那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提前劇透一下:宋哲宗的生命還有僅僅6年多)

蘇軾的奏章沒回復,宋哲宗不予置評。這在歷史上留下了非常不良的記錄,絕大多數史學家都根據這一點證明:趙煦他急燥輕佻,是個不懂事的毛孩子,辜負了蘇東坡的一片好心…

12月,蘇軾走了,他是元祐大臣裡第一個主動逃離京城的人。在他來想,這會帶給他安全,他在向所有人表示:我不再玩了。可惜這9年裡他做過了什麼,他忘了,有些人可不會忘。且歷史一次次證明:面對爭鬥選擇退場的人,死得要比鬥到底的人還慘!

耶律阿魯掃古因平叛不力,被撤去了職務。遼道宗任命名將耶律仁先之子耶律撻不也爲西北路招討使。

收復河湟篇收復河湟篇局勢急轉篇議和失敗篇局勢透析篇北伐開始篇宗澤之死篇李全攻宋篇李璮叛亂篇宋遼初戰篇悲情好水篇川陝首戰篇北漢亂象篇度宗駕崩篇三國換天篇戰局轉折篇蒙古叛亂篇孟氏皇后篇奶孃事件篇趙構逃跑篇蒙古大汗篇南宋內政篇丁謂之奸篇河東之戰篇彌遠之死篇宗弼逃生篇郭逵徵南篇柴榮託孤篇天眷和議篇皇帝家事篇襄樊被圍篇允文之死篇耶律留哥篇元佑更化篇收復河湟篇孝宗禪位篇收復河湟篇川陝再戰篇仁瞻斬子篇韓琦霸道篇撻凜之死篇宋夏初戰篇西夏內亂篇嶽軍苦戰篇世宗自立篇僞齊南侵篇蒙古發兵篇仲淹三光篇秋後算賬篇繼恩之死篇侂胄轉念篇陳橋兵變之軍報篇夏竦回京篇風波慘案篇理宗登基篇大宋國策篇金軍退師篇惠卿強勢篇收復河湟篇戰和紛紛篇李璮叛亂篇戰局轉折篇張浚勤王篇允文之死篇熙河開戰篇風捲殘雲篇南宋紛紛篇澶淵之盟篇海上之盟篇北宋六賊篇下第一 重臣篇符離之潰篇皇帝遇刺篇柴榮北征篇李全之死篇王厚再戰篇川陝首戰篇金國敗盟篇首輪談判篇西征準備篇太原陷落篇餘玠治蜀篇平夏前奏篇宗弼崩潰篇大戰前奏篇李全攻宋篇北伐前奏篇皇帝遇刺篇皇帝親征篇收復河湟篇朱熹被罷篇熙寧大旱篇親征揚州篇襄樊戰起篇侂胄之死篇重文輕武篇秦檜之死篇哲宗駕崩篇大遼慘案篇烏臺詩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