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氏登場篇

向氏登場篇

陳衍就利用這個機會,當了好幾個月“皇帝”每天大臣們奏章送進宮裡,都由他接着,怎樣處理隨他心情。批好後,他會有選擇地念給病重的高太皇太后聽,高太皇太后有指示他記錄,沒指示他蓋上御璽,就成了宋朝官方最高命令——聖旨。

在這過程裡,有時他會看到些特別的奏章,是催促高太皇太后還政的。這時他會把奏章狠狠扔到地上,咒罵一句“這個不忠不孝的人”種種行爲顯示他是高太皇太后的死黨,無論如何都敵視宋哲宗,侵犯皇帝合法權力!

張士良則是他幫兇,負責書錄諭旨,登記在案…

有人要問:這兩人這麼搞,會沒人察覺嗎?要在4年多後的今天,才由章惇揭露出來?答案是早就有人盯着他們了。宋哲宗剛剛親政,就把他們發配到了大宋國土的最南端、靠海的雷州城…現在是章惇發現了他們的剩餘價值,不利用一下實在太可惜了!

怎樣達到目的?是一很深的學問。陳、張2個太監,要他們配合,得用什麼辦法?章惇想了想,派人到南方先就地殺了陳衍!

這是個死硬派,對宋哲宗的仇、對高太皇太后的愛都達到了頂點,沒法動搖他!殺了正好震懾張士良,讓他知道拒絕的下場…

陳衍被殺後,張士良被萬里押解進京,扔進大牢!蔡京、安惇親自出面,擺出一整套刑訊工具,鼎、鑊、刀、鋸俱全:老實交代當年所有機密,說得好?官復原職,還去御藥院當官!不配合?馬上體驗逼供設備,保你不死不活!

張士良嚇壞了,他全都招了,很多沒問世的第一手資料就此爆光,堪稱‘女中堯舜’執政秘史…

據張士良說。高太皇太后政治能力很白癡,絕大多數時刻裡非常遲鈍,大臣們彙報工作,別說立即反應過來。洞查秋毫,就連正常的理解都成問題。好在她有特長,不管對錯,特別的能堅持,爲達到目的,能和大臣們隔簾子吼半天,不贏不行、不死不休…所以還是能鎮得住場子的!

但長此以往不是辦法?高太皇太后某天靈機一動,悄悄給陳衍派了個任務。從此陳衍和大臣們親密來往,如和首相呂大防互贈禮物、和兩制官蘇軾請客吃飯,在交往中。陳衍可提前知道三省長官們第二天的工作內容,於是晚上報告高太皇太后,且給她出主意,明天怎樣和宰執們說話…張士良還承認陳衍的確濫用皇帝御璽,哪怕高太皇太后彌留之際。都獨攬大權,架空宋哲宗…

蔡京很高興、章惇很高興,這不是冤枉吧?狼子野心、罪大惡極!張士良,繼續老實交代!高太皇太后臨死都不放權,寧可放縱死太監、都壓制親孫子,她到底有什麼用心?是不是曾密謀廢除哲宗皇帝?

旁邊,鼎、鑊、刀、鋸火花四射。提醒張太監:這些東西是很可怕的唷!

可惜失敗了,張士良仰天大哭“太皇太后不可誣,天地神祗何可欺也”寧可去死,也不承認高太皇太后有謀廢宋哲宗的事!

蔡京傻眼了,他再想表現,再想通過立功走上升官發財的光明大道。也不能真的打死張士良?這是手邊唯一人證了,打死無對證,全盤計劃都會落空!

事到如今,像真的沒辦法了?之前哪怕是弄虛作假、屈打成招,都有個罪證。現在沒人指證高太皇太后。沒控告,怎麼定罪呢?

別人沒辦法,不等於章惇就絕望,他心裡只有結果沒過程。他想做,就定要去做!他堅信自己是對的,歷史必將用慘痛的事實來證明這一點…

章惇把蔡卞叫來,兩人私下商量了很久,寫了篇文字。只能叫它是文字,因它絕對不是奏章,它的語氣、用辭、命令格式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最標準的宋朝官方最高指令——聖旨!

章惇不想在這事上再猶豫了,他決心一錘定音,哪怕宋哲宗本人還要遲疑都無效!章惇已寫好了給高太皇太后定罪的詔書!宋哲宗?你只要明天上朝頒佈就成!

歷史轉折點就此到了宋哲宗手裡。拿着這份詔書,他非常明白意味着什麼!如真頒佈出去,破壞神宗朝政局、打壓新黨、開歷史倒車的舊黨立即會萬劫不復!只要宋朝還存在一天,哪怕後面出現了純度達到的舊黨思維皇帝,都沒法給舊黨翻案!除非他想背上不敬祖宗、忤逆不孝的罪名!不過那樣,皇帝也就當到頭了!

宋哲宗本來可以終結這一切!他鬱悶的早期生活、變得死氣沉沉、經脈錯亂的宋朝,都會因這道聖旨而獲得釋放和新生,哪怕到了南宋,都不敢有反對意見!

千載一時的機遇!21週歲多的宋哲宗在燭光前猶豫不決,突然間阻力到了…

宋神宗的皇后、宋哲宗名義上的嫡母向太后一路哭喊,腳上連鞋子都沒,從太后寢宮衝進哲宗臥室!歷史記載:這女人當晚已睡下了,可突然間知道這事,立即不顧一切跑來聲淚俱下的哭訴“我天天隨侍在太皇太后身邊,她做了什麼我都知道,那像正午的太陽一樣明亮,如何現在有追廢她的命令”說着痛不欲生,就差立即死了!

宋哲宗看着這“嫡母”很長時間不說話。他實在不想理會這女人!就是她,在高太皇太后指使下打壓自己親媽朱太妃,堂堂皇帝的親生母親,在兒子親政後居然只是個嬪妃!這時她來哭,嘿嘿,哭死算了…以宋哲宗恩仇必報的性格,實在想趁機扔給她兩個銅板,讓她哭得更賣力些…

可惜的是:在這緊要關頭,一宋哲宗無法拒絕的人出面了!塵世間億萬生靈,只有這個人才能勉強他!

宋哲宗的親媽朱太妃聞訊也跑了過來,她也哭了“且上必行此,亦何有於我”皇上你定要這麼做,是不想讓我活了?

宋哲宗一聽就軟了,他是個孝順兒子,親媽的眼淚打動了他,他沒再往深裡考慮。就把章惇送進來的詔書放在了燭火上面,當着兩個“媽”的面燒了…後宮頓時一片歡騰、人人喜笑顏開,歌功頌德之聲從四面八方傳來。宋哲宗真是位難得的孝順、理智、仁義、智慧的好官家啊!

這一夜就這樣過去。第二天早朝,章惇、蔡卞按計劃請求宋哲宗頒佈詔書。哲宗搖頭。再請求,宋哲宗突然大怒,把身邊的紙本扔在地上,怒吼了聲“你們是不想朕再進英宗皇帝的神廟了吧”宋英宗是高太皇太后的丈夫、宋哲宗的爺爺。理論上如真的否決高太皇太后,還真是以孫滅祖,沒臉去見爺爺!

百聖孝爲先!這頂大帽子扣下來,章惇也沒法了,只好鬱悶地退了下去!至此,元祐舊黨基本都打壓成功了,只是在廢掉高太皇太后這最關鍵環節上出了差錯。導致功虧一簣!

正規史書一致認定:以上的事,無論同文館之獄對舊黨大臣們的調查定罪,還是後面對高太皇太后的指責,都是章惇新黨的刻意誣陷!所以舊黨人是無罪的、高太皇太后更是清白的、章惇等人是卑劣的!

是!我承認:這些都是誣陷,因沒一個是有足夠證據的鐵案!

不過:高太皇太后是不是真像向太后所說:如正午的太陽那樣光明正大?開玩笑!哲宗太年青了。他本質還是個大男孩,沒深切理解到政治有多邪惡、多齷齪。因他太善良,所以沒看出來破綻!

請問:章惇秘密寫成的詔書有多機密?出於章惇之手、入趙煦之眼,爲什麼向太后那麼快就知道了?

唯一解釋:宋哲宗身邊一直有內奸,幾乎隨時可和高太皇太后殘餘勢力勾通聯繫。甚至於敢在皇帝面前耍花招!

這是第一個可疑點,可說是很致命的,但對追廢高太皇太后事件來說。還不足以影響全局!更重要的是第二疑點:向太后知道就算了,爲什麼一向對政治一竅不通、總扮演被欺負的可憐蟲角色的朱太妃也瞬間就知道了?難道她也安排了眼線在兒子身邊不成?

回答:這完全是向太后一夥的招數!她清楚知道宋哲宗的軟肋在哪!及時通知了朱太妃,真正做到一擊必中!

不出所料,宋哲宗退讓了。千載一時的機遇被浪費!高太皇太后保住了,連帶着向太后本人也安全了。所以不久後,向太后才能否決章惇、立趙佶爲宋徽宗、而自己垂簾聽政!舊黨也得以重新復活!這一點不僅害得宋朝倒黴、整個漢民族集體倒黴。就連宋哲宗本人也身受其害!

宋哲宗在臨死前眼睜睜看着向太后當面弄鬼,可就是無可奈何!

古語云“天與弗取,反受其咎”老天爺把機會放在你手心裡,你偏要放棄,那麼轉眼就會受到報應。被敵人所毀滅!

這都是後話,隨着追廢高太皇太后事件受阻,一時間攪動天地的同文館之獄結束了,宋朝進入短暫的安靜期,這段日子很短,1年後就到頭了…

這一年是宋哲宗一生中最珍貴的快樂日子,煩惱、仇恨、憎惡等負面情緒基本沒了,因外敵壓服、內奸除去、新政漸復,所有他喜歡的都已達到,所有他仇視的都已去除…1年多後,他就駕崩了…

3月16日,蔡京上奏:前日臣所辨驗之物——段義所獻確爲一千多年來輾轉相傳的秦始皇傳國玉璽!這是天授傳國受命寶啊…

元符元年(1098)6月1日,西夏再遣使求援於大遼,仍不果。

10月,西夏經1年半的認真準備,發動了第二次平夏城之戰!這一戰,西夏人拿出了最後家底,在幾次失敗後,再次集結了30萬大軍,由小樑後、李乾順親征!粗略計算下:這種規模的戰役,幾年裡西夏已至少發動了3次以上。就算遊牧民族打仗成本小,考慮到西夏小國的底子,也快被搞崩潰了。那爲什麼這麼不依不饒的定要打呢?

一方面是平夏城位置實在太特殊。另一方面牽扯到西夏國內政權分配:梁氏想繼續壓倒嵬名氏、獨霸西夏,必須要拿得出閃亮的成績單,他們得像元祐時期那樣,隨時暴打宋朝,叫囂東亞無敵才能過關。現在宋朝變硬了,怎麼的也得重新壓下去…爲了這個,小樑後才一而再地親自出馬…只不過:這已是她此生最後一次的出征了…

兵臨城下篇出兵南唐篇蒙古大汗篇侂胄權臣篇三將入朝篇夏蒙絕金篇榮耀三川篇陝西淪陷篇元佑黨人篇太子冊立篇岳飛撤軍篇宋軍反擊篇仁朝文人篇理宗登基篇蒙古伐金篇北遼內亂篇號令天下篇蒙哥伐宋篇濮議之爭篇下哲宗駕崩篇趙昚皇子篇熙寧大旱篇苗劉兵變篇靈素登場篇皇帝性情篇元僖之死篇議和前奏篇熙河開邊篇柴榮託孤篇孟氏皇后篇永樂之戰篇繼遷輝煌篇治河失敗篇宋夏初戰篇西征準備篇似道出兵篇西征準備篇元僖之死篇北伐大勝篇交趾入侵篇英宗駕崩篇雪夜定策篇惠卿強勢篇戰局轉折篇皇帝家事篇郭逵徵南篇宋軍完勝篇風捲殘雲篇金國遷都篇蒙古徵夏篇雪夜定策篇宋金儲君篇鵝湖之會篇秦檜專權篇蒙金決戰篇功虧一簣篇多苦多難篇哲宗駕崩篇趁火打劫篇王李起義篇仁宗廢后篇還地西夏篇擅移皇陵篇二次北伐篇榮耀三川篇宋夏初戰篇寇準歸來篇年表北宋司馬去世篇趙禎之慟篇餘玠治蜀篇平夏前奏篇岳飛轉戰篇親征太原篇大遼亡國篇徽宗禪位篇雍熙北伐篇黨派紛爭篇柴榮託孤篇崖山海戰篇熙河前奏篇夷簡首相篇向氏登場篇澶州兵變篇平夏大捷篇德昭之死篇處機西行篇光宗被廢篇蒙古草原篇章楶守邊篇平夏前奏篇宋遼激戰篇順昌前戰篇三將入朝篇皇業肇基篇熙宗遇弒篇局勢急轉篇太子冊立篇最高國策篇平定荊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