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登基篇

徽宗登基篇

1100年1月12日,24歲的宋哲宗駕崩,新皇帝宋徽宗趙佶登基。趙佶是宋神宗第11子,能當上皇帝,實在是各方面都太優秀了…

首先他有個好媽媽,陳氏,開封人,聰穎端莊、豔若桃李,在御侍身份時生下了趙佶。這點很重要,意味着她出身很低,不會被高太皇太后、向太后等貴族出身的後宮主宰猜忌。另一方面,和哲宗皇帝生母朱太妃也非常自然地接近。朱太妃也是開封人,同樣出身很低…階級、同鄉的雙重關係讓她們走得很近,連帶着各自兒子也處得親切…

宋哲宗在還沒親政、被高太皇太后壓制的歲月裡,就經常約趙佶到寢宮裡玩。多年後,當上皇帝的趙佶深情回憶——那時十二三歲的哲宗款待弟弟,只能拿出些尋常果餅,裝在陶製器皿裡,一點都看不出皇帝身份。兩個小兄弟躲在帷幕裡默默吃着,很幸福、很辛酸…

陳氏的好不止這些。這平民出身的女子有着異常剛烈的一面。宋神宗年紀輕輕病死,陳氏當時更年青,才32歲,正是女人一生中風華正茂的好時候,她卻突然間凋謝了!

陳氏搬進神宗陵殿的側殿,終日裡默默出神、一動不動,很快形銷骨立、容顏慘淡。宮裡送來飯菜、湯藥,陳氏揮手讓人拿走“得早侍先帝,願足矣”沒多久,陳氏就死了…

她是真心愛着宋神宗的,這點哪怕在封建年代裡,也一樣讓人肅然起敬。她的死,一方面滿足了自己願望,一方面給兒子攢足了足夠印象分…

愛屋及烏,對陳氏的敬意,加重了整個後宮對趙佶的愛。就連高太皇太后、向太后這樣出身豪門士族,習慣了天家父子無親情的人也對趙佶很照顧,更不用說朱太妃、宋哲宗母子倆了…

趙佶在一片愛護中長大。宋哲宗即位後封爲郡王,4年後加封端王,再2年後加封爲司空,改昭德、彰信節度使。爵位之重、晉升之快。在諸位皇弟中首屈一指!

而他自己也很爭氣,宋朝發展到這時,他已是趙光義的第七代孫了,七世祖的皇兄皇弟們早已是標準的太子黨,每天裡聲色犬馬、煙柳霧花,可趙佶不同,同樣的玩,他玩出了品味!

趙佶喜歡的是書法、丹青、琴瑟、圖史…這幾樣覺得如何?所謂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趙佶除射箭、駕車2項外,幾乎無所不精,這讓開封城士大夫集團眼前一亮。發現十一皇子他是完美的化身!

想想看:趙佶的住處擺滿了珍品圖書,每天裡高人雅士不斷,談經論玄、調絃鼓瑟,興至時揮毫潑墨,無論作畫還是寫字。都在弱冠之年達到了極高境界。這還不是全部,趙佶身材修長、面目俊秀、談吐風雅,走到哪都是人羣中流輝皎潔的焦點…這樣的人誰不愛呢?何況他還特別的友善…

宗室裡的知名雅士趙令穰、駙馬都尉王詵,這2位是能和文壇泰斗蘇東坡拉上關係的人,爲他在外界宣傳。皇宮內部,朱太妃、向太后2大派系對他共同喜愛,幾乎是唯一一個左右逢源、無往不利的趙姓人。

到這一步。如哲宗不死,他將繁華一生、高出同儕。如哲宗死了,衆多皇子中他鶴立雞羣,哪怕到外界公選,都跑不了他的皇位!

趙佶端王府裡出過兩件怪事。某一天,2只白鶴突然從天而降。落在他庭院裡,久久徘徊,且鳴且舞…自古鶴鳴於堂,是千年難得的祥瑞,尤其發生在京都重地裡。一時間全城轟動。很多知名大臣都蜂擁而來。當然:爲的不是看什麼鶴,而是來拍端王的馬屁:您祥瑞,您發財,您升官…

當時全王府的人都飄飄欲仙,只有管家楊震嚇得滿身冷汗:發財、升官?都是親王了,再升是什麼?皇帝?他立即站出來往外趕人,邊趕邊說“這是顴不是鶴,是顴不是鶴”

仙鶴和人好容易都趕走了,沒過幾天,怪事又出現。在趙佶臥室外邊,突然間長出了叢靈芝。這下簡直是加倍的祥瑞!鶴是從天而降的,有可能是飛得累了下來歇一會,屬於流動性祥瑞。可靈芝草從地裡鑽出來,準確無比地在趙佶窗外安家,這無論如何都是專屬於趙佶的祥瑞!

一時間全府的人都跑到趙佶面前賀喜討賞,同時喜訊像插了翅膀一樣飛向全城各地,大有超過上次的趨勢。關鍵時刻一隻手伸了過來,瞬間把喜訊停播。管家楊震!他把靈芝草像狗尾巴草一樣拔了下來,扔到一邊,說這是食用菌,根本不是靈芝!人羣沮喪地散開,楊震鬆了口氣,可轉過頭來,發現趙佶目光有點凝固,像若有所思…

自命不凡,怎禁得住接二連三的靈異事件?這兩件事後,某天趙佶突然寫了張紙條,悄悄叫來一心腹家丁:這上面是我的生辰八字,你拿到大相國寺去,每一個卦攤都算一次,看看什麼結果…

該家丁去了,一個個排頭算去,錢花了不少,什麼也沒算出來,都是些常見型神棍的套話,直到最後,在一角落遇到一破衣爛衫、快餓死的算命先生。

這位先生看了眼紙條、再看眼家丁,突然間顯得很鬱悶,把紙條扔了回來“老兄,我混得很慘了,你怎還拿我開涮呢”家丁不解,問他啥意思?

先生冷笑“這是天子的生辰八字,根本不是你的”該家丁大驚失色,跑回王府,報告趙佶。趙佶深思了很久,要家丁第二天再去,把自己名字告訴算命先生,看他有什麼話…

第二天,算命先生說“回去告訴親王殿下,您是天子命格,日後要善待百姓”

很虛構是嗎?可這位算命先生在歷史中有名有姓有地位。他的話應驗之後,宋徽宗讓他平步青雲,官居節度使,成了位達官顯貴。他叫陳彥。

一連串心理暗示後,端王趙佶開始了主動出擊!他是聰明的,一方面繼續和宋哲宗、朱太妃一系搞好關係,一方面刻意討好向太后的身邊人。以親王身份向一個個太監宮女示好,這是多麼巨大的誠意,很快向太后就被一片片歌功頌德聲包圍,所有人都說趙佶好話。想想她一沒兒沒女的孤寡老太太。正在失意落敗中,有這樣一好兒子獻孝順,能不被順利撂倒嗎?之後纔有了向太后爲他爭皇位的事情,要不然,九鼎神器怎會平白無故落到趙佶頭上?在那一夜,趙佶的人奔忙在王府和皇宮之間,把正在發生的每件事報告給他。向太后提名時、章惇反對時,趙佶的反應非常強烈,時而仰天長笑、時而俯案沉思:得與失之間、天子與藩王之間,天差地遠!他要這皇位、他要這掌握天地萬民生死的至高權柄!

大遼國。1月24日,招討使斡特剌生擒叛亂的阻卜部長磨古斯,獻於朝廷。2月12日,磨古斯被遼道宗下令處以磔刑。

終於當上了皇帝,17週歲多的趙佶變得更冷靜。萬里長征才走完第一步。他不僅是要爬上這位置,更要在這位置上坐得舒服。之後一系列表現顯示,他真是太聰明、太理智了!

第一步,尊敬領導!他父親、哥哥兩代人都和後宮刀兵相見,水火不相容。折騰的結果,拋開國家受損、兩位皇帝本身也七上八下,活得難受、死得憋屈。輪到趙佶了。他怎麼辦呢?

他選擇感恩…以18歲完全成年的年齡,哭着喊着請向太后垂簾聽政!怎樣?當年高太皇太后弄得雞飛狗跳“以母改子”才搞到的權力,趙佶拱手讓了出去!14日,劉氏被尊爲元符皇后。16日,生母陳氏被追尊爲皇太妃。2月2日,宋哲宗生母朱氏被尊爲皇太妃。10日。懷孕待產的王氏被立爲皇后。

第二步,重組內閣!一朝天子一朝臣,趙佶得有自己班底。可這時代太敏感了,他選擇新黨、還是舊黨呢?如選新黨,讓簾子後面的向太后怎麼想?選舊黨。剛剛接替了皇兄位子,就想背叛皇兄?兩邊都不討好,但定要兩邊都討到好,這個結得怎麼解開呢?

趙佶有辦法!他即位做的第一個人事任免,是把韓忠彥從大名府調進京城,升爲吏部尚書。調真定府李清臣爲禮部尚書、右正言黃履爲資政殿大學士兼侍讀。這3個人身份很對立。韓忠彥是已故舊黨元老韓琦之子,李、黃2人是哲宗朝的新黨風雲人物,同時提拔起來,露出一再明顯不過的潛臺詞——從此新舊黨平衡,在宋徽宗領導下不再敵對!

這只是第一層潛臺詞,如沒下文的話,是非常粗陋的和稀泥手法。在頂級官場搞這個,太俗!也根本沒法取悅向太后。可第二層表現出來時,就不得不讓人佩服了…

沒多久,韓忠彥位置直線上升,2月21日被提拔爲門下侍郎副宰相、4月成爲尚書右僕射即次相、9月章惇被罷後就成了新一屆的首相。而他空下的門下侍郎之位則由李清臣接任。黃履則被提拔爲尚書右丞,不過兩人離頂層宰執位置遙不可及,成了次相曾布以下、龐大的中層幹部集團裡的一員。這說明什麼?趙佶從最開始時就選擇了向太后,以她的喜好爲標準,決定權力層分配!同時讓人挑不出他背叛皇兄的短…

第三步讓全體舊黨人叫好,趙佶把哲宗親政後被貶出朝廷的舊黨新生派力量都召了回來。他們從各處被貶之地趕到京城,全成了言官。這些名字很陌生,之前一來沒空。二來也是沒法提他們。雖在宋史裡,這些人非常有地位,被舊黨人捧得比天還高…

如陳瓘,就是章惇回朝當首相途中,上船講課的那位隱居大名士。這時他不隱居了,重進官場,隱而優則仕,一步跨進開封城,變身太學博士,這官實在太大了,即宋朝皇家大學教授!不過這個職位能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呢?無非是出出題、監監考什麼的,和國家大事不挨邊嘛!讓我寫他什麼?

再如鄒浩,他是神宗朝進士,哲宗朝當上了言官,第一時間彈劾章惇,是個鐵桿的舊黨鬥士!可惜沒用,哲宗朝的章惇舉世無敵,這就遺憾了,鄒浩沒能成爲期盼中的英雄。真正讓他成名的是哲宗廢后事件。孟皇后被廢后,鄒浩的反應是世界末日到了,他不顧一切上書,要哲宗收回命令,重立孟氏,殺掉一切站在孟氏對立面的敵人!如不這麼做,宋哲宗本人會遺臭萬年,宋朝將國將不國,人民將內心失衡…宋哲宗一怒之下,把鄒浩踢出京城到南方反省…這就更了不得了,鄒浩離京,簡直成了萬世楷模的悲情英烈,成了世上唯一有良知、有愛心、有正義感的人。當天的場面,被定格成舊黨人心中的圖騰,經久不熄的傳唱!對此,實在是想問一句——至於嗎?

一個個都是這樣的人物,除別有用心的人外,誰會當他們是盤菜?沒錯!現在宋徽宗起用他們,就是別有用心的!用心就是向着簾子後面那位老太婆的!

緊跟着第四條命令發佈——全體言官注意了,無論誰都可暢所欲言,說什麼都行、彈劾誰都行!說得對有獎,說錯了沒事,朕絕不食言!

看着很老套是吧?前幾代皇帝哪個都做過。可這一次不同,前面的都只是形象工程,這次趙佶把它真正變成了一把刀,塞進陳瓘、鄒浩等人的手裡,讓他們盡情隨意地去砍!砍到向太后微笑滿意…

馬上,門下侍郎韓忠彥便上奏4事:廣仁恩、開言路、去疑似、戒用兵。向太后一一採納,舊黨得以重獲新生。時稱“小元祐”

3月,向太后下令:放棄整個熙河路!我們大宋都不要了,全還給吐蕃人!

開封陷落篇度宗登基篇寇準歸來篇理宗登基篇餘覩降金篇五路伐夏篇宋金議和篇蒙古草原篇德昭之死篇還地西夏篇年表南宋符離之潰篇封賞天下篇隆興和議篇元佑更化篇北遼內亂篇侂胄轉念篇徽宗登基篇高宗禪位篇確立國本篇北伐大勝篇號令天下篇川陝再戰篇皇帝反覆篇郭逵徵南篇陳橋兵變之密謀篇開封城破篇西軍勤王篇兵臨城下篇繼恩之死篇天災人禍篇號令天下篇天驕之死篇杜杲守城篇趙禎誕生篇雪上加霜篇陳橋兵變之軍報篇定川絕唱篇宋金開戰篇童貫使遼篇彥博罷相篇熙河前奏篇濮議之爭篇下李煜歸降篇真宗登基篇西軍勤王篇孟氏皇后篇韓琦霸道篇遠征幽燕篇寇準砸人篇王李起義篇趙桓出城篇金軍退師篇蔡京首相篇元昊稱帝篇彌遠之死篇平夏前奏篇瀟灑撤軍篇繼恩之死篇太祖流浪篇斧聲燭影篇道教之盛篇仙人之戰篇苗劉兵變篇熙宗神經篇烏臺詩案篇孟珙之死篇青苗新法篇太子冊立篇趙昚皇子篇真宗登基篇第一 名臣篇太后撤簾篇金軍退師篇戰爭準備篇釣魚之戰篇南宋平叛篇元昊稱帝篇黨派紛爭篇宋夏開戰篇封賞天下篇張浚亂搞篇蘇氏遭難篇仁瞻斬子篇靈素登場篇北遼立國篇望都之戰篇最後南侵篇世忠阻敵篇確立國本篇青苗新法篇光宗發病篇韓琦求戰篇年表北宋撻凜之死篇南宋立國篇亡國君臣篇望都之戰篇幽州收復篇宋夏開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