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前奏篇

從陳橋到崖山 北伐前奏篇

皇上說了:誰能抓到方臘,得“兩鎮節鉞”這就相當於軍區司令員了!是普通大兵做夢都不敢想的位置!現在只要殺進去,憑自己本身搞定就行,這是件多麼爽的事!該大兵繼續在深谷間穿行,一路上他應要穿越很多明哨暗卡,這都難不倒他,溜進去好幾裡山路後,他終於來到方臘藏身的洞穴前…

他衝了進去!一個人挺着杆長槍,衝進不知深淺虛實的強盜窩裡,他居然反客爲主,一連殺了好幾十人,把方臘活生生抓了出來!

這是他有生以來做過的最炫目的事,足以讓他名揚全國、富貴終身,想想看?他已搖身一變,脫離大兵身份,是國家軍方高官了。但緊跟着最鬱悶、最倒黴的事就來了,他把方臘抓了出去,沒走多遠就遇到頂頭上司辛興宗,辛興宗二話沒說,指揮手下兵一擁而上,搶了方臘就走!

於是官方認定,抓獲方臘的人是辛興宗——

那位神勇的大兵站在山裡呆呆出神。這就是現實!赤裸裸的爭名奪利!他有什麼好說的?哪怕他叫韓世忠,也無濟於事!

每一個白手起家的大人物,在剛起步時都有本辛酸的血淚史。在這時,岳飛得去種田當保安、韓世忠被白白搶走了功勞。從這一刻起,他真正明白了這世界的真相:太醜惡、太卑鄙了!但可貴的是:韓世忠沒被現實擊倒。他只是長了心眼,以後小心些,並沒隨波逐流,變得跟這世道一樣的厚黑無恥!

方臘起義失敗了,最後8月24日他在開封被砍頭。關於這次起義,還有兩點要說。首先,一直存在一種論調,說方臘起義是自私的、爲他個人名利而已,並非什麼受苦受難、沒法活了才反抗。理由是他家裡有漆園。遠沒到吃穿無着、被迫揭竿而起的程度!我想這實在是無稽之談,誰規定只有最底層、最受壓迫的人才能代表正義?以這理論,新中國的創立者們絕大多數都流學海外、很多人家境小康,難道他們不能代表無產階級嗎?活見鬼!

第二。宋史對方臘起義的最後一句記載是“方臘作亂,破6州52縣,殺平民2百萬。所掠婦女,自賊洞逃出,裸體吊死林中,百餘里內相望不絕”太邪惡、也太噁心了!

方臘起義的確殺了很多人,這點相信讓方臘自己說,他也不會否認。但關於婦女的事,就太無恥了些!他到底搶了多少女人,吊死後能變成綿延100多裡的風景線?他就算把那6州52縣女人都搶光了。能達到這數字不?第二,那是100多里長啊,相信那些受苦受難的婦女們是真的逃出來了。請問受罪時不死,逃出來了反而上吊,這是啥心理呢?且最遠的都逃出去100里路了纔想到死。100里路。要走幾天才能走到?100里路?青溪縣到底多大?青溪縣的山到底多大?

童貫很榮耀地回到開封城,他準備收復燕雲了,可他突然發現一更大的戰場等着他。在這戰場上,危險真正籠罩了他,就算再多100萬軍隊,也沒法替他擋災!

皇帝和首相一起惡搞他!

趙佶的日子裡不能少了奇異的石頭、豔麗的花朵,它們必須每天換着花樣的出現。不然他會無聊寂寞!這想法和王黼不謀而合,王黼是花石綱總綱頭,是他比皇帝還要優越的生活的來源保證,他比誰都盼着讓花石綱立即恢復!於是閏5月11日,應奉局重新開張!王黼、樑師成2人領銜,朱勔也重新得志!

可童貫就怒了!說來童貫也算六賊中一個異類。他和所有權二代、富二代都不一樣、也和蔡京不一樣。他要帶兵、要打仗。生命裡無時無刻不出現着屍橫遍野、餓蜉滿地的慘狀,人間地獄他見得太多了。可他終究不是殺人魔王,沒法做到毫不動心!如這時,他長嘆一聲“東南百姓家中的飯鍋還沒支穩,就又想幹這種事了”說這話時。童太監很是失望,趙佶和王黼更是難堪,他們都是聰明人,非常清楚童貫這是在罵他們,傷疤纔好就忘了疼,還搞花石綱,不怕再次激起江南起義嗎?

面對難堪,趙佶忍了,童貫勞苦功高,剛立了大功,不能駁他面子。但王黼怒了!他拿了張紙去見趙佶,上面寫着童貫在江南發佈的那道罪己詔!他相信只要皇帝看到了這些,目的就會達到…

果然趙佶大怒,朕當初是給你承諾,童貫可在江南以他的名義發佈聖旨,可也不是讓你發罪己詔!趙佶是個追求完美的人,怎能容忍自己犯了錯、還向人認了錯呢?

童大太監的形象轟然坍塌,就算再有能力、再忠心也沒用了。王黼滿意了,他又成功搞倒了童貫,他勢力會升得更高,甚至會滲透進軍隊,成爲集政軍一體的大佬?這是蔡京都沒法比的。可沒等他來得及得意,立即就渾身冷汗。童貫反擊了!武裝太監不僅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且迅速做出了反應!

具體招數史書沒記載,結果是王黼大驚失色,立即投降。投降?罪己詔的事怎麼辦?影響怎麼消除、皇帝印象怎麼抹去?總得有個說法吧!

童貫一概不管,誰挖的坑誰去填,王黼小兒你去想辦法。王黼欲哭無淚,這活難度太高了,誰有記憶清除器請借用一下,不然只要皇上記得罪己詔,這事總有再翻出來的一天。想來想去,王黼想到了一利己、利童貫、也利趙佶的好辦法…

王黼先去見趙佶“陛下,南方平定了、經濟復甦了、花石綱恢復了、遼國快亡了,您還要燕雲16州了嗎?如想,那麼得儘快,別被女真人都搶光了”趙佶既喜又急“朕要燕雲16州”“好,那麼童太尉…”“讓他出徵”

趙佶就此被搞定。王黼再去見童貫“太尉英明神武、天下無敵,眼前大好機會,您定下的聯金滅遼計劃可實施了,我作爲帝國首相全力支持您”童貫驚喜“真的”“當然,在我的建議下,皇帝已同意了。由您率軍出征”“好”童貫滿意。

王黼也滿意,聯金滅遼這事辦成了,普天同慶,誰也不會再記着罪己詔這塊小陰影。如辦砸了。那就天塌地陷,大麻煩面前沒人會理會小錯處…

趁童貫高興,他又加了句“太尉,自古打仗費錢糧,爲支持您順利北伐,我決定親自接手財政,希望您能同意”童貫同意。之後王黼把樞密院踢到一邊,設立了經撫房,專門爲北伐籌款,命每一個宋朝成年男丁都要上繳免夫錢。這一項他刮到6200萬貫。想了想,他覺得意猶未盡,北伐是要過黃河的,那順便把黃河也修一下吧!修黃河利在全國,像淮、浙、江、湖、嶺、蜀等地的。和黃河不貼邊的男丁們也有責任,太遠出不着力是吧?那麼出錢!每人至少20貫,這樣他又刮到1700多萬貫…

綜上所述,聯金滅遼達到了王黼、童貫、趙佶共同受益的目的。

事實上宋朝也必須得出兵了,戰場局勢瞬息萬變,遼金之間早就天翻地覆了!

閏5月18日,大金國僅在皇帝阿骨打、諳班勃極烈吳乞買之下的第三人、國論忽魯勃極烈、阿骨打堂弟完顏撒改去世。太祖皇帝親往哭祭。6月。任命五弟完顏斜也繼任國論忽魯勃極烈。

9月,天祚帝耶律延禧爲避金人兵鋒,此時已逃到南京道首府析津府(即幽州)

11月6日,讓我來列出又一次調整之後,在大宋即將北伐、收復燕雲前的這屆宰執人員的名單:太宰王黼、太師童貫、門下侍郎白時中、中書侍郎張邦昌、尚書左丞王安中、尚書右丞李邦彥、知樞密院事鄭居中。除六賊中的王黼、童貫外,請大家密切注意張、李2人。

12月。完顏宗翰再請伐遼。於是11日,金太祖任命完顏斜也爲主帥,完顏宗翰、完顏宗幹、完顏宗望、完顏宗磐爲副帥,耶律餘覩爲前鋒,目標:大遼中京道首府大定府!

22日。趙佶第九子、廣平郡王趙構進封康王。

宣和4年(1122)1月15日,耶律餘覩攻破大定府,隨即拿下澤州。大遼國第三個道——中京道至此淪陷!速度之快,讓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都不敢置信。原來朕最好的將軍居然是遼國人?

耶律延禧慌了,沒等金軍殺過來,他立即起身奔向鴛鴦泊。他覺得那片是塊野地,是他平時打獵的地方,一來熟、二來遠,金國人應不會再追了?可他低估了他的連襟、名將耶律餘覩的憤怒,金軍腳前腳後地就追來了,且還帶來了一超猛的完顏婁室。完顏婁室地位相當於大遼國的耶律休哥,就是女真戰神!起兵以來百戰百勝,當年曾和尼楚赫2人衝堅百萬遼軍!戰神只是缺了份完顏阿骨打直系親屬的血脈,不然粘罕、斡離不、兀朮之流都只能是他的小跟班…

如此殺星蒞臨,換誰都會想着怎樣逃跑吧?蕭奉先不!他大腦結構肯定和一般人不一樣,他居然找到了條全新的解決辦法。下面是他和耶律延禧的對話:

蕭“陛下,追兵又近了”耶律“難道我不知道”

蕭“您知道耶律餘覩爲什麼窮追不捨嗎”耶律“這個我不知道”

蕭“這是因我們中間還有晉王,餘覩叛亂之心不死,他是想奪回自己的侄兒晉王,立他爲帝”耶律延禧呆滯。

蕭“同理,只有殺了晉王,斷了耶律餘覩的希望,他纔會罷兵”耶律暴怒“真的這樣嗎?那好!殺晉王”

天祚帝長子、晉王耶律敖魯斡就這樣慘死…可這有什麼用呢?悲憤的耶律餘覩有了更大動力,他無視鴛鴦泊的複雜地形,率軍殺了過來!發誓要爲自己老婆、兩位姨子、一位連襟、一位外甥報仇!

好玩的是直到這時耶律延禧仍沒回過味來,他帶着蕭奉先、500包珠寶、2000匹駿馬繼續跑路,卻將傳國玉璽遺失在桑乾河。下一站是大遼西京道首府大同府。他跑,耶律餘覩繼續追。只要他追,耶律延禧就繼續跑。這是上演無數次的主旋律了,金國人簡直是追着耶律延禧跑,跑過哪,哪片疆土就到手…自古以來改朝換代,從沒這麼輕鬆、荒誕、愉快的…

川陝再戰篇三徵淮南篇最後南侵篇惠卿強勢篇呂範之爭篇亡國君臣篇戰局轉折篇智高造反篇繼遷輝煌篇柴榮北征篇劉豫瘋狂篇親征揚州篇二次南征篇僞齊南侵篇釣魚之戰篇吳曦被誅篇杭州行在篇神宗駕崩篇北國安定篇孟珙之死篇大遼慘案篇戰局轉折篇似道出兵篇金國內亂篇悲情好水篇耿京起義篇北伐前奏篇兵臨城下篇濮議之爭篇上北遼立國篇舊黨罷免篇太祖駕崩篇聖宗駕崩篇仁宗廢后篇大理亡國篇熙寧大旱篇局勢動盪篇風暴前夜篇災難臨頭篇二次北伐篇大遼慘案篇岳飛被罷篇允文罷相篇最大危機篇洵武上圖篇吳璘撤軍篇風暴前夜篇清明上河篇純仁回朝篇徽宗登基篇免役差役篇金軍渡江篇北伐前奏篇真宗登基篇蘇洵成長篇夏蒙絕金篇蒙古內鬥篇二次南征篇趙韓鬥法篇德險之爭篇餘玠治蜀篇端平入洛篇北伐大勝篇戰和紛紛篇蒙金首戰篇恭帝出降篇柴榮北征篇趙普罷相篇三國換天篇秦檜入朝篇蘇洵成長篇哲宗廢后篇仙人之戰篇包拯登場篇初使契丹篇孟昶出降篇岳飛出生篇宋遼爭地篇西夏轉折篇三將入朝篇南宋立國篇安石進京篇元昊之死篇宋金儲君篇撻凜之死篇金國遷都篇女真獨立篇宋金議和篇平夏築城篇清明上河篇金軍退師篇似道出兵篇李綱罷相篇北漢立國篇柴榮北征篇三國換天篇最大危機篇王厚再戰篇苗劉兵變篇聖宗駕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