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變亂篇

楚州變亂篇

在這之中,只有耶律楚材一人僅僅取了幾部書、兩駱駝的大黃而已…之後軍隊中發生傳染性疫病,多虧了耶律楚材的大黃,救活了萬餘士兵…

至此,從881年拓跋思恭被唐僖宗封爲定難軍節度使、賜李姓;982年李繼遷在地斤澤舉起反宋大旗;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到現在1127年7月,立國188年多,歷十位皇帝的西夏國滅亡!千年以降,能證明西夏曾經存在過的證據,只剩下從李繼遷到李安全共9座孤零零聳立於戈壁荒漠上的西夏王陵及附屬於它們的陪葬陵…

只不過:党項人真的就此從歷史上消失了嗎?現在要說的是一個流行於藏族同胞中的“西吳王”的傳說。``說的是有一支党項人在亡國之後,向着美麗祖國的遙遠南方冒險長征,南渡洮河,橫越松潘草原,沿金川河谷南下,經丹巴、乾寧…經數千裡的跋涉,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小政權,他們的首領便叫“西吳王”至今在本地的藏族居民中留下傳說。這個西吳王的子孫默默無聞的度過了元朝,在朱元璋時期,阿旺甲布參曾幫助朱元璋討伐當時割據四川的明玉珍,立有戰功。在1408年,被明成祖朱棣授予長河西魚通寧遠軍民宣慰使司,從此成爲世襲土司。要一直到清康熙39年(1700)才因絕嗣而亡。這樣從881年的李思恭算起,這個党項政權一直綿延了800多年!由此也可見,要徹底絕亡一個民族是多麼的不容易。所以筆者也堅信:在今天的中華大地上,一定還有党項人的後裔存在!可惜今天中國56個民族的大名單中已經沒有了他們…但正如達斡爾族如今被證明是契丹人的後裔、滿族是女真族的後裔一樣,党項人一定也有他們的後裔!

之後,蒙古軍才正式爲成吉思汗治喪!他的靈柩要千里迢迢運回蒙古故土,在他生前自己選定的地點下葬。那個地點是神秘、神聖、不許外界知道的!爲保證這一點,路上所遇到的所有生物全部殺掉!到了墓地之後。以整棵樹挖空作棺材,外面以三道金箍紮緊,挖出巨大深坑,挖出的土層嚴格區分,怎樣挖出來的,再怎樣填進去…

落葬後,放出1萬匹蒙古馬在上面奔馳踩踏,直到與周圍渾然一體…留下500名士兵守護一個冬天,至第二年春天、青草長成時離開…

離開時,選一匹母馬與它的幼崽…殺幼崽、留母馬。再過一年來時,只見茫茫草原四野無涯,縱目所見毫無區別,而母馬走到某一個地方,會悲嘶長鳴、踟躕不動,那裡就是當初殺幼崽的地方?也就是成吉思汗(也包括所有未來元朝皇帝)的葬地。這時再殺掉母馬!

從此之後,再沒任何線索能找到這片墓地!那裡就是蒙古人所稱的“起輦谷”直到今天,元朝的帝陵也是所有王朝帝陵中,唯一一個沒有任何線索。甚至可以說根本不可能找得到的帝陵!

成吉思汗駕崩,世界暫時停轉!這是一定律,每當蒙古鐵騎縱橫大地、四處肆虐、徹底失控時,只有一個事情能讓他們立刻消停——時任蒙古大汗去世!

這意味着巨大的權力出現了真空。所有人必須馬上回家去投票!政治無處不在、利益每多紛爭,沒有誰能置身事外!

成吉思汗生前有過遺囑,蒙古大汗的繼任者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孛兒只斤.窩闊臺。可說到底,這是個無可奈何的打折決定。窩闊臺本人是大皇后孛兒帖所生四個嫡子中。能力最小的那一個,連脾氣都溫和得不像個蒙古男人…

成吉思汗自己都不把自己這三兒子當一回事。所以他雖把汗位傳給了三兒子,卻把蒙古帝國最重要的軍權留給了他最喜愛的四兒子孛兒只斤.拖雷!拖雷在蒙古享有盛譽。史稱“仁俠”他幾乎集蒙古男人的所有美德於一身!他強悍得百戰百勝,動輒屠城。他仁愛,爲了父兄兒女可做任何事。他公允,在他統治範圍內,沒誰敢仗勢欺人…

這麼說吧:如不是因限於蒙古習俗,幼子必須守竈,繼承父親的帳篷、領地、財富,那麼蒙古汗位就天然是他的!

於是,1227年8月—29年8月這長達兩年的時光裡,蒙古帝國出現了畸形!人人都知道誰纔是大汗,可拖雷說了算!他是名副其實的攝政王,時稱“監國”

在這段時間,蒙古權力金字塔的頂峰處於一片真空,沒誰能做什麼決定!窩闊臺是不敢,而拖雷…他沒法放棄手中軍隊,因英雄不可自翦羽翼,那樣的後果不堪設想。可他的天性也不允許自己鵲巢鳩佔,真的就把三哥架空,甚至趕下臺…

於是整個世界也因此而受益!蒙古鐵騎安靜地收起了刀槍,等待着下命令的那個人出現!而這個人的出場註定很難…

7月,蒙古軍隊從金國的鳳翔路向東殺進京兆府路,關中大震。

本月,完顏守緒任命師安石爲尚書右丞。又讓烏克遜布吉、費摩阿固岱兩人兼司農卿。在帝國內招募民兵、徵收秋稅…所有人都知道這是皇帝令民入保,要離開開封,繼續逃走…大家都認爲蒙古兵未至,而河南之地先擾,時事真的已經不可爲了…

8月1日,‘三兇’之一的李知孝上奏“《無逸》之義精深。其中最切於人主之身者,集大命、結人心、保壽齡而已,望陛下留意”當時史彌遠專權,其同黨、宋理宗的老師鄭清之就勸皇帝深居簡出,研究朱熹所創的道學。李知孝等人便經常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精通理學,讓皇帝覺得自己有才…

本月,楚州城因軍糧問題再度發生兵變。國安用、閻通、、刑德、王義深5人一同舉事,商議殺掉李全之兄李福、之妻楊妙真。叛亂當天,李福被邢德手刃。李全次子李通被一姓郭的統制殺死。郭統制繼續到處尋找楊妙真(楊此時已易服逃往淮北的海州)見到一美婦人藏匿牀下,一問,才知是李全的愛妾劉氏。郭統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刀砍死。就將此頭冒充楊妙真的首級!三顆頭顱由兼制置使楊紹雲獻往臨安。

南宋朝廷大喜。馬上命盱眙知軍彭?及總管張惠、範成進、時青等人迅速合兵前往楚州,盡戮李全餘黨。但張惠等人不聽彭?之命,彭?無奈上書,請制府及朝廷處之。朝議於是下令由時青負責剿滅李全餘黨。但時青卻是與李全一樣從山東義軍投到南宋而來的,一方面是兔死狐悲,另一方面更是怕自己成李全第二,於是秘密派人往青州去將此事報告李全,同時命自己的部隊不要前往楚州,而是延宕觀望。張惠、範成進兩人則見朝廷專委時青而不是自己,也帶着自己的軍隊回到盱眙。設宴邀彭?前來赴宴。乘其醉,縛之,渡過淮河,以盱眙降於金。完顏守緒封張惠爲臨淄郡王、範成進爲膠西郡王,由完顏訛可統帥,在河南大地上抵抗蒙古軍。

本月,完顏哈昭出使蒙古歸來。金哀宗聽說當時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成吉思汗有止殺的遺言,便天真的一心以爲金蒙將從此息兵了,下令將防城及修城招募的丁壯解散。凡軍需租調不是急用的統統停止。並對薩哈連這樣說“朝臣當時皆言戰,汝獨言靜以待之,與朕意合。今日有太平之望,皆汝謀也。先帝嘗言汝可用。可謂知人矣”

9月24日,宋理宗下詔“時青堅壁守淮,獨當一面,屢有戰捷。特封爲武康軍節度使、左金吾上將軍、忠義都統制”這些消息傳到山東。李全能得出的唯一結論就是南宋主導了這一切!是南宋官方以斷餉爲手段分化了義軍,再以官軍進剿收拾殘局。好手段!搞得他家破人亡、敗軍失地!再沒什麼好猶豫的!怒火攻心的李全斷指立誓,以取信於蒙古元帥孛魯。率軍回楚州報仇!

10月10日,李全與孛魯專派的張國明及通事數人回到楚州,馬上換上蒙古衣冠,移文兩淮,自稱自己爲蒙古所封山東、淮南領行省事。文中以天干地支紀年而不用南宋的寶慶年號。

兼制置使楊紹雲聽說李全來了,馬上逃往揚州。而當時兵變主謀之一的王義深逃往金國,被封爲東平郡王。另一個主謀國安用殺掉另兩個主謀、刑德,向李全投降。殺害李全次子李通、愛妾劉氏的郭統制被李全親手所殺。同時連向自己暗報消息的時青也不放過,時青被李全誘殺,其衆被吞併。

11月,李全在盱眙軍的龜山鎮擊敗完顏訛可、慶善奴兩人所率的金軍。大臣們都向皇帝建議放棄剛剛由張惠、範成進兩人投降而得到的盱眙軍,但完顏守緒不願意。他下詔:以淮南王的頭銜招降李全。聽到這個消息的李全冷笑“金國封了我的兩個部將王義深、範成進爲郡王,而只封我一個淮南王嗎”

敗軍之將慶善努因被商衡彈劾“自古敗軍之將,必正典刑。不爾,無以謝天下”於是被降爲定節度使。

面對殺回來的李全,史彌遠心驚肉跳,覺得此人真是中世代的跨國恐怖分子…沒法根除那要什麼就給他什麼,讓他安靜點吧。可還有一些人也決定加大出兵力度,在全國海選出真正的名將,給他們兵力,徹底消滅李全!

於是史彌遠終於找到了名將趙葵,趙葵則推薦了他的兄長趙範。史彌遠毫不猶豫,馬上任命趙範爲淮東提刑兼滁州知州。趙範雖然說“弟薦兄,不順”並以母老爲由辭任,但還是給史彌遠上書分析瞭如今的形勢。有了這樣的名將,史彌遠哪肯輕易放過?堅決把趙範召到朝廷,並任命爲池州知州。

趙範、趙葵兄弟的父親是當年那場金國發動的‘失之於北、得之於南’戰爭時的京湖制置使趙方,是大宋戰神孟珙之父孟宗政的老上級。這兩家人是南宋後期的軍界主流。而趙家還要比孟家發展得更早一些…

就這樣,南宋官方在李全面前擺下了兩條路:1派當時的名將趙範、趙葵兩兄弟分別節制鎮江、滁州兩路軍馬,嚴陣以待。2授予李全彰化、保康節度使、京東安撫使之職,可謂高官厚祿…李全你選哪一條路?

李全一陣冷笑:南宋把我當小孩子了!哭兩聲就塞個果子過來…

進兵!至此,李全終於走上了與南宋兵戈相向之路!作爲一有着14年左右的工作經驗、成就極高的職業造反者,李全一旦行動起來,每一步都會非常兇險且有效!

他一方面帶着蒙古的兩個宣差來恐嚇南宋,要挾南宋提供大筆物資軍械,以換取邊境安全。另一方面招兵買馬、製造戰船、訓練水軍,積極準備進攻江南…

屋漏偏逢連夜雨。12月,就在南宋爲淮東的李全焦頭爛額之際,一支蒙古軍隊由京兆府路殺入南宋的四川境內!這一年是農曆丁亥年,於是宋史中稱其爲“丁亥之變”在蒙古,這是一次可虛可實的試探。如南宋很軟、一觸即潰的話,相信拖雷不會介意就此攻克蜀川,控扼長江上游,隨時東下、掃平江南…

蒙古兵迅速攻陷了利州西路的武州、階州、西和州,西和州知州陳寅與妻杜氏在城破後自殺。四川制置使鄭損放棄利州西路的首府沔州而逃。並下令放棄關外五州,退守三關!

蜀川的防衛在於五州三關。五州在川外,分別是階、成、西和、鳳州、天水軍。三關是階州與成州交界的七方關、鳳、成、沔三州交界的仙人關、鳳州與興元府交界的武休關。

岳飛死因篇大宋國策篇夷簡首相篇叛軍失敗篇景炎內訌篇君臣和諧篇治河失敗篇釣魚之戰篇端平入洛篇岳飛撤軍篇重文輕武篇趙昀登場篇南宋反攻篇郭逵徵南篇純仁回朝篇南北開戰篇北國安定篇太祖流浪篇書生張亢篇趙佶轉型篇二次南征篇遇郭乃安篇司馬復出篇光宗發病篇舊黨罷免篇徽宗禪位篇風波慘案篇理宗駕崩篇西夏轉折篇秦檜暴走篇蒙金拉鋸篇英宗登基篇岳飛出生篇清算舊黨篇李筠叛亂篇端平入洛篇餘覩降金篇擅移皇陵篇採石大捷篇金軍反攻篇呂範之爭篇最高國策篇金軍退師篇秦檜之死篇三度爲相篇劉整降蒙篇允文罷相篇神宗崩潰篇西夏轉折篇北遼立國篇金軍反攻篇夷簡罷相篇理宗登基篇滁州大捷篇英宗駕崩篇禪位前奏篇吳璘撤軍篇趙普罷相篇秦檜入朝篇最高國策篇轉移視線篇趁火打劫篇外族內亂篇韓琦霸道篇亡國君臣篇種姚敗亡篇二張戰死篇成大出使篇大難臨頭篇李筠叛亂篇金軍退師篇南宋內政篇皇帝反覆篇北漢立國篇西遼西夏篇書生張亢篇吳璘撤軍篇清明上河篇岳飛撤軍篇吳曦被誅篇金齊南侵篇皇統和議篇元佐發瘋篇元昊突襲篇最大危機篇彌遠之死篇中都陷落篇大遼慘案篇宋軍反擊篇淮西之戰篇皇帝性情篇三度爲相篇遼金議和篇李全攻宋篇幽州收復篇治理天下篇吳曦被誅篇宋金儲君篇雪夜定策篇耿京起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