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慮採用技術的難易程度,其實造一艘宇宙飛船就跟造一輛摩托車差不多,主要結構大致分爲:能源動力、核心功能、附屬功能等三部分。
摩托車的能源動力是燒汽油轉化成機械能,核心功能自然是行駛,是機械能轉化爲運動的結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傳動和輪子,而附屬功能就多了,像什麼真皮座椅、鎖具、車燈、剎車等等,都可以算在裡面。
放在飛船上也差不多,飛船的核心功能是要飛,核心部件就是引力矩陣跟離子推進器了,而能源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給引力矩陣提供能量的靈氣,和給離子推進器提供能量的電能,靈氣來自於靈石,電能來自於聚變反應堆。
至於其他附屬功能,自然要排在這些後面,除了充當飛船大腦的矩陣計算機。
畢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交通工具,不可能什麼操作都由駕駛者自己來做,摩托車或許還可以,但是飛船就不合適了,因此還需要通過矩陣計算機整合出一個比較方便的駕駛系統。
摸清楚這些主要功能就可以開始組合、聯動了。
——
夏承越在此之前已經制造出相應的功能模塊,由於應用了矩陣集成化的手段,因此體積相比於“飛天號”來說要小了很多。
就比如飛船上的聚變反應堆,雖然在有了更先進的光點轉化技術,可以直接將聚變產生的光能轉化爲電能,不需要蒸汽輪機了。
但是,作爲聚變反應堆的核心組件——引力約束器的體積卻始終無法縮小,這自然是因爲在矩陣可以集成化之前,要想實現引力約束器的完整功能必須要這麼多的矩陣承載物,也就是靈石。
靈石多了,自然體積也就大了。
而夏承越做出來的聚變反應堆,此時已經可以稱之爲聚變電池了。
原界,夏承越神識投影在某處虛空中,動念之間,一個邊長差不多20釐米的立方體出現在這裡,從外面看,這個立方體呈透明水晶狀,但又看不到裡面的具體情形。
隱隱約約的七彩輝光有規律地閃爍着,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微弱的七彩輝光其實是一個個密密麻麻的微小矩陣,只是由於分佈太密集,以至於乍一看就好像是一個整體。
類似於分辨率極高的屏幕上的像素點。
正方體的六個面所採用的材料和靈石的材料一樣,都是經過原界梳理過原子間距的水晶,作爲矩陣的良好載體,夏承越自然不會棄之不用。
這六個面都佈滿了引力矩陣,通過六個方向上的壓力使得內部的聚變反應得以持續發生,從外面看不到裡面除了有矩陣的輝光阻礙外,最主要的就是因爲裡面有一層光電轉化膜,將聚變產生的光能轉化成電能。
其實,如果沒有官方事先已經研究出這個東西,夏承越也無法將其優化到只有薄薄一層的地步,任何材料只要到了夏承越手上,以原界遠超原子級的物質操作能力都可以將其迅速優化到一個極限。
聚變電池能夠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是藉助了原界。
這麼一個邊長20釐米左右的立方體,其輸出功率比得上完全能夠比得上雲中市老工業基地的那個聚變站,而且這還不是其最大的輸出功率。
其反應核心和雲中市的那個聚變站一樣,都是1釐米左右的小球型空間,但是誰讓聰明的大華人發明了更高效、更耐用的光電轉化材料呢?
到了夏承越這邊,首次吸收轉化率不說百分之99,至少也有百分之98,而且只要通過控制進料,讓光一直在內部循環,最終能夠做到百分百轉化,官方那邊差不多也能做到這樣。
只是,他們的光電轉化材料首次吸收轉化率並不高,爲了保持聚變反應的持續穩定、以及輸出電量的穩定,並不要求做到完全轉化,而是會排出部分光(電磁波),表現在設備上就是增加了溫控裝置,隨時給其降溫。
但是夏承越不需要,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立方體。
當然,稱之爲聚變電池並不意味着它可以獨立工作,比如接到某個鋼鐵廠去,並不能。
首先,其維持聚變反應的引力矩陣需要持續的靈氣供應,也就是說這個可以輸出電能的聚變電池還需要外接一個靈氣電池,有點繞口,但事實如此。
其次,聚變反應的原材料,由於是模擬恆星聚變反應,用引力約束,因此在材料的選擇上也跟恆星類似,只要是在鐵前面的物質都可以作爲原料。
但是綜合考慮到反應效率、獲取難度、反應難度,大華官方的聚變站主要用氦,月球上多得是,月岩加熱就會分解出氦單質,反而氫的獲取、保存都比較麻煩。
當然,這個麻煩並不是技術上的困難,只是相對於氦而言。
至於夏承越,當然是選擇氫了,最輕的物質,原子序數爲1,反應效率最高,獲取保存也並不複雜,直接通過原界本源轉化即可。
原界的成長很快,而且越來越快,現如今每天增加的本源已經用不掉了,哪怕全世界人都在消耗崑崙大陸上的靈氣,因此夏承越在轉化各種東西上面也不再苛刻,甚至還根據之前吸收外界物質的數量,返還給地球宇宙。
轉化一點點氫實在是小意思了。
總的來說,聚變電池必須有它配套的設備,如氫倉庫、進料通道、輸電線路、靈氣接口等,這纔是一個完整的聚變反應堆系統。
而夏承越造飛船也是從這裡開始的,當然最開始就不需要考慮什麼外觀、佈局了,先把主要功能湊出來,測試一下整體的聯動性。
從聚變電池,到氫倉庫、到離子推進器、到靈石倉庫、到矩陣計算機,有四條相對獨立的主要線路。
而靈石倉庫作爲靈氣電池,也有其主要線路,從靈石倉庫到聚變電池、到反重力模塊,這兩條。
而整合了經典計算機的矩陣計算機連通的東西就多了,幾乎任何涉及到電能、靈氣(靈能)的設備都要連接到矩陣計算機上,以便隨時監控其運行狀態。
很快,原界的這處無名虛空便出現了一堆功能各異的裝置,除了離子推進器(1主,若干副,用作姿態調整)分佈有規律外,其他裝置的擺放都七零八落。
可以說這些東西給它們加個殼子就是一艘飛船了,夏承越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不同於這些主要設備的“不走心”,對於飛船外殼,夏承越還是相當用心的,即便這只是一次測試。
外殼整體呈一個水滴模樣,只是沒有正常水滴那個尖尖的尾部,那裡是飛船的主推進器,暫時來說,夏承越還做不到只利用引力來飛行。
如果是在飛船受到引力較大地方或許可以,但是引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衰減得很快,如果只想靠引力飛行的話,那不只速度低,能耗也非常高,還不如用經典的離子推進器呢。
將來如果技術得到了突破,夏承越或許會做一個真正水滴飛行器,甚至由強相互作用力材料做外殼也未嘗不可。
目前而言,就先這樣了。
水滴形外殼的顏色和“飛天號”差不多,都是銀灰色,這種充滿了科幻風格的色彩餘溦非常喜歡,如果依着夏承越的喜好來的話,那麼他會選擇純黑色,在太空背景下最不起眼。
沒有過多雕琢,儘量保持一個原生態的形態,即使之後在繼續完善功能的時候,也會將艙外信息採集裝置隱藏在外殼之中,營造一種大巧不工的感覺。
外殼的材料夏承越現在還沒有想好,不過由最新的投影技術在,不拘於任何材料,都可以做到銀灰色的外殼,甚至加個變色功能也就是隨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