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9章 給皇帝一個機會,就看他能不能把握

北京。

紫禁城內。

嘉靖面色紅潤,雙手展開,在呂芳的服侍下穿上龍袍袞服,又看向殿外,欣賞着天邊升起的彩虹:“朕記得,當日龍神來京,便是這般雨後彩虹,今我大明滅倭,也是一般的祥瑞啊!”

呂芳同樣滿臉笑容,透出由衷的喜意:“主子洪福,這是上蒼都在庇佑呢!”

嘉靖點了點頭,環視周遭,自言自語着道:“該回來了……”

呂芳神情不變,其他內侍的動作不禁頓了頓,難掩心中驚疑。

這個回來,是重回紫禁城的意思。

自從嚴黨倒臺,徐階致仕,內閣只剩下呂本。

這位老者依附嚴嵩,偶爾與清流那邊交流,當着兩大陣營的調和劑,倒是合格,但凡事讓他自己拿主意,是萬萬沒有那個魄力的。

所以親自交由陛下親自定奪的事情,變得越來越多。

以前的無爲而治,是政不由己出,都交給下面的人去辦、去爭。

做對了,嘉靖便認可,做錯了,責任永遠是下面的,萬允萬當,不如一默。

現在沒了可以揣摩聖意的兩位青詞宰相,再加上朝局的動盪與變化,那方式行不通了,嘉靖重新處理政務,甚至準備迴歸紫禁城。

宮中傳遞消息,暗流涌動,前朝黨派紛爭,沸沸揚揚,無數雙眼睛盯在這位道君天子身上,等待着決斷。

嘉靖心知肚明,有意無意地道了一句,兩袖一展,負於身後:“走!朕倒要看一看,那日本的天皇,是何模樣!”

上次開朝會,是爲迎接龍神入京,此番行大典,則是明軍凱旋,獻俘定功!

嘉靖乘輿出內宮。

起駕時,午門鳴鐘;

到太和門時,鳴金鼓,奏鐃歌;

最終至午門,沿馬道行至御樓升座。

午門城樓矗北向南,東西兩觀對峙,是典型的三面環衛格局,不僅是古代守禦城池的上佳構造,更充分展現出皇權的巍然。

後世提到午門,往往會想到午門斬首,但實際上,午門是非常重要的典禮場所,根本不可能在這種地方殺人,屬於標準的謠言。

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聯想,還真的與嘉靖有些關係。

WWW¸ ттκan¸ C 〇

大禮儀事件時,衆多官員在午門前哭諫阻撓,嘉靖大怒,下令施行廷杖,結果當場打死了十七人,在這莊重的地方喋血,一時間京師震動,民間漸漸有了午門斬首的傳言,意爲諷刺……

現在這位一生非議原本遠超功績的天子,卻迎來了高光時刻。

在午門正樓設御座,檐下張黃蓋,鹵簿、寶象等衆多儀仗位於城樓下,兩邊排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分班侍立。

君臣齊至後,由上千名精挑細選的金甲紅袍將士,從遠處的官道上緩緩而來,鑼鼓喧天,爆竹聲聲,旌旗遮天蔽日,看熱鬧的百姓更是早早塞滿了御道兩側。

“萬勝!萬勝!萬勝!”

此時隨着大軍押着俘虜接近,百姓便發出震天的歡呼,由遠及近,一浪高過一浪。

“好啊!”

嘉靖露出沉醉之色。

歷朝歷代的獻俘禮,都是極爲隆重的,最能體現出皇朝威儀。

以唐朝最爲出名,如李靖滅東突厥後,在長安獻俘頡利可汗,蘇定方前後滅三國,生擒其主,也在洛陽應天門外向高宗獻俘。

明朝這方面要遜色不少,《明史》中記錄的獻俘禮,只有萬曆朝的四場,其中大書特書的也是在擊敗日本侵略者後,獻俘倭寇,斬首示衆。

現在萬曆還未出生,嘉靖儼然是大明兩百年間,第一位滅敵國,擒賊王的明君,豈能不激動?

“獻!”

正在這時,大軍已到了午門前,大都督兼典禮官陸炳開口,高亢激昂的聲音傳遍四方。

鼓樂大作,禮炮轟鳴。

諸官肅立,慶賀勝利。

“禮!”

一羣早早綁上白色繩索,被牽着走過來的俘虜,統統跪伏在地。

包括爲首的日本天皇。

別說午門上的嘉靖,站在下面的大明臣子,都瞪大眼睛,努力地尋找這位敵國的統治者。

. ttKan. ¢ o

可真正看到那立於俘虜最前方的中年男子時,又不禁大失所望。

都知道日本統治者淪爲權臣的傀儡,卻沒想到不堪到如此地步,不光身材矮小,其貌不揚,還毫無氣度可言,看着巍峨的紫禁城,眼中滿是震撼之餘,竟是期待居多,恐懼較少。

倒也不奇怪,這位就是窮困潦倒,靠着賣親筆字,貼補家用的後奈良天皇。

戰國時期,皇室大權旁落,後奈良天皇窮困到連舉辦即位儀式的錢都沒有,還是幾位大名實在看不過去,集資爲其舉辦了典禮,正式登基。

歷史上天皇死後也沒錢舉辦葬禮,又是由大名上洛,徵集了民衆六百貫房產稅,纔給補辦上,下葬時屍體都足足放置兩個半月了……

這傀儡天皇當真是連普通的大名都不如,根本不具備皇族的體面,以致於他稀裡糊塗地被生擒後,生活水平直線上升,再看這裡的屋舍,都是不敢想象的奢華。

而那位大明官員有言,只要俯首稱臣,大明天子也會網開一面,安排他住進豪宅之中,下半輩子榮華富貴,錢鈔大大滴!

後奈良天皇想着人生的改變,當然是難免期待,又害怕對方反悔,表情才顯得古怪至極。

不過等到熟悉的聲音響起,跪下的速度卻是最快的。

就見凱旋大軍中,那位給予承諾的統帥出列上前:“臣胡宗憲奉旨平定日本,所獲俘囚,謹獻闕下,請旨!”

嘉靖看不清楚下方具體的神情,但日本天皇的順服叩拜瞧得真切,頓時大悅:“所獻倭俘,移交刑部審罪,至於那倭王,替朕問一問,他可還記得我大明太祖有言,若叛服不常,構隙中國,則必受兵乎?”

這句話確實是朱元璋說的,明初時倭寇就興風作浪,擾亂沿海,朱元璋曾經派遣使者到那島國,宣讀了大明的兩條要求:

第一,日本對大明朝貢表示臣服,第二,日本天皇應約束國民,不得縱容倭寇橫行。

“若叛服不常,構隙中國,則必受兵。如吳大帝,晉慕容瘣、元世祖,皆遣兵往伐,俘獲男女以歸。千百年間,往事可鑑,王其審之”。

這段話說得很明白,倭人倘若不服氣,不收斂,繼續在明朝海境騷擾,就要受興兵征伐的後果,且不要忘了中土曾多次出兵征伐,俘獲小國男女而歸,希望以史爲鑑,想清楚後果的嚴重性!

然而當時幕府掌權者的迴應,是殺死了明朝的使者,朱元璋大怒,但最終有鑑於前元“天厭征伐,海風怒號,沉鉅艦千艘,淪精兵海底”的下場,還是把日本列入了“不徵之國”。

現在,一切恥辱都洗刷回來了,尤其是看着後奈良天皇連連叩首,嘉靖終於忍不住哈哈大笑,揮了揮手。

閣老呂本持詔書,上前宣讀:“朕聞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此古今不易之定理也,汝本小國,效井底蛙,仰觀鏡天,自以爲大,不奉天命,不守己分,居滄溟之中,仗環海爲險,限山爲固,肆毀鄰邦,縱民爲盜,方有此國滅族亡之禍……”

洋洋灑灑一大篇,後奈良天皇哪怕有翻譯,也是聽得雲裡霧裡,唯有忐忑地等待後續。

“……革心順命,共保承平,王道之常,撫順伐逆,四夷爲戒,皇恩浩蕩,以延爾嗣,特赦其罪,封爲歸義王!”

直到這裡,後奈良天皇終於明白了,狂喜拜下:“謝恩!謝恩!”

嘉靖滿意地擡了擡手。

一場獻俘禮,在羣臣上下喜氣洋洋的氣氛中,進入最爲熱烈的高潮階段。

“可惜先生不在,他纔是最大的功臣!”

胡宗憲立下此不世之功,威風凜凜地站在最前排,心中不禁有些遺憾。

當大典結束,衆臣拜下,恭送帝輦離去後,呂芳再度來到面前宣詔,除了特賜四獸麒麟服、鑾帶繡春刀等嘉獎外,還微笑道:“胡部堂,萬歲爺召見!”

胡宗憲收斂心思,恭敬地接過聖旨:“臣謝陛下隆恩!”

得以面聖,是任何一位臣子的榮耀,何況嘉靖又與別的皇帝不同,胡宗憲當年高中進士,都未見過九五之尊一面,如今自然難免激動。

在呂芳的親自引路下,他來到殿內拜下:“臣胡宗憲叩見天顏,吾皇萬歲!”

嘉靖溫和的聲音從上面傳下:“免禮,賜座!胡汝貞,以你之功,理應封爵啊!”

胡宗憲剛剛坐下,聞言趕忙起身:“陛下天恩,臣不敢受爵!”

此番歸朝,入閣已成定局,甚至可以封爵位。

不過大明對文人的爵位控制非常嚴格,必須有保社稷、解國難之功,纔有資格被封爵,滅國確實可行,但那就木秀於林,太過顯赫了。

何況胡宗憲對於首輔之位很有興趣,是想要位極人臣,名留青史的,此時受爵,反倒是阻礙。

“你是有大志向的!”

嘉靖也看出了這點,語氣愈發溫和,卻又有股莫測的味道:“有人說過,你能擔起扶危振頹,扭轉幹坤的重任,看來確實不錯啊!”

胡宗憲目光一凝,敏銳地感受到,這位的口風有些不對勁。

有人說過……

那位先生不是最得陛下信任的天師麼?爲何如此生分?

難道是長時間的離京,隆恩不在……亦或是滅國成真,功高蓋主?

胡宗憲腦海中轉過念頭,然後意識到,嘉靖此言,或許是在等待自己與天師撇清關係,可他卻不願意那麼做,暗暗咬了咬牙,再度拜下:“臣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嘉靖眼睛微微一眯:“好個鞠躬盡瘁,你能擔起重任,朕也信得過你!我朝有南倭北虜,兩大禍患,今倭國覆滅,昔日寇關的韃子,也該讓他們血債血償了!”

“太急了……”

胡宗憲暗歎一口氣。

嘉靖所言,自然是蒙古的俺答汗。

那何止是寇關,長城古北口被攻破,一路長驅直入殺到北京城下耀武揚威,令這位極重顏面的天子感到奇恥大辱。

但胡宗憲並不想再行兵戈,他沒有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清楚此番滅國之戰贏得過於僥倖,明軍並不能居首功,真正功臣卻被忌憚……

可在那熠熠的注視下,清楚不能在大喜的日子屢屢駁斥聖意的胡宗憲,還是回道:“臣遵旨!”

嘉靖這才緩緩露出笑容:“朕有能臣治世,猛將如雲,何愁我大明不興,幸哉!樂哉!”

……

“此人是你提拔的宰相?倒是不錯,不過這南瞻部洲的國王,似是得意忘形啊!”

“不知天高地厚的老物,投入井中淹死了事!”

嘉靖和胡宗憲並不知道,雲層之上,李彥負手,諸寶環繞,同樣在旁觀着獻俘大典。

八卦爐是首次下界,看什麼都好奇,七星也難免對人界有着懷念,金剛更是得償所願,興奮不已,結果就見到這小小的皇帝居然敢不敬,立刻不滿起來。

“倒也不必,我等要做的事情,是改天換地,世俗王朝也在其中,且是關鍵一環,看這位皇帝的表現便是……”

李彥的心態卻是十分平和。

嘉靖若非修仙心切,任誰都難以拿捏,前段時間,他牢牢把控着嘉靖的喜怒,是因爲花費了不少心思,而這段時期顧不上,再加上嚴黨的過早下臺,權欲之心又升騰起來,當然不願意胡宗憲與自己牽扯過多。

這原本無可厚非,好人是當不了好皇帝的,一位精於權謀的皇帝,也可能是國家與萬民之幸。

所以在暫時無替代的情況下,李彥給予了嘉靖風光的機會,能不能把握得住,就要看對方接下來的表現了。

關注完朝局後,李彥收回視線,俯瞰蒼茫大地:“既知太上轉世,就在此界,不可不顧……”

聽到昔日的老主人,即使是最狂妄的金剛,都不敢出言不遜,低聲道:“有何法子,都聽你的!”

李彥確實早有計劃,目光落在湖北一片羣山之中:“南瞻部洲,中土大明信仰真武蕩魔大帝,我欲重振真武道統,尋得太上蹤跡,盡收人界之力!”

第1330章 番外《第一舞姬遇害事件》第二百四十四章 武后的心理陰影第六百七十二章 入主天下第一樓第七百四十七章 改朝換代有個前提,就是不被異族得利第八百六十四章 章惇:大宋終究是回天乏術了……第八百三十二章 “佐命”:我擇的潛龍,與你扶的蛟龍,較量…第二百四十六章 官請罪第956章 燕軍暴殺金軍,金軍暴殺遼軍第四百二十一章 天下第一自創功法第三百四十七章 兇手:我要殺偵探!第八百一十二章 《踏山河(結)》第1173章 將真龍之氣交給道醫,他反正又不會第六百五十八章 今天是個好日子!第1218章 倒嚴黨不倒嚴嵩?首惡豈能饒恕!第1147章 天師對我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第八百三十九章 方臘:屬於聖公的機會來了!第1016章 沒想到我也有靠顏值的一天第五百四十六章 現在的根骨資質當世第一第1001章 玉麒麟踏陣!千軍辟易,萬人難敵!第1019章 醫生是有極限的,而我沒有!第四百二十七章 “人見人愛”武氏子第1238章 萬妖生佛,莊嚴詭異第六十二章 《人脈》第七百九十章 凌振:開炮!!開炮!!第二百五十七章 死神入隊第三百一十九章 這是可以說的嗎?第三百五十章 《不老夢(後續補遺)》第四百二十五章 祖師被偷?不滅這賊國,誓不爲人!第一百六十三章 說去你家吃席,就去你家吃席!第1187章 準備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第1323章 真正屬於“始祖”的覺醒第二百一十七章 李元芳式營救第六百四十二章 “佐命”的第一批班底第五百七十章 接下來風光,要更甚進士遊街!第二百章 託付李元芳,贊普最放心!第1064章 什麼都會一點點,原來是這樣來的!第1200章 一不小心讓嚴世蕃感受到什麼叫降維第1037章 神醫比錦衣衛還要專業?第四百八十五章 我是林沖第1123章 小倩是公主殿下?第二百八十三章 二兄,接下來要換你去請罪了……第七百八十三章 大遼漢民,那麼忠誠的代價是什麼呢?第1232章 九頭蟲:追隨恩公,撥亂反正,證得第1233章 十殿閻羅:終於排上專家號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第六百七十一章 魚與熊掌,竟能兼得第1162章 可怕的真相第五百八十四章 有官職的李元芳刀斬如來,無官職的林沖保護…第六百二十八章 林沖的跟班——高俅第四百七十七章 聖人神威!一網打盡!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自神鷹的下馬威第五十三章 面聖第一百四十四章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第七百四十二章 趙佶又要氣得吐血了第五百零三章 夜黑風高當殺賊第八十章 假戲真做!逼瘋他!第924章 讓高麗身敗名裂!向遼帝問責!第四百五十二章 聖人快不行了……趕緊半場開香檳!第六百三十九章 正要看看閣下有多少斤二了!第七百六十二章 是考驗獨當一面的時候了第979章 登基稱帝第二百三十八章 這次我要對付武后!第二百三十三章 攘內必先安外!第六百七十二章 入主天下第一樓第950章 送上門來的金太祖第1112章 人蔘果:聞起來香,吃起來臭,嚥到第1061章 失蹤人口持續上升第一百四十六章 三人成虎,士林腦補,聖人背鍋?第五百七十五章 感謝朝廷打壓了能查案的,讓我等除惡再無顧…第1129章 時隔十二年,嘉靖再度上朝第1264章 給大明當狗,有什麼不好!第十章 打人我是專業的第六百八十章 打造全能青天第一百一十三章 狄仁傑:我成裝逼利器了?第一百六十五章 買!買!買!第八百零四章 “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第六百三十六章 人有旦夕禍福,我知旦夕禍福第1140章 給嘉靖上網課第七百零三章 魔星所過,一家家的滅門第三十一章 《這個小郎君明明智商超羣卻過分謹慎》第五百六十四章 你跑的了,童貫跑不了,不殺他,我誓不爲人…第1128章 京師之上,神龍現蹤第八百七十四章 只聞荊軻刺秦王,豈有荊軻刺燕王之事?第八百九十四章 和議進行得挺順利,就是雙方首領被“佐命”…第六百零五章 教育公平纔是最大的公平第963章 既然士大夫無不懷念大宋,那麼……第五百二十一章 光天化日之下的作案第1323章 真正屬於“始祖”的覺醒第一百四十三章 竇大毒梟:糟了,我成替身了?第九百零六章 燕王的胸襟氣魄與將計就計第六百五十七章 林沖的白手套——高俅!第三百零七章 舉報信一封接着一封第1088章 我這個人一向大度,但很討厭不告而第三十九章 二十九殺第1198章 步入仙神之境,將直接與污穢對決!第四百三十九章 窮的只剩真金白銀第八章 貴族圈子第1215章 明世宗夜遊地府?快去請天師!第六百八十三章 完全帶不動第七百六十章 豪傑輩出,英雄齊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