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佐命”實在是招惹不得!

【不斬無名(生效)】

【鄧元覺最高屬性爲體質,隨機抽取失敗】

“咦?”

明尊教的反應是極快的,這邊兔起鶻落間的交手已經驚動了屋內的人員,朱武取出雙刀,嚴正以待,李彥則詫異於天賦的提示。

鄧元覺不是虛構人物麼,爲何會算入天賦呢?

他仔細想想,倒也有了推測,隨着世界的變化,天賦所判定的知名人物範圍,或許也會擴大到當前世界的歷史範圍。

比如這個世界的大宋,在歷史上基礎上虛構了不少演義人物,這些人物相對於李彥所瞭解的歷史,是演義中的人,但如果這個世界有史書記載,那麼方臘手下的將領,也會算入其中,他們又是真實存在的,纔會被計入【不斬無名】的範圍內。

對於這個世界而言,這些人顯然不是無名之輩。

“所以不僅是鄧元覺,梁山一百零八將,也囊括在天賦的範圍內?這天賦強化還直接給出爆率,是真的將人往殺人狂魔上引啊!”

“元覺!

李彥澹然一笑的同時,明尊教的悲呼聲傳來。

呂師囊和潘文得本來都睡下了,做着鳩佔鵲巢,升職主教的美夢,結果醒來一看,己方最強的戰鬥力,頭倒着插那邊了。

“元覺!我要爲你報仇!報仇啊!”“‘左命’!”

相比起潘文得的悲痛,呂師囊的眼眶也發紅,但眼中更多涌動的,是事不可爲的退意。

鄧元覺的武力他很清楚,帶頭衝鋒陷陣,便是數百人也莫可匹敵,有他護衛可安心辦事,沒想到從之前發出高喝,到第一批人趕到現場,應該不超過十合之數,居然就已經慘死。

如此一來,剩下的人手能否與這位“左命”抗衡,實在是令人……

正在想着呢,身側的潘文得風風火火一聲吼:“明王降世,衆生脫苦,弟兄們,跟我一起上!”

“等等!”

呂師囊還未來得及制止,潘文得就已經帶着三十多個教衆,以明尊教的戰陣之法衝上去了,耳畔也傳來箭失嗖然的聲音。

在呂師囊暗道不妙之際,朱武則明白,這位“左命”爲什麼要率先對鄧元覺痛下殺手了。

因爲最具戰鬥力的寶光和尚一死,此刻明尊教徒明顯分爲兩批。

一批是信仰至上,跟着潘文得紅着眼睛衝上來,誓死也要爲同伴報仇的。

另一批則是明顯被鄧元覺的慘死震懾,

稍遲一步不敢動手的。

本來此地的明尊教衆,就只有五六十人,此時再一分流,就只剩下三十多個動手的。

朱武甚至看到,這位“左命”的五指按在腰間的鏈子刀時,似乎有些意興闌珊。

就是那種“我鄭重對待,結果僅僅如此麼”的感覺。

不過李彥既然出手,從來就不會輕視敵人。

唰!

現於敵我雙方眼中的,依舊是黑夜裡的一道燦亮白芒。

出鞘的鏈子刀鋒上,似有金光吞吐明滅,伸縮不定,燦爛奪目。

朱武看呆了眼,難以理解爲什麼會有這般神效,迎面而至的潘文得,則感到那刀還未落下,自己就已經皮開肉綻,馬上就要凌遲而死,勇氣如潮水般退下,恐懼瞬間佔領了高地!

信仰或許能讓人擁有超乎尋常的鬥志,但並不能真正壓制人體的本能,此刻明尊教徒面對的,無疑是凌駕於他們生命之上的存在。

“鐺鐺鐺鐺——”

狂風驟雨般的刀光,絞殺過來。

面前是灼目火星,耳畔起天雷嗡鳴,手中武器碎裂,身側喪命連連。

這一幕一幕,最後匯成呂師囊的尖叫:“住手!住手!我們願降!

唰!

刀光停下。

潘文得五官扭曲,滿頭冷汗地看着,離自己眉心堪堪寸許的刀尖,收了回去。

可明明那把刀沒有噼砍到自己身上,額頭依舊有一縷溫熱滑落,他下意識伸手一摸,才發現自己的眉心上,已經悄無聲息的多出一條淺澹的血痕,頓時雙腿一軟,脫力地跪倒在地。

潘文得無疑是幸運的,喊的時候最大聲,衝的時候最窩囊,所以留了一條性命。

其他鬥志頑強的明尊教衆,都已經倒在血泊之中,甚至就連遠遠射箭的,都被信手回擲,穿胸而過。

當兵戈消止,那道身影俯視下來:“現在可以說了,想見我做什麼?”

明知道對方是故意如此,呂師囊仍舊嚥了下口水,顫聲道:“誤會!實在是誤會!我們明尊教亦是反趙宋朝廷,與‘左命’閣下之間不該敵對,而是要共同面對朝廷暴政的同盟!”

李彥刀鋒一轉,鮮血甩在地上,拉出一道鋒芒畢露的血痕:“敵人的敵人,從來就不一定是朋友,你在太學桉中推波助瀾,苦心積慮引我出來,想讓我與朝廷廝殺,你們在背後漁翁得利時,可曾把我當作同盟?”

“左命”能如此之快地出現,身邊還帶着朱武,呂師囊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計劃恐怕被識破了,但當那平澹的語氣傳入耳中時,身體仍舊止不住顫慄了一下。

對方聲音裡雖無威嚇之言,但倒了一地的死屍完全代表了態度,招惹了這個膽敢在皇城外放言要誅昏君,立新主的大逆,實在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不過相比起潘文得嚇得六神無主,蜷縮在地上難以起身,呂師囊抿了抿嘴,努力定下神道:“此次是我們明尊教失禮在先,閣下想要什麼?”

李彥澹然道:“我身上有你們想要之物,你現在暫且服軟,以圖後續,倒也不失於妙招……”

正當呂師囊臉色再變時,李彥接着道:“將你們在京師的名錄交出來,此事就揭過。”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這個要求一出,別說呂師囊斷然拒絕,就連朱武都覺得這位太過分了。

名錄在任何教派中,都是最關鍵的信息,尤其是明尊教這種被朝廷定爲邪教的組織,交出名錄相當於把自己的命脈捏在別人手裡,呂師囊是死都不會同意的。

然而李彥負手而立,悠然地看向屋舍:“我不是在與你商量,我如果想取名錄,你們攔不住。”

呂師囊發現那目光,準確的落在藏有名錄的屋子,面色再變:“調虎離山?你的人已經進摸我的屋中了?”

李彥大袍飄飄,不再回答。

呂師囊面色陰晴不定起來。

他們剛剛議事的那件屋子,看似普通,實際上裡面機關重重,不僅設有密道,更有燃火的手段。

一旦被官府圍住,整間屋子很快就能燒起來,將裡面的教內名錄燒得一乾二淨。

呂師囊本來是信心十足的,可此時也不禁有了些動搖:“這‘左命’能如此快地找到此處,還能將朱武從官府手中帶出來,就不可能只是一個人,勢必還有人手!那些人手是不是已經潛入了屋中,甚至破解了機關?”

“不對……”

“如果真的破解了機關,以對方如此狠辣的手段,肯定將我們全部殺光了,不必多費脣舌,虛虛實實,攻心爲上,他想要詐我?”

想到這裡,呂師囊試探道:“不瞞閣下,我是明尊教護法之一,所管理的只有城東這片區域,閣下即便對我教信徒感興趣,想要從我這裡取得完整的名錄也是不可能的……不如我們換個條件,只要能表達歉意,又是我能辦到的,都可以商量!”

李彥看了看他,修長的手指重新握向鏈子刀:“你以爲我是虛言誆騙於你?我正是知道,你這裡只有城東的教徒名錄,才願意給你這個恕罪的機會!”

“不然要你們全教上下的名錄,你既沒有權力,更不敢交出,否則你們的明尊,會讓你在歙州的家人生不如死……”

“但我的耐心也是有限度的,此次略施懲戒,乃你們應得的報應,同樣的機會,我不會給予第三回!”

每一句話傳入耳中,呂師囊的呼吸就急促一分,有種渾身窒息般的壓迫感。

好死不死的,就在此時,跪倒在旁邊的潘文得哀聲道:“饒命!饒命啊!師囊,你就將名錄給他吧!”

呂師囊胸膛劇烈起伏了幾下,終於開口道:“去將城東的名錄取來,不要做多餘的事情。”

身後的一名親信聞言,悄無聲息地後退。

四周安靜下來,只餘下激烈的心跳聲,就怕那裡陡然燃起一蓬大火,然後這位再大殺四方。

但正如呂師囊吩咐的一般,親信並沒有做出多餘的動作,取來了一本厚厚的名錄,遞給呂師囊。

呂師囊覈實了一下,深吸一口氣:“這裡是城東我下轄的選民名錄,我只能給出這本了,請閣下過目。”

李彥接過,翻看了幾下,爲了與明面上的林沖區別開來,他的速度較爲緩慢,故意仔細的看了幾頁。

實際上,早已得出結論,這基本可以確定是真的名錄。

因爲裡面記錄着歲安醫館的孫掌櫃,也有自己被貪墨的三千貫,甚至還有教徒的貢獻錢財,比他的錢更多。

李彥收起名錄:“你沒有錯失良機,此次我就饒恕你們。”

呂師囊看着滿地屍體,聽着旁邊好友的抽泣,張了張嘴,最後化作一聲嘆息:“多謝閣下不殺之恩!”

話音落下,眼前這位如魔似神的男子,探手按在朱武的肩頭,身形一縱,消失無蹤。

呂師囊站在原地,身軀晃了晃,緩緩坐倒在地:“‘左命’……此等大逆……實在不是現在的我能夠招惹的啊!”

……

“‘左命’前輩,你原來不是想要將他們盡數誅殺嗎?”

風馳電掣之間,朱武發現,他很快又回到了太學。

裡面仍然在大肆搜查舞弊一桉,卻遠不及剛剛的驚心動魄。

李彥道:“如果呂師囊燒了名錄,我自然會大開殺戒,對待這類邪教人士,你若有少許退讓,就會被得寸進尺。”

“但記住,殺戮永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任何一個成了氣候的宗教,單靠殺戮都是不可能壓制的,反倒會讓他們剩下的成員凝聚力更強。”

“這明尊教乃西域傳入,從前唐的摩尼教開始,期間又吸收了諸多教派的精義,如今完全融入中原,單單是京師一地,就有如此多的教衆,已是大患了,所以我纔要那本名錄……”

說到這裡,李彥看了朱武:“你接下來的日子,可不會好過!”

朱武意識到了這點問題,他是與“左命”一起離開的,明尊教要報復,自然會算在他的頭上。

但朱武並不畏懼,反倒拜下:“無論是要爲陳維國討一個真正的公道,還是我之前冒認前輩行事的懲罰,還是我都會與明尊教鬥爭到底!多謝前輩告知真相,替我出了這口惡氣!”

他深吸一口氣:“趙宋朝廷無道,貪官污吏橫行,當今官家更有弒母之傳,御史只爲彈劾邀功,也非我所想的清正,舉目所望,皆是失意,我看不到出路在哪裡,我想追隨前輩,幹一番大事業!”

說到最後,他的心中也有了幾分動搖,語氣不再似前面那麼堅定。

畢竟這位要做的那番大事業, 可是改朝換代的造反啊!

正如他口中所言,對大宋朝廷已經極爲失望,但真正要走上造反之路時,朱武的心中還是免不了有些迷茫。

直到一隻寬大溫暖的手掌,按在他的肩頭。

朱武擡起頭來時,迎上那面具後的雙目。

那是一雙飽含閱歷的眼睛,雖然沒有滄桑之感,但顯然經歷了太多的事情,卻依舊能保持着純粹。

其中沒有追求九五之尊的野望,有的是貫徹於心、落實於行的目標:“我爲‘左命’,我所做的事,是左真命之主,開太平盛世,讓百姓過上安寧幸福的日子,你若願意助我,就去尋找真正值得追隨的潛龍吧!”

“是!前輩之意,我明白了!”

朱武神情逐漸堅定下來,重重點頭,肩膀一輕,眼前已是沒了身影。

他頗有些失魂落魄地起身,看着天空皎潔的明月,卻又露出了笑容。

自己的人生,從這一晚開始,或許就將走向另一條更有意義的道路。

一切都不同了!

第1087章 如意寶珠:這位主人心胸寬廣,全靠第1147章 天師對我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第三百六十章 與母親久別重逢,但也在破案第四百一十九章 關隴將要迎來新的領袖……第1309章 嚴世蕃:天師怎的與三界之主一般?第一百二十三章 壞人收手吧,外面全是丘神績!第1272章 意想不到的發展第四百九十四章 林沖……你到底是何方神聖?第946章 林靈素邀請“佐命”一起開宗立派第六百九十三章 一步一步蛻變爲真正的青天第八百四十九章 換成遼國簽訂城下之盟,進獻歲幣,與鄉軍議…第1146章 營救太子!第八百零五章 朝廷無道,殘害忠良,“佐命”何在,大逆何…第九百零八章 心照不宣,互相配合(國慶快樂!)第二百五十二章 《問蒼生》半結案第四百零四章 這就是強出頭的下場第918章 一日轉戰上千裡第1083章 一個專業的兇手,就該對偵探或醫師第四十七章 抓到你了第七章 爲國爭光第八百五十四章 開封易主第927章 完顏阿骨打:我想讓趙宋的正統在金第八百四十七章 宋江:山東老家沒了?我不能啃老了?第1248章 小龜的天大來歷,救世靈尊!第七百零三章 魔星所過,一家家的滅門第二十一章 惱羞成怒的兇手對偵探下手了!第1280章 《人間仙(結)》第五十三章 面聖第八百八十七章 王英之死第六百八十四章 李清照的分析第六百三十一章 終開第六識!第七百四十二章 趙佶又要氣得吐血了第二百零二章 好運來呀好運來,迎着好運興旺發達通四海第四十五章 是你?第928章 文武相輔相成,當無往而不利第1079章 大聖與龍王初識的美好回憶卷末總結第五百五十二章 繼槍刀棒後,用斧頭的進入了無憂洞……第1069章 這位神醫的氣量一向很大第八百八十二章 明尊教:我們傾巢出動,“佐命”萬不要跑…第四十四章 這樣去長安,我心不甘第五百五十五章 若有丘神績在,這等小人物何須親自出馬審問…第三百七十五章 造自己的謠,堵武后的路第六百三十一章 終開第六識!第五百一十八章 幹了那麼多喪盡天良的事情,想要一筆勾銷?…第1166章 解剖審訊法第六百九十八章 皇城司爲士大夫主持公道?第一百一十六章 我知道怎麼破案了!第五百八十五章 童貫“誤傷”了太后,林沖“誤傷”了童貫,…第1232章 九頭蟲:追隨恩公,撥亂反正,證得第四百三十八章 新羅王:滅國還要誅心?第1322章 抉擇第二百三十一章 元芳看人真準!第五百六十五章 我來爲你鑄金身第五百三十六章 名偵探身邊往往有一個關鍵的提醒者第八十六章 佛法有邊第六百四十六章 小廚娘師師第四百五十章 楊再威:好不容易練成第六識,卻輸得這麼徹…第1209章 《小閣老被退婚事件》第五百七十六章 童貫:叫我大人的那些乖兒子呢?第八百七十九章 方臘急了,讓他急去!第1310章 請聖君收了神通吧!第1213章 這樣的降魔之法,是不是有點太傷他第970章 三賊的下跪,岳飛的理想第944章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第八百四十六章 重民本,崇正義,鬥惡霸,治豪強!第1024章 只有在這個世界才能達成的案子第六百九十章 丁潤:正月一十五前不抓人?老子正月初一還要…第957章 遼人努力之後,在燕王面前再也直不第六百一十九章 林沖可以是潛龍麼?第二百七十五章 嗩吶吹起來了!第七百三十二章 昨天的武人讓你愛理不理,今天的神醫讓你高…第1120章 督公出場啦!督公被吞啦!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求一步到位,只願越變越好第1165章 給嘉靖和嚴嵩一點小小的天師震撼第1310章 請聖君收了神通吧!第八十三章 酷吏歸來!別人不敢做的事,我敢!!第七百四十八章 “全義勇”林沖的義勇軍第960章 忠貞氣節,士人代表秦檜第六十八章 敢在我面前據馬問話?第五十八章 靈堂第五百五十二章 繼槍刀棒後,用斧頭的進入了無憂洞……第1154章 人蔘娃娃的前老爺:淨壇使者菩薩第五百七十二章 就喜歡看他們那咬牙切齒,又奈何不得的模樣…第六百八十七章 讓趙佶過個“好年”第三百七十一章 武后壞事做盡!第1105章 赤煉:我太精明瞭,智商上的優越感第六百三十一章 終開第六識!第六百二十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第七百五十九章 趙跑跑遷都,昏君無道,當扶潛龍!第四百三十二章 投唐一念起,頓覺天地寬第四百七十八章 【問蒼生】結案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唐底蘊在此,世界自有參差第三百三十章 楊再威這濃眉大眼的,居然也叛變了?第八百七十六章 帝王心術第四百八十六章 到達北宋最富城——汴京!第1179章 收你是爲你好,不可諱疾忌醫!第1283章 嘉靖卑微遊地府(五一快樂!)第四百七十九章 武后駕崩第八百七十四章 只聞荊軻刺秦王,豈有荊軻刺燕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