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鬆錦大敗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援錦,二十八日明軍進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與清軍發生戰鬥,清軍敗退六十里。

清軍夾在援軍和錦州之間,腹背受敵,形勢很不妙,於是多爾袞派人回瀋陽求援。

洪承疇沒有乘勝追擊清軍,而是將大部隊駐紮在松山城附近,打起了陣地戰。

皇太極接到前線危急的報告後,立刻進行戰爭動員,八月十四日,他抱病親率大軍前往錦州增援。

十九日,皇太極抵達錦州附近,帶領親兵深入到鬆、杏間的前沿陣地,登上松山城南的山崗,觀看明軍的營寨。

此時洪承疇以松山城爲依託排兵佈陣。陣形是步兵在前,騎兵在後,步兵在驍將曹變蛟的率領下在松山城北和乳峰山之間設立七個營地,環以長濠,騎兵則圍繞松山城駐紮在東、西、北三面。

由於明軍過於集中在松山附近,形成一個軍事孤島,與大後方失去了聯繫。

皇太極觀察良久,猛然醒悟,說道:“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

於是清軍連夜晚在明軍的後方開挖濠溝,穿越鬆杏之間的大道,直抵海口,切斷了明軍的糧道,從而對松山明軍形成包圍之勢。

洪承疇看到清軍在後方搞小動作,急忙收縮兵力,撤回前方的七營步兵,意欲集中兵力,實施突圍。

八月二十日,明清兩軍列陣大戰,廝殺了一整天,未分勝負,可是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大批糧草被清軍奪走。

明軍糧草被奪,後路被斷,陷入不利的局面,人心開始浮動起來。

既然出兵,就要決一死戰,速戰速決,因爲遠離後方,後勤難度大,根基不穩。洪承疇的錯誤在於出兵以後仍作長久之計,試圖以松山爲依託,放棄野戰爭鋒,結果後方被斷,進退兩難。

洪承疇的罪過不在於戰略上犯了錯誤,而在於剛愎自用,拒絕採納正確的意見。

早在八月十日,明軍抵達松山不久,馬紹愉建議洪承疇抓緊進兵,“乘銳出奇擊之”。然而洪承疇卻挖長濠以爲長久計,貽誤了戰機。

大同監軍張鬥提醒洪承疇“防其抄襲我後”,建議派遣一支軍隊駐紮長嶺山要地,防止清軍抄襲後路,又被洪承疇拒絕。

洪承疇說道:“我做了12年的督師,你們這些書生,懂什麼!”

洪承疇的可惡之處不僅在於剛愎自用,更在於懦弱。

二十一日,洪承疇召集衆將開會,研討當前局勢,共謀對策。

困難面前,他終於認識到“我兵既出,亦利速戰”的道理,出於職責,他要求八大總兵“各敕厲本部,與之力鬥”,他自己從旁加油吶喊(餘身執桴鼓以從事)。

然而部分將領認爲缺少糧食,無法久持,不如先回寧遠吃飯,將來再戰。

洪承疇不僅沒有嚴斥這種逃跑求生的念頭,反而產生了共鳴,同意了逃往寧遠的意見,他決定把明軍分成兩路,命總兵王廷臣等人率領左路,馬科等人率領右路,於初更時突圍南逃。

當天晚上,還沒有等到約定的時間,大同總兵王樸因恐懼率部先逃,其它各部明軍見狀也都爭先恐後逃跑,頓時形勢一片混亂(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弓甲遍野)。

皇太極早己預料明軍必定逃跑,在明軍的歸路設好了埋伏,突圍出去的明軍在半路遭到清軍截擊,傷亡慘重。

最後,總兵吳三桂、王樸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監軍張若麒、馬紹愉等由海上乘漁舟逃回寧遠。

洪承疇等人突圍未成,退守松山城。

第二天,明軍再次與清軍惡鬥一天,仍未能突破包圍。

到了夜晚,驍將曹變蛟決定乘夜偷襲,目標直指皇太極。

曹變蛟勇貫三軍,有勇有謀,此前一直洪承疇麾下對付民軍,戰功累累,此次追隨洪承疇來到遼東,依舊勇往直前。

他下令譭棄營寨,誓以有去無回的精神率部猛衝清軍大營,直奔皇太極的兩黃旗,雙方展開激烈拼殺,終因寡不敵衆,曹變蛟身受重傷,退入松山,部分明軍突圍逃往杏山。

皇太極受到驚嚇,惱羞成怒,處分了一批人,並在營外挖掘長濠,防止明軍再次乘夜偷襲。

此後清軍加強了對錦州、松山和杏山的包圍,皇太極於九月十三日回到瀋陽,雙方進入僵持階段。

到了十月下旬,遼東下了大雪,明、清雙方都感到飢餓難耐,在糧食麪前,皇太極又想起了議和。

松山己是一個空城,是食之無肉,棄之可惜的雞脅,而議和可以給貧瘠的清國帶來巨大的財富。

皇太極想用雞脅換肥肉,以當前的軍事勝利利推動議和,他派出蒙古使者入關講和,表明只要明方同意議和,清方就可以解圍而去。

明朝方面在戰場上是常敗將軍,但是在談判桌上永遠是勝利者。

崇禎逮捕了接待蒙古使者的遼東寧前道副史石鳳台,並先後任命順天巡撫楊繩武和兵部侍郎範志完爲督師,率軍前去救援洪承疇,但是援軍遲遲不肯出關。

洪承疇突圍無望,索性堅守不出,坐以待援。

不久,國內民變形勢更加嚴峻,崇禎不得不面對現實,放低身段,向陳新甲密秘下旨:“可款則款,卿其便宜行事”,陳新甲大喜過望,急忙派兵部主事馬紹愉密秘出使清朝,但爲時己晚。

崇禎十六年二月,在被圍六個月後,松山守軍己經陷入絕望,副將夏承德投降清軍並充當內應,勾引清軍攻破松山城,洪承疇等人被俘。

皇太極令將洪承疇和總兵祖大樂押赴瀋陽,將巡撫邱民仰、總兵王廷臣、曹變蛟等大小官員百餘人以及士卒三千餘人盡行誅殺。

皇太極與祖家關係暖昧,祖大樂視降如歸,立即投降,洪承疇則矜持了二個多月後投降。

皇太極又派出祖大樂前去錦州勸說祖大壽投降,三月八日,祖大壽獻城投降,不願投降的官員十七人以及兵丁八千餘人被殺。

四月中旬,杏山守城副將呂品奇在清軍巨大軍事壓力下,稍作抵抗便率部投降。

這樣,鬆錦大戰以明朝的完敗收官,明朝喪失了寧遠以北的全部疆土。

贊曰:既然己經出兵,就要有敢打硬仗的勇氣。奈何既不向前進攻,又不保護後路,完全放棄控制戰場,一猛子扎進松山這個牢籠裡?這種做法,與跳井何異?

本來是來解圍的,卻又成了被圍困的對象。如果不來解圍,城裡還能長期堅守,來解圍反倒增加了城裡的負擔,無法長期堅守。

人多好乾活,人少好吃飯,這點道理都不懂,還自詡督師12年,實在是可笑又可鄙。

究其原因,恐怕還不僅僅是無知,膽小、心私、投機這些品質方面的因素,不能沒有吧?

第三章 兩隻蒼蠅第七章 東郭先生和狼第十一章 努爾哈赤之死第五章 魏忠賢:繁華過後是落寞第一章 平臺會議第七章 挾天子以令朝臣第十二章 孫承宗落幕大淩河第一章 清軍耀兵京畿第二章 非卿莫能辦之也第二章 金蟬脫殼第五章 後金建立第八章 正確認識薩爾滸之戰第一章 平臺會議第二章 反勝爲敗第九章 盧象升蕩平中原第十二章 大妃殞命第七章 新朝大換血第十一章 東林的覆滅第八章 圍剿與反圍剿第十一章 東林的覆滅第一章 民變的性質第十章 遼瀋大戰第四章 鬆錦大敗第八章 正確認識薩爾滸之戰第二章 袁崇煥初露鋒芒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四章 拉鍊門事件第一章 女真問題的由來第六章 蛟龍出海第六章 蛟龍出海第十三章 皇太極繼位第十章 遼瀋大戰第十二章 孫承宗落幕大淩河第十七章 最後的輝煌第六章 襄城之戰和水淹開封第八章 圍剿與反圍剿第十章 攤牌第五章 項城之戰和二打開封第四章 再論戰略之爭第二章 非卿莫能辦之也第二章 非卿莫能辦之也第十章 楊嗣昌敗亡第八章 圍剿與反圍剿第十五章 以戰求和第四章 民軍中的舒馬赫第十二章 孫承宗落幕大淩河第一章 梃擊案第十二章 孫承宗落幕大淩河第六章 蛟龍出海第二章 非卿莫能辦之也第二章 紅丸案第一章 女真問題的由來第八章 將相不和第二章 洪承疇督遼第四章 楊鶴撫局的失敗第九章 兼併第一章 女真問題的由來第二章 紅丸案第七章 張獻忠復叛第十四章 無間道第五章 魏忠賢:繁華過後是落寞第五章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的原因分析第二章 寧遠兵變第十二章 對黨爭的最後鑑定第二章 寧遠兵變第十章 攤牌第七章 己巳事變之戰神隕落第七章 陳奇瑜重蹈覆轍第九章 袁崇煥語錄第十四章 誰是大忽悠第十二章 孫承宗落幕大淩河第十六章 寧錦大捷第九章 盧象升蕩平中原第四章 翻案第六章 正確認識魏忠賢及其它第九章 大英雄滿桂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戰第五章 東林黨的真面目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十章 好大的膽子第二章 金蟬脫殼第二章 洪承疇督遼第一章 清軍耀兵京畿第三章 劉興祚之死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第十一章 鷸蚌相爭第十五章 以戰求和第二章 星火燎原第十章 仁慈的暴君第六章 盧象升殉國第六章 出山西記第三章 兩隻蒼蠅第五章 東林黨的真面目第四章 翻案第十二章 對黨爭的最後鑑定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戰第六章 托塔天王李三才第一章 女真問題的由來第五章 烏龜戰術第十三章 皇太極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