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勢力

在金碧輝煌、華麗富貴的坤玉宮中。

一位長相俊美,氣質高貴的年輕男子,趴在貴氣十足、儀態端莊的鄭皇后腿上,輕輕的晃動着着皇后的雙手,半是撒嬌,半是要求的說道“母后,你一定要替兒臣做主。今天父皇只帶了太子一個人在御花園中賞花,他一定有事跟太子說。父皇現在年事已高,兒臣知道他早就想把皇位傳給太子,可是現在您纔是母儀天下的皇后,我是您的兒子,皇位兒臣也有份,母后要想辦法勸勸皇上,讓他回心轉意才行。”

“好了,快起來,讓人看到成什麼樣子?”鄭皇后輕輕扶起趴在身上撒嬌的兒子——大方王朝的三皇子,也就是鄭皇后唯一的親生兒子淚千宇。

“母后……”淚千宇半跪着,把頭靠在母親的肩上。

鄭皇后無奈的搖搖頭,語氣中是深深的寵溺:“你起來再說。”

淚千宇這纔不情願的站了起來,收起了玩笑的態度,正色的說着:“母后,兒臣的話,您可要考慮考慮。”淚千宇的眼中露出狂妄和自傲。哼!大家都是皇子,憑什麼太子就有份做皇帝。自已的母親也是一國之母,自已也應該有份做皇帝纔是!

鄭皇后臉色一正,思考着兒子的話。要知道太子被立爲儲君已有好幾年了,皇上又非常器重,如果皇上賓天,那皇位遲早也是太子的。雖然淚千宇的話說得沒錯,可是他畢竟不是嫡長子,這件事情,就算是跟皇上提了,也會碰一鼻子灰,。她現在雖然貴爲一國之母,但是後宮不得干預朝政,她豈會明知故犯?

見鄭皇后一直沒有說話,淚千宇急了:“母后,您就真的想看到別人的兒子做皇帝,您自已的兒子只是做個親王嗎?”

“後宮不能幹政,這是祖訓,母后也沒有辦法。別說這件事沒有跟你父皇提,就算說了,你父皇非但不會答應,還會給母后難堪的。”

鄭皇后深知淚莫然的脾氣,她纔不敢輕易就碰觸他的底線。

“母后,現在宮中就只有太子,孩兒,還有六皇子淚千君。六皇子出身低微,他根本沒有資格爭皇后,可是我和太子一樣,都是皇后之子,而且朝中也有不少的大臣支持兒臣,爲什麼母后就不想理會兒臣呢?”淚千宇說的倒是實情,淚莫然其實有八個兒子,成年的兒子僅有這三人。六皇子不但出身低微,而且年紀尚小,他還沒有做皇帝的資格。而太子和自已年輕彷彿,同樣是皇后所生,同樣的精明強幹,大家可以說是勢均力敵,憑什麼他就是太子,他就能奪得帝位?淚千宇只要一想起來就覺得不服氣,甚至還有些恨這個只比他大了幾個月的哥哥!

鄭皇后雖然知道兒子所說的是實情,可茲事體大,豈能隨便在皇上面前說?不過聽他說朝中有臣在支持,這倒是個有利的形勢,不禁問道:“你方纔說朝中有人支持你,這可是真的?”

“這當然了,兒臣聽說,前幾天在御書房中,皇上曾問起幾位重臣,以後大方國有誰來執政合適。當時太保王大人,禮部尚書張大人都舉薦的是孩兒。”淚千宇把聽來的消息添油加醋的說給母親聽。

“雖然這樣,可是皇位傳給太子是天經地義的,況且太子在朝中聲譽很好。你想讓你父皇把王位傳給你,除非太子被廢。這件事,李鵬本就不可能發生。母后就你這麼一個兒子,當然也想讓你繼承大統,不過這件事根本不可能。”鄭皇后雖然寵溺兒子,可是事情的利弊她看得很清楚。

“母后,如果朝中的大臣都支持兒臣呢?”淚千宇見母親不爲所動,笑容一斂,一本正經的問。其實他早就拿家了主意,如果能夠說服母親,以鄭氏在朝中的勢力,再加上和自已交好的朝中重臣,力量足已和太子抗衡。

鄭皇后吃驚的看着兒子,若有所思的問:“你的意思

是?”

淚千宇眸光一閃,在鄭皇后面前來回走了幾步,緩慢而又淡定的說:“母后,太子只不過是因爲長子,所以才被立儲。朝中的重臣也只不過是因爲這個緣故巴結於他。而母后出身顯赫,兒臣的舅父更是當朝的兵部尚書。定國侯,鎮國公,還有一干大臣都是母后的親信,如果大家一起舉薦兒臣,兒臣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況且兒臣如果繼承大統,對鄭氏一門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太子在朝中屢屢打擊鄭氏的官員,母后又不是不知道?兒臣怕的是等到太子真的做了皇帝,那鄭氏一門幾世的榮華富貴只怕也走到盡頭。”

這話說到了鄭皇后的心裡。不錯鄭氏一門雖然現在權傾朝野,那都是因爲有她這個皇后的緣故!太子好像對鄭氏的官員很是不滿,前幾天還和言官一起彈劾定國侯,不久前曾在朝中上奏,說什麼鄭氏一門仗勢欺人,外戚專政。皇上當時聽了還很贊同,當場就呵斥了幾個鄭氏的官員。這件事想起來鄭皇后就十分生氣!如果太子真的登基做了皇帝,那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拿鄭氏開刀,以儆效尤!

如果真是自已的兒子做了皇帝,不但鄭氏一門可保富貴,更重要的是,自已兒子的身上還留着一半鄭家的血,他一定不會對付鄭氏的。

想到這兒,鄭皇后微微一笑:“你說的很對,不過母后一直在深宮中,根本不可能參與政事。可是你的舅舅們,母后敢擔保,他們一定會支持你的。”這話中的意思很明白,她也打定主意要幫自已兒子取得皇位。

淚千宇面上一喜,這才笑嘻嘻的站定:“我就知道母后最好了,母后一定會答應兒臣的。”

“這件事情,母后會幫你去和你的舅舅們說。可是萬事須小心謹慎,不要提前走漏了風聲。”鄭皇后在宮中多年,深知此中之道,不免對兒子吩咐。

“兒臣知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