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無佛的佛國

在聽說要蹭某個國內佛教朝聖旅遊團的旅遊大巴車去比哈爾邦,王秋最初還以爲要跟一幫和尚尼姑作伴。 結果等到上了車之後才發現,白泉頤衛生專員幫忙聯繫的這個佛教朝聖旅遊團裡面,似乎沒有任何一個光頭的宗教人士,只有一羣打扮得很時尚的老頭老太,好奇地拿着照相機東拍西拍。此外還夾雜幾個體態臃腫、身穿西裝或花襯衫的中年成功人士,一上車就摸出平板電腦按得噼啪響——王秋原本還暗贊他們時刻不忘工作,可是再仔細一看,卻發現他們赫然都在玩“憤怒的小鳥”……後來,他仔細研究了一番那張白泉頤塞給他的宣傳單,才發現牽頭組織這個旅遊團的主辦者,其實是某個素食主義協會。

總的來說,這個旅行團在印度應該算是相當的上檔次了,坐的是帶空調的進口旅遊大巴車,本地導遊也是一位能說流利英語和蹩腳漢語的紗麗裝印度美女……此外在車上甚至還有兩個專門伺候遊客的服務員,穿着筆挺的號服,笑容可掬地站在車門口歡迎旅客,幫他們拿行李,還殷勤地遞上擦汗的毛巾。

然後,從傍晚時分發車之初,兩位服務員就好像民航客機裡的空姐一樣,一刻不停地給全車遊客送上各種東西,首先是拿出幾種報紙和旅遊雜誌供遊客選擇,接下來給每位遊客送上一瓶礦泉水,然後是每人一個小餐盒,裡面包括一把勺子、一袋餅乾、一塊糖、兩個茶包和一個塑料杯子;隨即在送開水的同時詢問車上的晚餐需要素餐還是非素餐;詢問完畢後開始送餐,非素餐是雞肉咖喱和甜米飯,素餐是素漢堡和果汁,都是用餐盤裝着,類似飛機上的飛機餐,用車上的一個微波爐熱出來。最後還有冰淇淋和口香糖。

這一套流程下來,前後大概需要兩個小時,在這兩個小時裡,服務員一直在不停地忙活着,而遊客所要做的只是坐在椅子上,選擇食品並點頭微笑……一股身爲上等人的感覺頓時油然而生……

——在每人付了一千元人民幣之後,旅行團領隊慷慨表示,王秋他們這些蹭車的也可以享受同等服務。

由於這是個佛教朝聖旅遊團,所以絕大多數的遊客都選擇了素餐,不過王秋堅持要了葷的,因爲他總覺得漢堡頂不了晚飯,同時也難以想象素漢堡是一種什麼樣的玩意兒——沒有肉餡的漢堡還能叫漢堡麼?

然後,他就看到旁邊座位上那位點了素餐的成功男士,皺着眉頭得到了兩種素漢堡,一種是麪包夾着油炸土豆餅,一種是麪包裡塞了綠豆咖喱糊糊。配上一些菜絲和番茄醬,還假模假式地用一張錫紙包裹,看上去好像是一個土著人看到航天飛機,就自己用木頭搭了一個,並以爲就應該同樣能穿越大氣層了一樣。

而這兩種素漢堡的口味也一樣的糟糕——那位成功男士只咬了一口就搖頭丟掉了。

很顯然,這樣奇怪的素餡漢堡,在印度之外的地方肯定都賣不出去……但王秋的非素餐也好不到哪裡去,甜米飯似乎是用羊油和糖攪拌而成的,半生不熟,而且非常膩人,結果他只好可恥地剩了許多。

等到晚餐用完,天色也漸漸黑了下來。由於是夜間行車,也沒有什麼可看的景色,如果是在國內的高速路,估計乘客們早已昏昏欲睡了,可是在印度,卻被顛簸得根本睡不着——說起來,印度北部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連小山包都(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遠在地平線盡頭的另一端)都難得見到一座,土地也還算結實,按理來說,應該是很容易修建公路的,至少比中國人被迫在西南雲貴的山溝裡架高橋挖隧道來得容易許多。可事實上,現代印度的公路系統似乎也跟印度鐵路一樣,還是當年英國人留下的,即使是旅遊大巴車行駛的所謂“高速公路”,其實也不過是硬化路面的普通公路,有些路段甚至乾脆是土路。每一段路上都能看到遊蕩的神牛,完全封閉式的高速公路極少,而高架橋上的高速公路更是傳說中的存在……收費站倒是多得嚇人,每隔十幾公里就有一個,可惜路面卻保養得極差,到處坑坑窪窪……

佛教朝聖旅遊團的旅遊大巴車就這樣停停開開,始終快不起來,最後在一個類似加油站服務區的地方,終於停了下來,領隊宣佈讓大家下車去上個廁所,然後就在車上休息一夜,明天早上繼續出發——看來,旅遊團的組織者大概也已經清楚,以印度的道路條件,是沒法讓乘客在行駛的大巴車上入睡的。

於是,一車遊客就這樣擠擠挨挨地下了車,可是真的到了那個廁所門外,卻又忍不住一齊捏住了鼻子:因爲加油站的這間廁所非常髒亂,裡頭的地板上到處積滿了溼漉漉的水漬,白色的瓷磚都變成了奇怪的屎黃顏色,水漬上頭還漂浮着各種詭異的液體和蟲子,以及未沖刷乾淨的糞便殘渣,至於抽水馬桶上的馬桶圈,則佈滿骯髒的鞋印,想來是使用它的遊客爲了避開污穢,只得直接踩在馬桶圈上面所致。

面對這樣的情況,男人們勉強忍一忍也就過去了,但女遊客,尤其是那幾個穿了長裙的女遊客可就犯了難,若是她們就這樣走進去上廁所的話,恐怕裙子會變成一條吸水抹布,甚至沾染到地上那些穢物……王秋也不知道她們最後是怎麼解決的,只是在回來的時候,卻發現鞠川靜香居然根本沒下車。

“……呃,你不用下去方便一下嗎?總不能憋一夜吧!”王秋好奇地問。

然後,這位胸圍很驚人的金髮蠢萌女校醫,就給了王秋一個囧囧有神的回答。

“……沒關係的啦,人家早就預料到會有這種情況,事先就在裙子裡面穿好成人用的紙尿褲了……”

——應該說,鞠川靜香老師雖然胸圍嚴重超出了亞洲人的平均水準,但思維上果然不愧是日本人嗎?

雖然這輛旅遊大巴不是臥鋪車,但是隻要把座椅放倒,也就變成了一張躺椅,可以將就着對付一夜了。

——在上過廁所之後,一部分疲倦的乘客戴上眼罩和耳塞,裹着導遊分發的毯子開始入睡。而另一些還有精神睡不着的乘客,則戴上藍牙耳機,津津有味地看起了車載電視裡的印度佛教歷史文化宣傳片。

在東亞各國,基本只要是個人就知道,佛教起源於印度。但大家同樣也知道,早在近千年之前,佛教在印度就已經進入了末法時代。唐僧上西天取經的時代,已經是印度佛教最後的輝煌,再往後,就是一路下坡直至崩滅——最遲到明朝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時候,天竺之地實際上已經是無經可取了。

說起印度佛教的由來,就得從印度文明的誕生談起——印度這個名詞的語意原來爲“月亮”的意思,在中國西漢時代,印度被稱之爲“身毒”,到東漢時又被稱爲“天竺”,一直到了唐朝才確定被稱爲印度。古印度是和中國、古埃及、兩河流域同時並稱爲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將近四、五千年的悠久歷史。

不過,跟中華文明的五千年一脈相承不同,印度文明卻有過好幾次的中斷,甚至連“印度人”這個概念的含義,也發生過巨大的改變——就像沒人會把現代美國人和古代的北美印第安人歸爲同類一樣。

跟東亞的黃種人一統天下不同,印度次大陸最初的居民人種就已經比較混雜,有非洲類型的尼格羅人種、澳大利亞類型的黑棕色人種、類似我們中國人的蒙古人種和來自地中海地區的達羅毗荼人等等。

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達羅毗茶人是印度最早的文明種族,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系列輝煌宏偉的城市,比如著名的摩亨佐達羅遺址,還有好幾座被沙漠和海水淹沒的神秘古都。

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原本活躍於中亞、中歐大草原一帶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駕駛着馬拉戰車,越過了中亞大平原,從興都庫什山口侵入了古印度。他們征服了原本棲息於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茶人城邦,佔據了印度北方的平原地區,並把達羅毗茶人和其他部族向南方或者向北方的山地、森林地帶驅趕。

同時也將雅利安人的吠陀文化傳入了印度,開始建立起許多個階級分立嚴明的雅利安王國。

“吠陀”一詞,源自於梵語,原意是知識的意思,它是雅利安人在漫長遷徙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偉大經典。它的內容方面包羅萬有,即使宗教聖書也是史料總集、文學詩歌,可以說是集雅利安人的智慧之大成,最後甚至成爲印度文化的代名詞。現代印度人就常常自稱他們的文化屬於吠陀文化。

隨着時間的流逝,雅利安人的社會形成了三個羣體,第一個是戰士集團,稱爲剎帝利,第二個是祭司集團,被稱爲婆羅門,這兩個集團爲爭奪雅利安人的政治權利進行了鬥爭,結果是婆羅門成爲了最後的勝利者。雅利安人的第三個集團是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者,他們就是吠舍。接下來,許多印度的土著居民也被納入了雅利安社會體系,成爲了雅利安社會的第四個集團,首陀羅——通常來說,吠舍往往是有些產業的農場主、商人、手工業主、地主,而首陀羅則是在農場工作的農民或者在手工作坊進行勞作的僱工。

在雅利安征服之後,爲了維護雅利安人的地位,雅利安人逐漸建立了許多社會和宗教制度和規則,使得這種階層的區分被永久固定下來。種姓制度由此產生——爲了對印度的土著民族,進行長期而有效的支配,雅利安人便根據吠陀的內容創造出原始的婆羅門教,並且根據經典裡頭的教義,將人民區分爲四個等級:首先從創造神梵天口中生出的,是身爲祭祀階級的婆羅門,從雙臂出生的,是身爲王族階級的剎帝利,從大腿出生的,是身爲平民階級的吠舍,最後從雙腳出生的,則是身爲奴隸階級的首陀羅。

由於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淺色皮膚和當地人的深色皮膚對比鮮明,所以膚色是和種姓制度緊密聯繫的一大因素。我們熟悉的“種姓”這個詞,實際上是16世紀來到印度的葡萄牙旅行者創造出來的名字。在印度,種姓其實被稱爲瓦爾那,瓦爾那這個詞就是很直白地指“膚色”,其本意和階層、地位毫無關係。

不過,經過了3500年的悠久歲月,雅利安人的膚色也在變化,因爲在熱帶的太陽下,只有深色皮膚的種族才能更好的生存,淺色皮膚容易因皮膚病而夭亡被淘汰,雅利安人基因中的黑色成分被遺傳和強化,淺色成分被不斷淘汰,所以到了現代,已經不能完全用膚色來判斷印度人的種姓高低了,某些高貴的婆羅門可能也膚色很黑,而一些賤民的膚色同樣可能會比較白——但是,總的來說,跟中國一樣,在印度一般也是皮膚越白的人出身越好,尤其是在一些印度上流社會的俱樂部,那些穿着西裝革履、連衣長裙的印度紳士和夫人,除了身上的咖喱味兒就跟西方白人沒有任何區別,看照片的話甚至會誤以爲是在歐洲……

無論婆羅門的皮膚是黑是白,這這四種階級都是如此的分立嚴明,不容任何人挑釁逾越,凡是試圖想打破這種鴻溝的人,都將受到其他階級的嚴厲制裁。因此,每個階級各司職司,也不容通婚交流,每個種姓制度都自成族羣,而且永無翻身出頭的機會。例如出生於奴隸階級的首陀羅,便終身是首陀羅,即使他付出再多的辛勞努力,也無法改變他的身份地位。他除了從事低賤的工作之外,無法找到其他的工作。

如果他真的跨越這層階級,去從事了不符合他身份的更高尚工作,而他原來的階級族羣還會反過來羣起指責,咒罵他破壞了這層神聖秩序。比較嚴重時,甚至還會遭到逐出族羣的處分,或是降到更低賤的階層,成爲衆人不可接觸的污穢階層“阿瑜迦跋”,也就是俗稱的賤民。

最早的印度賤民,是一些從事污穢工作的被征服的土著,比如屠夫、清潔工、辦喪事的……本來就已經夠遭人白眼了。更要命的是,高種姓的印度人,尤其是婆羅門對“潔淨”這個概念非常執着,所以賤民被認爲是不可接觸的人——古代印度人相信,疾病不僅通過接觸,甚至通過空氣都可以傳染,所以不僅他們不能接觸高級種姓的人,甚至要同高級種姓保持相當的距離,以避免被高級種姓的人偶爾見到。

由於這種階級分立嚴明的種姓制度,從行爲規範上支配着衆人的一舉一動,久而久之,遂使空泛的宗教規定變成事實,並且至今還深深影響着每一個印度人的思想和生活。種姓制度的最大特徵就是其頑固性和凝滯性,各個種姓之間不會轉化,在東亞、中東和歐洲,社會底層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機遇成爲高官和貴族,可以去當紅衣主教、阿訇,但在印度基本不可能。更要命的是,種姓制度建立後,不僅永久固定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地位,還固定了他們的職業,限制了各個種姓間的社會交往和婚配。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這四大種姓的分類,僅僅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相當於古代中國的士農工商。而在這四大分類之下,印度社會還有更加細微的劃分。如同古代世界的其他社會一樣,子承父業是印度的傳統,從事某項工作的家族將世代從事這樣的工作,當家族的成員數量隨着世代繁衍而逐漸增大,他們就成爲了一個社會團體,這樣的團體在印度被稱爲賈特,翻譯過來就是副種姓,或者亞種姓,每個副種姓中的各個家庭都從事相同的工作,互相建立緊密的社會聯繫,形成一個社會共同體。副種姓基本都是由職業產生,所以數量繁多,現在的印度有3000多副種姓。比如印度的聖雄甘地,甘地這個姓氏就顯示了他所屬副種姓的意義,甘地的意思是蔬菜水果商人,或者說菜販。

如同種姓一樣,出生在某個賈特的人終身屬於這個賈特,理論上不可以改變,必須操持該賈特所操持的職業,食用屬於該賈特的飲食——所以甘地當初想當律師和從政的時候,還一度被開除出去,當過一陣子的賤民,不過等他在國大黨裡混出頭變成聖雄之後,又被長老們恭恭敬敬地請了回來。傳統上,即使在四大種姓內部,不同的賈特也是不能通婚的,某個賈特的人只能跟某個賈特的人結婚,哪怕他們都是婆羅門或都是剎帝利。不過到了現代社會,這種規定已經執行得不太嚴格了。

由此可見,傳統印度是一個極度僵化和死板的社會,每一個印度人都是這個社會上的一顆螺絲釘,每個人從出生就被決定了命運,因爲他的姓氏就是世襲職業——比如說,有個印度人姓哈爾維,意思就是“做糖果的人”。那麼他們就必須去做糖果來謀生,如果沒有自己的店,就只能去糖果店打工。因爲那些老闆一看到他就想:哦,他姓哈爾維,生來就是熬糖煮茶的,別的工作恐怕做不好吧?

如此一來,說得好聽一點,傳統的印度社會就像一個大動物園,一個自給自足、等級森嚴、秩序井然的動物園。每個人各司其職、樂得其所。這兒有工匠、有牛倌、有地主,姓糖果匠的人家做糖果,姓牛倌的人放牛,姓戰士的人去打仗,賤民負責挑糞……每個人的命運都由姓氏決定了,像改行就得再投胎。

說得難聽一點,這種死板到完全沒有流動性的社會結構,不僅絕了底層印度人的上進之路,嚴重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對於最高統治者其實也是非常不利的,因爲這樣一來,人力資源就無法在各個行業之間流動——不僅僅是沒法從底層人民之中提拔親信,而且即使是在同一階層之中,也沒法進行人力調配。

一位古代印度的王公,如果想要發展冶金業,也沒辦法讓農民改行去當鐵匠;如果想要發展航海業,同樣沒法讓手藝人變成水手——所有印度人的職業都是世襲的,並且形成了像西歐猶太人那樣結構嚴密的一個個社團,或者說世襲的工會組織,而且還有宗教作爲理念支撐。統治者無論是想要解散團體,還是想要把新人塞進去,都非常的困難,甚至幾乎是不可能的,其難度不亞於一場宗教改革。

舉例來說,在十九世紀初期,英國殖民統治印度的時代,由於手工紡織的印度棉布被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棉紡業在市場上打垮,導致印度紡紗工餓死後的骨骸鋪滿了加爾各答的郊野——不是這些印度棉紡工匠太傻太頑固,一直到餓死都不肯改行去做別的來賺錢,而是印度極度死板僵化的傳統社會制度,讓他們基本沒辦法改行,如果某個行業被整體淘汰的話,從業者唯一的出路很可能就是集體自殺……

總之,印度的種姓制度雖然保障了婆羅門和剎帝利的世代富貴,卻打擊了底層勞動人民的積極性,讓他們因爲看不到在現世的希望而沉迷於宗教,同時也讓最高統治者難以集權,導致國家長期碎片化。

爲此,大約在中國的春秋晚期,跟老子和孔子差不多同一時代,在現代的尼泊爾境內,有個原名爲喬達摩的釋迦族王子——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就因爲不滿意婆羅門教這種宗教理論,經由刻苦修行後,在恆河畔的一顆菩提樹下悟道,最後創立了佛教,打出了衆生平等的旗號,試圖改變這種流傳已久的現狀。

可惜,佛教在佛陀的倡導之下,雖然跟婆羅門教爭鬥上千年,甚至在阿育王、戒日王等著名君王的支持下,一度成爲國教——就像秦始皇統一中國需要法家思想來支持一樣,這些印度君王們掃平割據、建立帝國,也需要一套能夠打破種姓桎梏、適應帝國結構,取代婆羅門教的新思想,故而選擇了扶植佛教。

但隨着印度的長期分裂,以及婆羅門教改變形態,成爲信仰更加廣泛的印度教又一次捲土重來,印度本土的佛教最終卻日漸式微,到了英國殖民統治印度的時代,佛教已經在印度本土基本絕跡。直到1947年現代印度建國之後,纔有中國、日本和東南亞的僧人重新回到印度傳教,讓印度佛教的香火死灰復燃。

不過,印度佛教的式微,並不意味着佛陀釋迦牟尼被印度人遺忘。因爲即使在印度教徒的眼中,佛陀釋迦牟尼也依然是一位非常偉大的神明,被視爲印度教最高神毗溼奴的十個化身之一。在印度的小學課本里,就告訴孩子們“……我們生活在一個美麗的國度。佛陀之光庇佑着這塊土地。恆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人類和動植物都賴以生存的聖水。感謝神明讓我們降生在這片土地上……”

所以,佛陀釋迦摩尼留下的很多遺蹟,也因此得到了印度教徒的保護,一直存留到了現代,而不是像猶太人那樣只剩半堵哭牆可供祭拜……比如,王秋他們此次前往的菩提伽耶,就是當年佛陀悟道的地方。

——也是有可能在異世界染上了T病毒的錢德拉.舒克拉先生,目前所在的地方……

第59章 到來與離去(下一)第18章 一炮糜爛數十里第136章 這個只管殺不管埋的世界(中)第42章 王秋的喪屍知識講座(中)第8章 刷分真容易(下)第67章 太空營救/搶劫?第15章 《鋼鐵俠3》開始(下)第3章 穿越之前別忘了預先偵察...二十四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二十四第81章 霸道女神的暴力追妻第99章 讓核爆來得更加猛烈一點兒吧!第97章 兔兔女王的野望(上)第62章 全球核戰一穿越地點別搞錯第45章 前往暴力兔子的國度第104章 新月旗墜落(下)第43章 決定日本命運的會議第188章 南美洲的新年(上)第83章 宣府內訌第18章 關於開設分基地的建議第20章 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二十)第37章 與右翼大佬的談判第38章 壓迫衆生的來訪者(中)第103章 新月旗墜落(上)第5章 曼菲士的憂慮第13章 飛越大綠海第1章 不一樣的二戰(上)第76章 新單位是麻風病院?!(下)第155章 走向廢土(上)第60章 無法避免的戰爭(中)一沒羞沒臊的全裸風尚第39章 壓迫衆生的來訪者(下)第14章 貓玩人(上)第150章 美利堅永不屈服(中)第39章 聯合艦隊歸來(中)第15章 暗流涌動(上)第60章 大統領の憤怒(上)小結民國很黑的大家不要萌它第28章 聖城阿維尼翁第23章 跨越時空的收破爛第49章 妹子們的大和號(續)第103章 新月旗墜落(上)第19章 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十九)第46章 再見仙人同志第2章 來自東方的騎士(上)第50章 土著眼中的阿爾努斯市(上)第13章 《鋼鐵俠3》開始(上)第63章 兔兔撿屍隊四這個是sm俱樂部嗎第89章 王秋的麻煩還未結束(下)第73章 全球華人穿越者同盟...第131章 巴拿馬大瀑布的誕生第44章 煩心事(中)第86章 崇禎皇帝的絕望(中)第72章 所有人都在驚悚三古埃及的飲食生死攸關的第30章 這幫弱雞外星人是來送人頭的嗎?第144章 只有開了外掛才能無敵第36章 帝國崩潰的大亂之世(上)第26章 哆啦a夢?阿蒙神?(下)第29章 注意!又有一大撥外星人來襲!第194章 荷蘭海軍上將的報告(上)第19章 密諾司王的室內旅行第11章 蒙大拿州的新據點(上)第104章 郭政委的鋼鐵雄心(完)第100章 不列顛之殤第167章 二帝殯天(上)第56章 白頭鷹不想當冤大頭(下)第3章 來自東方的騎士(中)第112章 金陵歌舞何時休?(三)第8章 只有五百円也要吃火鍋!第56章 伊塔黎卡城的假期(上)第141章 烈火烹油(下)第388章 福建暗流(下)場景3穿越日本平安時代第95章 大明帝國的喪鐘(中)第6章 貧窮姐妹物語(中)第52章 死亡的葡萄酒之鄉第47章 建設比破壞更有意義...第46章 百萬裝逼王(上)第178章 今年中國盛產皇帝(四)第17章 認真你就輸了第49章 這算是找到組織了嗎?第49章 兔兔大搬家(下)第5章 讓時間停止吧!第174章 爲淵驅魚(下)第7章 圓滾滾的上帝來了(中)第30章 捕獲南里香第82章 被削人棍是亞神的宿命第51章 土著眼中的阿爾努斯市(中)第32章 騎士、女王與教皇(中)第53章 阿爾努斯市的未來發展規劃二十六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二十六第1章 羅德島的李維爵爺第9章 宋欽宗的驚愕第35章 東亞戰雲起(下)第51章 土著眼中的阿爾努斯市(中)第172章 爲淵驅魚(上)第56章 滿意與失意(下)第55章 初戰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