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地方權力

景翠在來的路上,已經將此事考慮清楚了,區區五個封君,根本不是事。

此刻,聽到楚王一問,立即便應道:“大王,喜君等五人,本來就是待罪之身,身爲封君,未得大王詔令,擅自返回封地,形同謀反,理應滅族!”

“好,令尹之言深得寡人之心。”說着,熊槐看着景翠三人問道:“只是,寡人擔心喜君等人會負隅頑抗,不知哪位賢卿願去將他們抓捕?”

景翠三人見楚王看過來,立即拱手請命道:“臣願往。”

熊槐見狀,沉吟了一下,開口道:“令尹身爲百官之首,不能輕易離都。而宋國那邊,事情還定論,寡人擔心東方再起波瀾,還需柱國在國中坐鎮。”

說着,熊槐看向公孫衍道:“故,這事便請犀首走一趟,帶兵剿滅喜君等五家,抓捕他們全族回郢都受刑。”

“唯。”

接着,熊槐臉色一正,肅然道:“令尹,喜君等人私通敵國在先,而後畏罪潛逃在後,實在是欺寡人太盛。左徒說,地方大臣權勢太重,以致羣臣桀驁不馴,不把寡人放在眼裡。寡人深以爲然。故,寡人打算採納左徒的建議,限制地方大臣的權力。”

說着,熊槐看着三人問道:“不知諸卿以爲如何?”

景翠與昭雎聞言,心中俱是一沉。

不久前上朝時,他們才得知此時,現在,時間纔沒過多久,楚王再次正式提出此事,他們完全沒有準備好。

此時,昭雎眼睛餘光瞥了一眼一旁的屈原,心中已經聞到了一絲異樣的氣氛。

上次屈原主持變法,在羣臣的反對下,最終功虧一簣。

時隔十幾年,這次屈原再次擔任左徒,難道是打算再次在楚國掀起一場變法嗎?

或許這次削弱地方大臣的權力,僅僅只是開始,一旦地方權力被收回,那時,若是楚王全力支持,恐怕屈原會強行推動變法。

只是···

昭雎心中疑惑的是,這次變法成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高?

是不是與上次一樣,準備不足,貿然行動,最後遭到羣起圍攻而失敗。

最重要的是!

昭雎眨了眨眼睛,看了楚王一眼,楚王的決心有多大?

若是大王跟上次一樣,在羣臣的壓力下,調走唐昧,疏遠屈原,不了了之,那就坑了。

此時,熊槐見景翠三人全都沉默不言,便點名道:“令尹,這事卿怎麼看?”

景翠沉吟道:“大王,楚國行縣制,已經有三四百年了,這麼長的時間,一直都是縣尹主事,貿然改變此法,臣以爲會造成國中混亂,羣臣疑慮,故,此事有些不妥,還需慎重考慮。”

屈原聞言立即開口道:“令尹此言差矣!我楚國立國七百餘年,之前一直都是隨周制,分封大夫治理地方。直到三百多年前,文王一改前法,在申息兩地設縣,以縣尹制之,至今三百年有餘矣。

昔日文王改周制,雖然國中短時間內出現了一些混亂,但是,數年後,申息等地穩定下來,申息之地卻爲我楚國提供了大量精銳之師,莊王正是在各縣的強兵支持下,稱霸天下,問鼎於周。”

說着,屈原向楚王拱手道:“大王,由此可見,縣尹之法並非我楚國自古之法,只是文王之法。

如今三百年過去,原本處在邊境的各縣,如申息兩地(申地在宛城附近,息地在蔡地南),已從邊境重地,變成我心腹之地。縣尹沒有外敵的威脅,掌握縣內的所有大權,對之內百姓予取予求,對大王則陽奉陰違。

這次各縣面對秦韓聯軍來襲,一面向大王表忠心,一面同秦國私通,這便是明證。繼續讓縣尹掌管縣中所有大事,已經不合時宜。況且,人力有時窮,並非所有人都能同時精通軍政之事。

並且,昔日一縣之地,百姓多聚於城中,縣中百姓稀少,縣尹一人便可以處理全縣之事。但如今則不然,一縣之民,較之文王之時,百姓數量增長十倍不止,僅憑縣尹一人,已難以處理全縣之事。

故,臣以爲縣尹制,已經到了要變革之時。”

說着,屈原拜道:“請大王在各縣增設縣丞縣尉以及各部佐吏,以縣尹爲長,以其他人爲輔,共同治理一縣。”

此刻,景翠看着滔滔不絕的屈原,頓時一陣啞然。

他從早年跟隨先王時起,便一直在軍中領兵,從在威王以及昭陽帳下作戰,到自己獨自領兵作戰,不是在攻打其他國家,就是在被其他國家打。這幾十年來,都是在領兵打仗,對於地方政務乃至朝中事務,一直插手甚少,同樣也知之甚少。

或許年少時,學過如何治理地方,但是,幾十年過去,教他的老師早就化成灰了,現在他哪知道治理地方。

結果,現在,他才說了一兩句,結果引來屈原的長篇大論。

更揪心的是,他竟然無法反駁。

此時,景翠張了張口,卻什麼也沒有說。

熊槐見屈原拜倒後,景翠卻沒有說話,便點了點頭,不管景翠十倍說服了,還是理屈詞窮,反正令尹已經不反對了。

況且,熊槐對屈原所說的事情,更是聞言深以爲然的點了點頭。

現在縣尹,的確已經無法獨自一人處理全縣事務了。

雖然楚國各縣還沒有縣丞縣尉這一正式職位,但是各縣之中,已經有了類似的職則劃分,專人負責專事。而這些人,大都是由縣尹的門客擔任。縣尹上任前,就將屬吏全都準備好,一上任,便讓這些人接手全縣事務。等離任時,再將所有門客全都帶走。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嚴重的弊端,那就是每次新縣尹上任,都因爲事務的不熟悉,而導致縣中暫時出現一陣混亂。

直到縣尹以及門客熟悉縣中事務後,這才穩定下來。

而在北方的各國,尤其是秦國,早在商鞅變法之時,就確立了屬吏之法。其中,最重要的縣令縣丞縣尉這三個職位,都是由國君親自任命。

想着,熊槐便轉頭向昭雎問道:“柱國,不知卿意下如何?”

第一千兩百章 決意遷都第一千兩百三十五章 罷免田駢第四百二十九章 突圍第四十六章 似曾相識第九百二十一章 年華易逝第一千兩百八十五章 贈之金印第三百五十章 暴漲第五百四十八章 善道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兵進大梁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詛咒起誓第五百五十四章 建言第一百四十六章 燕昭王第一千兩百六十六章 如同二君第一千兩百零三章 當頭一棒第六十四章 魏國抉擇第三百九十一章 援軍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舉借債第六百七十三章 巴歌滿城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尊一殺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安撫第七百二十一章 免稅安民第七百四十三章 考覈第一千兩百四十九章 魚上鉤了第八百三十三章 血洗越地第九百三十章 希望第一百零三章 越國渡海第四百六十四章 劍指濮陽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件禮物第五百九十章 轉封 中第八百九十五章 舉賢薦能第四百一十一章 叛意第二百八十七章 出手第一千兩百六十九章 親子待遇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十年樹人第七百章 風波再起第一千零七章 卒飄如風 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軍成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陳舉之死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安撫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田文之謀第一百零五章 威逼利誘第一百一十四章 齊國戰敗第一千零四十章 韓王崩第一千零一百章 緘默第一百七十七章 遺贈第九百一十二章 苗頭初現第六百九十八章 羣起圍攻第六百七十一章 斬將第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謠言離間第八百五十三章 頒佈爵位 下第二百二十六章 連楚伐齊第五百零一章 楚越會盟第三百九十章 齊越第四百五十一章 自願相滕第九百三十四章 在陳第四百三十七章 破城第八十八章 戰船上岸第七百七十六章第六百零一章 鼓舞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媧皇紙第二百五十章 牽線搭橋第七章 爲之奈何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一急一緩第三百八十一章 初戰第六百七十三章 巴歌滿城第三百七十三章 遊說第一千兩百四十八章 江上示警第五百六十四章 最後的障礙第七百五十四章 巴人攻城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獻地第八百七十九章 禍不單行第三百二十六章 使者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田文之謀第五百九十四章 洛邑第一千兩百七十九章 知否知否第四百五十三章 退兵之議第六百八十二章 越王臼的首級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趙雍求教第五百六十七章 會稽城中第六十二章 秦楚之難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突如其來第八百二十五章 當堂暈倒第五百三十九章 決戰 四第五百零七章 南顧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殺人第一千兩百三十章 主將人選第一百六十七章 封君上書第三百九十三章 止步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秦韓決戰第十六章 心有憐惜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許行之死第五百六十二章 襄陽之外第七百零七章 圖窮匕見第六百八十四章 聯姻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另有算盤第二百九十七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七章 昭陽遺言第四百三十章 圍殺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人口之議第八百八十三章 初衷易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