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 墾荒招安

聽到楚王詢問,屈原立即應道:“大王,要想與勳貴爭奪人口,首先就要破除私田不交稅的現狀。百姓之所以紛紛投靠勳貴,就是因爲私田無需交稅,貴戚上交給國家的供奉,遠遠少於正常田地的稅收,故而勳貴便可以在私田中,以比國家稅收低出許多的田租來吸引百姓投靠他們。

所以,私田不交稅,這纔是貴戚與國家爭奪人口的根基所在。

一旦國中所有私田,無分貴賤,全都需要交稅,那麼貴戚與國家爭奪人口的優勢,則會因爲百姓除了正常向國家交稅意外,還需向貴戚再交一次稅,兩次稅後,貴戚的優勢,則會變成劣勢。

所以說,私田交稅,這纔是獲取百姓的方法。”

熊槐聞言點了點頭。

如今天下各國的稅賦本來就重,楚國更是公認的稅賦極重的國家,若是楚國的百姓除了交稅以外,還需供養貴族。

如此,用不了幾年,那些託身於貴戚的百姓,則難以承受沉重的稅負,而紛紛逃亡。

屈原見楚王點頭,再度開口道:“大王,天下各國,無論是我們楚國,還是其他國家,之所以只有破產逃亡的百姓纔會投靠勳貴。那是因爲投靠貴戚之後,他們便已經不再是國家的百姓,而是貴戚的私產,生死富貴全在貴戚一念之間,國家的法律同樣也無法保護他們。遇到仁義之主還好,遇到殘暴之主,則還不如逃亡成爲盜賊。

所以說,投靠勳貴,這並非出於百姓的自願,而是失去未來的無奈之舉。”

說着,屈原拱手道:“大王,如今漢北諸地已經沒有封君的封地,封君的權勢,也已經無法影響地方,藉此機會,大王可以派人清查土地人口,然後趁機在漢北率先對私田徵稅。”

熊槐點了點頭,這本是應有之意,否則,他之前也不會費心費力的將漢北的封君全都轉化爲食邑封君。

之前那些勳貴的私田之所以不用交稅,那是因爲早在分封之初,封君對國家的供奉,就已經按照封地的當時的狀況而相互約定好。

只是沒想到,鐵器的大量使用,讓開墾便的容易,封君會爲了在封地內開闢私田,而向國家的百姓伸出爪子,致使國家人口大量流失,以致國家越發虛弱。

現在,封君們失去了封地,那麼他們開墾出來的私田,也再次變成王田。如此一來,國家向這些田地進行徵稅,也就是理所當然。

同樣也是因爲私田的財富巨大,封君們不到萬不得已,萬萬不可能放棄這筆天大的財富,這才讓熊槐下定決心,不惜自斬一刀,借秦韓兩國之力,逼漢北的封君們交出封地。

此時,屈原拜道:“大王,正是因爲漢北受到秦韓兩國肆虐,許多百姓流離失所,並已經成封君的真空之地,臣這才請求大王在漢北免稅兩年。其目的所在,便是在漢北率先實行,與封君爭奪人口的兩個關鍵所在:墾荒與招安。”

熊槐聞言,精神爲之一振,看着屈原期待的問道:“賢卿的意思說是!”

屈原笑道:“大王,顧名思義,這墾荒與招安,便是招募百姓墾荒,招安便是招募盜賊。

如今我楚國之內,除了國家的王田,便是貴族的私田,因爲國家並不承認土地私有,故而百姓私自開墾土地,視爲盜竊國家財富的盜賊。

故而,臣請大王下詔,承認土地私有,允許百姓開墾荒地,開墾出來的田地,爲百姓自有,但需要向國家交納稅賦,私田的所有稅賦,全都與王田等同。同時,爲了鼓勵百姓墾荒,可以在開墾田地的頭兩年免除稅負。

而招募盜賊,正是向國中各地宣佈,不再抓捕盜賊,而是轉爲招募盜賊墾荒。只要盜賊願意改過自新,自動向地方各縣投誠,只要盜賊在國家這裡沒有案底,各地就應該本着人之父母之心,主動安置盜賊。

至於如何安置盜賊,則可參照墾荒令,讓盜賊去墾荒。若是盜賊貧困,一無所有,各地還需無償借給農具,只需五年內歸還購買農具的錢便可。

如此一來,那些因爲破產逃亡,流落各地的盜賊,便有了重新成爲國家百姓的機會。兩年後,國家不僅再次有了兵役徭役稅收的來援,而且還會多出十幾畝乃至上百畝田地,此外,大王還會收穫仁義之名。這正是一舉數得的方法。”

熊槐深以爲然的點了點頭,而且,除了屈原剛剛所說的好處外,更大的好處,還是之前所說的與封君爭奪人口。

百姓之所以逃亡,除了因爲稅負太重外,更多的則是因爲天災人禍。一旦百姓破產,就只能逃亡。

但是,墾荒與招安一出,則百姓將沒有逃亡的必有了。

若是遇到災難,一時難以承受稅負,便可迅速開墾一些田地,進行補種,數月之後便會有獲得收成,關鍵是這些還無需交稅,這一筆收入,足以解一時之急。

若是徹底破產,還可效仿盜賊,去其他地方開墾土地,兩年不交稅,足以讓一個家庭緩過勁來。

至於土地的問題,熊槐絲毫不擔心,楚國地方五千裡,典型的地多人少,無論百姓怎麼開墾,百年甚至兩百年內,地都多的用不完。

畢竟,在後世,江南的開發,可是整整持續了近千年,從漢代一直持續到唐宋。現在,連洞庭都是楚國流放百姓的地方,更別說其他了。

至於百姓爲了躲避稅負,不斷換地的問題,熊槐同樣也不擔心。

因爲現在不是數百年的刀耕火種,以前開墾一塊土地後,地力數年內就會枯竭,只得另尋他處。但是隨着耕種技術的進步,土地開墾出來後,隨着耕種的不斷持續,地力只會越來越肥,收成也比開墾之初還要多,而不會出現收成越來越少的情況。

這不僅讓國人形成了故土難離的思想,也讓百姓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土地。

所以,這兩道政令一旦實施,百姓也就無需因爲破產,而賣身貴族。如此,便堵住了百姓流向貴族的通道。

第一千兩百六十二章 心有所感第五百五十四章 建言第一百五十五章 季子接子第四百六十四章 劍指濮陽第二百四十五章 離間第四百三十五章 離心第一千兩百一十七章 出面調停第五百七十二章 城破第三百一十七章 圖趙第一百三十三章 恩威並施第七百二十六章 以德治國第三百五十章 暴漲第八百八十七章 齊國退兵第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太子來楚第一千兩百八十九章 田文獻薛第二百五十四章 接見第五百七十三章 秦帝楚王第三百一十三章 籠絡第一百三十三章 恩威並施第五百四十一章 惡戰第六百七十五章 石磨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齊楚決裂第六百零一章 鼓舞第五百九十四章 洛邑第九百四十六章 楚國的破綻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秦韓決戰第八百二十七章 封城抓捕第七十六章 秦使再至第一千兩百六十一章 君臣試探 下第七百三十一章 封君令尹第一千兩百七十四章 加大力度第二百零八章 援手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一百六十四章 中央地方第五百五十九章 再幫一把第一百六十三章 襄成君案第二十六章 寡人有疾第六十七章 見招拆招第六百三十七章 國家亂有忠臣第九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一百八十五章 莊蹻第二百七十七章 輕取西都第八百四十六章 會稽考覈第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公子憲章第一千兩百五十一章 父子合流第八百五十一章 頒佈爵位 上第二百四十八章 宋魏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不遲第一百一十一章 欲渡濮水第六十九章 上策中策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援軍到來第二百二十一章 交換大臣第八百二十八章 吳水盡赤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若有所思第四百八十九章 借兵之約 上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天下皆驚第七百零四章 動作第七百五十三章 戰事起第二百七十五章 再圍一城第八百零二章 棄我去者第二百八十二章 戰初第六百八十七章 公子子青第六百一十四章 宋國出兵第九百八十七章 暗流第五百零一章 楚越會盟第八百二十八章 吳水盡赤第七百三十九章 新年至第一百八十三章 盟誓第四百一十五章 答應第一千兩百三十三章 緊鑼密鼓第六百七十九章 楚韓結盟第一百八十二章 驚聞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步步殺機第六百七十五章 石磨第三百一十二章 聯姻第一百一十九章 韓使入楚第一百五十九章第一千兩百六十六章 如同二君第三十五章 犀首夜奔第三百四十五章 求援第九百一十七章 刺殺第四百三十二章 投降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殺機重重第三百二十五章 庸縣第四百一十八章 順勢而爲第八十四章 徵召封君第五百六十五章 越王臼第二百六十六章 義渠求和第二百六十九章 進言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誅殺昭常第五百四十四章 乞降第三百四十七章 局開第五百六十三章 方城之內第六百一十六章 析邑第五百四十三章 自殺第五百三十一章 淮北第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六國停火第二百一十章 交戰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在齊 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關虎進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