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聖意難測

朱棣對黃偐的話不以爲然,他認爲王賢和紀綱別苗頭是有的,王賢和太子感情還很深也是有的,但這都構不成王賢保護胡廣等人的理由。像王賢這樣的聰明人,如果爲太子捨身而出還在情理之中,但是不會爲一羣江西佬出頭的。

而且在帝王心中,文官不過是一羣只知道盆裡爭食的家犬,把他們捧得再高,也威脅不到皇家的江山。武官就不同了,那是一羣虎狼,要是不對他們加以限制,他活着自然沒事兒,但等他百年之後,那是要把他的子孫吃得骨頭都不剩的。

所以天下人都覺着,朱棣是馬上皇帝,和那羣靖難功臣稱兄道弟,對他們好的沒話說,所以皇帝應該是重武輕文的。這樣想的人,都太傻太天真了,就像朱棣打着維護藩王利益的旗號起兵靖難,等他一坐上皇位,削起藩來比他侄子還猛,只不過手段更高了些而已。

對於稱職的君王來說,他的行爲並不受感情的控制,而是由他屁股底下的龍椅決定的。朱棣頭腦十分清醒,爲了朱家的江山千秋萬代,他是一定要推行重文抑武的國策。只是之前朱棣因爲天下未靖,雖然有心提高文官地位,卻也得顧忌武官的感受。但現在四海晏然、已經不會再有大戰了,他就不能再耽擱下去了。

所以年前朱棣翻看錦衣衛呈上的名冊,說那句‘縉猶在耶?’紀綱給理解成皇帝嫌解縉還活着,其實是錯誤的。皇帝其實是覺着,解縉這些年遭得罪也夠了,作爲天下文人的榜樣,不應該再受折辱了。皇帝是想把解縉給放了,結果紀綱卻把解縉給殺了,這讓朱棣極不滿意,才促成皇帝想換個人來管詔獄的念頭。而王賢這個舉人,說起來也算是讀書人,又是太孫的好兄弟,讓他來管詔獄,必能保護好牢裡那些文官。那些傢伙雖然是鐵桿太子黨不假,卻也是大明文臣的種子。皇帝把他們關在牢裡,讓他們避開二龍奪嫡的兇險風浪,又何嘗不是一種保護?

這就是帝王心術,對你好不一定真就是想讓你好,對你不好,也不一定是真惡了你……就像皇帝把王賢推到北鎮撫司的位子上,看上去好像是莫大的信任和提攜,可那是把他放到最兇猛的野獸面前,除了性命相博沒有第二條路。但饒是皇帝已經高看王賢一眼,卻還是驚喜的發現,他的表現比自己料想的還要好。王賢竟在勢傾天下的紀綱面前不落下風,甚至打得紀綱手忙腳亂。

更讓皇帝感到欣慰的是,王賢這種正經舉人就是比紀綱那種肄業的諸生,要更能體會到聖意的變化,他上任之後主動交權刑科,明確北鎮撫司不奉旨意絕不出動,都符合皇帝收權的想法。這次王賢把科場案攪成了僵局,同樣符合皇帝的想法——按照紀綱安排的路子下去,皇帝只能大開殺戒,然而大明朝已經死了一個首輔,不能再死一個了,不然文官徹底翻不過身來了。在皇帝看來,王賢顯然比紀綱更明白自己的心意。把案子攪合到這種程度,外人看不清楚,皇帝卻明明白白,進退自如。

想要嚴辦的話,只消奪去那陳周的舉人資格,三木之下,必然說實話。想要淡化此案的影響,則不剝奪陳周的舉人資格,讓此案的真相永遠掩蓋下去,然後自然是找幾隻替罪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憑本心講,朱棣是真想把胡廣這幫人統統殺掉,但就像他不能因爲感情好,就繼續偏重武將一樣,也不能因爲這羣文官王八蛋,就改變自己提高文官地位的初衷。

而且畢竟胡廣也只不過給了十個人考題,就算胡種也不過買了二三十份考題,後來王賢搜出來的上百份考題,多半還是紀綱暗中擴散開來的……朱棣深諳人性,知道這種以權謀私的事情,換個人上來也不大可能避免。

皇帝在那裡沉吟不語,黃偐和朱九都心裡打鼓,不知道朱棣到底是個什麼想法。

好一會兒,才見皇帝站起身來,兩人忙平息凝神,目光隨着皇帝的步履緩緩移動。

“那些舉子現在如何?”沒想到,皇帝問起了這茬。

“回皇上,”朱九馬上道:“那些舉子從案發那天直到如今,還都在貢院裡頭關着呢。他們既不能回家,又都無事可幹。雖然朝廷供給他們吃食炭火,倒也凍不着餓不着,可這樣下去,要不了幾天就會鬧出大亂子的。”

“唔。”朱棣點點頭,贊同道:“要儘快重考,讓楊士奇擔任主考官,重新出題重新考試,這次一定不能再出亂子了!”

按說皇帝發話,黃偐就該派人去把楊士奇召過來,可他也不糊塗,知道案子還沒審清呢,皇帝就說要重考的事兒,這不是暗示他們要儘快結案麼?草草結案的話,勢必無法刨根究底,那豈不是說這一場紀都督又敗給王賢了?紀綱的輸贏,黃公公並不太放在心上,他擔心的是自己剛纔說王賢的壞話,顯然沒有摸準皇帝的想法,這會不會引起皇上的反感呢?

沒辦法,他雖然也算是老臣了,但歸根結底還是個伺候皇帝的死太監。

“怎麼?”朱棣見他愣神,沉聲問道:“你不同想法?”

“臣沒有不同想法,”黃偐忙定定神道:“只是想到這樣一來,那邊的案子必須要加快結案了,誰有罪誰無罪,總得交代清楚纔好開考。”

“也不用那麼快結案。”朱棣的心思真的很難揣測,只見他搖搖頭道:“案子該怎麼審怎麼審,不要去幹擾法司。”

“是。”黃偐心情一鬆,卻更加迷糊了,不知道皇帝葫蘆裡賣得什麼藥。

他不明白,卻有人能明白。畢竟十幾年的書不是白讀的,刑部尚書吳大人和左都御史劉大人,就從皇帝撲朔的旨意中,琢磨出許多道道來……

永樂皇帝的聖意難測,但爲臣者卻偏偏要揣測聖意,不明白皇帝什麼意思,把差事辦得違了皇帝的心意,那可就輕則危急仕途,重則要啷噹下獄的了。所以兩人接着商議案情的機會,湊在劉觀的簽押房中,屏退左右商議起來……

吳中苦着一張臉問道:“劉大人,您說皇上一面下令儘快重考,一面又命我們按部就班,這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呵呵思正兄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劉觀卻淡定的笑道:“皇上的意思還是挺明白的,你想想,重考的主考官是誰?”

“楊士奇。”吳中心說這不是明知故問麼。

“籍貫?”劉觀又問道。

“江西……”吳中說着有些明白了:“一個江西籍的主考犯了事,欽點的繼任者卻還是江西人,這說明皇上不認爲朝中有贛黨。”

“應該說,皇上不想讓天下人認爲,朝中有個贛黨。”劉觀沉聲道:“所以此案不易擴大。”

“那爲何不早點結案呢?”吳中不解道。

“呵呵。”劉觀捻鬚笑起來道:“雖然有人在暗中幫着胡學士等人,但皇上洞燭高照,自然知道考題泄露一事乃空穴來風,非是無因,雖然從全局考慮,不明着追究下去。但不能不略做懲罰,否則豈不讓人以爲天子可欺?”

“你是說,”吳中恍然道:“皇上故意拖着案子,讓那些浙江和江西的舉子錯過這次會試?”

“不錯,只是讓那些官家子弟蹉跎三年,聖上已經很是仁慈了。”劉觀臉上現出濃濃的欽佩之色道:“而且這樣也免了聖上干預司法的口實,吾皇實在是英名!”

“是啊,皇上這樣還真是最好辦法。”吳中讚一聲,又有些惋惜道:“只是這樣一來,那些浙江舉子就可憐了,本來沒他們什麼事兒的。”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聖上以一身御天下人,不可能顧及到所有人的。”劉觀緩緩道:“不過是晚一科及第而已,再說今科也不一定能考中。”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接下來該怎麼做,也就是順理成章了,兩人又商議了片刻,便敲定了下次開堂的方略。

劉總憲不愧是侍奉皇帝十幾年的老臣,把皇帝的心意猜得十分透徹,唯有最後一點他猜錯了,那些浙江舉子錯過科舉並非是誤傷,而是皇帝有意爲之。

而皇帝之所以這樣做,作爲當事人的王賢,自然清清楚楚。那些浙江舉子,可都是他的鄉黨啊!他們被壓上一科,對王賢是個不小的打擊——畢竟耽誤上三年,會影響到許多人未來仕途的高度,王賢想指望他們在朝中相助的美夢,也不得不拖後三年……

“這一科的黃金榜上,我浙江舉子要掛零了。”這讓王賢生出濃重的愧疚之情,那種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心情,真比降他的官還難受。

“也不至於,”吳爲輕聲安慰道:“林榮興和李寓他們幾個,就聽從大人的勸告躲過了這一劫。”說着笑笑道:“重考時要重新入場,他們正好可以參加。”

“是麼?”王賢這才露出一絲笑道:“這倒是個好消息……”

第9章 很黑的手第1003章 誣殺第384章 栽贓第255章 民心第276章 風暴過後第491章 各懷鬼胎第542章 賽蘿蔔第312章 答裡巴第451章 問案第288章 逆轉第919章 交易第98章 以工代賑第531章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橋梯第167章 入山第35章 冤家第1087章 萬箭第319章 長征第522章 朱九爺第538章 西瓜第817章 薑是老的辣啊第372章 大閱第1169章 狗急跳牆第170章 追蹤第1181章 無趣第399章 唐賽兒第1072章 變卦第179章 心思第550章 文士之爭第972章 肉食者鄙第389章 大勢第1235章 傲骨第106章 陷害第260章 冤家聚首第938章 伏擊第490章 反覆第593章 招供第396章 立身之道第1221章 連鄰村老幹都知道了第929章 請君入甕第519章 怨念第1125章 火燒龍牀第492章 歸順第27章 縣衙第883章 體察民情第361章 發燒第291章 大有收穫第944章 嘗新第210章 老孃第457章 談判第605章 招供第181章 兩難第432章 螳螂捕蟬第794章 對峙第358章 大戈壁第180章 舊知第652章 舌戰第1076章 重逢就好第1130章 那個男人第842章 強項第913章 天火降第370章 交換第161章 黑鍋第259章 軍師第1241章 被打死了第1042章 原委第678章 王佑第305章 陰謀重重第1189章 大敗第972章 肉食者鄙第591章 樹坑第1232章 赴宴第700章 真人歸第1212章 韃靼太師的兒子第119章 殺招第1081章 瑞雪第1160章 哭陵第288章 逆轉第401章 三路欽差第27章 縣衙第905章 除夕第188章 君爲輕第625章 爲人父爲人夫第1091章 逆臣第1126章 嚴清第522章 朱九爺第383章 小妹夫第710章 重逢第373章 狀況百出第1140章 接駕第716章 打焦贊第690章 助人乃快樂之本第100章 玉麝第742章 十年晚矣第688章 亂第273章 偷渡第1166章 檄文第559章 爭執第370章 交換第409章 美人計第402章 乾坤一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