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

瑞典和丹麥人在和伍崇曜的談判很成功,這個時代,英國已經大張旗鼓的開始鼓吹自由貿易理論。網雖然不是所有國家都接受,但是進口自己絕對劣勢的產品,以及生產本國絕對優勢的產品,這樣的經濟思想已經深入人心,紛紛被各國作爲制定政策的依據。

而瑞典和丹麥,甚至完全接受了英國的自由貿易理論,他們跟德國不一樣,他們的市沉小,根本就沒有能力生產所有的東西,因此貿易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必須,他們已經跟英國達成了多種多樣的自由貿易協議,分享了英國的繁榮市場。

現在他們更渴望能打開中國市場,所以當伍崇曜提出,給予他們部分產業免稅,換塞們對中國的茶葉和絲織品的免稅,他們根本就沒有拒絕的理由,因爲這兩樣產業,他們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展的,屬於絕對成本劣勢的產品。

最終達成的協議是,廣東給予瑞典的鐵礦、鐵製品,和木材、木製品這兩類瑞典最大的產業免稅,瑞典給予廣東的茶葉、絲織品免稅;廣東給予丹麥農業和畜牧業免稅,丹麥給予廣東的茶葉、絲織品免稅。

這種貿易條約,對兩國來說是巨大的成功,等於打開了廣東兩千多萬人的市場,辦一個舞會慶祝一下是必須的,當然還要邀請朱敬倫等廣東地方官員參加。

瑞典和丹麥兩個小國,位於北歐,都是相當開放的國度,國民開放的風氣,比英國人尤甚,相比德國,這兩個國家纔是純粹的北歐海盜的後代,兩國王室那真的是可以追溯到當年的海盜領的。

而英國文化中的開放,其實就源於海盜的殖民,源於盎格魯撒克遜文化,而是英國本土過去的凱爾特人文化。比如英國的普通法體系,所以陪審員判定,基本上跟當年的海盜部落公開審判一樣。

對比不同的文化源流,就可以現,事實上文化越是落後的地區,就顯得越是平等,馬教主的著作中說,是剩餘產品的出現,帶來了階級分化,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原始社會最爲公平,有了剩餘物資,纔出現了窮富的差別。

造成這種原因的,第一是物質基礎,擁有更多財富的領,更能將手裡的財富變成力量,比如北歐海盜,雖然個體之間相對平等,但是出海劫掠的時候,戰船和物資都是由領準備,最後劫掠的收穫中,領也要分最大的一份,等到他們結束了劫掠文化,開始定居的時候,擁有物質積累的領就演化成了領主,戰士要麼成爲依附領主的騎士,要麼就是奴;第二個原因則是這種落後的劫掠社會中,個體之間的力量差距較小,大家都是拿刀子的,誰敢欺壓誰弄不好就是決鬥,這在農業文明中也是一樣,正統的王朝社會分化出皇權、官僚和士大夫階層,可是梁山好漢們都是兄弟,雖然有座次之別,但終歸要平等的多。

開會共同議事,也是這種社會結構比較扁平的文化的特點,蒙古人有忽裡臺大會,西方人演化出了議會,而東方君王則變成了朝堂,在西方議會制度平權之前,議會只是貴族們議事的地方,相比東方式的的朝堂,相當於共同議事中加了一個皇帝的決定權,避免了無謂的爭吵造成的拖延不決。

議會制早期,西方人自己都看不到這種制度的好處,之所以有這種制度,是因爲王權實在是壓制不住貴族權力,逼不得已才讓貴族們一起商議,荷蘭共和國建立之後,他們的議會爭吵不斷,多年決定不了一道法案,最後決定請一個國王回來裁決,就是英國的伊麗莎白,可伊麗莎白收的保護費太高,導致荷蘭人承受不住,最後又把她請走了,於是荷蘭人建立了東尤公司,並給予東尤公司相當於國家的權力,讓他們可以鑄幣、組建軍隊和對外宣戰,其實就是爲了規避議會體系的低效。

但是幸運的是,從英國開始,議會制走出了早期爭吵不斷的泥潭,不斷的制度化,不斷的優化,走向了現代代議制的道路,中國的朝堂卻幾千年如一日的運作,沒有突破現代文明的那道天花板。

這種情況有專家認爲是必然的,有人認爲是偶然的,朱敬倫也覺得是必然的,中國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中國人長久的享受着大一統帶來的穩定,也要承擔大一統帶來的低效,畢竟一個沒有競爭對手的集團,產生改變的動機是很小的。

就好像國企在跟民營企業競爭的時候,效率極低,但是卻相對穩定,民營企業動輒幾年間就倒閉了,而國企卻願意投資長期的產業,當然這不包括那些貪腐的國企,以西方國營企業來論的話,一個是低效但穩定,一個是高效卻動盪。

不止是企業,國家也是這樣,西方國家間的競爭極其慘烈,德意志曾經有四百多個大大小的邦國,英國也分爲大大小的貴族領地,這種分裂之下小國的競爭是十分慘烈的,不變革往往意味着死,所以當一個國度出現某種新技術或者新的管理方式的時候,馬上就會被其他國家引進。

啓蒙運動的時候,連俄國這種偏居歐洲最東邊的封閉國家,葉枯琳娜二世也能不斷的和伏爾泰通信,推行歐洲最流行的思想文化和制度。重商主義在意大利出現不到十年,英法等國都開始效仿,之後遍及全歐洲。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變得強大,法國、普魯士不斷的偷盜英國的技術,最高峰的時候在法國工作的英國技術人員多達幾萬人,而普魯士不斷的排除商業間諜去窺視英國的工廠制度和生產技術,克虜伯之所以能夠生產優質的大炮,跟克虜伯親自跑去英國偷取鍊鋼技術是分不開的。

這種和平時期的激烈競爭,促使西方國家飛展,就好像中國戰國時期,面對生死存亡的激烈競爭,各國先後不斷的變法,引入各種流派試圖讓國家強大,諸子百家先後涌現,鼎鼎大名的商鞅變法,也是在秦國被率先變法強大的魏國打的幾乎滅國的情況下才生的,不變就死,你變不變?

歐洲諸國林立,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和文化是他們的不幸,也是他們的幸運,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競爭,促使他們不斷的改變,不斷的進步,最終遠遠的過了穩定安逸的東方世界。

後世中西方文化界都有一個疑問,爲什麼中國古代不缺技術,不缺市場,也不缺資本,可是工業革命爲什麼沒有在中國生,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競爭,中國是一個嚴重缺乏競爭的國度。

西方不但有英國、法國、西班牙這種民族國家之間的爭霸,還有普魯士、黑森、奧地利這樣的邦國之間的衝突,也有漢堡、呂貝克這樣的自由城市之間的競爭,各種不同的文化和體系放在一個巨大的熔爐中錘鍊,最終在英國開啓了工業文明,可以說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

中國其實也不是沒有機會,如果周邊的國家能夠給中國帶來壓力的話,中國也是有進步的動力的,可是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這些國家,還不如中國的,他們始終不斷的在中國汲泉養,而沒有誕生出他們自己的文化和制度,尤其是日本最爲可惜,明明是一個海洋國家,愣是通過學習中國的大陸文化,將自己的世界觀轉變爲農耕文化了。

假如日本能夠早早的通過消化中國文化,誕生出屬於自己的文化,然後開始向大陸衝擊的話,恐怕中國早就變了,就好像英國向歐洲大陸的文化衝擊,最終造成了歐洲大陸的變革一樣。

但日本沒有成功,中國幾千年來始終在擔任東亞文明中心的角色,只有中國向他們輸出的份,沒有他們反向衝擊的份,中國不進步,東亞就不進步。

指望東亞鄰國給中國壓力,這已經不可能了,所以朱敬倫現在要從外部汲取生存壓力,增強中國社會的競爭。

不過貿然引入英法這樣的巨頭,那就不是引入壓力,而是帶來海嘯了,丹麥和瑞典這樣的小國就很好,引入他們的競爭,不可能給中國帶來生死存亡的衝擊力,卻能適度的給這個太過於穩定的社會帶來一些刺激,逼迫他們開始競爭。

這是文化方面的考量,外交方面的考量則是用他們來給歐洲國家樹立一個標杆,以後英國人和法國人來了也可以這麼辦。

所以朱敬倫很願意給這兩個小國極其優厚的待遇,但提一提利益之外的附加條件,朱敬倫覺得很有必要。

所以在酒會上,他跟瑞典人瓦倫堡提出來:“我想在經濟往來之外,我們雙方還可以進行一些文化上的交流〖確的來說,我希望在人才交流上,雙方用加強聯繫。”

瓦倫堡已經取得了巨大的利益,他已經在思考自己家族產業造船業將能取得的利益了。

對朱敬倫的提議,他覺得有必要積極迴應:“您認爲我們該如何加強聯繫呢?”

朱敬倫笑道:“我跟貴國的技術顧問的合作協議即將到期了,但我很滿意他們這幾年提供的服務,希望他們能夠繼續留在廣東,不知道我們的協議能夠延長。”

1859年第一批瑞典顧問來到廣東,包括軍事顧問和技術顧問,現在軍事上朱敬倫的部隊已經在技術上不差了,但還不夠完善,軍事是一門大學問,可不僅僅是拿刀子殺人這麼簡單,他還包括一整套軍事管理體系,這些現在還不夠完善。

技術上,兵工廠這幾年始終在進行建設,上個月最後一批工程才收尾,赤灣半島的南山上已經出現了一座佔地兩百多畝的大型工廠,本地技術人員也培養出來了一千人,但還不夠理想,朱敬倫還打算擴大,他的目的是讓這座兵工廠能夠供恿少五萬人的消耗,但現在只能做到最多供應一萬人的武器裝備。

但合同即將到期了,他們是1859年2月後6續到來的,現在已經是1862年2月了,已經6續有人的合同到期,這些人大多數都學會了廣東話,這是用三年時間學習到的知識,這時候讓他們走,不但是朱敬倫的損失,也是對他們才能的極大浪費。

可是瓦倫堡卻抱歉的曳:“這些顧問是我們以私人身份僱傭的,他們如果無意留在廣東,我們並不能強迫他們留下,這一點希望您能原諒。不過如果您還需要軍事和技術方面的顧問的話,我們非持意繼續幫您聘用一些人來。”

朱敬倫嘆道:“好吧。他們的事情我們自己解決。不過我希望在教育問題上,能夠得到他們的幫助。我希望貴國能幫助我們聘請一些高素質的自然科學方面的教師,人數在一千人爲宜。”

瑞典雖然是一個小國,但從教育上來講,瑞典是歐洲,甚至是世界上第一批消除了文盲的國家,早在1842年,他們就立法通過教育法規,要求每一個基督教區都要保留一所永久性學校,爲每一個適齡兒童提供免費教育,而瑞典是一個基督教信仰過95%的國家,因此等於是在1842年就成功完成了95%人口的義務教育立法,通過十多年的努力,瑞典人已經完成了義務教育普及,這比英國完成義務教育更早。

瑞典之所以在5o年代開始快的工業化,跟4o年代教育的普及不無關係,教育爲他們的工業展做好了智力上的準備。

後來在1917年,瑞典和俄國幾乎同時由工人政黨開始執政,但是後來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瑞典的工人黨派始終堅持在憲政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而俄國的則變成了大肆破壞法制的執政,這跟兩國執政者文化程度高低不無關係。

但是一千個教師,對於瑞典這樣的小國來說,依然還是很有壓力的。

瓦倫堡覺得,努努力還是能做到的,但他還想提點額外的要求:“一千人很難,不過如果您願意在航運方面給我國提供——”

朱敬倫很不禮貌的打斷他:“商業歸商業,我想貴國已經通過商業談判,得到了遠貴國付出的利益,我們雙方加起來是三千萬人的市場,可這三千萬人中,我們廣東佔了兩千五百多萬人,而貴國只有四百多萬人。教育是文化上的合作,我不希望摻雜任何經濟目的,如果貴國需要的話,我十分樂意向貴國派遣一定人數的學者進行交流。事實上,我們也向其他國家,比如美國提出了同樣的建議,他們十分樂意合作。”

朱敬倫又道:“只是我個人比較肯定瑞典的教育水平。我向如果我國的官員,和管理人員都能從貴國獲得知識上的幫助的話,對兩國未來的合作,用是有極大幫助的。”

通過教育能影響中國的官員,這點瓦倫堡非常清楚,又聽到朱敬倫還向其他國家提出過同樣的要求,他頓時就有點危機感。

也不提額外的要求了,有些尷尬的表態:“您說的對,我個人非持意效勞!”

大國跟小國的商業談判中,一般都要附加額外的政治要求,小國可就沒有這個權力了。

所以朱敬倫可以向瓦倫堡提教育上的幫助,而瓦倫堡卻不能向朱敬倫提經濟上的要求。

朱敬倫滿意的舉杯:“那就祝我們合作愉快!”

————————————

本章興之所至寫了大段的論述,所以後面的內容多寫了一些,算是彌補吧。

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三百六十八節 林肯遇刺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請假幾天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七百三十一節 大明的財團時代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七百二十七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2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八節 面試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44節 逃亡(一)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三百五十五節 回廣東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七百四十四節 得意時要知進退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三百五十五節 回廣東第四百一十六節 克虜伯大炮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36節 巡撫拉攏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一客卿第二百零五節 八旗打八旗第七百九十七節 海軍軍備競賽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三百零二節 奕欣的應對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一百四十四節 美麗的誤會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一百四十八節 以新會爲大本營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36節 巡撫拉攏第一百七十六節 只要活不下去的那些人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四百節 貿易談判 2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六百二十六節 上海懸案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一客卿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三百二十九節 兩場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