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

廣東號鐵甲艦在大海上航行了三個半月,朱敬倫就在船上思考了三個半月。天『籟小說ww』w.『⒉

當初一起去的其他護衛軍艦跟船上的軍官,一起都留在了英國的達特茅斯海軍學校學習去了,跟着朱敬倫一起回來的,只有1o艘運輸船。

座艦在廣州黃埔碼頭停靠,因爲廣州碼頭不適合停泊這種大船,五千噸以上的海船,現在都是停靠黃埔港。

船剛停下,早就有大批的官員迎了上來,爲的是尚書令陳芝廷,他看到朱敬倫,就送了一口氣,雖然這大半年來,國事一直平穩,可是見不到皇帝,他還是不踏實。

但是朱敬倫甚至都沒心思聽陳芝廷彙報政事,老實說他對細枝末節並不太關注,早期他還比較關注制度的建設,後世有句號,未來國家間的競爭,競爭的就是創設制度的能力,但是朱敬倫覺得,最高境界並不是去制定一系列看得見的制度,而是維護一個產生合理制度的規則。

所以登基之前,朱敬倫還親手去設計一些國家制度,但登基之後,他主要精力則放在創造一個良好的規則,可以不斷的產生新的合理的制度以及改進舊的不合理的制度,但顯然他的規則還沒有進展,因爲他還沒讓全民,尤其是政府官員,接受一種統一的精神,沒有一個統一的指導精神,哪裡能有統一的規則。

而現在朱敬倫覺得自己似乎摸到了一點眉目,用傳統道德結合現代商業體系,不就是一種很好的精神嗎。

但精神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着,他只能引導,只能灌輸,卻不能制定,不能通過明文形勢來規範。

至於引導,有什麼比皇帝設身處地的去做師範,來的直接,來的有效率呢。

這些卻不能跟陳芝廷商量,所以朱敬倫簡單的聽了一下陳芝廷的報告,現沒什麼特別的大事,尤其是沒什麼不好的大事生,就馬上召見伍崇曜,這件事他得跟伍崇曜來商議,因爲他決定先用他跟伍崇曜的聯合資產,廣府銀行做一個示範。

所幸直接拉着伍崇曜一起回宮,沒想到見到自己的皇宮的時候,朱敬倫簡直不認識了,在自己走的這八個月時間裡,竟然有人給朱敬倫重修了皇宮。

外面砌起了了九丈高的青磚石牆,將皇宮跟街市完全阻隔了起來,門前立起了華表,修建了厚重的宮門,一切都按照禮制進行了重新建設。皇宮裡面也完全變了樣子,高大巍峨的青磚琉璃大殿前後三進。建築算得上雕樑畫棟,走廊的廊橋樑木上都是彩繪,椽頭雕刻着各種瑞獸。

唯獨一點不好就是,過去兩廣總督打造的花園子拆了,假山、林木全都搬了出去。就像明清的紫禁城一樣,裡面是不能有什麼樹木的,不是爲了防火,而是防備刺殺,所以古代皇宮講究的是一個通透,讓刺客無法隱藏。反倒是官員的宅子,可以修成園林。這就是爲什麼乾隆皇帝總喜歡跑去一些大臣的家裡轉悠,品評一下別人家的假山花園的緣故。當然滿清皇室自己也修了圓明園之類的園林,但紫禁城是非常單調的一座皇宮。

用時八個多月修建這麼一座宮殿,外國人應該會驚歎,但朱敬倫並不吃驚這種工程量,在大規模施工方面,中國的經驗始終站在世界前列,第一得益於經常氾濫的黃河,往往需要數萬甚至數十萬人一起抗災,這讓中國曆代王朝官方都擁有組織龐大施工的能力,第二則是中國慣例的棄舊迎新,除了滿清之外,幾乎歷朝歷代新建之後,都會營造自己的都城,不止皇宮,甚至連城市有時候都是直接新建。

據說漢唐營建洛陽城的時候,用時十多個月就建成了,明代修西安城也不過用了四年,相比西方修建一座宮殿,往往耗費幾十年,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能夠組建起萬人級別的施工隊伍,這不是人多少的問題,這主要還是一個管理能力的問題。

朱敬倫的皇宮儘管規模很大,但那是跟民宅相比,跟歷朝歷代的皇宮相比,那就小了去了,所以三進的宮殿,營建起來並不麻煩,三五萬人同時施工八個月就能修完。

朱敬倫沒想到陳芝廷竟然瞞着自己重修了皇宮,對此他也沒有生氣,畢竟陳芝廷請修皇宮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之前朱敬倫在皇宮裡種地,堅持說不用浪費錢,他夠住就行,財政那麼緊張,就不要浪費在這些無謂的事情上面了,所以多次駁了陳芝廷的提議。

可沒想到這傢伙如此執着,趁着自己不在國內,直接就給修了,來了個先斬後奏。

至於陳芝廷爲什麼有這麼強的執念,朱敬倫自己要負很大的責任,如果他單純是在皇宮裡種地的話那也就罷了,可他還需要時不時在宮裡見一見外交官們,這就讓陳芝廷尷尬了,在他看來,皇帝種地也不是不能接受,全當是野趣了,很多文官退休之後不也喜歡在家鄉種地,雍正皇帝還找人畫了一套田獵圖,現在就收在大明的戶部庫藏之中。

可這跟外交官見面,尤其是跟洋人見面,就讓陳芝廷面子上過不去了,尤其是他私下裡聽過洋人議論,洋人說大明窮的皇帝的宮殿沒幾間像樣的屋子不說,皇帝本人還需要種地。

一個窮字,深深的刺痛了陳芝廷。其實他也就是心態問題,如果大明是曠世盛世的話,他恐怕對這種說法不屑一顧,暗暗嘲笑一下夷人沒有見識。可問題現在大明是真的窮,而他是全權負責國政的宰相,這就讓陳芝廷心裡覺得他的工作沒做好了。

陳芝廷就沒有這種心理障礙,所以他心態很平和,多次穿着粗布衣服放完鴨子,就去見來求見的外國公使。

陳芝廷多次聽聞朱敬倫身上還帶着泥漿就跟洋人公使會談後,他就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把皇宮建起來,不用建成紫禁城那種規模,可至少也得像一個皇宮啊。當然他心裡也憋着一股勁,等過幾年大明的家底厚實了,一定也要修建一座不輸給紫禁城的皇宮。

朱敬倫看到這個新的皇宮,也只能默認了,問了一下知道陳芝廷不是強制徵的勞役,而是花錢僱傭的工匠,朱敬倫也就不打算追究了,但斥責還是要斥責一番的,這是屬於不顧自己的態度擅自行事,如果臣子都是這種作風,一旦養成可就跟日本6軍一樣了,一旦自行其是慣了,反而要把國家拖進深淵。

斥責一通,罰俸半年,大概也無法給陳芝廷留下什麼教訓,但卻讓百官明白一個規矩,以下犯上是要受到懲罰的。

朱敬倫心思沒有放在皇宮上,他很快就拉着伍崇曜來到新建的御書房,現很多從清宮搬回來的古董都讓陳芝廷裝飾在了這裡,不過都是一些罕見的不容易保存的書法字畫類文物,扔到民間擔心保存不善,至於那些所謂的官窯瓷器、琺琅彩、金銀器物、玉石瑪瑙等富豪們喜歡追逐的東西,朱敬倫早就叮囑,慢慢的一批批賣出去,好解決官府財政問題,那些陳芝廷倒是沒有弄來。

沒心思理會這些,很快就跟伍崇曜將自己的想法一說,伍崇曜沒有反對的理由。

朱敬倫這才現,他將傳統融入現代還可以打一個光亮的大旗,那就是推崇傳統道德。

只要他高舉忠孝仁義的旗號,別說伍崇曜了,估計鄉間那些最迂腐的老夫子,都不可能反對,這倒是一個很好的平衡保守勢力的辦法。

朱敬倫出主意,伍崇曜馬上去執行。

廣府銀行之前之一都在銀行家麥克萊恩的主持下,完全按照西方銀行制度進行管理,但是去年初麥克萊恩賺夠了錢回國過退休日子去了,廣府銀行就直接交給了自己人管理,掌櫃的正是伍崇曜的一個遠房侄子,他跟麥克萊恩身邊仔仔細細學了五年,已經完全掌握了現代銀行業的操作方式。

伍崇曜拿着朱敬倫的章程,他侄子馬上主持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管理辦法。

以忠孝仁義爲指導思想,給家裡父母健在的職員,每個月加一兩銀子的贍養津貼,這點錢對廣府銀行這些本來就是從各大商鋪甚至洋行請來的帳房會計來說,這一點錢不算什麼,但是表達的是一個孝的理念,他們本身秉持這種傳統文化的話,會對銀行的觀感更好。

宣佈薪水最少的學徒工,但凡家中有婚喪嫁娶之類的大事,可以在銀行裡借一筆無息的貸款。這體現的是銀行高層對底層員工的心理關心,是仁的思想。

至於體現義的,就是朱敬倫早就想好的,跟底層職員商議,由他們每月拿出一點薪水,建立一個公共賬戶,但凡誰家遇到難事需要救助才能度過難關的時候,用這個賬戶的資金幫助他們。

顯然朱敬倫這些方式還在摸索階段,還顯得有些死板、刻意甚至僵硬,但是他覺得應該能收到效果,至少能起到一些帶頭作用。

他覺得廣府銀行是目前大明效益最好的現代商業組織,她的一舉一動,應該能像後世的明星企業那樣,很快就被別的商業組織研究,模仿。

可朱敬倫沒想到的是,廣府銀行這一套制度,反而是被嘲笑的更多,報紙輿論根本不認同,因爲老百姓覺得,廣府銀行裡的帳房那都是大掌櫃一樣的人物,根本就不需要救助,所以朱敬倫推出這些制度,反倒被認爲是銀行在變相給職員好處。

朱敬倫頗有些鬱悶,也許是出自嫉妒,也許是自己確實沒選好對象,第一個試驗以失敗告終。

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六百七十五節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十一節 謀城更新通告第八百二十一節 加利福尼亞危機第兩百節 瞎眼石人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二百零三節 整編第八百零八節 步入世界的中心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十二節 機會第三百六十四節 楚軍撤退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一百四十節 反割地運動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十二節 機會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六百五十七節 政治和文化遺產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六百五十二節 情況激化第一百九十一節 大兵圍城第一百三十七節 丁憂制度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七百六十四節 授旗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一百六十六節 正反割地呢,沒空!第四百三十九節 金融戰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四百零五節 進錯洞房 1第七百四十七節 憤怒的美國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一百三十七節 丁憂制度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四十九節 勝利第44節 逃亡(一)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一百三十七節 丁憂制度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六百六十八節 唐郝合作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六百二十六節 上海懸案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六百九十一節 抗法保皇運動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七節 應募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十九節 取信(3)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五百七十五節 赫德的改變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