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長激動地道:“我們的霹靂十二空空導彈,就是咱們自主研製的第四代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它採用主動雷達制導,無線電近炸引信,具備多目標攻擊能力,發射後不管能力,全天候作戰能力,具有多種抗干擾能力!現在李總爲我們提出了這麼好的解決方案,我認爲我們應該加把勁的幹了,爭取提前讓霹靂十二量產服役!”
李軼點頭道:“我覺得王院長說得很對,霹靂十二空空導彈,只要現在的技術問題解決了,那麼我想再用兩年時間完成定型試驗,開始量產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且,霹靂十二空空導彈,一定要提升性能,達到AIM120C空空導彈的水平。”
達到AIM120C的水平,而且還只有兩年時間,這個確實非常的難了,不過有李軼的支持,大家都非常的有信心,確實李軼在空空導彈領域,現在也非常有底氣了。
因爲原來霹靂十二的性能指標,只相當於AIM120B,最多略強一點,離AIM120C還有較大的差距。
AIM120C-5空空導彈,最大射程達到一百一十公里,所以霹靂十二要追上它,也有不小的難度,畢竟設計指標,現在只有八十公里,提升三十公里,別看不是太多,但是難度很大。
其實最重要的射程,還不是最大射程,而是有效射程,要提高到四十公里,甚至五十公里以上,那就不錯了。
主動雷達空空導彈,雖然載機的火控雷達不用持續照射目標,但也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對目標進行一次刷新,生成新的預定攔截點,傳給導彈。
直到最後導彈的雷達開機,纔可以,主動雷達導彈的雷達導引頭,一般有二三十公里的作用距離,因此導彈的有效射程,一般也就是三四十公里,五十公里算是很好的。
如果霹靂十二空空導彈,能夠達到AIM120C的水平,那麼就能夠擠入全球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前三了。
要知道未來的空戰,超視距空戰會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近距格鬥的機會其實並不是很大。
所以導彈的性能至關重要!空空導彈性能提升一倍,則戰鬥機綜合作戰能力提高三倍以上。
就連阿三也十分重視空空導彈的研製,當然阿三也是仿製了,它仿製了R77空空導彈,名爲阿特拉斯空空導彈。
這款空空導彈研製,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R-77導彈隨着蘇-30MKI進入阿三空軍服役以後,基本上代替了馬特拉超級530D在中距離空對空作戰中的位置。
新世紀以來,阿特拉斯空空導彈開始加速研發,當然這款空空導彈研製進度不斷拖延,試射失敗一直伴隨阿特拉斯空空導彈的研製歷程。
這款導彈的性能指標還是比較高的,最大速度四馬赫,最大射程六十公里,雷達導引頭作用距離十五公里。
在改進型中,指標更是提高不少,射程要達到一百公里。
不僅阿三這個大國在研製國產中距空空導彈,就連某個地區,也在研製天劍二空空導彈。
天劍二空空導彈,採取兩段翼式結構,中部舵面採取三角翼面,尾部採取梯形十字翼面,導彈重一百八十公斤,射程達到七十公里,不過速度就比較慢了,只有二點五馬赫。
毛子研製的R27中距空空導彈,也是一款很有名的空空導彈,它有多種型號,其中R-27AE最大射程達到八十公里,R-27EM達到一百一十公里,不過重量增加到了三百五十公斤,長度接近五米。
正因爲如此,R-27導彈命中率較低,由於彈徑太粗,造成載機阻力較大,機動性下降,導彈因此也無法完成35G以上的機動,被稱爲中距火箭彈。
R77空空導彈,也是中距的,最大射程達到一百公里,採取主動雷達制導,性能與美國AIM-120C相當。
相較於R27,這款空空導彈就要先進多了,主動雷達頭,具備了發射後不管的功能,而且柵格尾翼增加了導彈的操控性和機動性,配備矢量推進能力,能夠實行全向攻擊。
兔子的鄰居,腳盆雞也研製了自己的中距空空導彈,這就是AAM-4導彈。這款空空導彈的射程也達到了一百公里,速度達到四馬赫,重量二百二十公斤,最厲害的是它竟然是世界上最貴的空空導彈,因爲它的彈載末端制導雷達竟然採用了相控陣雷達。
不過雖然是相控陣,但是性能並不是特別好,再加上沒有矢量技術,所以導彈的機動性並不怎麼樣。
歐洲最著名的空空導彈就是流星了,這款空空導彈的射程達到了驚人的一百五十公里,不可逃逸區都達到了八十公里遠,而且重量僅一百六十公斤,最大速度四馬赫,可實施全向攻擊,攻擊角度最大達到70度。
當然流星空空導彈,現在也處在研發當中,首次發射試驗還得到二零零六年去了,服役則要等到二零一五年。
高盧人的米卡空空導彈,也是相當有名的中距空空導彈,這款空空導彈重量僅一百一十公斤,長三米一,最大射程五十公里,速度三馬赫,最大過載達到子驚人的五十個G,相當的靈活。
當然最有名的還是AIM-120系列空空導彈了,它有多種發展型號,AIM-120C是非常先進的,到了AIM-120D就更厲害了,其最大過載超過40G,具有全向攻擊和大離軸功能,號稱世界第一。
接下來李軼又和王院長等空空導彈專家,探討了未來發展新型遠程空空導彈和近距空空格鬥彈的一些思路。
李軼道:“咱們發展新一代近距空空格鬥彈,肯定要比現在的近距空空格鬥彈有質的飛躍,比如說我們要實現大角度,高機動,反隱身,抗干擾這些超強的能力,比如說大角度,那就要覆蓋戰鬥機的前方一百八十度的範圍,再加上頭盔瞄準具,實現看哪打哪,導彈發射出去,可以轉九十度彎追蹤目標。”
王院長笑道:“李總說得對,新一代格鬥彈還要有大過載機動的能力,我認爲做到五十個G甚至六十個G都是有可能的!”
有李軼在,當然是可能的,而且一定行的了,所以大家都非常的有信心了,李軼也願意爲中國空空導彈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