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和談(一)

十二月的日本已是冷風襲人,受命與幕府談判的一行臺北使者的隊伍正匆匆趕往日本幕府所在地,江戶。受命與日本幕府談判的正是臺北衛指揮使參軍官江文

瑨,他原本拒不接受這個實際上只是去敲詐敵手的使者任命,還是張偉拉着他的手,誠懇說道:“長峰兄,我知你素來愛讀書,講究仁智禮義信,這個,遠人不服,則以德義感化,感化不成,乃用刀兵。人家都承認戰敗,現下讓你去讓他們割地賠款的,是有些不合聖人教化之道。”,他娓娓道來,江文瑨聽了大喜,他極是不贊同這種扼住人脖子敲詐勒索的行徑,覺得太丟中華上國的臉面,現下聽了張偉如此說話,直以爲他要改弦更張,放棄那些無理的要求。

誰料張偉還不待他點頭贊同,將他手重重一握,話鋒一轉,又道:“長鋒兄,財政困難啊!此番動兵,連同初期準備,後期彈藥、給養、鎬賞軍餉、損毀武器……等等等等,沒有三四百萬銀子是彌補不了損失的!戰事是倭人挑起,禁絕我的貿易,侮辱我的使者,這軍費他們不出,難道讓我當褲子咬牙承擔了麼?長峰兄,這天底下沒有這般的道理吧。以前人動刀兵不要軍費賠償,是因爲要麼勢均力敵,要麼就是滅人國。現下我又不打算滅了日本國,他們又吃了敗仗,這軍費自然該當他們出!我現下只要五百萬的現銀,三百萬石的糧食,這條件很是優惠了!”

江文瑨目瞪口呆,看着唾沫橫飛,滿嘴銀米的張偉,渾然不知眼前這位到底是統兵的大帥,還是一個商行米鋪的老闆,當下只是連連苦笑而已。張偉正自講的興起,卻哪管江文瑨的臉是長是扁,仍是興致勃勃道:“至於通商是題中應有之意,我打這場仗就是爲了日本的獨家通商權,這一條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步!割讓長崎,九州爲不設防區,也是爲了中日雙方不再有戰爭,和平共榮嘛!你將我的德意好生宣講給那些日本蠻子聽,告訴他們,現在我是不能滅了全日本,不過,三年內我要把軍隊規模擴大到十萬!到時候,看他們拿什麼和我打!”

他也不顧自已噴了江文瑨一臉的唾沫,轉身將蓋上了印信的使者文書交與他,又道:“此番是日本強烈要求和談,你不必與他們客氣!只需將我的條件開將過去,成或不成,都是你的功勞。好了,去吧!”

說罷將文書塞到江文瑨手中,又將迷迷糊糊的他推將出去,於是趕鴨子上架,這位博古通今,甚至有些讀書人迂氣的江參軍,就這麼頂風冒寒的騎馬往江戶而去。

張偉因見江文瑨一臉迷糊出門,待他走的稍遠,便忍不住叉腰大笑起來,內堂何斌早便忍耐不住,見他大笑,亦是放聲大笑起來。兩人爆笑良久,方纔停住,何斌耐不住問張偉道:“志華,你怎麼派了這位只通軍務不理人情,又一臉書生迂闊氣的參軍?難道軍中無人了?”

又疑道:“他這模樣,能帶兵打仗麼?”

“嘿,廷斌兄,這你有所不知了。此人雖迂闊不通人情,卻是肯醉心於軍事,舉凡我給他的各種西洋戰例、兵書,還有三衛打的這些仗,他都寫了節略心得,匯聚成冊,呈上來給我閱覽。對我及他,都是甚有好處的。不過,此人只能做參謀人員,不能帶兵打仗,爲將者,不但要知兵,亦要知民,他不成的。”

嘿嘿一笑,瞅着何斌道:“是以急着卻請廷斌兄你來,以你舌辯熊文燦的大才,和幾個倭人小丑談判,當真是大才小用啊!江長峰不過是先期開價,就地還錢的事,就交給老兄你了。”

何斌擺手道:“志華,你又來虧我。用的着我就狠勁的拍馬屁,也沒見你把從遼樂帶回來的好酒多送我幾壇---人情冷民暖哪!”

“嘿,廷斌兄,這樣說話可是不地道吧。酒雖然讓三衛諸將中的酒鬼一掃而空,可那上好的高麗蔘茶你沒少喝吧?”

“那你屢次借我私人的銀兩以充公用,把利息拿來!”

兩人說笑一番,何斌卻突然向張偉正容道:“志華,你此番將倭人俘虜盡數坑殺,只怕倭人將軍深恨於你,談和殊非易事。濫殺不祥,你何苦如此?”

“我有苦衷……”

“再大的苦衷亦不能輕忽人命啊!這樣殺戮,有損我中華上國之令名啊。”

他語氣咄咄逼人,張偉只得將原本半臥在行軍榻上的身形坐直,正色答道:“廷斌兄,可知當年倭寇入侵東南沿海,燒殺淫掠一事?”

“我自然是知道,不過,以德報怨,寬恕待人,遠人不服以德育之,這纔是正道。以殺能止殺乎?”

“那我問你,倭人將來有了力量,難道不會報今日之仇麼?咱們就是把俘虜盡數放回,可以讓幕府將軍痛哭流涕,前來認罪麼?”

“不能……”

“當日倭寇入侵,縱橫南方十餘省,無人能制,那時候中華上國很有威名麼?我再問你,當年戚將軍俘獲倭人,盡數放回的好,還是斬殺以警來者的好?”

見何斌嘿然無言,張偉知道他已意動,又冷笑道:“上次殺鄭氏降人,已有人暗中非議,道我是屠夫,現下又殺日本降人,傳將回去,只怕我就成毒夫了。殘民以逞謂之毒夫嘛。不過,縱然是我手染鮮血,也總好過讓他們將來去欺付中國之人,我交個底給你,廷斌兄,將來日本全國要麼臣服於我,寫漢字,說漢語,全數改爲中國之人,要麼,這島上數千萬人,一個不留!日本離中國太近,是肘腋之患,也是心腹大患,一定要在我手中,將它解決!”

他這番話殺氣騰騰,蠻橫無禮之極,只是何斌已然被他說服,臨來時滿心想勸張偉以仁德待人的心思也只得打消,無奈之下,只得盤算如何幫着張偉與德川秀忠談判,獲取最大的利益。

張偉自然知道他一直以來在臺灣的高壓統治導治很多人的不滿,不光是受到約束的各級民衆,便是臺北各衙門的力事官吏,也多有不滿者。自秦而降,中國曆來是以儒家的寬仁之道治國,禮大於法,宗族大過官府,天地君親師,皇帝尚且排在儒家的“天地”之下,更別提什麼“法”了。自漢唐以降,官府除“八議”公然破壞法制以外,又有“令”,“判”、“格”,等等正律以外的補充,唐朝的三省、兩級地方政府、法律、官學、官制、軍制,原本就是封建社會發展到高峰極至時的產物,可是不過百年就破壞殆盡,正是由於中國總是權大於法,人情大於律令之故。對於張偉目前高壓加嚴刑苛法的統治,表面上自然無人敢於質疑,暗地裡的不滿卻是從未停歇,這些人不敢當面指斥張偉的治政方略,自然就藉着所謂天理人情之類,向張偉的鐵腕手段叫板。對於這種指東打西的手段,張偉自然心知肚明,卻也不好向何斌等元老發作,只得待將來有了大義名份後,建立完善的新制度及律令,加以宣傳,方可扭轉一二,千年積弊,卻也真不是一朝便可消彌的。

兩人又談了一陣何斌走後臺灣的政局安排,張偉留張傑鎮臺北,自然是心中慰帖,很是放心,軍機處等人辦事勤謹,何斌卻也着實說了幾句好話。原本張偉離臺,諸事都由他主持,每次都累的不輕,此番有了軍機處這樣的最高施政機關,何斌當真是卸下了千斤重擔,對張偉的安排不但不怒,反而大是敬佩。

卻不料張偉聽他連聲讚頌之後,只淡淡一笑,不置可否。何斌大奇,知張偉這副神情必有下文,於是連聲逼問,張偉只得答道:“軍機處之設不過是一時爲你我息勞,軍政不分,名位不正,表面上大權在握,實則是我的秘書郎。那吳遂仲才幹不凡,野心也是不小,對權位表面淡泊,實則熱衷,我此番有意冷落他些,讓他知道我雖信任於他,卻並非缺了他就不行。至於軍機處這個機構……將來再說!”

wωw .ttκд n .C 〇

他不肯盡數說出心中所思, 不過這心中陰謀詭詐之事對何斌也是全無隱瞞,何斌大是感念,心知張偉不忘當年一同創業情份,只要自已不在暗中對他使絆子,張偉掌權一日,定可保自已富貴一日。當即向張偉一笑,不再逼問。

他們這邊輕鬆寫意,在那房中升起了大火爐,一羣人說話烤火,閒談古今,當真是舒適之極。便是那三衛的軍士,亦是居住在那牛皮大賬之中,十人一帳,又有徵集來的棉被禦寒,到也不曾受凍。只可憐那江文瑨,雖張偉明知他此去必是無功而返,竟也令他即刻上路,此時十二月天氣,正是寒冬初至,一路上雖不是冰天雪地,只是那冷風一直往袖口領口中灌,把這文弱參軍凍的縮手縮腳,叫苦不迭。好不容易到了江戶,卻又被有意怠慢的德川秀忠晾了數日,方纔召見於他。

倭人此時議事的規矩卻與中國漢制同,入閣議者者皆需除鞋而進,跪坐議事,江文瑨雖是曉得倭人習慣,只是將膝蓋跪在那冰冷的地板上時,仍是心中默默將盤踞軟墊之上的幕府各人罵了個遍。

因見江文瑨端坐不語,德川秀忠身爲上位之人,自然也不會先行開口,那本多忠政只得先開口敷衍道:“將軍此來辛苦,你家大人可好?”

江文瑨不軟不硬答道:“貴國九州到也不算寒冷,大人此時身居長崎城主的府邸之內,想來是安好的很。”

本多忠政被他噎的難受,本欲發火,又想起人家畢竟是勝軍之將,只得將火按下,又問道:“將軍此來不易,還是請將貴方的條件開出,兵兇戰危,貴國數萬將士居我國九州,還是藉着我國天皇以仁德之心,下詔和談之際,拿出誠意來解決貴我雙方的爭端,否則,我國大兵雲集,恐怕貴軍將如那蒙元之際的數十萬大軍,盡數喪身於日本!”

江文瑨聽他虛言訛詐,大言炎炎,用什麼大軍雲集之類的話來虛言恐嚇,微微一笑,答道:“貴方還有大軍?將軍閣下的精銳武士已盡喪於長崎一戰,還連累了九州諸藩徵集的大軍,屍體至今仍然連綿於長崎野外,請問將軍又去何處重新徵集大兵呢?”

“我家將軍已然退位,傳位於長子德種家光,現在將軍大人是大御所,請不必以將軍之名相稱了。”

江文瑨大奇,注目望去,見德川秀忠神是頗是尷尬,諸家臣大老皆是面無表情,當下明白過來,想來是長崎戰敗,秀忠受到家中大老的逼迫,被逼退位。雖然身爲大御所,想來實權已是被剝奪了不少,否則以秀忠的性格,主動求和到也不大可能。

心中明白,卻也不好刺激過甚,只是接着笑道:“來時聽說貴國的後水尾天皇不久之前退位,傳位於明正天皇,七歲的天皇下詔,恐怕別有內情吧。”

本多忠政以生硬的態度答道:“這是我國的內政,不需閣下費心。”

那後水尾天皇春秋正盛,卻是因秀忠之子家光的乳母徑自前去朝參天皇,因她身份卑微,天皇雖封她爲“春日局”,內心卻甚覺羞辱,天皇身邊諸公卿大臣亦是極爲憤怒,覺得幕府太也不將天皇放在眼裡,故而後水尾天皇憤而退位,以示抗議後,德川幕府與京都的關係委實緊張的很,此番張偉帶兵來襲,幕府慘敗,到正好給了這些心懷不滿的公卿以藉口,天皇下詔令幕府迅速平息戰事,想來也是前番後水尾天皇退位引發不滿的發泄。

第25章 宗族(上)第71章 定鼎(五)第60章 鼎革(十)第72章 法度(四)第45章 設縣(上)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49章 鎮倭(三)第73章 南洋(六)第67章 激戰(七)第67章 激戰(一)第66章 北伐(八)第47章 遼東(四)第65章 治平(九)第54章 反間(一)第56章 返臺(一)第43章 攻城(上)第15章 臥龍(上)第35章 兵制(上)第28章 保甲(上)第64章 關寧(六)第28章 保甲(下)第22章 新竹(下)第69章 相峙(七)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55章 偷襲(十一)第53章 造反(二)第59章 爪哇(八)第70章 決戰(十六)第64章 關寧(九)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2章 獲救第70章 決戰(四)第14章 情動(上)第60章 鼎革八第64章 關寧(七)第4章 火拼(上)第67章 激戰(十一)第57章 試探(二)第29章 官學(下)第11章 北港(下)第26章 亂局(下)第30章 械鬥(上)第73章 南洋(四)第16章 綁架(下)第63章 倭亂(七)第58章 呂宋(四)第67章 激戰(十一)第61章 伐明(四)第56章 返臺(一)第28章 保甲(下)第19章 甘蔗(上)第73章 南洋(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44章 定臺(下)第6章 結交(上)第39章 賄賂(下)第70章 決戰(三)第72章 法度(二)第46章 制約(中)第16章 綁架(下)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2章 江南(四)第63章 倭亂(八)第73章 南洋(七)第72章 法度(一)第16章 綁架(下)第50章 和談(三)第29章 官學(下)第59章 爪哇(八)第42章 圍城(上)第63章 倭亂(七)第56章 返臺(三)第70章 決戰(九)第61章 伐明(二)第63章 倭亂(五)第68章 滅明(五)第67章 激戰(二)第72章 法度(五)第65章 治平(二)第57章 試探(五)第18章 平亂(下)第69章 相峙(七)第70章 決戰(六)第45章 設縣(下)第19章 甘蔗(上)第60章 鼎革二第60章 鼎革(十一)第26章 亂局(下)第43章 攻城(下)第16章 綁架(下)第65章 治平(九)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0章 鼎革八第70章 決戰(九)第60章 鼎革(十九)第33章 利炮(下)第47章 遼東(十)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35章 兵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