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造反(一)

皇太極躊躇滿志,一心要入關內窺探明朝虛實,他先期早與蒙古的科爾沁部落聯絡好,科兒沁部落出一萬蒙古騎兵爲先導,皇太極自率十萬八旗勁旅跟隨其後,由內蒙草原突破長城防線,直攻北京。

就在關外的女真鐵騎已是磨尖了牙齒,咆哮着準備進關撕咬明朝這塊肥肉之際,明末困擾了崇禎整整十五年的農民大起義亦是在這一年拉開了序幕。天啓六年陝西大旱,澄城知縣張鬥耀不顧百姓死活,仍然高居於縣衙大堂,催科不止,凡百姓交不出賦稅的,一律枷號仗責,打出來的鮮血一直流到了大堂門外,如此暴虐不仁,再加上大旱無雨,百姓原本就以觀音土樹皮爲食,歷朝的農民起義都好比一個U形,到了谷底便開始反彈,鄉民王二嘯聚了數百饑民,皆以黑水塗面,衝進縣衙將知縣擒斬,扯起了大旗造反。后王二雖被官兵斬殺,他的部下中卻有一人帶着未死的義兵逃脫了性命,繼續在陝西輾轉周旋,尋求機會。

此人,便是後來焚鳳陽皇陵,被屬下十三家義軍首領公推爲闖王的高迎祥。

崇禎二年,陝西大災不但沒有緩解的跡象,反到是變本加厲,原本還可勉強渡日,但自崇禎元年五月開始,一直到第二年四月,已是接近一年滴雨未下,大量百姓衣食無着,原本小規模的旱災已漫延至陝西全境。陝西原本不比南方,是一個純然靠天吃飯的地方,天無雨,民無食,一石糧已賣到了七八兩銀子,在不少地方仍是有價無市。餓死的,逃荒的越來越多,整個民間猶如一個大火藥桶,稍稍一點火星,便足以引起驚天動地的大爆炸。

但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朝廷的賦稅卻是越來越重。官員貪污無人過問,但是賦稅

若收不上來,則一降數級,或是無法升遷,上有好下必從,既然皇帝不顧百姓死

活,官員們自然也是一心爲自已打算。於是不管災情多麼嚴重,崇禎二年在正斌收完之外,居然還多收了三四十萬兩的遼餉加派,再加上地主租稅,官府雜派,整個陝西已到了崩潰邊緣。

這一年,兵部主事李繼貞上書皇帝,請求給陝西十萬兩白銀的賑災款,請求朝廷暫且免賦,聽聞到這個消息,全陝上下都翹首以盼,等着皇帝下撥這麼一點點活命的銀子。誰知道到了四月,全陝上下收到一下消息:“帝不許!”,崇禎捨不得拿出皇宮三個月的生活費用,於是,歷史上逼迫他最終吊死在煤山的農民起義,終將爆發!

陝西米脂縣雙泉堡鎮上,有一艾姓的大姓鄉紳人家,縱然是整個米脂縣早已饑民遍野,這艾姓鄉紳卻仍是過着鐘鳴鼎食,奢侈之極的日子。他家有十幾個大糧倉,又心狠手毒,凡是他的佃戶,哪怕是一粒麥子沒收,也需將他的田租交將上來。稍有遲慢,便派遣家養的家丁將人擒了來,以私刑逼收,是以這一年雖然大災,他仍是頗有進項,至於佃戶們的死活,那自然輪不到艾鄉紳來操心。

這一日他端坐家中書房,查看田薄帳冊,眼見因大旱之年衆多原本有地的農民賣地求生,他的田產已是擴充了十倍有餘,心頭喜悅之極,心道:“泥腿子不曉得厲害,哪有輕易就賣田的。賣田也罷了,居然還有半賣半送的,這可真是生生便宜了我,待旱情緩解,這可都是銀子啊。”

想到此節,忍不住笑出聲來,他留得一嘴漂亮長鬚,黑白相間,一直垂到胸前,再加上國字臉,臥蠶眉,端的是威嚴了得,又做過一任知縣,曉得養移體,居移氣的道理,家中上下人等,對他都是敬畏非常,此時他這麼一笑,因房門大開,內外有十幾名待立的丫鬟僕從之類盡皆看到,衆人都覺滑稽異常,雖不敢笑出聲來,卻都是面容古怪,似笑非笑。

艾同知自知失態,忙端正身體,板起臉來,向門外喝道:“管家何在?奄!這麼半天不來伺候,做死麼!”

他這麼一喝,門外忙進來一個三十餘歲的家人,向他行了一禮,稟報道:“老爺,昨兒晚上您吩咐管家下鄉催賬,管家一大早便出門去了,估摸着也快回來了。若是老爺尋他有事,小的這便去找?”

“唔,我說他去哪裡鑽沙去了!既然是催賬,就不管他!”

威嚴一咳,將丫鬟送上的燕窩喝完,揹着手慢慢踱出屋來,便待回後花園閒逛

,隱約間卻聽到大門處有人吵鬧,皺眉道:“來人,快去看看怎麼回事,是何人在我府外喧譁。”

說罷擰着臉在原地踱步,滿心不樂。他原本是做過知縣的人,見了現任的米脂知縣,亦不過是一拱手,叫聲老父母罷了,今日居然有人敢在他府門前喧譁,豈不是不將他放在眼裡,這如何了得!

踱了半天步後,終究是耐不住,不待那家人回來,便恨恨一跺腳,向大門處而去,行到半路,卻見有門上看門的小廝飛奔而來,見了他便停住腳步,垂手低頭,等他吩咐。

“什麼事,誰敢在我門前吵鬧?”

那小廝聽他語氣不善,越發站的恭謹,低聲回話道:“回老爺,是管家從鄉下催帳回來。因一個叫李自成的漢子還不起賬,便枷號了帶回來,綁在府前石獅子上,等他家人拿錢來贖。不想這人雖窮,卻是好交朋友,聽說他被咱們綁了枷號,鎮上和鄉下來了不少人,在府門前呼號不止,說是請老爺先放人,他們一定還錢。”

“哼,我去看看!”

他滿心不悅,惱怒這些鄉民膽敢觸犯他的門禁,心中只道:“第一次敢在我門前

喧譁,再一次便敢打我的家人,再來便可以衝進府來,掠奪財物,殺我的頭了。是以一定要嚴懲,讓那些泥腿子知道害怕!”

他一路急行到正門之前,這正門雖設,卻是接待權貴時方開,平日裡進出,卻是正門旁邊的角門,猶豫一下,喝令道:“來人,開正門!”

待那硃紅正紅吱呀一聲打開,艾同知氣勢洶洶向前,站在大門石階上,冷眼看向

那羣吵鬧的鄉民。

“艾老爺來了,你們給我肅靜!”

他身邊跟隨的衆家丁見他不說話,只是叉腰而立,衆人忙不迭齊聲喊了,令那羣泥腿子住嘴。

原本拉着艾府管家吵鬧不休的衆人聽到呼喊,便各自散開噤聲,等着艾鄉紳發話。鄉民最懼的就是這些田主鄉紳,他們不是官府,卻有着與官府相等的權力,又沒有官府的顧忌,整治起人來,比官府更加狠毒,衆人怎能不懼?

見衆人不敢再吵,艾同知冷冷一笑,向前行了幾步,放眼打量。卻見府門石獅上拴了一個健壯青年,濃眉大眼,紅臉長身,一雙手佈滿青筋,此時正束在十斤木枷裡,動彈不得。

因問道:“自成,你怎麼弄到這個田地,我當初借銀子給你渡荒,原本也沒有借銀生利的打算,你也是個驛夫,官府養的人,怎地連十兩銀子也還不起?拖了這麼許久,十兩銀翻成了五十兩,你仍是勒着不還,怎地,自成你也學那些泥腿子,滿心想着賴賬?”

李自成因喉嚨被木枷卡住,雖氣的兩眼噴火,卻只得小聲答道:“艾老爺,當時和你借錢,也是一家大小快活不下去,本想着拿了朝廷的俸銀,再辛苦一些,多佃了幾畝田,一年下來總得把帳還上。誰知道皇帝說驛站沒用,將我們盡數裁了,沒有了俸銀,我拿什麼還你!總之請老爺再寬限一些時日,我一定想辦法還你就是。”

艾同知哼上一聲,冷笑道:“你說的輕鬆,你現下家裡只有幾畝佃田,糧食雖貴,你能收下幾鬥?再加上朝廷正斌要繳納,田主的佃糧你也得給,你能剩下幾何?想辦法還我,不過是推脫!我卻不管,若是人人都學你,我還放什麼賬,收什麼租!還不起錢,你便在此枷號示衆,讓那些能還的起的,學個榜樣!”

說完轉身便走,剛行了兩步,卻被一雙鐵鉗一般的大手拉住,耳邊聽到雷鳴似的吼聲:“艾老爺,就算是枷號,也得讓他躲躲陰涼,喝兩口水吧?他的錢,我們會幫他想辦法,別把人當成畜生一般待!”

他痛的一咧嘴,忙用力一甩,將手抽出,那人卻也沒有用力,聽憑他將手抽出,艾同知回頭一看,卻原是一個高個漢子,臉如墨炭,兇橫異常,倒抽一口冷氣,問道:“你是誰,爲他說話?”

“小人劉宗敏,是李自成的朋友,只是爲他說句公道話!”

“公道話?欠債還錢,還不起錢便枷號,這是老規矩,你的話不公道!”

說罷也不理會,徑自進府歇息去了,他不發話,他的家丁們自然不肯解繩,於是時近五月,天氣漸熱,那李自成原本便被枷的難受,再加上又飢又渴,被太陽灑的一頭油汗,身邊家人朋友又被攆開,無人相扶,眼見得他時搖時晃,便要暈倒。

那劉宗敏見他如此慘狀,心頭大恨,悶哼一聲,砵大的拳頭向身邊大樹一擊,將那樹打的直顫,未掉光的枯葉漫天將灑將下來。

“宗敏,打樹做甚,打那樹能救的了自成麼?”

他正憤恨不已,卻猛然間聽得身邊有人低語,一回頭,卻是李自成的遠房親戚,已殺官造反的高迎祥!

大驚之下,慌忙四顧,見左右除了區府家人外,都是些鄉黨熟人,忙將身體一橫,遮住了高迎祥的身子,低語問道:“老孃舅,你不在山上躲着,跑到這裡做什麼。讓人見了,你性命不保!”

那高迎祥也低語道:“我此番來,就是尋你和自成,還有田見秀,郝搖旗,咱們一起造反去!”

劉宗敏吃了一驚,將高迎祥手一拉,道:“造反,這可是滅族的罪啊!”

高迎祥嗤道:“滅族?孃的,咱們就是不造反,家族的人還能過了今年?不餓死,也得被逼死!自成,就是個例子,你就眼睜睜看他被人折磨死?”

“也對,反他孃的吧!這日子過不下去,橫豎是死,於其餓死,不如造反,過幾天舒心日子,死在刀下,也值了!”

“就是這個理!你過去,把他們幾個叫來,我在街角處還埋伏了十幾個人,還有刀子,咱們把匯合了,現下就殺過去,救了自成後,扯旗造反。這鎮裡鎮外饑民無數,只要咱們扛了大旗,一定有不少人願意跟隨。”

“嗯!”

劉宗敏重重一點首,應了之後大踏步去尋了圍在李自成身邊的親朋,悄悄將他們引到街角,把高迎祥的話轉述一遍,都是些青壯漢子,正是血氣方綱之際,一面是飢不果腹,眼見要餓死。一面是豪門大族催逼不止,凌虐親友,這些人哪裡需要多勸,未等劉宗敏說完,便跑到高迎祥身邊,見禮之後,拿了刀子火棍,發一聲喊,一齊向艾府門前衝去。

那些艾府家丁正有一句沒一句的拿李自成調笑,各人正在開心,卻見幾十個大漢執刀持棒的殺來,各人皆是嚇的屁滾尿流,皆往府內跑去,那跑的慢的,卻被打頭的劉宗敏一刀劈成兩段,鮮血內臟流了滿地。

高迎祥衝到李自成身邊,也不提話,一刀劈開了他身上重枷,道:“自成老侄,同我反了吧!”

李自成先是默然不語,喝了同伴送上的涼水,又掬了幾把在臉上,將頭甩了一甩,清醒了一下,方答道:“反了!咱們現在就衝進艾府,殺他個乾乾淨淨!”

第15章 臥龍(下)第65章 治平(四)第65章 治平(八)第55章 偷襲(八)第19章 甘蔗(上)第67章 激戰(十一)第62章 江南(四)第57章 試探(五)第64章 關寧(一)第69章 相峙(七)第57章 試探(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48章 滅鄭(八)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29章 官學(下)第71章 定鼎(三)第70章 決戰(一)第47章 滅鄭(一)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5章 治平(四)第48章 滅鄭(八)第66章 北伐(一)第60章 鼎革(十四)第47章 遼東(六)第17章 亂起(下)第61章 伐明(八)第47章 滅鄭(一)第68章 滅明(六)第70章 決戰(九)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2章 江南(八)第70章 決戰(十一)第50章 和談(一)第55章 偷襲(九)第28章 保甲(中)第57章 試探(三)第29章 官學(下)第60章 鼎革(十七)第42章 圍城(中)第60章 鼎革(十三)第70章 決戰(十五)第46章 制約(中)第29章 官學(下)第70章 決戰(十三)第72章 法度(三)第60章 鼎革(十五)第37章 會晤(中)第63章 倭亂(五)第48章 滅鄭(五)第73章 南洋(八)第45章 設縣(中)第55章 偷襲(十二)第71章 定鼎(六)第65章 治平(十)第47章 遼東(十一)第47章 遼東(二)第60章 鼎革(十六)第48章 滅鄭(二)第24章 論兵(上)第58章 呂宋(五)第73章 南洋(四)第69章 相峙(二)第70章 決戰(八)第49章 鎮倭(二)第36章 崇禎(下)第61章 伐明(二)第47章 遼東(十一)第71章 定鼎(二)第11章 北港(下)第61章 伐明(十四)第63章 倭亂(十一)第58章 呂宋(三)第47章 遼東(九)第66章 北伐(十)第70章 決戰(十五)第59章 爪哇(四)第62章 江南(八)第65章 治平(十二)第30章 械鬥(下)第4章 火拼(上)第12章 安身(下)第61章 伐明(六)第55章 偷襲(三)第66章 北伐(三)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1章 伐明(十五)第67章 激戰(八)第66章 北伐(十二)第18章 平亂(上)第55章 偷襲(十二)第29章 官學(中)第44章 定臺(上)第57章 試探(一)第37章 會晤(上)第58章 呂宋(七)第30章 械鬥(中)第61章 伐明(四)第60章 鼎革四第63章 倭亂(二)第1章 回到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