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偷襲(十一)

因早晨已經歷過長時間的炮擊,此番二次轟擊,朱鴻儒心中極是擔心,不住的督促部下檢查炮管,嚴防炮管過熱而炸膛。到底那時代的工藝水平整體落後,漢軍雖然用精鐵鑄造炮管,平時裡訓練亦免不了偶有火炮炸膛,此時這種高強度的密集射擊,炮管承受不住壓力炸膛,亦是難免的事。

連炸了三座火炮,死傷十幾名炮手之後,朱鴻儒眼見原本的那個大缺口已被轟開,原本的缺口經歷二次炮擊後,比之原來的還擴大了些。土石飛揚之下,瀋陽城池那邊連一個人影亦是不見,準備強攻的漢軍已然慢慢向前,準備進攻。請示了張偉之後,命令炮擊停止,連忙檢視火炮管情形,今日勢必不能再行轟擊,若是此番仍攻不進城,來日仍需大炮轟擊城牆,火炮使用強度過大,必需着力精心養護,方能再敷使用。

由緊集徵集的來門板、木板,加上長釘合釘而成的厚實木盾被全數舉起,過千面的寬大盾牌將第一撥攻擊的八千漢軍擋在其後,待炮擊一停,原本便已推進至城下不遠的漢軍發一聲喊,如同木牆一般的盾牌一齊舉起,如同一座移動的木頭長城一般,向那城牆缺口推進。

緊隨着八千漢軍身後,便是契力何必的萬騎射手,與漢軍的製備裝備不同,使用

弓箭,裝備皮甲的萬騎在張偉心中一直是以弓騎兵來使用,凌晨攻城,張偉沒有直接派上萬騎,便是心疼這些優良射手可能死於城戰之下,第一次攻擊受挫,張偉終於痛下決心,將萬騎派上戰場。

長達四里的瀋陽西側城牆對面,已匯聚了三萬大軍,兩萬黑衣漢軍與一萬身着棕

色皮甲的萬騎排成三列縱隊,與早晨不同,此番張偉已深知攻城做戰,務必要一

鼓做氣,早上士氣已然受挫,若是不趁着士氣尚在,一鼓而攻下瀋陽,拖延時日于堅城之下,又擔心譚泰帶着援兵前來夾擊,是以除了留下必要的防護預備隊,所有的漢軍精銳,已全數列陣於瀋陽城下。如同黑色海洋一般的漢軍排列着整整齊齊的隊列,向着剛剛遭受炮擊的城牆逼近。

“大人,今次可以看出,以刺刀來攻城肉搏,委實是……”

張偉回頭一看,因見張載文滿臉憂色,便也點頭道:“上午戰事固然是我有諸多考慮不周的地方,到底也是因刺刀對長矛大刀,吃虧太大。”

他豎起三個指頭,對張載文道:“此戰過後回臺,三件事。一,務必要改良火槍的射程,火槍射程和穿透力尚不及弓箭,當真是笑話!二,務必要組建咱們的肉搏兵種,耗費少,精心訓練,以期大用。面對八旗強敵,肉搏戰在所難免,若總是純火器兵,吃虧太大。我的這些兵士都是這幾年帶出來的精兵,枉死一個,都是天大的損失。三,攻城時的登城戰,或是近距離的地面接戰,火炮無法轟擊,純火槍發射威力不大,無法一下子遏制敵兵,此番回臺,務必要讓臺灣火器局研製近距離的火器……至於如何研製,待我細細想來。”

張載文點頭道:“大人所慮極是,此次攻沈,咱們吃的就是這虧。其實火器局承

大人之命,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火槍射程的事,只是這種事一時半會難以有什麼大的成果,咱們的火槍,據那些洋人說,已經是精良之極了。”

“嗯,我亦知道這種事急不得。只是有了這個思路,咱們便得好生做起來。有的

暫且做不到,就先挑能做的,總之,不可再承受瀋陽之戰這樣的無謂損失。”

那王煊前去奉集堡徵集木盾,周全斌等人已全數上陣前指揮,只餘他二人並騎在此,遙望前方戰事。因見漢軍木盾大陣已前進到城下,滿兵的箭矢不住的向下飛來,不過有那厚實的木板擋在陣前,箭矢力道再大,卻也至多是穿透木板,想射殺漢軍,卻是想也休想了。除了偶爾有空隙露出,導致箭矢趁虛而入,此番攻擊,一直待推到殘城斜坡之前,漢軍已是少有死傷者。待大隊衝至城下,由張傑指揮不能近城的漢軍向城上射擊,雖是箭如雨下,不過在這般距離的對射,火槍鐵丸四射,數千名槍兵依次而射,雖有不少子彈被城牆擋住,城頭的滿兵卻也漸漸承受不起。箭矢越來越稀,槍聲卻不住響起,待契力何必引領的萬騎趕到,無數箭矢飛蝗也似的飛向城頭,將那些露出身來的滿兵射的如刺蝟一般,不消一會功夫,整個城頭已沒有滿兵敢於露頭,只得退下城去,縮在城角向外射箭,此消彼長,此番的戰局已不是城內所能控制,整個戰事,已明顯可看出漢軍即將得勝,破城只在旦夕。

那缺口處因兩邊肉搏混戰,無論是箭矢還是火槍都無法擊發射擊,那濟爾哈郎精

心挑選了三千健壯八旗列於缺口陣前,手持長兵利刃,以期阻擋漢軍破城。因破口長度限制,同期衝上去肉搏的漢軍不過六千餘人,雖是兩倍於敵,卻攻的仍是吃力之極,地勢所限,再加上兵器不如敵軍,只見得漢軍士兵不住的受傷身死,那些擋住城牆缺口的旗兵卻是損傷甚小。

張傑立於陣前,兩面木盾將他牢牢護住,冷眼向前覷去,因見登城之戰受阻,心中氣極,此番來遼,諸般物資準備充足,唯獨便是沒有登城用的雲梯鉤索之類,此時若是有幾十架雲梯,漢軍便可輕易登城,哪需要在那塌陷城牆處苦苦肉搏攻擊,漢軍以火器見長,火炮數量衆多,原本便是打算轟開城牆攻入城內,卻不想城牆崩塌,那些碎石木料之類自然會塌陷形成斜坡,卻無法將城牆轟擊的如平地一般,這都是張偉沒有想到的,以他的想法,那城牆一轟便塌,到時候漢軍直接灌入城內,哪裡要什麼登城的器械?張傑雖恨,卻也知敵軍這是強弩之末,擋不了多久了。只是眼見屬下死傷甚多,心中不忍。

“來人,去尋萬騎將軍契力何必,向他調兩千射手過來,他們已將城頭八旗射的

擡不起頭來,讓他們來援助咱們這裡。”

有一傳令兵應諾一聲,舉着門板快步跑去,張傑正待再向前去指揮,卻見不遠處

黃得功亦是在木盾護衛下堅難而來,向他喊道:“張將軍,這樣打咱們太過吃虧

,不如將前軍略撤,後面大隊到了,咱們用火槍射擊,這麼點滿人,幾個擊射便

死光了,何苦多損士卒。”

張傑搖頭喊道:“適才各兵已射過一次,再要射擊,還需後撤裝藥,此時士氣亦

是不高,若突然後撤,敵人衝將過來,打亂陣腳,沒準能衝的咱們全軍大潰。還

是穩妥一些的好。我已調了萬騎兵過來相助,以他們的射術,射殺後陣的八旗,

黃將軍,再堅持一會子,咱們必定能衝上城頭!”

此時天已近黃昏,近六萬人在這數里長的戰場上鏖戰不休,喊殺聲、箭矢破空聲

,還有那火槍的擊發聲混雜在一起,當真是響徹雲宵。兩邊都已是殺紅了眼,城

內知道城破之後必然全城的滿人被屠,城頭上下激戰不休,那些城內所有的旗人皆已從四處狂奔而來,無論老弱婦孺,皆是持弓立於城下,向城外開弓射箭,便是宮中婦人,亦在那皇太極最寵愛的宸妃率領下,向前邊激戰的將士運送補給,那男子無論是貝勒貝子臺吉,還是閒散的漢軍將官,全數持刃列於城下,前面城頭倒下一人,那些滿人便當先衝上前去,將空位補上。漢軍雖全是精兵強將,已將敵人勢頭壓下,卻也是無法完全粉碎敵人的抵抗。

“張傑將軍,我來援你了!”

契力何必知道張傑請援後,知道要破城必得先衝破眼前敵人阻擋在缺口處的防線

,又因漢軍後隊兩萬火槍兵已在城下,雖然無法擊中城內向外射箭的敵軍,卻也

完全能壓制住城頭,不使敵兵重新登城,便親率了四千萬騎兵趕向缺口處的戰場

,他身着皮甲,頭戴鐵盔,因身有防具,便也不令親兵舉着盾牌,帶着親弟弟黑

齒常之,匆忙趕至張傑身邊。

因身處戰場,到也免了許多客套虛禮,張傑劈頭便向他喊道:“契力將軍,請你

的萬騎向那缺口後陣的敵兵射箭,一定要把他們壓回去!”

黃得功此時亦在張傑身邊,因問道:“兩邊離的太近,契力將軍可有把握,可千

萬不要誤傷我軍。”

契力何必咧嘴一笑,向身後的黑齒常之一扭頭,黑齒常之會意,從身上箭筒裡抽

出一支箭矢,搭上弓弦,拉得如滿月也似,略加瞄準,三指一鬆,那箭矢嗡一聲

飛將出去,衆人細眼去看,卻見那戰陣之後有一將官模樣的滿人,正帶着旗兵前

衝,卻當胸中了一箭,直挺挺倒將下去。

張黃二人見狀大喜,齊聲道:“如此神妙的箭術!兩位將軍,請帶着你們的部下

,快些向敵陣射擊!”

契黑兩人一聲令下,身後四千萬騎兵迅即張弓搭箭,各自瞄準了目標所在,待兩

人一聲令下,四千支弓箭的弓弦齊聲發出因箭矢飛出震動的巨響,勁箭破空而出

,直奔對面的滿人後陣而去!只此一次齊射,那些不住奔上來補位的旗兵已是躺

倒了一大片,因數支箭對準一個人,只見那些旗兵大半身中數箭,長長的箭矢直

插入身,大半旗兵直接倒地身死,少數命硬的,也只是倒地呻吟呼號而已。

自萬騎趕到,以弓箭斷絕敵兵後援,那些打了半響的旗兵又能堅持多久?雖說兵器肉搏之術皆遠在漢軍之上,到底吃不住漢軍人多,生力漢軍不斷涌上,不過半個時辰不到,斜坡之上所有的八旗兵已是步步後退,那斜城高處,已被漢軍衝上佔領,高下之位一易,再加上漢軍人多,斜城之上的旗兵已是抵敵不住,雖明知道敵軍攻入必然全城死難,只是那明晃晃的刺刀戳來,想挺胸受死,到也頗有些難處,是以八旗防線不斷後退,待數百米的斜坡盡數被漢軍佔領,已有漢軍及萬騎兵由斜城的緩坡向兩旁的城牆之上攀越,眼見城頭上敵軍漸多,已是站住了陣腳,由那城頭之上向城內射擊,城內所有的滿人俱已絕望,知道此番城池必破,當下不管不顧,由得頭頂槍子箭矢橫飛,稍有些武勇之氣的滿人,俱是舉刀向着城破之處擁去。

濟爾哈郎心中亦是絕望之極,知道此番大半無法逃生,心中一橫,將佩刀解下,命身邊親兵頭目接住,待一會抵敵不住,便迅即回他府中斬殺妻子女兒等婦人,他以本身攻破明朝城池後的習慣猜想,料想這些黑衣大兵一入城內,必然是燒殺淫掠,如何肯留下妻子女兒任人侮辱,是以寧願將她們殺死。

“來人,來人!”

他發出一陣陣嘶聲力竭的大喊,身邊將領與部屬甚多,此時卻也是沒有多少人注

意這位統領全城的貝勒在說些什麼了。呼喊了十幾聲,方有他鑲紅旗的牛錄統領

奔過來問道:“貝勒,有什麼事?”

“快,驅趕適才填補城牆的漢民,命他們向前衝鋒!”

那統領領命帶人去驅趕不遠處的漢民,濟爾哈郎的嘴角露出一絲獰笑:“衝吧,

看你們面對本族的百姓,如何決斷?便是那些百姓四散奔逃,衝亂了兩邊的陣腳

,也是對我有百利而無一害,來與我混戰吧,我現在要的就是亂!待天一黑,我

這幾萬八旗老幼齊上,那戰力可比現在強的多了!”

第4章 火拼(下)第67章 激戰(二)第32章 堅船第48章 滅鄭(五)第49章 鎮倭(四)第59章 爪哇(二)第62章 江南(一)第55章 偷襲(六)第48章 滅鄭(二)第13章 赴閩(下)第70章 決戰(十二)第18章 平亂(上)第36章 崇禎(上)第68章 滅明(三)第38章 歸附(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50章 和談(三)第73章 南洋(三)第73章 南洋(五)第73章 南洋(三)第37章 會晤(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50章 和談(二)第66章 北伐(八)第31章 立威(中)第60章 鼎革三第57章 試探(七)第53章 造反(二)第49章 鎮倭(六)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9章 相峙(二)第63章 倭亂(七)第73章 南洋(九)第24章 論兵(上)第59章 爪哇(二)第67章 激戰(九)第57章 試探(五)第5章 初會(上)第60章 鼎革八第63章 倭亂(二)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40章 出兵(下)第3章 出海第65章 治平(六)第58章 呂宋(八)第63章 倭亂(十二)第64章 關寧(九)第72章 法度(三)第10章 赴臺(上)第24章 論兵(下)第28章 保甲(上)第63章 倭亂(四)第70章 決戰(四)第49章 鎮倭(二)第22章 新竹(下)第58章 呂宋(八)第65章 治平(四)第55章 偷襲(十二)第64章 關寧(五)第61章 伐明(十)第61章 伐明(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39章 賄賂(下)第58章 呂宋(三)第33章 利炮(下)第62章 江南(六)第59章 爪哇(一)第70章 決戰(三)第70章 決戰(十五)第47章 遼東(六)第70章 決戰(二)第63章 倭亂(四)第34章 開礦(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3章 倭亂(十二)第23章 閱兵(上)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0章 鼎革七第51章 騎射(四)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13章 赴閩(上)第45章 設縣(下)第64章 關寧(五)第55章 偷襲(四)第67章 激戰(七)第36章 崇禎(下)第68章 滅明(五)第7章 機遇(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70章 決戰(十五)第55章 偷襲(九)第60章 鼎革(十八)第57章 試探(七)第71章 定鼎(六)第73章 南洋(六)第23章 閱兵(下)第5章 初會(上)第60章 鼎革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