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南洋(七)

聽了李侔所言,昆崗不禁大怒,立時便站起身來,大吼道:“威脅,這是赤裸裸的威脅!大荷蘭國絕不接受這樣的危脅!”

他話一出口,卻立時知道厲害,忙擺手制住了要傳話的兩邊通事,撫頭頹然道:“貴國既然已經有了定論,我國自然樂見其成。只是希望貴國在爭戰之是時,不要傷及無辜纔好。”

李侔自然知道他的這個所謂“傷及無辜”是何用意,當下灑然一笑,答道:“這是自然,天朝大軍堂堂正正之師,斷乎不會做出葡人的那些禽獸舉動,請總督大人只管放心。”

兩人商談已定,荷人拿出當年與張偉簽訂的協議,請求續約。原以爲漢朝使者必定要推諉不籤,卻不料除了取消限制海軍協議一條之外,餘者無不答允,待陳貞慧將刻有:“大漢宣慰通和大使陳”字樣的印信沾了紅泥,在新謄寫的協議上一按,昆崗亦將自已的大名一簽,且不得漢使如何,一個個荷蘭官員立時皆如釋重負。自漢朝船隊大舉前來,隱隱約約纏繞在他們心裡最擔憂之事,便是漢人趁機兼併爪哇,將他們全數攆走。更有甚者,各人起起當年呂宋幾千西班牙人全被被殺一事,更覺得膽戰心驚,唯恐不經意間與這些漢人起了爭執,人家砰砰的一陣炮轟,幾千漢軍衝殺過來,將滿城全島的荷蘭人殺個精光,那可真是冤枉哉也。

待協議簽定,全體荷蘭人盡數鼓掌,帶同圍繞在周圍的土人亦是如此。只有漢朝使節不爲所動,與全體漢人抱拳一圈示意,便算了事。

昆崗自然知道這些中國人的禮節,卻也不以爲意,只向陳貞慧並李侔等人笑道:“正事已畢,請諸位赴宴。”

陳貞慧等人自從清早下船,看看牆角的自鳴鐘已指向下午兩點,各人早就餓的前心帖後背。只是歐洲人的規矩卻與漢人不同,正事沒有談妥,絕對不肯開宴。雖然亦是餓的眼睛發花,卻一意與陳貞慧等人商議妥細節,這纔可以開席。

昆崗眼見各人皆望宴會廳方向而去,這些小事自有其餘官員打理,他到不必先上前去。因適才談判太累,只腆着大肚子坐在椅中發呆。迎賓的那少校見他一臉煩惱,便上前拍馬道:“總督閣下以理力爭,與強國簽訂了有利的合約。消息傳回國內,總督大人一定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讚譽!”

“唯願這協議有效纔好。弱者和強者談外交,定協議,那是在與狼共舞啊。他們得到了馬六甲城,等若扼住了我們的喉嚨,又不象葡萄牙人還知根知底,這交道,更難打了。”

見各人都是臉色灰白,顯是被自已的話嚇住,他忙笑道:“協議簽訂了就是好事,東方人雖然野蠻的多,卻也有千金一諾之說。大家只要小心行事,不要被人拿住把柄就好。”

幾名軍官到底不肯接受總督如此沮喪的結論,各人站在昆崗身前,向他道:“荷蘭的海軍實力,絕對在中國之上。只是咱們暫時被捆住了手腳,等解決了英國,海軍主力重回亞洲,那時候就是解決這個麻煩之時。”

“是麼?就是艦隊主力回來,你們知道中國有多大,有多少人口?在現政府的重商主義援引下,多少中國人每天奔往海港,希望在海外得到財富麼?在這樣的慾望驅趕下,這個龐大的國家以往蘊藏着的巨大力量必定將會爆發出來。我們連英國也很難徹底征服,更何況比整個歐洲還大的中國!你們知道他們能動員多少軍隊麼?現在整個歐洲的常備軍纔多少!據我所知,現在的中國的常備軍就超過了六十萬人!”

被他訓斥的這些人多半是海軍軍官,巴達維亞的駐軍雖然有陸軍,卻多半在海軍的指揮之下。各人見總督仍是垂頭喪氣模樣,說話如此沒有自信,當下便由一箇中校繼續說道:“閣下,荷蘭的陸軍是不能與這個大國相比。就是我們重整實力,也不可能奈何到敵國的本土。然而中國一向是大陸國家,對陸對的興趣和渴望,仍然高過大海。閣下,東印度公司自那個張偉佔領南京起,就一直在南洋漢人中收買間諜,回中國打聽情報。據我們的情服分析,張偉手下的神策、金吾、神威、飛騎,三衛一軍近二十萬人,全數佈置在遼東和內蒙一線,有相當部分的漢軍在沿着草原深入。再有近二十萬漢軍主力全數佈置在北方和西北戰線,整個南方,只有不到一萬人的禁衛軍和地方守備部隊。雖然張偉看到了這一點,又在南方新設軍團,不過,短期內集結的軍隊沒有戰鬥力,就此而言,也能看出這個雄圖偉略的皇帝,其攻略的重心在哪裡。我們不需要與他們在陸地爭鬥,只要打跨他們的海軍主力,將他們封鎖在港口裡,切斷他們的海上血脈。這個遠離歐洲的國家,還能從陸地攻到荷蘭去不成?”

他的這些情報在場諸人多半都不知曉,隨着他侃侃而談,各人的目光立時被他吸引,此時留在內室的多半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文武高層,聽得這軍官言之有理,各人均是點頭微笑,心中歎服。

昆崗亦是信心大增,微笑起身,向諸人道:“既然如此,大家就去陪我們尊貴的中國客人用餐吧。希望兩年之後,我們與這個國家的強弱地位,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各人正欲隨他一共往宴會廳去,卻又聽那個負責迎賓的少校大聲道:“諸位,我還有一個提議!”

他一臉莊重模樣,見全體高層全數停住腳步,向他看來,立時神采飛揚,向衆人道:“既然這些蠻人將他們的做戰計劃告訴了我們,我建議我們立刻派人去與葡萄牙人聯絡,讓他們小心戒備,就算無法擊退敵人,也可以令這些蠻子負出慘痛的代價纔好!”

此人自視聰明,得意洋洋將自已的打算鄭重其事的說將出來,滿以爲必定可以得到一個滿堂彩。卻不料眼前衆人都以看傻子的模樣看他,竟是連半點聲息也無。

僵了半天,他忍不住向昆崗道:“總督閣下,您認爲?”

“我認爲,我認爲你應該立刻被降職,立刻被調到爪哇島深處,去和那些巨鱷、蟒蛇、獵頭族打交道!”

昆崗劈頭蓋臉將那人痛斥一番,這才擡腳往外行去。其餘諸人自然亦緊隨而去,唯有一個軍官見那少校面紅如血,太過難堪,這才向他提點道:“你適才太過輕率,難怪總督發火。你不想想,我們的協議上有互相幫助,互爲同盟,一方對別國交戰,一方提供便利,甚至派兵參戰,違約者,則負擔全部背約的責任。不僅如此,我國和中國都得對對方人員、軍隊、船隻等承擔保護的責任,比如有中國人或船隻在爪哇海域受到攻擊,我們必須提供援助,不然,也是違約。你的提議等若將剛剛簽定的協議主動撕毀,明白了麼?”

宴會過後,陳貞慧等人謝絕了荷蘭人提供食宿的要求。使團上下俱是回船上歇息,不在岸上停留。他們都知道留在岸上,荷蘭人必定不會放心,定會多安排人手監視各人行蹤。於其那般,到不如各人都回船上,只派出民伕軍人上岸補充物資,就便行事的好。

荷人兵力單薄,縱是安排了城內過半的軍人就近監視,再有一些忠心不二的土人僱傭軍人,亦一起跟隨監視。奈何到得傍晚時分,先是幾千個民伕上岸紮營,繼而又有大半漢軍在岸邊歇息耍鬧,待天色一黑,篝火片片,喝香肉香隨風飄蕩,川流不息的人羣在四處流動,千多名荷人與土人哪裡看的過來,只覺得眼花繚亂,無法分辯。

到了深夜時分,最後一批幾百人的漢人買糧隊伍回來,一起回到船上,各荷兵纔算鬆了口氣,至於這些人是多了還是少了,反正這漢人的面孔在荷人眼中多半一樣,卻也是無法分清,不必再管了。

高傑帶着幾個帖身心腹手下,裹挾在人羣中一起往糧船上而去。甫一上船,便由着另一邊迅即而下,藉着夜色乘小船往撫遠號而去。及至船上,陳貞慧與李巖、黃龍等人卻已全數在內。

他大半年前就已從南京被派往巴達維亞行事,經營着在此處的情報網絡,伺機起事,奪取政權。因事機不諧,無法得手,一直停留在此。是以上得船後,除了陳貞慧當年略有交集,其餘諸人卻是一個不識。唯有一個漢軍衛尉,還是在臺灣時便從軍的老行伍,卻與高傑是素識。他心中愕然,不知道這些新貴是何人,卻知道能被張偉派來做這勾當,想必是心腹親近的紅人,他不過是張偉畜養的一條惡狗,向來不敢輕慢大臣,因先向着四品文官的陳貞慧行禮問好,又向李侔等人施禮,待諸人還禮已畢,各自坐定。方纔向那衛尉笑道:“慶勇,此次征伐南洋,將軍中居然只識得你一人,漢軍現下人才越來越多,這可真是令人高興。”

那陳威身爲李侔手下,卻不似高傑這般隨便,只正色答道:“大人,皇命在身,咱們還是說正事的好。”

他努一努嘴,高傑知道此人與自已還有一些交情,想必事出有因。忙順着他下巴方向瞄去,卻是全身激靈,立時坐直,再也不敢隨意說笑。他看到的不過是一個校尉,官職不高,卻是身着純黑軍服,胸前佩帶的鐵牌上鑄兩把長刀,中立一斧,顯然是軍中的執法軍官。高傑此次奉命前來南洋,執行的卻是軍務,事情一直不順,一直不敢回去面見皇帝。此時見了軍法官在,更加令他害怕,唯恐軍法官奉有張偉密令,要將他擒拿斬首。

陳貞慧身爲使臣之首,卻知道此類事情並不與他相關。因與高傑敷衍慰問幾句,便先告辭道:“明日要去拜會當地漢人中的父老,若是精神不濟很失朝廷體統。是以諸位請恕我失禮,竟要先失陪了。”

他如此識趣,到令李侔等人暗中稱讚,各人站起身來,將他送出。待重新立定後,李侔方向高傑冷道:“高大人,我是此事負責軍事的都兵馬使,請驗看我的印信虎符。”

高傑忙道:“既然坐在此處,將軍身份無可懷疑,不必驗看。”

李侔並不理會,仍是掏將出來,將給高傑驗看。待他將東西遞迴,李侔突然臉上變色,向他喝道:“奉陛下密諭,問高傑的話!”

如此突然一呼,高傑立時嚇的心戰俱裂,忙跪到在地,道:“臣謹遵聖諭。”

“朕問你,你去南洋已近一載,所爲何事?爲何一事無成,若是行事困難,爲何不返朝奏朕,是否有叛逃之意,講來!”

“回陛下,臣赴南洋之後,夙夜辛勞,忠於王事,不敢有一天懈怠。實因南洋情形太過複雜,當地漢人富商多半以身家爲念,不欲生事。臣多方奔走,四處設法,不過是招募了一些漢人中的羣氓之徒。此類人不事生產,實爲漢人敗類,臣亦不能信任其人任事。再有荷人因天朝國力日強,防範之心大起,對漢人監視甚嚴,臣居間行事,很是困難。困頓至此,皆臣無能所致,臣死罪。”

說到這裡,他擡起頭來,向李侔泣道:“臣自跟隨陛下起,便以忠狗自居,願意爲陛下看家護院,哪願一日離開陛下身邊。今事情不成,無顏面對陛下,總欲再多設良法,成事之後方返朝陛見。若是臣有畏懼逃避之心,人神共誅!”

李侔先是看到他滿臉灰塵,臉上皺紋連成一片,一臉的忠忱困苦之色。心中一酸,差點滴下淚來。待聽到此人誇誇其談,以忠狗自居,差點兒便笑出聲來。不禁想起臨行之際,張偉向他吩咐道:“高傑此人,才幹還是有的。只是人品稍差一些兒,離朕遠了,你未必駕馭的住。是以要先敲打嚇唬一下,這纔好使喚。”

想到這裡,李侔心中贊服,因又向高傑喝道:“胡說!你因循誤事,庸弱無能,誤國至此,還有什麼話說!”

高傑魂飛天外,知道反應一慢,李侔底下便是一句:“來人,拖出去斬了。”

他心中怕極,忙扯着嗓子喊道:“將軍莫急,我今有一法,可使此地生亂,漢軍居中行事,可事半功倍!”

第73章 南洋(五)第73章 南洋(九)第34章 開礦(下)第27章 協議(上)第66章 北伐(八)第69章 相峙(一)第42章 圍城(上)第60章 鼎革(十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2章 江南(八)第4章 火拼(下)第60章 鼎革(九)第72章 法度(三)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8章 滅明(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3章 倭亂(九)第70章 決戰(三)第4章 火拼(上)第8章 宴客(下)第39章 賄賂(上)第60章 鼎革八第61章 伐明(五)第70章 決戰(十三)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2章 江南(七)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0章 鼎革(十九)第73章 南洋(九)第41章 大員(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59章 爪哇(一)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9章 相峙(六)第47章 遼東(三)第54章 反間(一)第63章 倭亂(十二)第59章 爪哇(三)第62章 江南(五)第55章 偷襲(十二)第65章 治平(七)第51章 騎射(三)第60章 鼎革三第67章 激戰(四)第61章 伐明(九)第71章 定鼎(三)第64章 關寧(九)第63章 倭亂(一)第62章 江南(三)第62章 江南(六)第17章 亂起(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18章 平亂(上)第5章 初會(上)第66章 北伐(二)第29章 官學(中)第66章 北伐(十一)第24章 論兵(上)第57章 試探(三)第43章 攻城(下)第63章 倭亂(十)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2章 江南(七)第67章 激戰(四)第73章 南洋(七)第34章 開礦(下)第64章 關寧(五)第55章 偷襲(十二)第64章 關寧(六)第58章 呂宋(一)第43章 攻城(中)第58章 呂宋(八)第49章 鎮倭(八)第46章 制約(上)第71章 定鼎(一)第71章 定鼎(六)第70章 決戰(五)第42章 圍城(上)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59章 爪哇(三)第57章 試探(三)第55章 偷襲(五)第70章 決戰(三)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5章 治平(八)第9章 爭拗(下)第66章 北伐(三)第71章 定鼎(六)第46章 制約(下)第58章 呂宋(一)第49章 鎮倭(九)第47章 遼東(四)第4章 火拼(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1章 伐明(七)第70章 決戰(八)第49章 鎮倭(八)第64章 關寧(一)第64章 關寧(八)第65章 治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