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定臺(下)

待張偉船返臺北,碼頭上自有何斌帶領留臺人員迎接,何斌見張偉滿臉煙塵,盡是疲憊之色,便令撤了設在碼頭的接風酒席,讓張偉回府歇息,待到了晚間,方令人去張偉府中將他叫起,在何府設了便宴,只請了陳永華與張偉,三人在何府後園花廳小酌。

何斌見張偉把玩酒杯,只是低頭不語,與陳永華一對眼神,兩人一齊向他笑道:“志華,怎地打一場仗,整個人都變深沉了?”

張偉勉強向兩人笑道:“在戰場上到還沒有什麼,雖親眼見着活人被炮彈砸成肉餅,看着火槍在人身上打出幾百顆洞,看着原本活生生的人渾身是血,倒地而死……看的多了,反道麻木了。攻城那夜,我站在城頭看着城內火光四起,夾雜着慘叫,婦人小孩的哭聲,心裡沒有一絲一毫的感觸。反到是上了船後,離開臺南,遠離了那種氣氛,當時看到的種種情形方慢慢在腦子裡過來過去……”

苦笑一下,將手中杯一舉,一飲而盡,道:“不瞞兩位,前幾天我一閉眼,便是那些死人的面孔……我原以爲我親手處死過不少人,當時對這種情景無所謂了,誰知上了戰場,方知其殘酷。”

陳永華聽他說到此處,亦是喟然嘆道:“不知死之悲,安戀生之歡?見識一下戰爭殘酷,方纔會明白,‘兵者國之大事,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

何斌亦道:“此戰平臺南實爲不得已,望志華日後對動武之事要慎之再慎。”向

張偉瞄上一眼,又道:“我知志華志向不凡,不過現下新帝即位,政事通明,咱們身爲藩守,不要給朝廷藉口的好。”

張偉聽他這般說話,到是不置可否,只又問何斌道:“最近那熊撫臺可有什麼諭令?”

“到是沒有別的,只是又催我們保舉臺北衛的空缺官職。還有,志華,咱們的鎮遠軍便叫臺北衛軍,那下屬的金吾等三衛,是不是該改個名稱?就是下面的校尉、都尉,我的意思是,再送一筆錢給熊文燦,讓他再給咱們一些千戶和百戶所的名義,這樣,也可以多設一些官職,指揮起來,方便許多。”

“不必。廷斌兄,朝廷設衛是有規據的,置以臺北衛只是爲了對咱們稍加約束,不需要再增加千戶、百戶了,我設的校尉、都尉、果尉,其職守分明,各領兩千、五百、五十,一樣是很方便的。”

說罷撫額,向何斌一笑,道:“那保舉一事麼……我看,尊候佔一個同知的職位,其餘四個僉事,由全斌、張鼐、劉國軒、張瑞擔任,下面的經歷、知事、史目,便由他們保舉任命,回臺北前,我已令他們開列保舉名冊。”

說罷將名冊從衣袖中抽出,遞與何斌,見何斌打開觀看,便轉身陳永華笑道:“復甫兄,這臺北衛所的官職皆是武職,你現下沒有帶兵,此次只得暫且委屈。”

將酒杯一舉,向陳永華邀道:“來,滿飲此杯,待將來臺北設官立府的,這首府之職,必將仰仗復甫兄大才。”

陳永華聞言微微一笑,舉杯同他飲了,笑道:“做不做官兒我是無所謂,只要官學辦好,我便知足了。志華,最近學校的老師數量可是不足,學生一下子增了那麼許多,校舍亦是擁擠,我同廷斌說了,他說校舍的事好辦,這便可以撥銀子增蓋,只是這教師,卻是難尋的很。那些老夫子,你讓他背背死書還成,因材施教,那是想也不必想了。總歸是要再尋些青年才俊來,官學中種種新學問,纔好有老師教導,如若不然,老師尚且迷糊,學生可怎麼辦?”

張偉沉吟道:“這事我已經放在心中許久。自從大規模遷災民來臺,這官學校舍和老師早就吃緊,若不是攻臺南之事甚急,此事自是諸事之首。況且,現下臺南亦是歸我掌握,那邊也需要興辦校舍,諸事與臺北相同。這樣,復甫兄,銀子我和廷斌兄出,要多少有多少,由復甫親去內地招募人材,還需幫我尋得一個臺南官學的學正,復甫兄,你看如何?”

陳永華概然道:“這原是我份內之事,你們放心交託給我去辦,我自當竭力辦好。”

兩人說到此時,何斌方將名冊看完,向張偉苦笑道:“你所保舉的皆是現下臺北衛所的軍官,幫辦民政的一個也沒有,雖說衛所是武職,不過終究要給一些名額,否則的話,難免大家會寒心。”

“此事我思慮良久,知道民無爵則亂心,不過,這武職有限,人多粥少,我亦無法。現在只得如此,待將來奏報朝廷,設立府縣,再說吧。”

何斌聽他如此說,也只得罷了,卻又問道:“此次保舉,那熊撫臺令你我同去,你原本也說要與我同去,現下又推辭不去,這可使得?”

“若說已受招安,我是當前去拜見他一次。不過,朝廷招撫,亦有誘騙之事。當年胡巡撫騙海上大盜汪直,便是一例。你我在臺北乃是主事之人,哪有都去的道理?更何況新打下臺南,我更是脫不開身。還是請廷斌兄辛苦一遭,將此番戰事報上去,給老熊再送上黃金兩千兩,讓他好生保舉咱們一番,至於我,就說我留在臺南彈壓,脫身不得。”

見何斌將臉一苦,張偉忙恭維道:“廷斌兄,上次去福州便足見大才,這賄賂朝廷命官的學部在,小弟可是拍馬也追不上,送禮亦是有學問在,可別讓我弄砸了纔是。”

說罷連忙舉杯,與何斌碰杯一飲,何斌無奈,只得將此事一個人攬了,當下便命人拿着他的手令去金礦提取赤金金條,又命人備船,待張偉與陳永華辭出,何斌便攜金上船,連夜自向福州去了。

張偉回到府中,雖略有酒意,卻是又召了羅汝才、高傑過府相見。見他二人進來,張偉正捧茶啜飲,向二人注目示意,令二人坐下。待一口毛尖下肚,覺得神清氣爽,便向二人笑道:“船上不好休息,響午我便在家補了一覺,晚上又去何府飲宴,只得這會子將你們叫來,可別抱怨。”

高傑斜簽着身子坐下,聽張偉如此說,忙陪笑道:“這哪敢,大人有命,屬下自當竭力報效,哪有埋怨的道理!”

羅汝才卻比他沉穩的多,聽張偉客氣,也只是微微一笑,他年歲較之張偉高傑也是大上許多,身爲農家時吃了不少的苦頭,不過此人雖外貌老實,卻生性油滑,因受不得窮,卻是想方設法欺騙了不少鄉親,若不是張偉將來招來,只怕沒準哪天便被人打死了。他貪圖享受,又不事生產,張偉將來弄了來,便委他做了軍官,每月幾十兩銀子的俸祿拿着,又有免費的大魚大肉,除了沒有美女隨侍,此人簡直滿意之極。他又有些小聰明,善於察言觀色,張偉令他做監軍校尉,正對他的胃口,於是這臺北軍中,無論何事,他皆是按日具報成冊,報與張偉。

見張偉斜眼看他,羅汝才欠身道:“稟報大人,馮副統領這些日子來,沒有什麼異動,每日上值下班,張羅海防,當真是忙碌的緊。至於留守的全軍將士,亦都是恪盡職守,只是前幾日有幾個兵士鬥毆,被馮副統領抓起來打了鞭子,關了起來,餘者無事。”

“唔,甚好。高傑,內地和鄭芝龍有什麼動靜?”

“回大人的話。福建和朝廷那邊都沒有什麼動靜,只是那鄭芝龍,前一陣子在安海下了個札子,命所有過閩海的船隻都要花錢買什麼‘水引’……”

“喔?什麼水引,是何意思?”

“水引源自路引之意,咱們大明百姓,凡離開居處,皆得由當地保甲會同官府,開具路引,方能上路,這水引麼,是說凡是路過閩海之船隻,皆需他鄭芝龍開具水引,方能通行。自然,這水引是要銀子的。依據船之大小,貨物的多少來交納銀子,不交銀者,不得通過。”

張偉冷笑道:“鄭一還真是棺材裡伸手----死要錢啊!他這不是明搶麼,怎地巡撫不管,那沿海客商也沒有告他的麼?”

“那個熊巡撫也是個死要錢的主兒,鄭一收的錢自然有他一份,他怎地會反對。至於客商,人微言輕,那鄭一又上報兵部,說是閩粵沿海盜賊衆多,驗水引只是爲了堪別盜賊,至於收費多少,那自然是提也不提的。”

“好了,我都知道了。這臺北七鎮可有什麼不穩?”

“回大人,一切如常,百姓安居樂業,風調雨順,此皆是大人之功……”

“成了,不必再拍馬屁。你回去,挑選幾個得力的下屬,此番我打下臺南,那邊正在由軍隊管着民政,這終究不是常理。待過一陣子,便會由臺北派吏員過去,巡捕營也要派人過去,一切依臺北的例。”

“是,屬下明白,屬下一定認真去辦。”

見張偉不再說話,只低頭吃茶,兩人知召見結束,便都站起身來,行了一禮,出門而去。

待這兩人出門,卻見張偉身後帷帳內走出一人,卻原來是金吾校尉張傑。張偉見他出來,向他笑道:“張傑,這羅汝才辦事還算妥當,適才沒有什麼謊報瞞報吧?”

“軍中之事與他無關的,到是全都說了。只是他自已前幾天欲逼娶民女,被馮副

統領訓斥,若不是馮統領威脅說要報給何爺知道,只怕他仍是不聽。至於馮副統領,最近常往何府跑,有時還留着吃飯,待爺回來後,他除了早上在碼頭上迎接,到是老實了許多。”

“好,我知道了。你的人不管別的,只管盯着這些監軍營的校尉們,不論大事小事,都給我盯緊了。你下去吧。”

見張傑出門而去,張偉便上牀歇息,只是在牀上忍是暗自忖度:“想來這馮錫範知道都是何斌與熊文燦打交道,沒準將來能被老熊大用,提前走走門路,到也無妨。至於羅汝纔好色,史有明載,其人狡猾多智,只是愛美色美食,雖兵多將廣,卻是軍紀廢馳,乃以十萬衆降李自成。此人與高傑一樣,只宜做走狗,不能讓其掌握一方……”,略想一會便眼前一黑,酣然睡去。

待數日後返回,卻道熊文燦將保舉名單拿去,便已代朝廷允准。自此從張偉以下,臺北諸將及當初赴臺的諸鄖舊大都得了官職,全臺上下皆是喜氣洋洋,除了心懸荷人來攻,當真是諸事順心,別無他慮。

至十二月張偉攻臺,一直到二月初,方有四艘荷人大型戰艦,連同十一艘武裝快船來攻臺南,施琅用張偉所留方略,先是示之以弱,後以五艘大型戰艦,十四艘炮艦乘夜猛攻,荷軍原本便是虛應故事,夜間捱了第一波炮擊,各艦便匆忙逃離戰場,那大型戰艦到是無甚損傷,只是小型的炮船被擊沉數艘,餘者亦隨大船逃跑。

此戰之後,荷人知曉無法再圖臺南,便派遣使者前來談和,在保證臺灣的貿易航線後,又賠付了二十萬兩的戰爭賠款,附加卸下攻臺戰艦的所有艦炮,方將連同揆一在內的數千俘虜接了回去。

自此,張偉終於在崇禎元年之初,獲得了臺灣的完全支配權,志得意滿之餘,眼光自是瞄準了崇禎二年種種大變故,陝西大旱,皇太極經蒙古繞路進關,掠山東河北數十萬百姓,金銀衣帛無數……而張偉現在的所想的,便是鞏固臺灣之餘,尋機插手大陸。只是他不知道,在他之前,北京的崇禎皇帝,卻已經在想辦法鉗制臺灣。

第53章 造反(二)第67章 激戰(五)第63章 倭亂(六)第55章 偷襲(二)第7章 機遇(上)第58章 呂宋(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46章 制約(下)第33章 利炮(下)第59章 爪哇(七)第66章 北伐(九)第46章 制約(下)第62章 江南(三)第55章 偷襲(一)第62章 江南(五)第34章 開礦(下)第67章 激戰(四)第56章 返臺(五)第44章 定臺(上)第63章 倭亂(六)第66章 北伐(八)第62章 江南(一)第47章 遼東(一)第43章 攻城(下)第35章 兵制(下)第55章 偷襲(十)第64章 關寧(三)第72章 法度(四)第42章 圍城(下)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7章 激戰(九)第47章 遼東(三)第64章 關寧(八)第19章 甘蔗(上)第55章 偷襲(十)第67章 激戰(五)第59章 爪哇(七)第65章 治平(四)第66章 北伐(六)第10章 赴臺(下)第68章 滅明(四)第61章 伐明(一)第7章 機遇(上)第49章 鎮倭(四)第34章 開礦(下)第39章 賄賂(下)第60章 鼎革八第16章 綁架(下)第6章 結交(下)第62章 江南(一)第65章 治平(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6章 北伐(二)第67章 激戰(八)第27章 協議(上)第63章 倭亂(四)第16章 綁架(下)第47章 遼東(九)第59章 爪哇(七)第63章 倭亂(六)第47章 遼東(十一)第17章 亂起(下)第59章 爪哇(六)第39章 賄賂(下)第62章 江南(四)第63章 倭亂(三)第42章 圍城(下)第22章 新竹(上)第58章 呂宋(八)第31章 立威(上)第69章 相峙(六)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0章 鼎革(十)第48章 滅鄭(七)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5章 治平(六)第70章 決戰(二)第10章 赴臺(上)第55章 偷襲(八)第60章 鼎革(十一)第47章 遼東(六)第55章 偷襲(三)第8章 宴客(下)第60章 鼎革八第55章 偷襲(二)第22章 新竹(上)第63章 倭亂(二)第10章 赴臺(下)第41章 大員(上)第33章 利炮(上)第24章 論兵(下)第11章 北港(下)第60章 鼎革(十九)第29章 官學(中)第73章 南洋(十)第45章 設縣(上)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3章 倭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