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彭城之戰

最後幾個親王一致決定抵制劉瑞的一切號令,首先就從劉瑞想在全國修建鐵路的事情上來大做文章。主意一定,

幾個親王就紛紛告辭各自返回屬地去了。

五日之後的某個鐵路修建工地上,一羣徵集來的民工們正揮汗如雨的緊張的工作着,他們的任務相當的緊迫必須

得在這月底將這段鐵路和長安北至燕州的鐵路相接。所以工頭們都已經把工錢提高了足足一倍有餘,爲的就是加班加

點的按時完工。

就在這個時候,五百多名楚王的郡兵就殺氣騰騰的縱馬來到了工地上。爲首的一名校尉大聲喝道:“都給我住手

不許在建了。”

“這位軍爺,咱們是奉上命必須在這月底就得把這段鐵路給修通,您看是不是。。。。。。”一名工頭忙恭敬的

跑到這名校尉跟前說着,並馬上遞上一包銀子。誰知這名校尉不但不接銀子還“啪”的一馬鞭打在了這名工頭的臉上

,這狠狠的一下直打得這名工頭滿臉是血。

“老子的話沒聽見嗎?”校尉沒好氣的吼道,接着就對身邊的一名小校說道:“念楚王令!”隨後他身邊的小校

就拿出一卷告令大聲念道:“宣楚王令,此地乃先王入寢之地,任何人等不得在此開山動土違令者斬立決!”小校鏗

鏘有力的將告令宣讀完後那名校尉就大喝一聲:“來人,全部把他們哄走!”

隨後就上來了五百多名騎兵揚起手中的馬鞭就開始抽打工地上的民工,無奈之下這些民工們只好倉惶而逃。那名

被打得滿臉是血的工頭一個勁的坐在地上嚎頭大哭的說道:“使不得啊,使不得啊,這是皇上的差事啊。”可是沒有

一名騎兵理會他的哭喊。短短盞茶功夫,原本熱火朝天的工地上就變得了冷冷清清。

同樣的事情在齊王劉歡,懷王劉廣,代王劉恆的屬地也都開始屢屢發生。第二天一早,在這些地方發生的事情就

已經通過錦衣衛的查證後用電報傳給了千里之外的劉瑞。

劉瑞下朝之後就看見案機上的擺放着的一封紅色印記的加急電報,於是拿起來看了一眼就丟在了案機上。同在劉

瑞御書房裡的馬文召和儲平紹大氣也不敢出一下,生怕劉瑞看了這些電報後會大發雷霆,誰知劉瑞看了之後,只是輕

言淡語的說了句:“還真鬧騰起來了,你們兩位,怎麼看啊?”

馬文召聽了劉瑞的問話之後,看了一眼身邊的儲平紹後恭敬的回道:“屬下等認爲此事一定得小心處理,否則怕

是會激起諸王兵變的。”

“小心?已經不用小心了,他們已經準備兵變了。”劉瑞說完就從懷裡拿出一封錦衣衛的密電交給了馬文召和儲

平紹。等兩人看了一遍之後,頓時大驚於是忙問道:“那皇上的意思是?”

“朕沒什麼意思,現在還不是時候,等他們在鬧騰一下吧,看看還有沒有誰要跟這鬧騰的。”劉瑞冷笑了一下後

說道。劉瑞的冷笑讓馬文召和儲平紹兩人不驚膽戰心驚,心想這錦衣衛也太厲害了吧,竟然連幾位親王在代王府談話

的內容都知道的這麼詳細。

接下來的十多天內,由於劉瑞故意的過於放縱所以讓幾個諸侯王跳的是更起了。不僅在這幾個諸侯國內修建鐵路

的工程已經完全癱瘓了以外,他們還將前去接受郡兵的官員也一併給打出了屬國,完全已經有了一種要自立爲王的樣

子了。四大軍區的司令也都紛紛來電請求劉瑞趁機剿滅這幾國諸侯。

劉瑞看了一眼這些司令們的急電之後就問向身邊的馬文召道:“劉恆這一段時間有沒有什麼異動。”

“回皇上的話,劉恆已於昨日稱薄姬病重想回代國去盡孝,臣已經按皇上的意思准許了,另外周亞夫也於昨日和

劉恆一道回代國了,怕不日就會有所動靜了吧。”馬文召給劉瑞說道。

“朕還真是養虎爲患啊,周亞夫!可惜了一員帥將之才卻明珠暗投了。”劉瑞一點不在乎劉恆,反而是更欣賞他

身邊的這名猛將。

“機槍的事怎麼樣了?”劉瑞放下手中的電報後問道。

“回皇上的話,已經造出了一百六十挺而且都按照皇上的吩咐把它們安置在了馬車之上。”儲平紹忙出言回道。

“不錯,不錯,不過製造速度還得提高,要是人手不夠的話就大量招聘!”劉瑞滿意的說道。

“皇上,其實不是人手的問題,而是因爲這神威機槍製造過程實在是很繁瑣,所以必須都由軍器局的老工匠來負

責製造,不過等段時間熟悉了之後就會快一些吧。”儲平紹忙向劉瑞解釋道。

“這樣啊,那好吧,即刻將這裝有神威機槍的一百六十兩馬車先交付給中央軍裝備起來吧,就快到他們用的着的

時候了。”劉瑞說完就看了看窗外的天,此刻已經陰雲密佈大上午的就好像要到了夜晚一樣。“風雲欲來啊!”劉瑞

輕聲的嘆息道。

兩天之後,幾名手持劉瑞聖旨的太監們先後前往了齊,楚,代,懷四國去宣旨即刻恢復鐵路修建和交出郡兵整編。

其實這是劉瑞給他們的最後一次機會了,可惜的是這四位自以爲是的王爺們一點也不領劉瑞的情,聖旨倒是接下了,

可是卻沒有一個屬國依旨行事。

五天之後,劉瑞在早朝之時,就公然丟出了幾個屬國抗旨不尊的事情,接着當場就下旨着令中央軍司令龍武率軍

剿滅不尊聖旨,藐視皇威的四國親王。也就在同一時刻,四國親王也打出了“廢昏君,立明主”的旗號公然起兵三十

一萬人兵髮長安。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四國親王起兵的同時。平城的匈奴大軍也是蠢蠢欲動,頻繁的派兵南下掠奪。爲

此馬文召建議劉瑞是不是先打退了匈奴人再回頭來殲滅四國叛軍。誰知劉瑞一口就否定了他的主意並說道:“攘外必

先安內!”最後事實證明了劉瑞的作戰方針是正確的。

四國叛軍於揚州出發,以周亞夫爲帥統領三十一萬叛軍直逼長安。同時龍武皆以帶領所部二十萬中央軍開赴出了

長安。這一次是劉瑞和劉恆第二次刀兵相見了,這一次誰都不在抱有任何仁慈,皆是想致對方於死地。另外的就是劉

瑞這次破天荒的沒有親自領軍出戰了,因爲他覺得是時候該讓他手下這些大將們自己去成長了,有他在的話,倒轉來

會讓他們覺得有顧忌而不能全力發揮出自己的本事。

十日之後,雙方大軍五十多萬人就在豫州彭城相會了。這一次雙方都想一舉消滅對方的主力軍團,所以直接就在

彭城外幾百裡寬的平原上擺開了陣型。四國叛軍三十一萬人以五萬刀盾手爲前,十萬弓弩手居中,兩側還有四萬騎兵

守護側翼,其後就是十二萬的輕步兵。周亞夫是很明顯的擺出了一個進攻的陣型。

反觀龍武卻是十分自然的擺出了前驍勇營歷來的陣型,炮兵居中兩側兩個巨大的步兵方陣。只不過這次多出了在

陣前的一百六十兩馬車。只見這些馬車都是由兩匹戰馬拉着,且戰馬的身上都披了一身鋼甲,就連馬頭都只露出了兩

個眼睛在外面,全身可謂是裹的嚴嚴實實的。老遠看去還以爲是中世紀時期的歐洲騎士團勒。而其後拉着的馬車也是

經過改良之後的有點像春秋時候的戰車,不過藥略大一點,而且高出了前面戰馬越少半米高,馬車上架着一挺後世的

馬可心現今的神威機槍。

原本寬闊的彭城平原上,如今卻是人山人海黑壓壓的一遍,無數面錦旗在風中獵獵作響。接着四國叛軍的陣型裡

就響起了“咚咚”的戰鼓聲。悠揚綿長的號角聲拉開了皇位之戰的序幕。

在號角和鼓聲的催動下,四國叛軍的士兵們開始邁着整齊的步伐慢慢的向中央軍靠攏。三十多萬人馬同時的前進

揚起了鋪天蓋地的塵土,每前進五步,四國叛軍的刀盾手們就會挑釁的用手中的刀敲打着厚重的青銅盾牌。那“鐺鐺

”的金屬碰撞聲就會隨之發出一陣陣的巨響。

龍武單騎戰列在中央軍的前列,彷彿一點也不在意對面如潮水般涌來的叛軍。秋爽的涼風吹起了他那火紅色的披

風,讓他顯得那樣的威武。二十萬中央軍士兵頭盔上的紅色纓束在隨風擺動,就好像一遍紅色的海洋。對面的四國叛

軍已經越來越近。差不多也就還有一千多米的距離時,龍武猛的一把提起他手中的火龍槍大喝一聲道:

“炮兵五輪速射——放!”就在龍武下令的同時,對面的四國叛軍主帥周亞夫早已將令旗一揮,先前還排着密集

陣型的叛軍們就馬上的分散開來。這是周亞夫在跟着劉瑞時總結出來在火炮覆蓋下最有效的減少傷亡的辦法了。

第100章 鐵甲戰船第155章 壯溪除霸第140章 島北之行第28章 狙擊之營第29章 飛狐在現第61章 智破絕謎(二)第145章 兩國來犯第140章 島北之行第120章 膽大妄爲第146章 多郡淪陷第82章 必經之路第80章 如你所願第72章 收服韓毅第13章 流水作業第87章 兵分兩路第118章 王庭決戰(上)第84章 塵埃落定第33章 南柯一夢第74章 驅狼滅虎第84章 塵埃落定第47章 中牟會戰第32章 血戰呂平(一)第88章 圍點打援第20章 地動山搖第65章 祝家小姐第42章 生化武器第113章 最後的決戰第12章 鋼製兵器第151章 巔峰對決第57章 榮登大寶第154章 十賭九騙第114章 橫城大捷第71章 浴血海附第33章 血戰呂平(二)第56章 初到蒲府第17章 放虎歸山第94章 情遺夢斷第26章 絕境逢生第60章 景家冤案第28章 狙擊之營第60章 景家冤案第123章 攻陷京都第32章 再遇故人第134章 仙境之謎(一)第47章 中牟會戰第96章 初到長安第12章 河澤大戰第88章 飄渺仙宮第15章 走馬上任第83章 揭竿而起第53章 雙美遊春特別章節感恩書友第44章 一觸即發第65章 祝家小姐第91章 正面交鋒第97章 地下神殿第25章 血腥殺戮第138章 擊斃海龍王第28章 狙擊之營第99章 跑路遇險第69章 夜尋家勝第121章 報復來臨第5章 勇抗山匪(一)第104章 彭城之戰第105章 機槍揚威第7章 攻克塑海第96章 怒返長安第143章 災民暴亂第77章 鬱林兵變第54章 奪命飛刀第78章 海戰首捷第102章 身份大白第72章 聖上駕臨第5章 力斬三將第77章 鬱林兵變第29章 銷魂之處第56章 初到蒲府第39章 製造火槍第17章 放虎歸山山洞療傷第96章 怒返長安第15章 有將來投第54 劍門雄關第9章 匪寨尋寶第20章 破廟療傷第131章 人油燈奴第62章 誓要徹查第33章 南柯一夢第24章 血影報復第9章 羣蘭海戰第25章 血腥殺戮第63章 因材施教第31章 初戰告捷第11章 四面楚歌第25章 升任縣令第34章 血戰呂平(三)第25章 升任縣令第71章 祝府密道第32章 再遇故人第86章 割地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