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平作爲遼東郡的治所,匯聚了大量地主豪強,他們的集體覆滅,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劉備發財了。
從塢堡和宅邸中搜出來的不僅僅是金錢和糧食,包括武器、鐵料、皮毛等在內的物資同樣堆積如山,根據張煥的計算,這些物資足夠武裝起五千到一萬人的軍隊。
城外的流民大軍被打散又重新編制之後,開始陸陸續續地往各個居住地分散,而在太守府內,劉備等人也坐在了一起,他們要研究的是下一步的動作該如何進行。
“樂浪郡太遠,今年之內是顧不上了,咱們先說說這邊,遼東郡共有十一個縣、玄菟郡也有五個縣。”說到這裡,劉備擡起頭來看着屋裡其他人,“根據公孫昭的供詞,以田韶爲首的遼東豪強,其中大肆吞併土地,並且有人命在身的共有百餘家,這些人散佈在各縣,處理起來難度不小啊。”
衆人互相看看,然後徐榮咳嗽一聲,站出來說起自己的想法,“下官熟知遼東各地往來路途,率部前往平定諸縣不成問題,另外關於玄菟郡嘛,有合適人選,只是不知道太守願用不願用。”
哦?劉備饒有興趣地看了看徐榮,示意他繼續講下去。
徐榮要舉薦的這個人名叫公孫度,字升濟,是玄莵本地人,他自幼熟讀詩書,在漢桓帝年間曾經被州郡舉薦爲尚書郎,前往洛陽跟在皇帝身邊鍍金,後來還升任冀州刺史,然而他不知道是得罪了什麼人,還沒有上任呢就又被罷免了。
遭受了打擊之後,公孫度心灰意冷,辭官回鄉閉門不出,經過了十幾年的沉寂,當地已經很少有人重視這個曾經的年輕才俊了,但徐榮早年就和公孫度有交情,也深知這位好友心懷大志並且擁有過人的才能,如今正值劉備用人之際,正是公孫度再次出山,施展才華的好時機。
“公孫度?”劉備自言自語地重複了幾遍這個名字,面色有些古怪,“這樣,鴻志兄可修書一封,請這公孫度來遼東與我見面。”
接下來商議的就是土地問題了,按照遼東百姓的想法,豪強們沒了,地還得有人來種,這百萬畝農田就應該分配給百姓們,所以這幾天以來,不時的有百姓跑到太守府門前,希望看到分田地的告示。
然而劉備不準備就這樣把田地再分給百姓,他想的是另外一種模式,而就因爲這個模式,太守府裡也是意見各不一致。
劉備的想法是官府拿出土地、種子、牲畜和農具,將百姓組織成一個個的屯田營,有了收穫之後官府和百姓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
“這樣的話,田地是按照勞力的數量來分還是把良田和劣田區分開,糧食分配的比例該如何確定,倘若收成不好,百姓分到的那部分不夠吃怎麼辦?”關羽皺着眉頭拋出一串問題,他出身貧賤,對農田裡的活計相當瞭解,也深知百姓們最爲關心什麼。
段浩的關注點則更多集中在人力方面,他問道:“每一個人的力氣有大有小,耕種的水平有高有低,而勤勞程度也不一樣,倘若干多幹少結果分配的糧食是一樣多,那勢必會影響勤快人的積極性,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趙風也有自己考慮的側重點,“遼東還有一成的土地在百姓手中,這些百姓以後是該種自己的田,還是被納入統一計劃中,如果他們想要加入屯田營,那他們的土地該怎麼算?”
“怎麼這麼多問題?”劉備有點傻眼了,他只是把記憶中曹魏的屯田制搬出來,哪想到還沒出這個屋子就被一頓質問弄得自己不知道從哪裡回答。
既然自己回答不了這些問題,那就還是找專業人士吧,劉備一聲令下,幾十名經驗豐富的當地和流民營裡的老農被請進城裡,端坐在太守府的大堂之上,而關羽這些還沒有具體名目的官員則是像學生一樣把自己的疑問都說了出來。
這些農夫剛被請來的時候還戰戰兢兢,他們做夢都沒有奢望過可以進太守府,更別說被一羣官員恭恭敬敬地請教問題,最讓他們感動的是這些官員竟然是爲了怎樣能讓百姓更好地耕作而絞盡腦汁。
農夫們一個個熱淚盈眶,他們幾乎把自己幾十年的所有經驗都講述出來,供給劉備等人來參考借鑑,而這些農夫的參與也讓衆人的疑問一個個得到了解決。
遼東之地雖然氣候相對寒冷,但土地肥沃,現有的主要耕田都集中在室韋水、大梁水和大遼水沿岸,灌溉是不成問題,收成也有保證。
“若是官府提供了一切便利,我等只須操心田裡的活計,那就根本不在乎什麼幹得多幹得少,大家都是鄉里鄉親,互相幫忙也是應當的。”一名老農拍着胸脯保證自己認識的鄉親都不會在乎段浩的問題。
另一名壯年農夫也點頭附和道:“沒錯,俺們這些正當年的漢子自然比身體沒長成的年輕後生能幹,但等他們到了俺們的年齡,俺們也都要老得幹不動了。若是能幹的時候嫌棄他人,等俺們老了之後又被他人嫌棄,這種蠢事俺們不會幹的。”
劉備見段浩老臉被臊得通紅,連忙解釋道:“段都尉主要是擔心會有人看準了各位的善心,故意偷奸耍滑。”
“大人不必多慮,百姓也是要臉面的,若是有人一天偷懶,咱們忍忍也就過去了,若是有人真如大人所說,那這人連同他家人都要吃鄉親的白眼,實在不行就將他趕出屯田營便是了。”
“行行,既然你們都這樣說了,那還有一個問題。”劉備問道:“每個人頭上最好應該分配多少田地呢?”
“三十畝。”
“五十畝。”
“十畝。”
幾個不同的答案同時被說出來,這幾名農夫互相看看,顯然也是有些詫異爲何對方和自己估量的有很大差距。
又是一番溝通和解釋,劉備等人才鬧明白爲什麼這些農夫報出來的數字有巨大的差別。
原來各地對於“一個人”這個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說十畝的,那是真真切切的把可以下地參加勞動的婦女老人都算上了,而說五十畝的,則是指一個丁口,也就是男人所分配的土地,其實還是得全家上陣來耕作。
而且來自兗州和冀州的農民和遼東本地農民對於耕種的看法也是不同,由於兗冀兩州處於人口稠密的漢朝腹地,人均耕地原本就不是太充裕,所以人們就在精耕細作和輪種上下功夫,爭取把一塊地的潛力發揮出來。
遼東則不一樣,地廣人稀且氣候偏冷的現實決定了他們只能採取較爲粗放的耕作方式,爭取利用更多的耕地面積來獲取足夠的糧食,這種粗放的耕作可不是一個人能照顧三十畝地嘛。
這兩種方式並沒有誰對誰錯,只是人類的智慧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採取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劉備等人想通了這一點之後就對農夫們的分歧表示理解,對於如何分配田地,心裡也多了幾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