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植人老成精,又跟劉備朝夕相處了十年,早已把這個弟子的心思摸得清清楚楚,對劉備所說的“更加容易”也心知肚明是什麼意思。
之前呂布在張揚那裡混不下去,帶着恢復了些許元氣的幷州狼騎東出太行,去袁紹所在的鄴城當了一員客將,其中並非沒有窺探袁紹虛實,藉機鵲巢鳩佔的心思。
劉備之所以選擇冷眼旁觀,也是因爲他知道呂布這個人薄情寡義、反覆無常,如果關羽在袁呂兩家剛剛結盟的蜜月期就大動干戈,在幽州軍的巨大威脅之下,這兩家很可能會拋棄各自的小心思,更加緊密地抱團取暖,到那時候,或許關羽需要面對的就是驍勇善戰的幷州狼騎和被逼入絕境的袁紹集團,反而不利。
所以,還不如暫時給他們營造出一個和平的假象,讓貪得無厭的呂布和把對方當作棋子的袁紹發生摩擦,最好是讓他們內鬥起來、落得兩敗俱傷,然後再尋找機會一舉蕩平。
如今呂布南下兗州,在張邈陳宮等人的協助下佔據了絕大部分兗州領土,他與曹操之間,勢必會爆發一場不死不休的戰爭,此戰無論誰贏誰輸,都不可能在一兩年時間內結束。在劉備和幽州集團高速擴張的勢頭下,這就意味着,曹操已經很難實現當初橫跨豫兗兩州,憑藉中原之地來對抗其他諸侯的戰略目標了。
收拾三四個弱小且相互有矛盾的敵人,怎麼也比對付一個強大的敵人要輕鬆。
這也就是劉備仍然信心滿滿的原因。
“玄德,依你看來,兗州之戰最終的勝者會是哪一方?”盧植放下情報,隨手端起茶杯嘬飲一口,徐徐問道。
“呂布必敗。”劉備不假思索地答道。
“哦?”盧植濃眉一挑,饒有興趣地望着劉備,如今整個兗州士人集團都已經倒戈,曹操一方僅僅佔有兗州東北部的三座城池,形勢可以說是極度不利,爲何劉備還對他這麼有信心呢?
劉備笑道:“曹孟德雖然錯誤估計了人心,並且因怒興兵,帶走了兗州絕大部分軍力去攻打徐州,但這一舉動誤打誤撞,反倒是救了他的性命。先生請看,呂布進駐兗州之後,首先做的事情不是趁勢東進,切斷曹軍回援路線,而是縮進濮陽徵募士卒,任由曹孟德返回兗州;陳宮雖然巧舌如簧,讓兗州八個郡國全部倒向呂布,但真到了戰場上,他連區區一個倉亭津都拿不下來,這說明了什麼。”
“呂布兵力嚴重不足,需要時間來積蓄實力。”盧植眼前一亮,大聲說道。
“正是如此。”劉備點點頭,繼續着自己的分析,“自從呂布出逃長安,一直顛沛流離,先投張揚、後投袁紹,兵力和物資不足是可想而知的。學生坐在千里之外,都能通過這些端倪看出來,曹孟德近在咫尺,又是知兵之人,肯定也會抓住這個機會站穩腳跟。”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劉備並沒有指明,那就是在兵員素質和兵力來源上,雙方也有較大的差距。
呂布麾下的幷州狼騎是天下最頂尖的騎兵部隊,從將領到士卒,絕大多數都來自於幷州北部,他們武藝高強、騎術精湛、作戰剽悍勇烈,戰鬥力凌駕於目前曹軍任何一支部隊。
正由於幷州狼騎的兵員素質太高,在顛沛流離的幾年時間裡,呂布幾乎沒有辦法補充這支部隊的數量,騎兵最重配合,新徵召的士卒完全跟不上老兵的戰鬥節奏,非但無法提升戰力,反倒會把整支部隊弄得亂七八糟,所以在兩年的嘗試之後,呂布最終還是放棄了擴編狼騎的想法,轉而組建步兵部隊。
但是,步兵又是對裝備和訓練要求很高的兵種,呂布窮得都快當褲子了,又沒有屬於自己的溫故根據地,哪有錢來添置裝備,所以他新組建起來的步兵部隊也就是雜牌軍,戰鬥力更是連狼騎的邊兒都摸不到,根本做不到步騎協同。
反觀曹操這邊,雖說頂尖部隊的戰力比不上幷州狼騎,騎兵數量也少,但經過對青州黃巾、黑山賊、匈奴人、袁術和陶謙的數次戰爭,包括曹操自己在內的將領們已經知道怎樣去打仗,怎樣才能打勝仗,整支軍隊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很有韌性的軍隊。
除了現役的部隊之外,曹操最大的優勢就是保住了兗州東北部的屯田基地,還有數十萬歸降的青州黃巾、數萬解甲歸田的黃巾軍戰士,這些人雖然跟正規軍比不了,但比起呂布陳宮等人可以通過徵募普通百姓和流民得來的部隊,又要強上不少。
“戰爭前期,呂布會憑藉強悍的核心部隊佔到優勢,但只要不能速戰速決,狼騎部隊在不斷的戰損之下實力下降,戰局就會一點一點地逆轉,直到曹孟德獲勝。”通過預測這場戰爭的走向,劉備最終下了結論。
畢竟狼騎將士死一個就少一個,這是不可逆轉的。
新兵會成長爲老兵,弱者會進步成強者。
但死人絕不會重生。
“歸根結底,還是呂布那些人不肯下功夫鑽研步兵戰法,否則有這兩年時間,怎麼也能組建一支像模像樣的步軍了。”盧植嘆息起來。
“都是他自己作的。”劉備冷笑道:“先殺丁原、後殺董卓,即使這些人都不是什麼好東西,董卓更是人人得而誅之的惡賊,但食人之祿、還要利用他人的信賴和器重來反咬一口,這種惡狼誰敢真心相待?”
呂布固然驍勇無敵,幷州狼騎更是令所有人垂涎,但是,從王允到張揚,再到袁紹,這些人都是在利用呂布的同時,也對他嚴加防範,甚至通過剋扣軍資軍糧的手段限制其擴編軍力、有意無意地趕他離開,難道說這些人都有眼無珠,看不出誰是能打的?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呂布做的事情太不地道,讓這些人都擔心自己會落到丁原和董卓一樣的下場吧。
人在世上活一遭,總是要講道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