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在戰場上拼殺,陳登則是在後方開戰了輿論攻勢,不斷爲劉備造勢,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徐州民衆就都知道了發生在淮水兩岸的戰事。
當然,他們只知道在袁術大軍壓境,徐州危如累卵之時,是劉使君派了麾下軍隊千里馳援,使自己免遭戰火侵擾。
卻不知道張飛的部隊早已佔據琅琊、東海等地,令陶謙恨得牙癢癢卻又無可奈何。
在陳登和徐州商會的大肆宣傳之下,數百萬民衆漸漸接受了這樣的思想:
劉使君的部隊驍勇善戰,如果由他來保護徐州子民,前兩年曹操在徐州燒殺劫掠、屠城、建京觀、使得泗水爲止不流的慘劇就再也不會發生了。
劉使君愛民如子,重視農業生產和水利設施,幽州自古被稱爲貧瘠之地,如今已經成爲天下首屈一指的富饒之地,如果請他入主徐州,憑藉土地和人口的雄厚基礎,過不了幾年,大家就都能過上好日子。
另外,據小道消息披露,現在的徐州牧陶謙陶恭祖年事已高,加之重病纏身,早已心生退意,想要歸隱田園,安享天倫之樂,只是憐惜徐州子民無人庇佑,這才硬撐着履職。
如今劉使君擊退入侵的袁術大軍,陶使君覺得他正是那個可以接替自己執掌徐州的人,已經派出使者,邀請劉使君前來郯縣,商議退位讓賢的事了。
類似的言論愈演愈烈,漸漸的,就連徐州的高層人物,也對劉備即將應邀前來徐州,與陶謙商討相關事宜的傳聞了解得七七八八,各自動起了心思。
今日天氣晴朗,陶謙難得地走出了長期養病的靜室,在種滿奇花異草的後院內賞起了花,在他身旁,陶商神色惴惴,講述着近日裡聽說的各種傳聞。
“外面都是這樣說的?”陶謙饒有興趣地欣賞着面前的淺黃色小花,有一句沒一句地迴應着陶商的話頭。
“正是如此。”陶商答道:“依孩兒之見,父親應該發佈闢謠公文,駁斥這種無稽之談。”
“爲父自己也有這念頭,也給劉玄德寫了親筆信,怎麼就是無稽之談了?”陶謙失笑着搖了搖頭,神色中滿是寬慰和輕鬆。
陶商急了,“當時是袁術大軍壓境,故而不得不出此下策,如今外敵已除……”
“閉嘴!”陶謙臉上隱隱露出不悅之色,語氣也變得有些嚴厲了。
自家兒子不過中人之姿,志大而才疏,成不了什麼氣候,這是陶謙早在十餘年前就下了定論的,然而,在出鎮徐州之後,陶謙還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態,給了兒子不少做事的機會。
結果一模一樣,陶商不行。
爲了保住陶家血脈和富貴,陶謙可謂是費盡了心思,當初與袁紹和袁術暗通款曲,正是指望着攀附上有希望在亂世中脫穎而出的強人,讓子孫搭個順風船。
誰曾想,袁紹敗亡,袁術被逐離中原,反倒是不被自己看好的劉備劉玄德聲勢日盛,佔盡了河北和青州不算,還把半個徐州都納入囊中。
如今看來,轉投劉備陣營,用徐州換陶家的富貴,應該是最合理的選擇。
可是陶商還做着子承父業的美夢,這讓陶謙不禁有些惱火。
權勢誰不喜歡?
可你也得有本事喜歡啊!
董卓、袁紹都是一時雄才,甚至江東那幾位也都聲名在外,現在墳頭上的草都快有人高了。
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別說沒有與人爭雄的本事,就是本事稍稍差一點,搞不好都是身死族滅的下場。
陶謙知道自己活不了幾年了,如今他最大的願望,就是給子孫找一棵大樹,不要在黃泉路上走着走着,身後就被子孫們追上來了。
“老夫心意已決,要將徐州大位出讓,你就不要癡心妄想了。”陶謙扔下一句話,顫顫巍巍地返回後堂,只留下陶商站在那裡,心中滿是悵然。
******
冀州,鄴城。
聽說徐州有急報傳來,劉備就帶着兩名弟子匆匆向鄴城趕去,結果一路上好消息接踵而來,等他們返回鄴城,張飛已經大顯神威,將袁術打得倉皇逃竄,縮在揚州不敢動彈了。
“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聽了彙報之後,劉備呵呵笑道:“翼德就是那阜山上的雄鷹,日後必將展翅高飛,揚名天下!”
“誰說不是呢,千里奔襲,一萬對二十萬,三戰三捷,就是古代那些名將也不過如此。”郭嘉同樣心情大好,手裡拿着陶謙的親筆信不住翻來覆去地看,“如今陶恭祖想要讓出徐州牧之位,邀請使君前去一敘,不知使君意下如何?”
“不去,推讓幾次再說。”劉備悠哉悠哉地靠在椅背上,懶洋洋地說道:“徐州我是肯定要,能兵不血刃更好,但姿態總是要做的嘛,總不能讓人說劉玄德擺出了仗義相助的架勢,實際是急着謀奪徐州吧。”
“那我就回信推掉?”郭嘉問道。
劉備搖搖頭,“還是我親自寫信推辭吧,陶謙想笑就讓他笑去。”
經過這幾年的苦練不輟,劉備的書法水平已經被盧植蓋棺定論爲無藥可救,老先生都不再強求了,劉備自己也認命了,索性破罐破摔,寫字更加隨心所欲,不在乎別人怎麼評價了。
半個月後,冀州牧劉備劉玄德的回信內容就傳遍了徐州各地。
在這封信裡,劉備深情回顧了當年在徐州的見聞、與徐州各地英才的交往,以及與陶謙的忘年之交、深厚情誼。
然而,劉備身爲漢臣,不敢把如此位高權重的官職私相授予,還是婉拒了陶謙出讓徐州牧的請求。
“這劉玄德,真是要做足姿態才肯接手徐州嗎?”陶謙收到回信之後啞然失笑,當即鋪紙研墨,再次寫下一封熱情洋溢的邀請信。
又一個月後,劉備第二次婉拒了陶謙的請求。
“劉使君說了,他身爲漢室宗親,保土守疆,不讓竊據高位的奸賊禍害大漢子民乃是義不容辭,不管當不當徐州牧,都會讓自己的軍隊幫助徐州民衆安居樂業。”
坊間地頭處處流傳着類似的話,令民衆們感動得不知如何是好,劉備的聲望越發高漲。
很快,陶謙的第三封信啓程出發,朝着鄴城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