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武大的燕雲,還是宋徽宗的大宋,他們再如何折騰,終究還只能算是在自己的國度之內折騰,可以算是人民內部矛盾。
武大是忙得不亦樂乎,只想安心發展燕雲這片淨土,不想對外擴張;而宋徽宗則是真正的騰不出手來。
他當日爲了徹底消滅童系在軍中的勢力,損失了太多人馬,而且由於童英後來又在西北殺了一通,且帶走了十萬邊軍,宋徽宗只能匆忙調兵,派种師道駐紮西北。
种師道雖然也算是一代名將,但他初來乍到,想要徹底掌控西北軍務,並且熟悉西北,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大宋根本沒有能力對外擴張。
莫說是燕雲,實際上他們面對西北吐番各部以及西夏,已經有些捉襟見肘。
而除去燕雲與大宋之外,在如今的版圖之下,實力最爲強橫的遼國,則正在與金國全面開戰當中。
武大當初被俘至遼國上京城時,就曾經對遼國皇帝陛下說過,他武大願在燕雲自立爲王,橫插一腳,讓遼國再無大宋這個強大的後顧之憂,只需全力應付金國即可。
當初遼國朝廷上下都不信任武大這個漢人,如今這件事已經即成定局,他們無法改變武大自立爲王,並且認可了武大的實力的同時,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個莫大的益處,那就是武大真的替他們守住了南方的國門,他們果然無需再過於提防大宋。
尤其是圓圓姑娘返回遼國之後,以及武大追封童貫爲“護國大將軍”之後,遼國認爲武大所在的燕雲與大宋之間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畢竟童貫被大宋定性爲發賊,而武大此舉卻是肯定了童貫生前的地位,再者說,童貫之子童英,還統領着十萬邊軍在燕雲南方與大宋對峙,所以遼國幾乎可以完全確認,武大不可能與大宋聯手,所以他們便大可以調集更多的人馬,全力圍剿金國。
當然,遼國還很是忌憚燕雲,畢竟燕雲雖然百廢待興,但武大當然親手殺掉遼國南院大王這件事還歷歷在目,何況如今武大麾下實力大增呢?
但從武大自立爲王之後的表現來看,似乎武大真的沒有興兵北伐的意思,所以萬分矛盾的遼國朝廷,在他們的南方國界依舊留了許多人馬,只是大多數的人馬已經被調往北方,與金國交戰。
遼國調集數十萬大軍圍剿金國,然而讓他們最爲難堪與尷尬的事情發生了,區區一隅之地的金國,戰鬥力居然極爲強悍,且韌性十足,遼國一時半刻居然無可奈何。
與遼國同樣尷尬的還有隱族扶蘇公子,或許是因爲他存了與武大一較高低的心思,此次他投靠金國,並沒有逐漸顯露自己的能力與麾下隱族可以調用的實力,徐徐圖之,而是突然橫空出世,讓遼國刮目相看。
然而壞就壞在這個“刮目相看”上,一個武大橫空出世,自立爲王就夠讓人頭疼的了,如今再出現一個扶蘇公子算怎麼回事?
以前遼國曾經在漢人當中聽說過一句話,五百年有聖人出,聖人,皆是有大智慧大魄力的有志之士。
此前遼國對這句話表示嗤之以鼻,如果漢人出現聖人,那爲何他們大遼佔據燕雲上百年,也沒見大宋收復燕雲?
如今可不得了了,先出了一個北燕王武植,如今又出了一個扶蘇公子,難道久不出世的聖人,一出就直接出現了倆?這還了得?
遼國不得不佩服,漢人江山地大物博也就罷了,特孃的連人才也是輩出啊。
說穿了,他們是被橫空出世的武大給驚着了,心有餘悸,所以他們根本無法做到信任同爲漢人的扶蘇公子,他們甚至隱隱有所忌憚,扶蘇公子會不會是與北燕王武植同出一源,私底下早有密謀?
扶蘇公子恨不得吐血三升,想死的心都有了。
感情我堂堂隱族扶蘇公子,全力扶持你遼國剿滅金國還有罪了?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但不信任就是不信任,無論平時一向溫潤爾雅的扶蘇公子如何被氣得跳着腳破口大罵,遼國依舊無法做到放大權給他。
最讓扶蘇公子無法接受的是,遼國不能接受他,卻極爲無恥的發了國書,請求武大履行當初的諾言,出兵協助遼國,剿滅金國。
扶蘇公子表示很受傷,萬箭穿心。
……
北燕王府的確收到了遼國國書,西門慶很快就派人把國書送到了武大手裡,武大沉吟了許久之後,連續發佈了數道命令,然後快馬加鞭,火速趕往燕京,與西門慶磋商此事。
其實武大身爲北燕王,本就不可能常駐雲州,至多隻能像西門慶那般遙領雲州刺史之位,所以他的離去,並沒有讓雲州陷入慌亂。
事實上,武大離開之後,最新調任雲州城的官員非但沒有陷入慌亂,反而愈發的如魚得水。
武大在這兒,他們的壓力實在太大,而且總是急於在武大面前表現自己的不凡之處,很多事情要麼就處理的過於草率,要麼就爲了力爭做到盡善盡美而顯得過於前怕狼後怕虎,猶猶豫豫,不過果斷。
如今武大一走,他們只需按照既定的大策略去做事,只要大方向沒走錯,大可以揮斥方遒,一展胸中抱負,何等暢快!
當然,這些話沒人會傻到將這件事說到明處,只是在心裡偷着樂罷了。
而武大也沒時間去計較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的心裡很疑惑,按照常理來說,扶蘇公子作爲墨家大長老墨老唯一的孫子,耳濡目染之下,理應被教導的極好纔是,何況隱族扶蘇公子還號稱是隱族這一代年輕子弟當中最爲出色的弟子,與龍耀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不應該犯那種冒進的錯誤,被遼國忌憚纔是,可如今事情既然發生了,武大就需要搞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了,所以他緊急傳書負責蛛網的張青,讓他派人聯繫一直在遼國潛伏,並且負責關注扶蘇公子動向的李信,如果有機會,立刻回燕雲一趟。
此外,武大並沒有回燕京,他正全力趕往上次匆匆一別的薊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