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掌 一道送命題

“糾結當初這樁案件沒什麼意義,沒人知道這件事是真的還是假的,反而落入了下層。”司馬季趁着內宦傳播天子精神的時候,隱晦的歪着身子對着身邊的親衛耳語道,“別糾結以前的事情,拿這件事說事不可取,告訴本王的學生們,從忠孝上面入手,我大晉以孝治天下,國子學的學子身爲官宦後人肯定不敢多言,而法家則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上,證明我大晉忠誠同樣十分重要。”

這些國子學的學子敢對以孝治天下多言一句麼?應該是不敢的,倒不是以孝治天下多麼丟人,以孝治天下同樣拿得出手,可是官宦子弟總要保持政治正確。但政治正確走極端了,設置了條條框框就徒增別人反感,法家作爲被司馬季強行拉扯起來的復活學說,遠遠沒有政治包袱。

怎麼就不能提忠誠呢,司馬季覺得這不是一個問題,不要看司馬氏基於儒家傳統,似乎篡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情,那隻不過是現在,經過一次又一次改朝換代,後來儒家不是一樣接受了天下有能者居之麼?後來的儒學又不提他們把秦朝崩盤怪到法家身上這檔事了,因爲他們主導天下的時候,崩潰了一次又一次。

儒家不能對出現篡位自圓其說,那就不採信儒家的觀點,玄學不也是在這種逃避思潮之下應運而生?既然道家可以孕育出玄學,法家重新出現有什麼大不了的。

“天子發問,如何治天下?”身在司馬衷身邊的魏山,以天子的名義對着下方的學子發問,關鍵時刻還是司馬季通過傳話,給辯論的雙方挖坑。從上來就奔着打戰國官司的軌道上出來,現在都什麼時候了,還糾結以前的事情。

太廟之前劍拔弩張的雙方都是一愣,隨後都是陷入了思考當中。司馬季側着身低語道,“這可是一道送命題啊!”緊挨着司馬季的樑王司馬喜眉毛一挑,深以爲然道,“不錯……”

不要以爲他們這些宗室諸王不提,事情就不存在,誰不想要忠心耿耿的部下?不過現在忠心耿耿的部下似乎只存在燕王府當中,他們這些在京師的藩王,倒是見證了一次又一次的政變,各種角度各種花樣的背刺。

以孝治天下固然也沒什麼丟人的地方,不過要是能夠忠誠也兼具,宗室當然是滿意。

“如果國子學的學子要是說以孝治天下,他們就完了。”王衍的面色變化的更加隱晦,用非常小的聲音告知了王敦王導兩個族弟,王導聽完之後也臉色大變,如果這是燕王心中所想,那就是從心裡要把國子學和太學的學子置於死地。

因爲以孝治天下這是大晉天子所提倡的,如若是平時這麼回答一點問題都沒有。可誰不知道忠誠對一個王朝而言比什麼都重要。這句話如果儒學和玄學接不住,法家要能接住的話?王導想到這後壁不由得冒冷汗,宗室已經準備重新確立王朝的思想了麼?

問題不僅僅是忠孝的問題,而是這個問題太過於陰毒,要結合時代來看,秦漢之際流行的儒家著作《孝經》中所宣揚的一種社會政治倫理主張,也是漢代統治者大力推行的治國方針,舉孝廉就應運而生。從舉孝廉三個字字面意思就知道,這多麼重要。

所以大漢一樣是以孝治天下,可這一樣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漢武帝時期還開始獨尊儒術。所有的學術變化,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實際上就是天子喜歡什麼學說,什麼學說就佔優。現在燕王培植起來的法家學子發難。

想到這,王導看向在一衆宗室諸王中間的燕王,穩坐釣魚臺的樣子都顯得令人害怕。

既然是法家首先發難,這次首先發言的就成了國子學的學子,這些學子也沒讓包括司馬季在內的所有宗室諸王失望,開口道,“這自然是以孝治天下……”

“何爲以孝治天下?”武陵王司馬禧不陰不陽的開口發問道,其他宗室諸王不發一語,都在一旁傾聽,臉上毫無波瀾。有種球證旁證加上主辦、協辦所有單位都是我的人,你怎麼和我斗的既視感。

司馬季則老神在在,醞釀怎麼發難,實際上到不用他說什麼,相信這個回答一旦令諸王不滿意,根本不需要他說什麼,在場諸王就不會放過他們。

“孔子曾言,聖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對極卑微的小國的臣屬也不遺棄,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了。所以會得到各諸侯國臣民的歡心,使他們奉祀先王。”

“哦?”司馬季冷冷一笑,和身邊的武陵王、樑王等人對視一眼,不置可否的冷笑着。果然,這個答案倒是一點不出乎預料,果然是緊跟帝國的路線,不敢越雷池一步。學院派原來自古以來都是這麼謹小慎微。

“原來國子學的俊才,也能說出這種捨本逐末的話,真是聞名不如見面。”這個回答立刻引起了一陣冷嘲熱諷,“孝固然是重要,可忠誠比孝順更加重要。孔丘所說的種種好處,法家都可以通過執行法令做到,先國而後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若國家需要一個士卒投軍服務,這個士卒以家中老母健在,拒絕徵召,那是處理還是不處理?你如何知道他是貪生怕死,還是真的在侍奉老母?如若人人都以此爲由在家做孝子,難道讓各位宗室王侯親自上陣麼?”

這反士大夫不反王權竟然用在這裡了?司馬季心中暗笑,拍馬屁有點明顯了。

“如若人人都是孝子,天下怎麼會起刀兵,百姓人人明白孝道的意義,戰亂不會存在。”

“說的好,看來京師百姓是很同意你們的說法,不知道你們敢不敢離開太廟,去對着經視百姓這麼說,再者天下蠻夷如此衆多,像是你們所說各家孝子紛紛在家侍奉老母,如若有蠻夷造反,是不是都可以以此爲由不服從朝廷徵召了?蠻夷可不知道什麼以孝治天下。”

“所以國子學俊才所說,以孝治天下,我等不敢苟同,應該是以忠孝治天下,而且忠誠比孝順對國家而言更爲重要,我等認爲,所謂的國子學俊才,不過是一羣毫無對民間認識的書呆子,和他們辯論無異於緣木求魚。”

司馬季聽完之後,瞄了一眼另外一側的八公重臣,目光在王戎、王敦王導幾個人身上一掃而過,最後落在了王衍身上,然後收回目光開口相問道,“久聞太尉爲玄學領袖,不知道對此怎麼看?”

第一百七十五章 數學家劉徽第九十三章 陸機第六百四十章 貿易戰容易打贏第一百八十章 夜間行軍第一百四十七章 改造扶南第三百一十九章 洋井第五百三十三章 此言當真?第二百六十三章 金山城破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路軍第五百二十八章 夜觀天象第一百四十二章 亡國之君第六百四十五章 會盟第三百九十章 地圖開疆第一百七十七章 潛回幽州第二章 奴隸買賣第二百六十六章 臨屯郡第七百二十三章 沒人造反麼?第十二章 包藏禍心第三百二十章 以待時變第三百四十三章 山陽公劉秋第三百六十章 燕王和女王第六十五章 一頓操作猛如虎第二百二十四章 外來的和尚第五百六十九章 不期而遇第六百零四章 宗室領袖第一百四十二章 亡國之君第三百五十六章 運河鑿通第六百五十四章 莫須有第六百三十章 各部之父第十九章 叔嫂互騙第四百零四章 皆有反意第六百六十二章 燕王掄大錘第二百八十四章 蛇吞象、摻沙子第二百五十四章 悄然離去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征助力第四百六十三章 力斬三王大結局 壽終正寢第一百八十二章 “戰略精髓”第二百二十三章 龍虎山外援第八十四章 你也有今天?第六百七十六章 和平之師第四百五十九章 議罪銀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艦隊第一百七十一章 河套野戰第一百九十七章 得加錢第三百三十四章 調離第五百四十章 司馬穎的憤怒第三十二章 保甲制度第二百九十一章 蕭關第六十一章 齊王司馬囧第五百四十八章 鄴城鼎沸第六百七十二章 匡扶波室第一百七十七章 潛回幽州第五百三十五章 圍攻鄴城第一百九十一章 城內動靜第五百九十三章 外戚的戰鬥第四百六十九章 封賞諸王第六百七十章 今天下三分第一百九十七章 得加錢第二十六章 販馬不如販人第三百零一章 生俘賊首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銀溫度計第十一章 帝都洛陽第三百八十一章 天子之怒第四百三十三章 誰纔是天下第一第二百七十章 進軍東濊第三百零七章 微服出訪第二十五章 各有所得第五百零三章 攻佔幷州第五百八十七章 決戰動員第五十五章 燕山大營第四把一十八章 燕王令五丁抽一第三百五十三章 外援第五百二十五章 鐵騎衝陣第四百八十七章 兩個大舅子第三百二十四章 落子無悔第五百三十章 范陽王參戰第六百零八章 法儒之戰第三百二十六章 世子司馬薊第六百五十五章 正式西征第二百八十一章 會盟第四百八十八章 幽州武衛第五百七十九章 許昌之危第四百九十一章 燕王也上疏第一百四十七章 改造扶南第四百七十二章 司馬冏的安排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征助力第五百六十五章 你們爲何而戰第二百七十六章 付之一炬第三百六十一章 割韭菜的季節第四百六十四章 以退爲進第五百二十二章 列陣迎敵第二百八十二章 幽州無外患第三百七十章 最好斬草除根第一百三十四章 飄飄欲仙第五十六章 楚王入洛陽第十二章 包藏禍心第四百四十六章 天下皆反第六百八十一章 單純的波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