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呼羅珊初戰

司馬季之前只是被城中的財富迷惑了雙眼,一時口嗨就下達了攻城的命令,然後便發現了圖斯城的位置沒這麼簡單,首先從城池佈局來說,圖斯城的城牆還很是圓潤,邊邊角角很少。和晉朝境內四四方方的佈置截然不同。

這種佈置不要說司馬季是第一次見到,就連他的這些部下也同樣是第一次見到。撒馬爾罕的城牆和這有些類似,但還沒有這麼明顯的特點。至於晉朝周邊更不用說了,基本上是東亞風格的延伸,從塞北到南洋,城池的形狀都是和晉朝類似。

驟然就下令攻城,肯定是用自己部下的生命去做試驗,平白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損失。哪怕這些損失可以讓波斯降軍來承擔一部分。再者,司馬季觀察圖斯城的時候,很快便發現圖斯城是處在一處盆地的中間,而水源則依靠附近的河谷開鑿的水渠供應。

至於中東的環境麼,從離開烏孫開始,他這支十幾萬的大軍就沒少被酷熱的天氣折磨,要是再加上南洋的溼氣,沒準司馬季的西征大軍已經全軍覆沒了。

目前的季節在中東氣候來講,中午時分仍然是十分酷熱,但早晚已經有了涼意。很像是塞北九月之後的感覺,而這個月份,司馬季記得應該是屬於中東的旱季。整個中東從三月開始一直到十一月降雨稀少,這麼大一座城是極其依賴外界的水源的。

當然也可以打井應急,但是能夠供應多少居民呢,司馬季的第二道軍令就是,“切斷圖斯城的所有外界水源,把所有城外耕地的糧食全部收割,充作軍用。”

圖斯城是粟特等河中國家進入波斯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商貿也算是很發達的,土地也是呼羅珊地區少有的豐厚,不過在司馬季的眼中,類似適合種地的土地和呼羅珊對比,中原簡直可以說是到處都是。

“兩萬精銳留守,其他兵馬分別攻擊整個呼羅珊的其他城鎮,由波斯軍隊帶路。再分出一部分去找慕容翰,晉衛和龍雀留在這,和本王進行圍困。”經過了一天多時間摸清楚了附近的情況,佔據了所有險地的司馬季,決定利用自己的機動性,先幫助慕容翰把整個呼羅珊的波斯軍隊清理掉。

財迷心竅的司馬季終於恢復了理智,把最爲精銳的兩萬人留在自己身邊,準備和圖斯城的守軍來一場熬鷹,把其他兵馬都派了出去,現在堂堂一個十幾萬大軍的統帥,直接就成了一支偏師的將領,甚至留下的波斯降兵都可以對他造成威脅。

可如果這麼做的話,他敢保證波斯降兵死的會很慘,之所以兵行險着,是因爲他圍城的時間註定不會長,只不過是適應適應中東風格的城池,感覺又把握了便會進攻。但他又不想太過於浪費時間,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揮最大的效率。

因爲這不是滅國之戰,他遲早是要班師回朝的,自然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時間。他沒有蒙古西征打個幾年的時間,給自己離開西域在外的時間,就定下了一年之內。到時候不管戰果如何西征都會結束。

“就如同鐮刀割麥子一樣的效率,你們都是獨立領兵作戰,獨當一面的機會並不多,誰能在最短時間之內取得最大的戰果,將會決定你們未來的位置。”司馬季對着出征準備獨當一面的年齡將領吩咐,這叫一個語重心長,潛臺詞也簡單明瞭,多快好省,速去速回。

燕王的敦敦教導,讓這些第一次有自主權的年齡將校都銘感五內,直接二話不說就消失了,加入到了慕容翰的劫掠當中。作爲燕王的學生,他們都知道司馬季在第一次南征的時候有句名言,“我蠻夷也……”

“原來呼羅珊的總督是你們上一個皇帝的堂兄弟,本王想想,和本王身份還稍微有些類似呢?”把兵馬都分出去的司馬季,還在繼續在河谷大營對波斯進行深入瞭解。

呼羅珊的總督叫古爾德,這和後世什麼穆罕穆德的名字沒什麼關係,根據古波斯的傳統,波斯人只有名字沒有姓氏,後來那一長串的名字,是和平教之後的事情。薩珊波斯是重新繼承了襖教傳統的帝國,所以皇帝也和古波斯的皇帝一樣,各種一二三,類似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二世、大流士三世這樣的往下排。

這種身份的總督就是潛在的皇位取代者,所以知道了呼羅珊總督的身份之後,司馬季反而覺得勝算頗大,勝算一直就很大,只不過更大了。對波斯帝都的貴族而言,這種皇權的威脅被削弱一下不是壞事,畢竟司馬季現在還在伊朗高原打轉,距離兩河流域還早着呢。波斯帝都的貴族們,未嘗沒有借刀殺人的打算。

不過不管對方是不是有這種打算,夜長夢多,速戰速決要是沒錯的。

呼羅珊一直都是波斯帝國傳統的兵源地,古爾德的身份又如此之高,自然是不能坐視一個只在傳聞當中,卻第一次見到真人的晉軍,在萬王之王的地盤上搞風搞雨。這種不管對方真實實力是多少,先天就認爲自己很強能贏的姿態。是各種自認爲文明人的通病。

不管是南亞,還是西亞的代表波斯阿拉伯,地中海文明的代表羅馬帝國,哪怕是東亞的我大晉,在漫長的歷史當中都陰溝翻船過,根本就沒有一個文明是例外的。

抱着這樣的心態,古爾德花了幾天的時間來集合自己在呼羅珊的軍隊,同時迅速把敵軍入侵的來龍去脈都派人傳往波斯首都,便開始磨刀立馬打一場大勝仗。這是一支呼羅珊最精銳的軍隊,其中不但有呼羅珊各城的守軍,以及東部邊界的邊軍,甚至還有北方邊界的守軍也被一同叫回來。他們中最精銳、最令人畏懼的是由五千名披波斯重甲的阿扎坦重甲騎兵,其餘的是二萬名弓箭騎兵和五千名呼羅珊中小貴族組成的騎兵。這些兵馬甚至和阿蘭人,以及西北方的亞美尼亞人都交戰過,可以說是身經百戰見的多了。

波斯和羅馬相愛相殺多年,處在回血完畢就開始互相捅刀子的日子當中,自然也受到了羅馬帝國的一些影響,在步卒方面自然也會有自己獨到的地方。薩珊波斯國內其實有一個龐大自由民武士階層,所以在抽調人員投軍是絲毫沒問題的。

波斯這種長期和羅馬帝國廝殺的國家,自由民武士的地位,其實遠遠超過一般的居民。不像是八王之亂之前的我大晉,士族、寒門、百姓和包括奴隸在內的雜戶當中,竟然連軍戶也包括在內。結果大晉軍隊在軍隊和百姓的數量上,一方面完全可以說是窮兵黷武,另外一個方面龐大的軍隊當中,士卒的日子過得還不如普通百姓。

慕容翰收攏劫掠的各部兵馬,就碰見了氣勢洶洶而來的古爾德,和他手下的呼羅珊大軍,雙方接觸的第一戰當中,慕容翰就見識到了波斯騎兵的中堅力量,呼羅珊自由民組成的阿扎坦重甲騎兵。

阿扎坦重甲騎兵講究的是身披重甲,但要弓馬嫺熟。這種作風其實很像是遼東地區的慕容氏、以及後來的遼金。這就讓慕容翰非常的不適應。

這位慕容氏的長子,已經身在軍旅多年,但是從來就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要面對一支戰法和自己家如此相似的敵人。畢竟沒有人會設想某一天會和自己家開戰。

在呼羅珊腹地,兩支大軍展開了一場血戰,呼羅珊總督古爾德和慕容翰這場廝殺打得十分激烈,被古爾德調集回來的邊軍加上阿扎坦重甲騎兵,自由民組成的軍隊,面對慕容翰手中的輕重騎兵組合絲毫不亂,長矛兵和弓箭兵一樣保持嚴整的推進。

阿扎坦重甲騎兵在適當的時候被古爾德放出,如同被投擲出去的長矛,直撲慕容翰手中的白匈奴騎兵。並且將這些白匈奴騎兵擊潰,讓慕容翰處在了劣勢當中。而慕容翰也當機立斷,直接下令脫離了戰鬥,直到現在他纔對波斯帝國的軍隊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這一場血戰,雙方都有近萬兵馬折損,慕容翰的鮮卑四藩兵馬都有損失,其中白匈奴人的騎兵受損最大。後退的慕容翰也算開始思考應對之策,直到兩天之後,兩萬女真八旗和慕容翰的大軍匯合。

得到了女真八旗補充的慕容翰大喜過望,女真八旗比白匈奴人放風箏的打法可靠一點。

第六百七十三章 呼羅珊初戰第四百一十二章 與民同樂第二百一十八章 分分合合第四百六十七章 要分賬了第三百零六章 高架飲水橋第五百九十三章 外戚的戰鬥第六百六十六章 名師出高徒第三十三章 互市第四百零五章 你還要上天?第六百零一章 心腹進京師第一百六十一章 熟悉的味道第三十五章 拳頭產品第五百八十九章 內憂外患第五百七十七章 燕王的影子第五百八十六章 用兵方略第六百零八章 法儒之戰第五百五十一章 百姓的勝利第七十章 我又虧了第二百七十五章 風聞言事第六百四十六章 面子工程第二十四章 朝貢第三百七十一章 出頭鳥是誰?第二百一十二章 以夷制夷第五十九章 三王齊匯第二百七十九章 關中亂起第二百六十二章 翻臉第一百六十五章 強人所難第六百三十五章 敵人和叛徒第三百零五章 拍屁股走人第五百九十八章 我的霸府第一百零二章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第四十九章 都是爲他們好第四百九十九章 劉淵這麼看第五百四十一章 關中局勢第六百三十三章 聲南擊西第一百三十四章 飄飄欲仙第二百七十九章 關中亂起第四百五十六章 宮變第五百九十五章 跪迎燕王第四百六十八章 八王並立第四百二十七章 兵出霸上第七百二十二章 亞歷山大和約第四百五十章 諸王聚許昌第五十三章 就叫慕容復吧第四百四十四章 秦王兵敗第六百九十七章 亞歷山大圖書館第一百九十章 凜冬將至第七百零九章 匍匐後退第二百六十六章 臨屯郡第六十章 又來一個第六百三十四章 南征第二百六十八章 燕王回首掏第七百二十章 和羅馬和談第七百零八章 日耳曼第七章 竹書紀年第二十五章 各有所得第五百六十五章 你們爲何而戰第五百八十三章 隱蔽勢力第九十四章 餅王第五百六十七章 東西對進第一百八十六章 放火燒山第二百四十四章 列陣迎敵第三百一十章 人在家中坐第三百一十七章 一紙合約第五十五章 燕山大營第九十一章 舉薦燕王掛帥第五百零二章 一戰定幷州第五百四十六章 全城抓捕第六百零六章 大晉第一善人第六百六十三章 粟特僕從軍第六百二十四章 百年大計第六百零五章 封建帝國主義第四百五十六章 宮變第二百零八章 國際毒梟第七章 竹書紀年第一百二十三章 扶南國第六百二十六章 人口普查第四百五十五章 反戈一擊第二百九十章 秦燕之好第三百一十八章 徙戎論第五百九十三章 外戚的戰鬥第三百八十二章 團結的宗室第三百四十三章 山陽公劉秋第三百三十四章 調離第四百一十六章 禁軍追擊第二百三十二章 移民實邊第六百五十六章 河中地區第五百九十二章 本是同根生第七百一十七章 燕王要求進貢第四十章 林邑襲擾第二百一十一章 本王還能再喝第一百六十四章 一拍即合第四百一十二章 與民同樂第五百三十九章 青州來援第四十四章 籠絡第七百一十六章 顧客是上帝第六十章 又來一個第三十章 承襲燕王第一百六十八章 進軍河套第一百三十一章 寧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