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而二級火箭分離後的一級芯級火箭箭體重新被地球的引力捕獲之後,這個重達九十八噸的龐然大物開始以一種自由落體速度重新進入大大氣層。
爲了讓一級芯級火箭可以成功的回收並重複利用,施密茨博士在火箭箭體的材料商做出了極大的改善。以往的運載火箭一級芯級火箭在脫離之後,因爲材料的問題,大都會在大氣層內燃燒,最終落到地面上的只是一些金屬殘骸,根本就無法再回收。
而既然要對重型運載火箭進行回收並重複利用,那麼星空一號的箭體材料肯定就不會和以往的火箭箭體材料一樣了。施密茨採用了獵鷹九號的箭體材料,即高強度鋁鋰合金。
這種合金重量很輕,但強度卻非常大,尤其是這種合金非常的耐高溫,足以讓火箭箭體抵抗大氣層劇烈的摩擦而引起的高溫。
不過相比於獵鷹九號那只有21噸的箭體重量,星空一號的箭體無疑就更重了,雖然星空一號一級芯級火箭的直徑足足是獵鷹九號的兩倍,但足足九十八噸的箭體重量讓星空一號的一級芯級火箭擁有了比獵鷹九號更強的強度。
火箭箭體的強度可以說是一個最重要的指標了。你連火箭箭體的強度都無法保證,又怎麼去談回收並重複利用呢?
星空一號的設計是施密茨博士借鑑了當年的美國“阿‘波’羅計劃”中的土星V火箭、他曾經與前蘇聯航天專家合作定型的能源號火箭以及前幾年他親自設計研發的獵鷹系列火箭。
施密茨博士將這三款火箭的優點集中起來,即採用獵鷹系列的箭體材料,採用土星V火箭和能源號火箭的發動機以及箭體結構佈局,這樣相互借鑑,最終產生出了這款星空一號重型運載火箭。
土星V型重型運載火箭的箭體空重高達131噸,這個型號的火箭,最大升空重量超過了三千噸。而能源號火箭更變.態,這種重型運載火箭的箭體空重超過了140噸,升空總重量也超過了2400噸!而曾經以能源號火箭研發的另外一種更大型的重型運載火箭“火神號”火箭,其設計中的升空總重量可以達到恐怖的4747噸!
早在接受了唐風的指示之後。施密茨博士就以研發一種可回收並重複利用的重型運載火箭爲己任,而且早在施密茨博士給馬斯克扛活的時候,他就已經有了這種重型運載火箭的設計方案了,只不過因爲資金的原因。這種重型運載火箭一直沒有得到實驗。
結果,在施密茨博士被唐風挖過來之後,施密茨博士準備了十年的這個重型火箭的方案終於是有了用武之地,在唐風提供的巨量的資金支持下,施密茨博士終於是用了多半年的時間。將這枚實驗‘性’的重型運載火箭造了出來。
這枚火箭的設計理念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保證運載火箭擁有發‘射’大質量火箭的前提下,對可回收重複利用的一級芯級火箭箭體進行材料上的更新換代,使之可以在返回地面之後,能夠繼續保持原來的箭體強度。
現在從前一階段的發‘射’過程來看,星空一號顯然已經達到了設計要求。這款重型運載火箭的成功升空,讓這個型號的火箭運載能力足以排在歷史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的土星V型重型運載火箭!當然,如果要是加上那個被腰斬的火神號運載火箭,星空一號的運載能力只能排在第三位。
但相比於土星V型或者是能源號火箭。星空一號的造價要低很多,這都多虧現在使用的技術要遠遠領先於四五十年前的技術,所以星空一號的造價纔會降低很多。
不過,由於這是一次實驗,因此星空一號的發‘射’成本其實是非常高的,已經達到了九千萬美元!
當然,這要是比起以前的航天飛機發‘射’成本來,無疑要低了很多。其實航天飛機的純粹發‘射’成本也差不多就在九千萬美元左右,不過因爲航天飛機的維護工作太耗費資金了,因此平均下來。航天飛機每發‘射’一次的總成本就會高達四億多美元!
而星空一號只要能夠成功回收,那麼發‘射’成本就會降低大約40%,而且火箭的維修所耗費的資金要比航天飛機的維修所耗費的資金少的多,因此。只要星空一號重型運載火箭能夠成功的回收並且可以多次重複利用,那麼發‘射’成本將會一次比一次降低許多,最終就是達到設計中的每次發‘射’費用僅有二百萬美元,都不見得是一個空想。
現在就看這一截脫落的一級芯級火箭能不能成功的視線軟着陸吧!
在高倍望遠鏡的監控下,這一截脫落的芯級火箭開始墜入大氣層之後,箭體就因爲與大氣的劇烈摩擦而開始冒出火‘花’。當然。因爲箭體採用了鋁鋰合金,因此這種程度的摩擦所產生的熱度,還奈何不了這種極爲耐高溫的高強度合金材料。
這個時候,控制住箭體的墜落姿態纔是最重要的。
通過高倍望遠鏡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當箭體開始準備進行翻滾的時候,在箭體的側壁上,忽然噴出了數道強烈的噴焰,這種噴焰儘管不如主發動機的主噴焰強烈,但產生的巨大推力卻可以讓箭體不再產生翻滾,而是保持一種近乎於垂直的姿態。
要想讓脫落的箭體在一百公里的下墜距離中始終保持這種垂直姿態,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其中就涉及到了諸多的輔助技術,比如說最先進的讓箭體在下墜過程中保持平衡的側噴‘射’技術和陀螺平衡定位技術,這兩種技術是保證箭體在下墜過程中保持平衡的關鍵技術,因爲只有讓箭體在下墜過程中始終保持住垂直狀態,那麼當箭體接近地面的時候,纔可以用另外一種反衝程噴‘射’推力技術讓火箭箭體完成最後的軟着陸!
這幾種技術施密茨博士早在研發獵鷹系列火箭的時候,就已經研發出來了,這些技術其實正是施密茨博士的首創。雖然這次實驗的是更重型的運載火箭,但有了這些技術存在,同樣能夠讓這一截脫落的火箭箭體保持住垂直狀態。
最起碼這幾十秒的下墜過程中,火箭箭體的垂直姿態就保持的非常不錯,接下來就要看關鍵的軟着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