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油郎的想法是對的,非常好。
只有將大量的有識之士弄到淮軍治下,才能確保中國文人階層的優秀精英爲淮軍所用。
譬如《天工開物》這本17世紀傑出的工業、農業、軍事、經濟領域的綜合實用教科書,如果淮軍不將書上的內容“變現”,就會被埋沒,被滿洲人刻意束之高閣。
而這本書的作者恐怕做夢也沒有想到,他明明寧死不願出仕滿清,在江西山區以明朝遺民的身份隱居去世,死後幾百年卻被推翻滿清的後人強行在腦袋上加上一根辮子。
極度荒唐的一幕。
陸四不會令這讓死人都不得安生的事情重演。
他絕不會讓漢民族的脊樑骨被人家打斷。
這個時代的西方開始了大航海,但東方的科技卻沒有落後於他們。
一切,大有可爲。
不過陸四有些慚愧,兩世爲人的他眼光竟然沒有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子弟強。
他早就應該想到宋應星,想到提升科技的。
所謂亡羊補牢,猶時未晚。
“人才引進”這個項目是時候啓動了,不再由通泰這個“地方”主導,而是由整個淮軍的“中央”來主持,從而使引進人才成爲淮軍上下的共識,進而通過人才的引進促進淮軍整體實力的提高。
至於怎麼把人才引進來,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回頭有必要以督府名義發文淮、揚、徐、山東,令各地加強人才引進工作,並在二線地區(非一線臨敵地區)開展科教方面的工作,比如設立學校,撥專款培養人材,印刷編寫教程,引進轄區以外的優秀人才。
哪怕是西洋人都可以。
崇禎都知道招募葡萄牙僱傭兵抗擊滿洲人,陸四還能不如崇禎。
當然,詩詞歌賦,寫得一手好文章的這些大儒、小儒就不必專門引進了,這些人是太平時期的錦上添花者,卻不能在大亂之世雪中送炭。
陸四需要的是實務型人才,如宋應星。
“引進”之外也要注重淮軍本土人才的發掘工作,如程霖這個大字不識一個賣油郎竟然于軍務、政務、商務如此精通,那淮軍治下上千萬人口中又有多少個“程霖”。
術業有專攻,時事造英雄。
陸四不擔心人才引進和發掘工作會沒有成效,中國有句老話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只要他這個淮軍的大都督熱衷,下面的官員一定會發揮十二分能量去將大都督喜歡的事情落實併發揚。
因爲,大都督決定他們的官大官小。
“你和老程乾的不錯,在一些方面甚至比我這個都督乾的都好,是時候給你們一些擔子了。”
陸四起身給沈瞎子倒滿酒。
還是洋河酒,這淮安老家生產的酒已成了陸四甚至是淮軍的專用招待酒。要說陸四對這時代別的酒還有什麼印象,可能就是那個1573了。不過1573產地在四川廬州,是大西王張獻忠的地盤,暫時還嘗不到。
“要過江?”
沈瞎子有些激動,他理解的擔子就是過大江。江南那些跟爛魚臭蝦一樣的明軍,他和程霖可是半點也沒放在眼裡。
“長江,我們是一定要過的。”
陸四給了沈瞎子明確答覆,淮軍將來一定會過長江,但不是現在。
有關潞王是怎麼南渡當上弘光皇帝這件事,淮軍內部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知道這件事真相的目前大概也就二三十人。
沈瞎子和程霖是通泰方面唯一知道此事的人,只是二人對扶保潞王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程霖說這是都督準備和南京聯合共同抗清,結合當下局面,程霖認爲這個手段是高明的,至少可以讓淮軍不必腹背受敵,可以專心抗擊北方的滿清。
沈瞎子卻認爲這是都督準備渡江佔領南京,因爲扶保潞王的可是他的好兄弟孫武進。而孫武進最熱衷的事情就是勸人做從龍功臣,給都督黃袍加身。
所以,沈瞎子對渡江滅明充滿信心。
他斷定只要淮軍渡江,南都的孫武進立即就會動手響應。到時候南都就是不戰而下,有了南京城,都督就可以光明正大登基稱帝,取代明統,成爲中國之主。
至於那個大順,別的地方沈瞎子不知道,反正他通泰地區沒有使用永昌年號。爲這事,大順任命的淮揚通會劉暴還多次行文責難,都被程霖頂了回去。
聽說永昌皇帝兵敗北京退回陝西后,劉暴也變得有些消極,之前派過幾撥人去淮西勸降黃得功,現在也都不派了。
陸四對沈瞎子說的“擔子”是擴軍整訓,通泰、揚州的第三、第四鎮都要擴軍,但不是準備渡江戰役,而是向西進入淮西。
他將李自成放棄西安向荊襄地區撤退的事情大概說了下,並說李自成一旦到了荊襄,左良玉一定帶兵沿江東下,到時候湖北和淮西戰局就會發生連串反應。爲了避免湖北和淮西崩盤,淮軍就要做好進軍淮西的準備。
陸四在說這些的時候並不知道李自成經商州退到河南後,因爲河南節度使呂弼周奏報的“山東大捷”,提升了李自成繼續與清軍打下去的勇氣,所以將御營設在了南陽,並沒有如原本歷史直接撤到襄陽。
“我這次娶周王郡主,是爲了南都那些官員不再對我淮軍偏見,從而可以達成聯合抗清的目的...”
北方滿洲的壓力註定淮軍不可能兩線開戰,那麼保住南都的弘光政權就是陸四這次回徐州的首要任務。
如此,淮軍就必須在左良玉部崩盤降清後及時進入淮西阻止淮西明軍的崩盤和倒戈。
馬士英這個人雖然同南都的史可法矛盾重重,卻是有大局觀的,其能力也勝過史可法,有弘光這個皇帝在,陸四認爲馬士英多半不會拒絕和淮軍聯合。
只要淮西不崩,陸四的“老家”纔不會遭到清軍危脅,若不然淮西的崩潰就會讓淮揚直面清軍。
那局面就糟透了。
陸四做了初一,清軍同樣能做十五。
滿洲人可以不要遼東,陸四不能不要淮揚。
能不能保住淮揚老家的擔子,自然就落在了程霖、沈瞎子、蔣逵、宋五、郭嘯天他們這些起事老弟兄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