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做父子!”
父子二人慷慨激昂,只覺得豪氣滿溢,胡季犛提了劍,與長子一起大踏步入後宮中,剛入後宮,迎面便遇到他的髮妻,髮妻一身華貴袍服,身後跟着一大羣妃嬪內侍,平日裡總一絲不苟的模樣,此時頭髮卻已然亂了。
見了胡季犛和兒子,她眼前一亮,帶着妃嬪們趕緊迎了上來,問道:“陛下,外頭,外頭怎麼聽到有人在打宮城?”
“戰事,戰事如何了?”
胡季犛不說話,忽然伸手一劍,捅在髮妻的腹部,而後在髮妻不敢相信的眼神中,緩緩將劍抽出。
“……你先去罷。爲夫,一會就來。”
胡季犛道。
那女人原來臉上還帶着不敢置信的怨恨神色,但當胡季犛說出這話之後,竟也是明白了,旋即就認命的閉上了眼睛。目睹了這一刻的妃嬪們都呆住了,直到胡季犛又揮手一劍,砍死了一位妃嬪之後,這些妃嬪們這才終於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了。
“來人啊……陛下,陛下瘋了!”
一時之間,逃竄和慘叫四起。
胡季犛四處砍殺着這些妃嬪,胡澄則給胡季犛封鎖着通路。他們很快就將這些妃嬪給殺光了。然後,又一個宮一個宮的去斬殺其他胡家的女眷妃嬪。
胡季犛殺的非常果斷,因爲這是爲了讓他胡家人莫遭恥辱。
等到殺的差不多了,整座宮城也開始燃起了熊熊的大火,胡季犛終於開始準備自刎了。他和胡澄選擇了平日裡會見羣臣的大殿,要在這座大殿裡,以大虞朝皇帝的身份高貴的死去。
“父親,兒子,先行一步了!”胡澄將滿是血漬的長劍橫在脖頸上,一旋身,長劍即將劃破脖頸。
“澄兒,等等……”胡季犛卻一個箭步上前,將胡澄手上的劍給奪了下來。
“父親?”胡澄一臉懵逼。
“……爲父,忽然覺得……你方纔所說的似乎也有道理。”胡季犛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保住性命,至少還能留住我胡氏一點香火……”
“爲父和你要是死了,日後祖宗無人祭祀,這可怎麼辦……”
“爲父死則死矣,卻不好連累的祖宗無人祭祀……”
“況且,這大明是天朝上邦,該也不會趕盡殺絕……”
胡季犛絮絮叨叨的說着,眼神已經不復方纔的堅定。剛剛,他親眼殺了一衆妃嬪,一開始時熱血上頭還沒有感覺,但越殺,心裡卻越是恐懼。
那些妃嬪,死時是那麼痛苦,自己一會,也要如他們那般一樣……
胡季犛,慫了……
……
“殿下是如何斷定胡季犛不敢尋死?”沐英有些好奇的問道。
“呵呵。胡家累世富貴,胡季犛雖權欲熏天,但,卻不是從底層起來的人物。”朱肅笑着向沐英解釋道。
“生在富貴窩裡的人,沒有那股狠勁兒。最關鍵的是……”朱肅露出神秘的樣子,湊近沐英的耳朵。
“歷史上,他全家被擒到應天了。”
沐英也是知道他穿越者內情的,告訴他此事倒是無妨。
“哦!”沐英恍然大悟。
歷史上被擒去了應天,那麼,基本可以說明,這胡季犛確實是不敢死了。
安南之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擒去應天,一路上更是有數千裡之遙。真的要死,胡季犛在路上有一萬次尋死自裁的機會。
這都沒死,那就可以說明,這位膽子大到敢稱帝的安南賊子,確實是沒有膽量自盡的。
……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安南宮城的城門就被打開了,在一片烈火的背景中,胡季犛和他的兒子胡蒼自縛雙手,從宮城裡走了出來。沐英和朱肅連忙叫人進入宮城,滅火、同時掌控宮城的方方面面,另外將裡面的人全都清理出來。
數個時辰之後,升龍城裡的亂象漸漸平息,一切開始塵埃落定,宮城裡的俘虜也全都清理了出來。
“胡家的人呢?”朱肅皺了皺眉頭,看着眼前這一堆俘虜。
“這……殿下。”負責壓制宮城的狄猛有些欲言又止,看了看那邊的胡季犛,將宮城裡看到問到的事全都告訴了朱肅。
“……全都被胡季犛父子殺了?”朱肅一怔,轉頭看了看如同喪家之犬一般的胡季犛,以及仍對自己的父親一臉不忿的胡澄,目瞪口呆。
“……夠狠,是個狠人。”
朱肅道。只是,心中對胡季犛更加不屑了幾分:
就這點水平,還敢來撩撥大明的虎鬚?
呵。
不過,胡季犛已經不再是重點了。藍玉、李文忠也已經做完了壓制城內的事,曹淵、阮越等人也帶着剩下的兵馬陸續入城,朱肅開始,施爲起收復安南的最後步驟來。
先是,將安南升龍城,“歸還”給曹淵、阮越等人統領的安南本土勢力,囑咐他們尋找陳氏後裔,承繼安南江山。
明軍則開始做勢退卻。
當然都只是做勢,做個樣子而已。不過這其中倒是發生了些有意思的弦外之音,許多人自稱是陳朝後嗣,尋到了曹淵和阮越,其中包括一個叫做陳頠的男子,以及他的兒子陳季擴。
但大明天兵在側,且無人能證明他們的身份,於是現在還活着的陳朝遺臣,包括胡季犛在內的一些被俘的遺臣,就開始辨認這些陳氏後人來。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全是假冒的。
殺!
一時之間,升龍城菜市口血流成河,百姓們拍手叫好:這些敢上門冒認陳氏後嗣的亡命之徒,殺了纔好!
當然,其中有多少真是陳氏後嗣,朱肅不知道,也沒興趣知道。
反正,他是很“和善”的提醒過那些陳氏遺臣了,一定要確實的認出哪些是陳氏後人,勿使得安南皇室的位置,被一個不知名的竊國者竊去。
如是兩個月後,再無人前來自認陳氏後人的身份,朱肅也只得嘆了口氣,看來,陳氏後人們,是真的被胡季犛給殺光殺絕了。陳天平,就是陳氏最後的後嗣。
該死的胡季犛!太殘暴了!
安南上下,百姓們也是這麼抨擊的。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來了,安南王位,誰來繼承?
陳氏沒人了,胡氏是竊國的大盜,其他出身高貴的士族們大都在這一仗中被打廢了,阮氏只願意投效大明做個明人,義軍勢力的黎利也已經死了。
諾大安南,竟忽然間變得羣龍無首了起來。
眼看大明的周王殿下催促的越來越急,要安南羣臣,儘早定下一個無論在法理層面,還是個人威望,都足以君臨安南的人物來。
然後,由大明敕封,鎮守安南,爲大明翼護。
安南上至官員、下至百姓,無不爲此事大撓其頭,連一個人選也想不出來。
而就在這時,一個歷史小知識,悄然在安南的市井裡流傳起來了。
這個說法,是說安南之地其實祖祖輩輩,都是華夏的舊土。早在秦朝時候,南越王趙佗,就曾雄踞安南。之後,安南作爲大漢帝國的“交趾郡”,一直受到中原華夏王朝的統治。
直到唐朝後期,靜海節度使割據安南開始,安南漸漸離開了中原王朝的統治。但嚴格算來,安南其實仍然算是華夏的一個割據勢力,只是唐朝後面的王朝宋朝自顧不暇,沒有統一安南。而之後的大一統大明朝,在統一華夏的時候,竟是把安南給忘記了。
鬧來鬧去,原來咱們和大明是一家人!
這還封什麼安南王?迴歸華夏不香麼?華夏人勢力強大,皇帝英明神武,還沒有那些腐朽的士族世家……不說別的,咱們安南若是華夏土地,且看那占城等國,還敢隔三岔五就來打秋風不?
大明人,單憑這名號,說出去都夠那些蠻子抖上三抖!
甭說別的了,安南自古以來就是華夏的領土,咱們要回歸華夏,華夏纔是安南的母親,我們離開母親實在是太久了!太久了啊!
這個說法,開始漸漸在安南市井之間甚囂塵上,甚至於,開始有安南人提出了安南不歸,金甌不全,華夏不整的說法。認爲安南割據百年,若大明不收回安南,大明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大一統華夏王朝。
甚至於有安南官員和百姓,合寫萬人血書,呈予正在穩定安南政局的周王朱肅。
別敕封什麼安南王了,咱們安南其實也是上國的土地啊!快快把安南收入大明國土,咱們一起嗨皮的迎接盛世吧!
收到這封萬民書,周王朱肅表示萬分驚詫,竟還有這樣的緣由,忙表示自己會上書應天,請求大明皇帝陛下裁量。
於是,一紙奏疏高奏九重天,將這封安南百姓的萬民書給帶到了大明。
老朱早有準備,收到那奏疏的時候,便將那萬民書讓六部、內閣好好討論,甚至將此事給國子監學子們也討論了一番,要好好議一議,這安南,到底該是咱們大明的不徵之國,還是華夏的固有領土?
而後,結果非常明顯:衆人都認爲安南確實是華夏的一部分,是從唐時,就開始割據一方的華夏勢力。大明此前一直將注意力集中在前元舊土上,竟是忽視了這麼一塊遺漏的金甌碎片。
我華夏自古以來,便當同舟共濟,絕無分裂之理!
一位叫做黃淮的士子,寫了一篇文章,其中的一句話,振聾發聵。
我華夏,一個點都不能少!
這一句話有些白話,本不該登上大雅之堂,但卻得到了應天府上下士子官員百姓們的支持。
安南是華夏的,自古以來就是華夏的,大明不該在安南敕封什麼安南王,而是應該將其收復回來,好好安置,讓遊子歸家,讓華夏金甌完整!
誰敢分裂華夏,誰就該挨一挨我大明天兵的鐵拳!
在這樣的輿論氛圍下,收回安南所要承擔的財政壓力、行政壓力,統統都不足爲道了。六部和內閣皆向皇帝復旨,建議皇帝收復安南,將其視作我華夏郡治,而不是去敕封什麼安南皇帝,繼續將這已經迷失了百餘年的遊子,繼續分隔出我華夏之外。
洪武皇帝在早朝上,答允了百官所請。
於是,應天城中,歡聲雷動。
聖旨傳到升龍城,安南不再敕封國王,而是收歸大明,由朝廷直轄統治,周王朱肅負責安南收復整治事宜……此消息一處,升龍城中,忐忑了數個月的安南百姓們,也是歡聲雷動。
更有甚者,甚至於喜極而泣,感動落淚的。
安南遊子在外百餘年,終於迴歸華夏了。
根據朝廷傳來的旨意,朱肅“原復安南古郡縣”,改稱安南地區爲交州,依照大明本國的行政區劃模式,設置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接着,朱肅在交州設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多個縣,以及五個直隸布政司的州,分轄二十九縣,在要地則設十一衛、三所,一市舶司。
徹底打亂安南原有的行政編制,並在交州舉辦了第一次鄉試、縣試、府試,遴選安南有才德之人。
因爲士族幾乎全被剷平,這一項政策推行的十分順暢,這些過了對應考試的人,便可以直接在交州擔任基層官吏,一躍成爲此前可望而不可即的官僚階層。
在原有的歷史上,安南被永樂皇帝收治後,安南的基層官員仍充斥着大量的士族成員,可以說安南的底層實權,仍然是被安南的士族們所把持着的。
士族們對大明懷有敵意,大明政令,在安南寸步難行。朝廷需要花費極大的代價,對安南展開施政。
後來大家發現在安南做官,實在是沒有什麼前途,於是來自大明的文武官員們乾脆將安南視作撈錢的地方,而不是視爲大明之土,收受士族賄賂,或者乾脆靠着大明的威勢向士族們明搶,導致安南對大明越發離心離德,最後再度分裂。
而現在,沒有了士族的掣肘,這些基層官吏,全部由大明下令選拔,也就是說,他們沒有家族支撐,他們的地位和富貴都是倚靠大明朝廷給予,這變相增加了他們的忠誠度。
一個行之有效的交州行政班底,飛快的搭建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