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關於倭寇
倭寇這是個老問題了,大明也算是深受其害,某種程度上老朱制定海禁政策跟這事兒有很大關係,洪武早年就有倭寇時常流入大明沿海地區劫掠。
倭寇往往人數不多,流竄快速,而且單兵裝備素質相當不錯,大明官兵人數少了還真不一定打得過,人數多了又追不上,而且他們依託大海作爲退路,導致大明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管的話經常被牽着鼻子走,好不容易殺了一波後面一定還有一波,像蒼蠅一樣永遠殺不完。
而且大明海岸線太長了,不可能整個沿線都進行武裝戒備,所以很難對倭寇進行有效打擊。
但是如果不管的話那更不行,倭寇那都有正經的武裝,哪怕只有幾個人在沿海村莊流竄,都能夠肆意妄爲,雖然不至於對府縣形成什麼威脅,但對於更低一層的鄉村卻能造成極大地破壞,長此以往那肯定也是不行的。
而最終朱元璋爲了省事就直接一刀切施行了海禁,所謂海禁禁的不是倭寇,而是禁的民間海商。
因爲倭寇的成分很複雜,雖然有不少是東瀛的流落的武士,但其實也混雜着大明出身的一些海盜,而這些海盜本身就和大明內部的海商有很強的關聯勾結,甚至有的海盜都是海商們直接養着的。
這種情況下海禁確實是最省事的辦法,只要斷了海外貿易,一來可以打擊海商的收入,二來可以切斷他們和海盜的聯繫,事實證明這麼做確實有很好的效果,至少海禁之後大明的倭寇騷亂確實明顯變少了。
雖然說爲了打擊倭寇斷了對外貿易有點因噎廢食的味道,但是朱元璋小農出身,並不怎麼重視商業,也看不上海商的這點收益,所以他一看到海禁政策有效果,那都是逐漸加強的,從來沒有想過要放開。
一直到了朱元璋看到了工業帶來的物質財富,這讓海外貿易更加的有利可圖,即便是朱元璋再不重視商業,也不得不重新考慮這個事情了。
最終他就以李朝作爲嘗試進行外貿,經過幾年的運行,外貿帶來的巨大收益已經被證明不容忽視,那麼以後對外政策的轉向也是可以預見的,畢竟就連北元這個死對頭的口子他都開了,那還有什麼對象不能貿易的。
不過隨着海禁的鬆動,老問題也就重新冒了出來,銷聲匿跡許久的倭寇又是捲土重來,不僅李朝那邊頭疼,這些年大明沿海各地也越來越多上報了倭寇侵犯的案件。
這次李芳遠過來,主要就是想請求大明的幫助治理倭亂,畢竟大明都覺得頭疼的事情,那李朝更是無能爲力。
朱標手指敲着書案,看着忐忑的李芳遠道:“這個事情怎麼辦本宮可以先定下個基調,那就是朝貢貿易體系依然要維持運行,你我雙方皆不能因爲倭亂就因噎廢食,所以大明的態度一定是打擊倭寇,至於具體怎麼辦,這還需要本宮召集大臣進行商議,王世子就暫且安心等待就行。”
一聽到這個話,李芳遠就徹底放心了,果然大明太子殿下就是善解人意,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直接就先給出一個明確態度:“那下臣就靜候大明決議,但有需要下國出力的地方,我們也一定會鼎力配合!”
既然朱標給出了明確態度,那麼李芳遠當然也很懂事,回覆了自己的態度。
對此朱標當然也是很滿意的,不管怎麼說小弟還是懂事的。 嚴格來說這事兒都不能算是李朝請求大明,畢竟大明自己也遭受倭寇侵犯,遲早都是要解決這個事兒的,現在李朝這麼懂事知道全力配合,先不說能幫上多大忙,至少這態度在這兒。
接下來兩人又進行一番交流,基本上都是邦交程序上的一些場面話,然後又商議了一些關於往後貿易上的事情。
事情聊的差不多了,李芳遠在告辭之前,卻忽的想起一件事來,猶豫了一下就問起了眼前的朱標:“說來外臣還有件私事想尋求一下大明朝廷的幫助,不知殿下可否容臣說來?”
朱標啞然一笑,隨後點了點頭:“王世子儘可直言。”
李芳遠便道:“下臣曾看有《大明官報》一物,其中有《天下地理志》一文頗爲有趣,只可惜其文刊載不全,下臣有心拜訪作者以求全篇,只是不知其身份難以尋找,想來若是大明朝廷能幫下臣代爲聯繫該不是難事。”
這事兒李芳遠一直記着在,《天下地理志》看了個部分讓他抓耳撓腮,很想找到作者補全內容。
這不光是自己對這個書感興趣,更多的是他感覺到這本書的價值,按照自己看的單篇去推論的話,這本書合集應該是一本對世界人文歷史地理進行詳盡介紹的著作,如果帶回去的話也能給自家臣民開拓視野。
如今終於等到了朱標的接見,他突然就想起了這一茬,如果能讓朱標幫這個忙那事情就簡單了,不然自己打聽那就太費功夫,想來這點小事朱標怎麼也不至於拒絕。
一聽是這個,朱標直接就笑了:“此事好辦,王世子就在這裡稍坐,孤隨後就把作者喚來。”
“如此外臣就多謝太子殿.嗯?”李芳遠說到一半意識到不對,然後擡頭看去:“殿下是說在這裡等候嗎?”
朱標頓時哈哈笑了起來,弄得李芳遠一頭霧水,好一會兒他才解釋出來:“王世子所說的作者正是我大明工部侍郎,同樣也是大明駙馬的許良,說來也巧,今日他正好陪着公主入宮,既然王世子有此請,那孤就幫你引見一番。”
李芳遠這才知道趕巧了,原來作者恰好就是大明的官員,但是想想倒也合理,能寫出這樣著作的人一定見識卓越,入仕爲官那也是應有之意。
就這樣在朱標的安排之下,等候了一陣的李芳遠就看到一個官員緩緩進入大殿,但是一看到這個正主,他卻是愣住了。
好傢伙,你確定這是工部侍郎,這麼年輕的工部侍郎?
而且李芳遠越看越是眼熟,再一細想,頓時一拍巴掌:“伱不是那天騎自行車引得京城百姓鬨鬧的傢伙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