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仿範公法

第93章 仿範公法

沒過幾天,李善長憂心的事,終於落地了。

壞消息是,他一開始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太子殿下果然事先知道海外稻種無法繁育的事情,而且找到了新的救災方法。

好消息是,他認爲這個方法是天方夜譚,一個從來沒有聽說過的農作物,說是可以當做主糧,而且張口就是畝產幾千斤?

換誰也不信。

李善長在心裡輕嘆一聲,終於可以睡一個好覺了。

人的本性就是這樣,比起已知的問題,更加害怕未知。

因爲未知,代表着不知道解決方法,不知道事情有多嚴重,因爲無法掌握情況而產生恐懼感。

之前的李善長就處於這樣的狀態。

這些日子,他一直在憂心這件事,幾乎沒有睡上一天安穩覺。

而對於拔掉已經種下的稻苗,改種土豆一事,李善長只能是在心裡罵一句。

“楊憲,誤我大明啊!!!”

朱家父子,他自然是不敢罵的,只能是將矛頭對準了推行土豆種植的楊憲。

事實上,不僅是李善長。

在胡惟庸刻意煽風點火下,大部分官員都是這個態度。

對於沒有真正見識過土豆、吃過土豆的他們來說,楊憲的所作所爲,讓原本幾府之地的水稻也沒了。本來靠着這些水稻豐收,即便不能完全解決此次災情,可起碼能夠少死很多人。

另一邊。

揚州府衙。

因爲救災一事,這些日子,朱標沒少往這邊跑。

有時候,甚至還會直接住在這邊。

“楊卿你的意思是提前收留那些難民?”朱標開口問道。

楊憲點了點頭,開口道:“眼下災情還未徹底爆發,可以提前引導三晉之地的一部分百姓來南邊。這樣一來,可以緩解壓力,到時候災情徹底爆發開來那一波不至於壓力太大,超出當地衙門可承受範圍。”

朱標點了點頭,這個道理他懂,就和泄洪一樣。

只是,來南邊,來哪裡呢?

哪個城市可以容納這麼多百姓?

朱標開口問出了自己的疑問。

楊憲笑道:“我說的不是別的地方,就是揚州。太子殿下只需要讓人告訴他們,南邊有一個城市可以給他們吃飽飯,穿好衣,有地住就行。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工作,一天工作五個時辰,換取足夠的糧食,我想他們沒理由拒絕。”

“朝廷這邊需要做的,就是派人將他們分批運到揚州來。”

楊憲提出這個方案的時間節點剛剛好,雖然旱災已經註定了三晉之地這些百姓們今年顆粒無收,可這個時候還未到秋收時節,家裡存糧還夠吃幾天。

這個時候的三晉百姓,心裡無疑是絕望的,只能眼睜睜看着家裡米缸裡的米不斷見底,而無能爲力。

楊憲這個方案一出,對他們來說就是一道劃破黑暗的曙光。

而這些百姓這時嚴格意義來說,還不是真正的災民。

不會像災民那樣,處於秩序崩塌的狀態。

朱標遲疑了一下,最後點了點頭,開口道:“好,就按楊卿的辦法來。如果到時候治安方面出現問題,我會讓父皇直接從京城調兵。”

楊憲開口笑道:“揚州府轄下三個營,近五千兵馬,治安問題太子殿下完全不用擔心。”

朱標能不擔心嗎,揚州離京城這麼近,萬一出現什麼意外,誰也擔待不起。

如果這個提議不是楊憲提的,朱標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答應的。

“楊卿這是要效仿宋範公的以工代賑之法嗎?”朱標開口道。 宋仁宗在位時,范仲淹當時在杭州做最高行政長官。

恰逢那年,江浙地區因天災饑荒,百姓餓死者、流民無數。

范仲淹採取的措施之中,其中有一條關鍵舉措便是大興土木,以工代賑。

范仲淹勸說寺院趁勞動力成本低,興修寺院,自己也大修各種官府衙門建築,爲流民提供工作崗位。

按照史文記載,

“貿易飲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於公私者,日無慮數萬人。”

以工代賑之法,按現代人來看自然是哪哪都好。

可這在古代卻並不好實施。

這也是爲什麼古代各朝各代,幾乎沒人用這一政策的原因。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我國古代是農業社會。

對於大部分老百姓來說,他們的工作就是種地。

災荒之年,大旱一場,土地皸裂,種啥啥不活。

本身就是沒有足夠的糧食,讓百姓們做工並不能產生更多糧食,所以還是要大量撥下救災糧。

相比於單純讓百姓們苟活,一些米湯,甚至麩糠就夠了。

而以工代賑,既然要讓這些災民們幹活,起碼得讓他們吃飽有力氣。

因此以工代賑,朝廷這邊反而要投入更多的救災糧。

這與朝廷賑災的根本目的,相背離。

對於朝廷來說,只需要不產生大量流民,引起地方暴亂就行。

這時就有人會問了,以工代賑,勞動力多低廉啊。

范仲淹就是這麼想的,可是你看看他的那些“工”,全都是像修葺寺廟和衙門建築一類事情。

沒辦法產生很大的收益。

還是那句話,農業社會,並沒有那麼多的“工”,或者說有價值的工種可以提供。

范仲淹的行爲,毫無意外引來了監察官員的彈劾。

彈劾奏章裡講,范仲淹不想着如何救災,反而大興土木工程,損耗民力。

正是因爲知道這些,朱標纔對楊憲的做法表示擔憂。

只是他的擔憂對於楊憲來說完全是多餘的,因爲揚州大開發本身就需要大量的人,趁着這個時候勞動力低廉,不僅可以省下一大筆錢,同時還能順帶把功績點給賺了。

“揚州這邊真的需要這麼人嗎?”朱標開口問道。

楊憲笑道:“我還怕人不夠呢。”

各個小區建築工地需要人,各個工廠需要人,最後實在不行,還可以修路。

那條計劃中的京揚公路,也差不多是時候可以動工了。

楊憲一邊說,朱標在一旁聽着,越聽越震驚。

“太子殿下放心就是了,到時候如果真的實在容納不了,還能把這些百姓送往各地的羊毛加工廠,提早爲今年的冬天做準備。”楊憲開口道。

(本章完)

166.第166章 草原第120章 未開封的考題第22章 雪花酥第82章 不敢貪 不能貪 不願貪274.第272章 倭人治倭294.第290章 自古得位之正,莫過於大明!(第354章 女真滅族(4k)300.第295章 一場不合時宜的大雨(4k)第7章 神秘小瓶第307章 人老成精(4k)第94章 災民還算人嗎?233.第231章 挖山第131章 洪武五年春第132章 一路向南243.第241章 老哥哥,兄弟這回,怕是路走到293.身體不適,再請一天假270.第268章 不夠賣,根本不夠賣第49章 古代識字率279.第277章 黃桃罐頭(4k)256.第254章 全球第一紡織廠第69章 神算第24章 秋收第337章 來,取朕甲冑來!(4k)193.第193章 子子孫孫無窮盡也(4k)302.第297章 洪武大帝,只爭朝夕!第18章 還有比用銀子換功績點更便宜的事情?第330章 這條線是強者用來約束自己的(4k)185.第185章 韃子們,時代變了(4k)第5章 高高在上的人,無法注意到低到土裡的第128章 稅制改革!(第三更)160.第160章 破府抄家178.第178章 洪武步槍第80章 可堪國師第147章 真買樓第17章 揚州工人現狀第355章 各自的戰場(4k)178.第178章 洪武步槍第128章 稅制改革!(第三更)245.第243章 抗生素在古代就是爹165.第165章 用距離換力第356章 做醫生能救大明(4k)第35章 紅樓問世272.第270章 要多少,有多少290.第287章 向儒家開炮(4k)第37章 徐達買衣第126章 大明榜樣第105章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66.第166章 草原第309章 狗鏈(4k)第139章 免費的東西往往是最貴的228.第227章 星辰大海第65章 你管這叫還成?第93章 仿範公法263.第261章 介紹一下,這是我的學生174.第174章 加封太傅295.第291章 權責統一(4k)277.第275章 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第317章 洪武十年即將過去(4k)280.第278章 洪武海戰!(4k)第93章 仿範公法277.第275章 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第362章 科學萌芽,楊帆遠航(4k)168.第168章 大明軍工廠第302章 建立政務員體系(4k)171.第171章 冰棍治病第43章 應對盜版的三倆計第331章 弟子不必不如師,兒子也不必不如老第104章 野望258.第256章 究竟誰在爲百姓做事第43章 應對盜版的三倆計第373章 等水開265.第263章 鄉村振興計劃第115章 這可是免死鐵劵啊!第69章 神算第17章 揚州工人現狀169.第169章 洪武五年 夏第70章 且聽龍吟第335章 胡惟庸借刀(4k)第40章 京城紙貴180.第180章 神機營第110章 蝴蝶的翅膀第352章152.第152章 認命,卻不服命177.第177章 真177章 軍火展示(章回數老打第7章 神秘小瓶第326章 兄弟們啊,上位呀,還是對咱們親(第338章 古今第一太子(4k)257.第255章 只不過是一顆轉動的齒輪而已第310章 西部大基建(4k)286.第283章 天才設計師(4k)177.第177章 真177章 軍火展示(章回數老打175.第175章 勳貴們的掙扎183.第183章 不想學趙匡胤,更不做劉邦(4k第103章 不戰而勝而屈人之兵第4章 把這些稻苗給本府拔了218.第217章 光與暗第367章 這個時代第一點光亮第8章 製鹽大業第327章 天子劍,月下斬駙馬(4k)183.第183章 不想學趙匡胤,更不做劉邦(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