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

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

朱元璋溜達着就來到坤寧宮,這是他養成的新習慣,有啥事兒都要說給馬皇后聽。

尤其是碰到得意的事情,那必須要找媳婦顯擺顯擺。

雖然這次的兩件事情,沒什麼特別值得說道的,可他還是找了過來,將事情講了一遍。

對於高麗那邊的事情,馬皇后沒有說什麼。

不說不代表不重視,自家大兒子大孫子是皇帝,高麗肯定要掌握在朝廷手裡才行。

不過朱元璋已經決定不封了,她自然不會多說什麼

說的多了,顯得她這個皇后小心眼,針對嬪妃之子。

所以她只對廢奴發表了意見:

“你不是很討厭人員變動嗎,洪武十四年還制定了嚴格的人口管控制度,怎麼就同意放開了?”

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並制定了嚴格戶籍管理制度。

遊民直接逮捕,有戶口也一樣逮捕,並嚴格限制人員流動。

‘其令四民務在各守本業。醫、卜者土著,不得遠遊。’

‘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視爲遊民,則逮捕之。’

這個政策將百姓牢牢束縛在了土地之上,好處是有助於恢復農業生產,方便朝廷管理。

壞處就是,對工商業是個巨大的打擊,同時也讓百姓失去了逃難這個選項。

要麼死,要麼反。

廢奴、攤丁入畝,允許百姓通過做工謀生,就必然會導致人口流動頻繁。

這和朱元璋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馳。

朱元璋嘆了口氣,說道:

“以前沒有可以信任之人,幫咱設計朝廷制度,只能自己勉力去做。”

“咱就是個放牛娃出身,起兵之後纔開始讀書,考慮問題始終有些片面。”

“想不出什麼更好的制度,只能在前人的基礎上修修改改。”

“前人都說屯田好,府兵制戰鬥力確實強,咱就弄了個軍戶。”

“前人都在限制人口流動,咱就變本加厲,嚴禁人口流動。”

“倒也有人提出過一些建議,可他們提出來的法子說服不了咱,咱能聽他們的嗎?”

“陳景恪要是一見面就給咱說廢奴,咱肯定讓人打他一頓板子。”

“然後丟出宮去,讓他一輩子當個郎中。”

“可是他沒有這麼做,他很聰明,先從咱能聽得懂的地方着手改變。”

“既解決了咱的燃眉之急,又改革了舊有的不合理制度,好處是立竿見影的。”

“所以他的改革之法,咱自然會去考慮。”

馬皇后不禁點頭,確實如此。

陳景恪也是一點點獲得大家的信任,而不是一上來就指手畫腳,認爲該如何如何做。

朱元璋繼續說道:“從他環環相扣的變革步驟可知,他心中有一整套的國家制度。”

“解除萬民身上的枷鎖,也是計劃的一環。”

“現在咱能看到廢奴帶來的好處了,自然沒有不支持的道理。”

“真正讓咱徹底放心的,是封王建制。”

“這說明他改革的時候,是有考慮過皇家利益的。”

“皇家能在改革中獲益,大明能通過改革變強。”

“他想減輕萬民負擔,咱就成全他又何妨。”

“況且推行仁政,咱也能在史書上留下一些好名聲。”

馬皇后心下也很開心,這纔是她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大家都變好,多全齊美。

“你知道他有全套的變革計劃,就不好奇打聽打聽?”

朱元璋搖搖頭,說道:“以前想問,現在不問了。”

“他的計劃肯定很長遠,很多咱看都看不懂。”

“問了只會徒增煩惱,讓我和他之間產生隔閡。”

“正如廢奴,兩年前他說了咱也不會聽,反而會怪罪他。”

“他通過變革,一步步走到今天,也讓咱能看到廢奴的好處。”

“所以咱同意了他的法子。”

“同理,咱也不提前問他還要做哪些變革,他覺得時機到了,就來找咱。”

“如果咱能聽得懂,又覺得可行,就施行。”

“如果咱聽不懂,或者覺得不可行,那是他的問題,他自己負責說服咱。”

馬皇后笑道:“難得,你終於想通了。”

朱元璋說道:“我心裡比誰都清楚,可那時候我也沒辦法啊,只能自己獨斷專行。”

“不論是對還是錯,有法總比沒有法要強。”

“別看咱表面上剛愎自用聽不進人言,其實心裡也沒底。”

“心裡越沒底,咱就越容不下別人反對,那時候咱是真的累啊。”

“還好陳景恪出現了,有能力幫咱設計一套更好的制度。”

馬皇后只是笑笑沒有多說什麼,其實她心裡很清楚,事情遠沒有他說的這麼理性。

放牛娃出身,當過和尚做過乞丐,最後得了天下。

有此成就者,亙古唯一。

他有多自信可想而知,也有自信的資本。

他相信自己能將國家治理好,相信自己制定的制度不會比前人差。

直到遇見了陳景恪。

他才真正清醒過來,打天下和治天下,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

他糾結過,也一度不服氣。

還好,他還保持着理智,比起個人的那一點點勝負心,他更希望大明能變好。

於是接受了陳景恪的存在。

從原本的心有芥蒂,質疑,到現在的信任有加。

作爲枕邊人,她親眼見證了全過程。

甚至朱元璋能這麼快,就承認不如陳景恪,並接受他的能力。

馬皇后的開導,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這一切都是過去的事情了,沒必要再提起。

只要一切都在變好,大家都能好好的,她就滿足了。

說到這裡,朱元璋往躺椅上一躺,腳一蹬搖搖晃晃的好不愜意:

“現在多好,沒有了沒完沒了的煩心事,每天處理一下政務,還能有時間陪陪伱。”

“咱也終於體會到當皇帝的好了啊。”

“哈哈……”馬皇后笑了起來:“標兒可能不這麼想。”

“嘿……”朱元璋笑道:“誰讓他是咱的兒子呢。”

“他要是不服氣,等他兒子長大了,也這麼使喚他兒子去。”

——

朱標聽說又要廢奴,也是頭疼不已。

倒不是反對廢奴,而是新稅法還沒弄好,又來一項變革。

忙不過來啊。

不過還好,廢奴是可以和攤丁入畝放在一起的,就是額外附上一份保障制度罷了。

而且這麼做,還能名正言順的,把偷懶的陳景恪薅過來幫忙。

陳景恪倒也沒有推辭,參與的越多對這個世界瞭解的就越清楚,有助於以後的改革。

奴僕保障制度比較簡單,主要在人身安全和薪酬兩方面。

他倒是想搞一本勞動合同法來着,可惜那是奢望。

先廢除奴籍,給奴僕們最基本的保障,別的以後再慢慢爭取。

至少法律上廢除了奴籍,奴僕也是良籍,抓住機會改變命運的機會更多。

期間有一名官吏,問了一個問題:

“攤丁入畝、廢奴、鼓勵百工技藝,會不會導致土地無人耕種,糧食不夠吃。” 陳景恪是這麼回答的:“真正能依靠百工技藝爲生的,只有極少數。”

“更多的百姓,還是要靠地吃飯。”

“況且,農耕是植入華夏人骨子裡的東西,就算有錢也不會放棄土地的。”

“除非有一天,百姓能完全脫離土地生活。”

“但若真到了這麼一天,那百工技藝肯定已經非常高。”

“木牛流馬一類的技術全民普及,百姓趕着木牛流馬去耕地,一個人一天就能耕數百畝。”

用木牛流馬耕地?

衆人皆大笑不已,有人打趣道:

“難怪陳都尉能想到如此多的變革之法,思維果然天馬行空。”

有人附和道:“是啊,我只知道木牛流馬能用來運輸物資,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說,用它來耕田的。”

接着大家就煞有介事的討論起此事。

倒不是嘲諷陳景恪,給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

這些人都是朱標核心團隊成員,早就知道陳景恪的能力。

甚至都算是他的半個學生。

從任何方面,都不會嘲笑他。

只是大家知道他爲人寬和,喜歡開玩笑而已。

陳景恪饒有興趣的聽着大家的討論,想看看他們的想象力能有多豐富。

運輸就不說了,順着他耕地的思路,有人想到了拉播種機,有人想到了拉磨。

還有人想到了釘上鐵皮去打仗,不需要多靈活,直直朝着敵人軍陣衝過去就行了。

將敵人軍陣衝散,跟在後面的大軍順勢掩殺。

還有很多想法,讓陳景恪都爲止讚歎。

說道盡興處,隨之而來的就是遺憾。

“只可惜,此種神器並未流傳下來,否則那該多好啊。”

陳景恪並沒有說什麼,木牛流馬到底是真是假其實無所謂。

因爲就算是真的,按照能量守恆定理,作用也很有限。

真正的未來,是機械化,是工業化。

等過上幾年,把蒸汽機弄出來你們就知道,什麼叫做神奇。

他掌握的蒸汽機結構,可不是隻能用來抽水的那種。

而是經過改良,技術成熟後的產品。

不過現在研究這個還有點早,等過上幾年再說。

幾人正聊的開心,突然一名官吏急衝衝的進來:

“殿下在嗎?”

看他着急的樣子,衆人心中一凜:

“殿下不在,事情着急嗎?”

那官吏嘆道:“急倒是不急,就是有點嚴重。”

“晉王在福建和江西大開殺戒,當地官員上書向殿下求情。”

陳景恪問道:“哦,爲何會如此?可是那裡的人做了什麼違法亂紀之事?”

那官吏自然認識他,不敢怠慢,說道:

“兩地宗族勢力龐大,藏匿了許多人口和土地,還賄賂清查官員欺上瞞下……”

“此事被錦衣衛查獲,報給晉王,所以……”

陳景恪神色裡浮出一抹冷笑,活該:

“此乃陛下親自下達的命令,你找殿下也無用。”

“聽我一句勸,此事莫要過問。”

“誰讓你來找殿下的,你就回他愛莫能助。”

那官吏遲疑起來,他確實是受人所託前來傳信,就這麼回去了不好交代啊。

馬上就有一個相熟的人,將他拉到一邊勸說了一番。

沒有直接說,只是告訴他事情比他想的複雜,不想被牽連就不要管。

此人被嚇出一身冷汗,連忙道謝離開。

他不知就裡,但在場的其他官吏知道啊。

這次清查人口和土地,真正的用意是爲新稅法做鋪墊,誰敢阻攔都是個死。

他不明就裡的參與進來,落不了好。

發生了此事,衆人也就沒有了閒聊的心情,各自去忙手頭的事情。

陳景恪回道自己的座位,心裡還想着這件事情。

其實這場殺戮大家早就預料到了。

北方經歷幾百年戰亂,人口凋敝,宗族勢力也不成氣候。

江南地處大後方,經歷的動亂較少,宗族勢力非常強大。

應天和浙江的宗族勢力,在去年的改革中,被朝廷肢解的支離破碎。

就剩下福建、江西和湖廣。

這些地方的宗族勢力源遠流長,有些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有些五胡亂華時期就遷徙過來了。

動亂時期他們結寨自保,凝聚力比一般的宗族勢力更強。

可謂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即便朝廷安插了許多軍戶村子,意圖摻沙子,也沒有太大效果。

人家關起門,不管不問。

鄉官制度雖然建立,但在當地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

衙門去查什麼事情,必須經過宗族同意,否則能不能活着走出村子都不好說。

真把人打死了,他們就抱着法不責衆思想裝傻充愣。

若朝廷查的嚴,必須要一個說法,他們就找個人出來頂罪。

當地鄉官沒少上奏哭訴,希望朝廷能解決這個問題。

這次人口清查,朱棡帶着錦衣衛親自坐鎮這幾個地方,還抽調了好幾支軍隊過來。

目的就是要徹底解決此地的宗族問題。

先將當地的人口和土地調查清楚,將比較強硬的殺掉一批。

剩下的,一部分遷徙到北方,一部分打散安置。

效仿漢唐時期,七八十來個姓氏共同組成一個村子,看你們還怎麼搞宗族勢力。

這就是朝廷的既定計劃,朱標和馬皇后都是知道的,找誰求情都沒用。

搞不好真將自己給撂進去了。

抱歉,讓大家久等了。

遲到這麼久,不是卡文了,也不是有別的事。

是純粹太疲了。

我碼字速度很慢,一個小時差不多九百字左右。

每天坐在電腦前差不多十個小時,堅持了五十天。

整個人都疲了。

看到鍵盤就頭皮發麻。

劇情就在腦子裡,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這一章整整寫了九個多小時。

感覺比前幾天三陽開泰的時候,還要痛苦。

月初雙倍月票,我也沒求票。

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爲此。

提不起精神,頹廢。

容我調整一下。

(本章完)

第38章 聖人言104.第104章 大戶就是養肥的豬第22章 突破口137.第137章 朱標釀成的惡果(求月票)90.第90章 做人224.第223章 太孫長大了第49章 給老朱父子上課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181.第180章 培養聖人?第326章 有錢任性第323章 安置成年親王第281章 自絕於軍方第286章 意外之喜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221.第220章 啥條件我們都答應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第278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第68章 小小朱駁老朱第302章 竊取國運183.第182章 禿驢,竟敢勾引公主。第237章 無題89.第89章 恩及父母第71章 自古以來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126.第126章 溫寒變第337章 解縉的震驚第273章 大課堂第313章 見聞182.第181章 把褲子脫了再說話第311章 用工荒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第342章 無題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嗎?第360章 無題207.第206章 妙錦讓問的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222.第221章 太簡單了沒意思195.第194章 組建水師衙門190.第189章 無不懷念我大元啊第57章 實踐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第238章 沒有槍頭一樣能殺人第240章 你的算計也太可怕了132.第132章 因爲尊重第284章 給朱標上課第24章 奇藥195.第194章 組建水師衙門第358章 你們心裡沒有本太子啊154.第153章 這畫面不對啊228.第227章 力學222.第221章 太簡單了沒意思161.第160章 皇權不下縣?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第7章 將計就計第299章 繼續無題194.第193章 琉璃動人心第54章 目標,倭國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第33章 學問哪來的?第260章 無題224.第223章 太孫長大了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譜批發的?第249章 傳說中的大人物第320章 他怎麼捨得的啊?111.第111章 出關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152.第151章 他還得謝咱呢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300章 閃電戰第308章 新書構思第357章 皇上就是敗家子啊第269章 好男兒,當如是。第77章 成爲時代的探索者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第327章 時代的塵埃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169.第168章 毛驤:好像哪裡不對207.第206章 妙錦讓問的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214.第213章 來自日本的情報第261章 亂認祖宗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13章 思烹狗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第320章 他怎麼捨得的啊?第290章 佈局和收穫223.第222章 心懷鬼胎198.第197章 儒家不可廢155.第154章 兩個億啊兩個億157.第156章 藍玉:請太孫示下第292章 河西戰略第290章 佈局和收穫226.第225章 我不養閒人第268章 無題141.第140章 突如其來的遷都話題(加更求月125.第125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171.第170章 如何動搖儒家地位第309章 那啥無題